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446.56KB ,
资源ID:840294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4029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0)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0) WORD版含答案.docx

1、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0) 做题人 一、单选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2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

2、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3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A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4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 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C不同阶级

3、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 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5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A“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C“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6“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民族区

4、域自治制度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7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新中国初期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8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组织全国各大城市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约有15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该宪法出台的过程说明了A先法修订程序是极其复杂的B宪法制定的严肃性和群众性C宪法的出台经过了充分讨论D宪法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9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政党制度时曾经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与民主党派协商建国、民主建政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体现了A中西方政治制度相融合的体现B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继续发展D各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101953年选举法规定,农村与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1979年选举法经历了其后六次修改,

6、在城乡选举人大代表人口比例方面,逐渐从8:1、4: 1转变为城乡“同票同权”。这说明我国A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逐步提高B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政权C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选举制D随社会发展城乡差别逐渐缩小消失11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12在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2

7、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A新型政党制度推进政权建设B爱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D人民民主专政得以确立13“一个关键因素是把新政权与过去联系起来,借此大力寻求正统性的最广泛的基础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这一现象表明()A抗战时期中共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B新中国初期沿用了统一战线的策略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D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4五四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

8、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15此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曾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 D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6周恩来指出:“中国如果釆取联邦制度,就会在名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

9、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A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B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D少数民族当家作主17下图是内蒙银行发行的二百元面值的纸币的正面,它的正上方是“内蒙银行”四个字,两侧是“内蒙各族县、公私款项通用”的字样,正下方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印”。这种纸币A属于国民政府认可的法币B见证了中共民族政策的胜利C国民革命时期在全国流通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18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

10、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19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在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在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这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的主要政治目的是A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C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D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20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

11、大职权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21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22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

12、缓冲地带。这一政策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所接受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 D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23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24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

13、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25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索马里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交流。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A促进了“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 B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C标志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D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26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前叮嘱中国代表团成员:“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但是(这

14、回)是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27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1954年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在当时有助于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B改变半殖民地地位C防范来自苏联的威胁D实施一边倒的政策28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到:“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

15、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为此,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实施与该论述一致的是A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B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C改变中国半殖民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D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29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与周边国家之间遗留的边界问题,确立了以“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为目的,以“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础上加以解决”为原则,依据历史和照顾现状,“在解决之前,维持现状”的基本政策。与缅甸、尼泊尔、阿富汗、蒙古、朝鲜等国解决了遗留的边界问题。新中国

16、外交上的这些做法A推动了亚非各国的反帝反殖斗争 B成为新中国顺利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C体现出“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方针 D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浓厚的意识形态特点30如图所示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11951年至1954年,中国只新增1个建交国,而从1955年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C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D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32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对中国实行禁运

17、,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1952年9月,中国与锡兰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随后,其他亚洲国家也先后同新中国进行贸易。这些现象A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 B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出现 D表明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政策33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D中国经贸

18、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34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真诚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外交路线,取信于亚非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成为万隆精神的集中代表。据此可知,这次会议A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B解决了亚非各国的政治分歧C事实上结束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实现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35下表是关于19541955年间中国外交工作的部分言语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A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 B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C强化对外联系提升国际地位 D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36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

19、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3720 世纪 60 年代,中法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1964 年中法建交。可见中法建交最重要的政治基础是A都奉行独立自主政策B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C都希望挑战美苏霸权D当时两国价值观念相同38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

20、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A“和平共处”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9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盛大入城仪式时,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郊民巷。”这一“命令”A昭示着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完全胜利B旨在树立中国政府的反帝形象C反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D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40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道:“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该论述基调一致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

21、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二、非选择题41 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一边倒”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材料一 历史的进程表明,当中共领导人开始考虑为新中国制定对外政策时,他们对世界政治形势及其发展方向,已经有了相当深入和固定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方针的形成的确反映了中共领导人对当时世界政治力量的分野和发展趋势的总看法,这种看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是他们根据革命理论和长期领导革命运动的经验观察世界的结果。另一方面“一边倒”方针的形成也说明,中共领导人在考虑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是以认识中国革命运动与世界的关系为出发点的。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22、材料二 在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宣布向苏联“一边倒”的同时,斯大林同意给新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仅1%,以机器、设备等材料和商品的形式提供。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实现了全面改装。1954年初,中国组建的28个空军师、5个飞行团,共3000余架飞机,都是苏联赠送和售予的苏联是当时唯一能够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的国家。在经济上,苏联援建了47个项目,还无偿提供了大量技术资料,并派大量高级专家来华工作。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完成下列要求:(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世界政治形势”的主要特点。基于这种政治形势,新中国制定“一边倒”方针的依据有哪些?(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一边倒

23、政策与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280字左右)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0)参考答案1B【解析】由题干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系列法律法规涉及政治、经济、会组织、国家机构、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由此可知,此时我国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规体系,故B项正确。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是1949年到1952年的任务,故A项错误。“依法治国”理念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法律法规并未具体涉及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故D项排除。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准确推理的

24、能力,题干中“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是解题的关键,突出了社会各阶层,且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由此分析备选项可以得出应该是共同纲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制定的历史文献,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这一次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双重性质,既行使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又具有统一战线性质,体现了代表的广泛性,能够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C符合题意;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排除A;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

25、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排除B;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排除D。故选C。【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共同纲领3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边区参议会的“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措施有利于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并且边区参议会的建设经验

26、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意的借鉴,故D选项正确;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材料内容“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说明参议会不是直接民主,故A选项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建立,故B选项错误;边区参议会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时期还没有完全实现人民的当家做主,故C选项错误。4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实行不同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这是因为两国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不同,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也不同,即两国的具体

27、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C选项两国阶级革命的结果不同及D选项经济基础不同皆为B选项两国国情不同的具体阐述,因此B选项可以概括A、C、D三个选项,更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5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1949年9月召开新政协,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民主协商新中国建国事宜,现有党派在新政协的基础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1954年,为了保证国家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特点6C【解析

2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根据材料“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制度变迁 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代王朝都设有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一定的管理办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承袭了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题干中的“路径依赖”, 故C项正确;B、D两项是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制度,故排除。所以答案选C。7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已经有了政协制度,他代行了人大

29、的职能和作用,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材料中涉及到了,各界人民代表,团结各界人民,可以看出,这是指当时的政协制度,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利用政协制度来完成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并没有强调出民主决策与人民要求之间的关系,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形成是1954年全国人大第一次大会召开,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自治的问题,排除D。8B【解析】据材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约有15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0、讨论通过。”可知,1954年宪法从起草到通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说明宪法制定是非常严肃的,并且经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宪法的制定,而不是修订,A错误;C说法片面,错误;宪法代表队是广大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D说法错误。9B【解析】材料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B;中西方制度融合错误,排除A;政党制度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政党利益无法趋同,故D错误。10C【解析】改革开放后,城乡“同票同权”,说明选举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故选C;新中国成立后,包括农民阶级在内的人民已经成为国

31、家主人,社会地位高,排除A;1949年新中国成立,已经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政权,排除B;“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11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互补和人大制度缺陷问题,故BD两项错误;人大是中国的权力机关,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故C项说法错误。12A【解析】据材料“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3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27名”可知,体现了新中国实行的政治协商的新型政党制度,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爱

32、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政协制度,没有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故D选项错误。13B【解析】根据“借此大力寻求正统性的最广泛的基础”“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等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仍然团结无党派人士和民主人士,这沿用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策略,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与人大制度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建国初期的内容,而不是新时期,排除D项。14D【解析】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说明宪法保护广大人民的社会保障权力,体现了宪法的人民性,故D正确;社

33、会主义的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宪法关于社会保障的规定,无法体现宪法是否完备,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宪法关于社会保障的规定,无法体现宪法的过渡性,排除C。15A【解析】根据“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结合所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A正确;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

34、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6A【解析】本题考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所述,中国不能采用美国的联邦制度,这样会在各民族间增加民族纠纷,同时汉族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是在强调中国之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需要,A项正确;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材料未反映,B项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反映,排除;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材料信息未反映,排除。故选A。17B【解析】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这一年中共党员乌兰夫领导组

35、建内蒙古自治政府,被选为主席,其发行的纸币能够流通,意味着中共的民族政策胜利,B正确;内蒙银行发行的纸币不是法币,排除A;国民革命在1927年就已经结束,排除C;抗战在1945年就已经结束,排除D。18D【解析】据材料陈云在中共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可以看到,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但是对苏联经济模式在进行有益探索,因此D符合题意;据材料1956年9月可知,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A错误;据材料中共八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并没有纠正党

36、内左倾错误,B错误;据上分析可知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因此C错误。19D【解析】联系所学可知,1953年的人口普查是为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准备条件,D项正确;人口普查有加强户口管理之心,无扩大税源之意,A项错误;B项不是政治目的,排除;材料反映了全国人口普查,并非只是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C项销错误;故答案为D项。20C【解析】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表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故C项正确;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A错误;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人民代

37、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材料体现主要思想,D错误。21C【解析】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是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必须走出去”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再是内向性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在改革开放后而非日内瓦会议后,所以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只能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逐渐变成正常化的外交,故C正确,D错误;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不是华夷外交,“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错误,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错误。22A【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

38、的国家”体现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印度和越南率先接受该政策,故B排除;新中国成立已经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故C排除;“和平统一战线政策”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无关,故D排除。23A【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24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支部,而

39、苏联在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注定要和苏联结盟,这主要是社会意识形态上相同,故C正确;中苏结盟主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并非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排除A;中苏结盟和苏联国际地位提升关系不大,排除B;材料表明由于苏联在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注定要和苏联结盟,无法得出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排除D。25B【解析】根据材料“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索马里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交流”可知,周恩来在非洲十国进行的仅两个月的交流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故B选项正确

40、;“求同存异”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形成,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善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而做的努力,无法得出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根据上述材料内容可知,这时期周恩来访问的是非洲国家,并没有强调是社会主义国家,且围绕着“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交流,无法得出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故D选项错误。26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根据材料“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可知指的是日内瓦会议,A选项符合题意。万隆会议不属于新中

41、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B选项排除。中国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C选项排除。第26届联合国大会后,中国重返联合国,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7A【解析】建国之初,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中国在外交上的一系列创举意在打破这种外交孤立,实现同西方国家的逐步建交,故答案选A;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当时中国采取一边倒政策,中苏关系友好,排除CD。28C【解析】据材料“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的外交的当务之急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位,“按照平等原则同一

42、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故选C。29B【解析】材料信息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本着“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的目的,依据历史和照顾现状,较快地与周边国家解决了遗留的边界问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国内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故B项正确;材料不是以反帝反殖为目的,排除A项;“一边倒”针对的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强烈的革命性和浓厚的意识形态,故D项错

43、误。30C【解析】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柬埔寨”“越南”都属于印度支那地区,中国、苏联、法国和英国都是日内瓦会议的参加国,故C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在万隆会议上,而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材料中有英国和法国,故A项错误;不结盟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材料中有英国、法国和苏联,故B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周恩来并未参加,故D项错误。31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1-1954年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较少,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1955-1959年数量增加,主要是由于中

44、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外交上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外交政策上做出了调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并没有较大的提升;C选项错误,1951-1959年都处于美苏对峙时期,并不是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D选项错误,中国参加亚非会议,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功,正是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次成功实践,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2B【解析】由材料“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我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政策,故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有利于我国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适应了国内开展大规模

45、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推动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二战,材料中的这些现象与与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无关,故排除C;“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的三大外交方针之一,50年代初期的中国并未放弃这一外交方针,D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33D【解析】根据“1952年”中国代表团的发言、中国同英法等国签署贸易协定的做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经贸政策和行动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因素,D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和西方国家签署贸易协定,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A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方提出的,B选项错误;中国和英法签署贸易

46、协定的活动,不能体现出美国在西方影响力下降,C选项错误34A【解析】万隆会议上,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信于亚非国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等,都体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断扩大话语权,发挥积极作用。A正确;万隆会议上亚非国家虽达成一些共识,但无法解决亚非各国的政治分歧,B错误;1955年发展与亚非国家关系,与“一边倒”原则不冲突,C错误;协商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D错误。故选A。35D【解析】根据“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洲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说明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故

47、D正确;材料反映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并非“发展睦邻外交”,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苏联”,排除B;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主要目的是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C不是主要目的,排除。36D【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巩固、加强中苏友好合作,巩固新政权。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所以选D。37A【解析】 “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指法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求摆脱美国控制,“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指中国反对苏联控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选A;改革开放后中国实

48、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且法国此时仍然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排除B;中法都反对大国控制,并非挑战美苏霸权,排除C;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价值观念不相同,排除D。38B【解析】“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其含义与材料信息相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39D【解析】在辛丑条约中有“开辟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规定,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郊民巷”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D正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昭示着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完全胜利,排除A;毛泽东命令“入城部

49、队必须经过东郊民巷”的目的是为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并非树立中国政府的反帝形象,排除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C。40B【解析】A选项“一边倒”指的是外交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选项“打扫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符合毛泽东这段话的含义,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主要是针对万隆会议上的争议提出的;D选项是总的方针不够具体。41(1)特点: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冷战局面(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依据: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对世界政治形势的认识;革命运动(革命理论)的经验。论点方面论据方面(一边倒政策对新中国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政治: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人民主权。经济:苏联的援建项目和技术资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和一五计划的建设。军事,有利于人民军队的全面改装升级,为抗美援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外交,与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