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948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作业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1三国时,刘晔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七岁时,其母临终前说:你父亲身旁的侍者,谄媚狠毒,希望你长大后能除去此人。六年后,刘晔按母亲遗命斩杀侍者,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刘父了解动机后,十分欣赏不作苛责。该故事表明(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家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汉代,儒学抛弃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君轻”论和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开始了“外王”对“内圣”的利用与压制。这一转变( )A表明儒法思想开始融合B加快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C根源于佛道思想的冲击D削弱了儒学伦理的教化作用(一)选择题1孔子将“知仁勇”称为“三达德”

2、;管子把礼、义、廉、耻称为“四维”,即“国之四维”;孟子提出 “四德”思想,即仁、义、礼、智;董仲舒明确提出 “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概念。这说明( )A儒家思想提升了国家社会的道德水平 B“五常”思想有其内在系统性的发展C儒家思想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传播 D“五常”促进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形成2面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墨子有感而发曰:“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为改变这一社会状况,墨子主张(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攻超越功利A B C D3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

3、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先秦( )A对自然界已有朴素的科学认识 B封建迷信思想逐渐泛滥成灾C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 D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4韩非子记载,韩昭侯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据材料可知( )A选贤任能是战国普遍观念 B法家思想已得到广泛认同C法制的推行冲击传统政治 D官僚选拔机制日益制度化5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学生千余,来营救执法不阿的司隶校尉鲍宣,最终鲍宣免于一死。东汉晚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

4、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这体现了汉代太学生( )A开始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B使社会的弊政得以解决C是国家培养的监察人才 D具有可组织性和影响力6许倬云认为,“从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思想体系,有两条脉络平行发展。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这两条路在发展的途径上会交叉影响”。下列哪一项属于最初的交叉( )A荀子“仁义”与“王道” B董仲舒“天人感应”C王阳明“心即理” D王夫之“求天理于人欲之中”7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虽出现用经文解释法律,对此后法律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将这一影响称之为“以礼入法”或者法律的儒家化却并不适当。这主要是因为( )A儒家经典未涉及法的解

5、释 B法治与儒家治国理念相悖C汉武帝重视法家法治理论 D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8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将功与能作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说明( )A官吏选拔日益制度化 B统治者日益重视加强专制集权C官吏选拔标准日益严格 D统治者日益重视对百姓的教化9“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说这段话的思想家应是( )A“二程”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101015年进士科考试的题目就

6、出自中庸。1027年北宋仁宗赐给新进士的书就是中庸,1030年改为赐大学,此后两篇轮流赐给新进士。熙宁(10681078)中,论语孟子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各占一道试题。这些举措( )A强化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显著提升了“四书”的地位C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D导致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僵化11时人评价朱熹和陆九渊的争论:“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陆九龄)之意欲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由此可见,“此颇不合”是指( )A天理人欲的关系 B万物之本源C儒家伦理的地位 D理的求证方式12明中叶以后,王学兴起

7、,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该学说信徒众多,对旧制度、旧道德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下列属于这种“冲击”作用的是( )A引发人们对君主圣贤的质疑 B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被取代C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 D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抛弃13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要破除今之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重新回归经学。据此可知顾炎武( )A主旨在于否定君主专制 B努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C批判理学杂揉佛道思想 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14李贽在民间讲学时,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

8、在一起;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这反映了李贽( )A关注儿童天性 B注重因材施教 C反对传统教条 D强调经世致用15黄宗羲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炎武也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虫纂刻,亦何益哉!”“这说明他们都( )A提倡公平法治 B强调社会责任 C批判君主专制 D反对程朱理学(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组别材料结论战国组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据韩非子显学战国时期儒

9、学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普遍重视。唐代组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唐武宗“灭佛”。 据中国通史等从唐代儒、释、道三者地位来看,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宋代组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据朱熹近思录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2)本次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儒家思想的演变”。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儒家思想在战国、唐代、宋代三个时期的变化。1【答案】D【解析】据材料“刘晔按母亲遗命斩杀侍

10、者,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刘父了解动机后,十分欣赏不作苛责”,可知刘晔因为斩杀谄媚狠毒之人,并且主动请罪于其父,故其父“十分欣赏不作苛责”,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刘氏父子深受其影响,追求“三纲五常”,故选D项;在中国古代法律是由统治者指定的,体现的是统治者的意愿,排除A项;据材料“刘晔按母亲遗命斩杀侍者,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刘父了解动机后,十分欣赏不作苛责”可知血缘亲情没有淡化,排除B项;刘晔斩杀侍者的行为是为了避免父亲被谄媚狠毒的侍者误导,家族利益受到保护言过其实,排除C项。2【答案】B【解析】从材料“儒学抛弃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君轻论和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可知儒学所发

11、生的转变适应了汉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求,有利于儒学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正统思想,加快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选B项;从材料中“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可知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使儒学具有了新内容,儒学体系进一步发展,并不是儒家和法家相互融合,排除A项;佛教和道教兴起于东汉,故材料中汉代儒学吸收法家思想并不是根源于佛道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学吸收了法家“尊君卑臣”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并不能体现出儒学的伦理教化功能减弱,排除D项。1【答案】B【解析】据材料“知仁勇”“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仁义礼智信”,可知儒家思想演变的延续性,故选B项;儒家思想讲究伦理道德,但国家

12、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不只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儒家思想与先秦政治思想没有因果关系,排除C项;儒家仁政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排除D项。2【答案】B【解析】尚贤指任人唯贤,尚同指一切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与材料解决民患不符,故错误;墨子主张“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能缓解民患,故正确;非乐指反对一切音乐,非攻指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能缓解民患,故正确;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没有超越功利,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老子“道法自然”和阴阳家“相生相胜”理论都是对自然宇宙进行的思考和探究,具有着一定的科学价值,故选A项;老子和

13、阴阳家们的观点是对客观世界的思考,不是封建迷信,排除B项;老子和阴阳家只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还没有严密逻辑推理,排除C项;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形态,不是主观唯心,排除D项。4【答案】C【解析】申不害认为韩昭侯设置了法度却又听从身边人的请求,导致法度难行,应该见到了功劳再给予奖赏,根据才能来授予官职,这冲击了传统政治,故选C项;材料强调法制推行的影响,而不是选贤任能是战国普遍观念,排除A项;“广泛认同”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法制推行,不涉及官僚选拔机制日益制度化,排除D项。5【答案】D【解析】由材料“博士弟子

14、王咸曾聚集太学生千余,来营救执法不阿的司隶校尉鲍宣,最终鲍宣免于一死。东汉晚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可知博士弟子反对宦官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说明汉代太学生具有可组织性,对国家政治具有重要影响力,故选D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太学生通过舆论可影响统治者的决策,但无法解决社会的弊政,排除B项;太学生是政府培养的政治人才,通过考核后可为官,“监察人才”表述错误,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可知符合董仲舒“天人感应”,即道、法、阴阳杂糅结合的产物,故选B项;荀子的

15、“仁义”与“王道”,属儒法交叉影响,排除A项;王阳明“心即理”,属佛儒交叉,排除C项;王夫之“求天理于人欲之中”系否定“存天理,灭人欲”的对立关系,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汉武帝“独尊儒学”后,儒学虽影响后世法律,但不能说明法律的儒家化,董仲舒改造儒学时也吸收了法家思想,但法家推崇的法治与儒家推崇的德治观点相悖,两者区别很大,故不能说汉代法律儒家化,故选B项;A项与法律是否儒家化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C项与法律是否儒家化没有因果关系,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汉代法律的非儒家化,而非儒学的特点,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据材料“功与能作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

16、据”说明选官由注重能力和功劳到注重德行的变化,结合所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知汉武帝用儒家思想强调对百姓的教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官员选拔标准的变化不是制度化,排除A项;将“孝廉”作为标准无法体现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或皇帝,无法得出统治者日益重视加强专制集权的结论,排除B项;选准标准从“功与能”转变为孝廉只是选拔侧重点的变化,无法体现出“选拔标准日益严格”,排除C项。9【答案】B【解析】材料是朱熹的“理一分殊”(一理与万物关系),论证封建等级制之永恒与三纲五常之神圣,故选B项;“二程”是理学的开创者,认为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都是“仁”,排除A项;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主张通过内心反省来

17、明理,排除C项;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1015年进士科考试的题目就出自中庸。1027年北宋仁宗赐给新进士的书就是中庸,1030年改为赐大学,此后两篇轮流赐给新进士。熙宁(10681078)中,论语孟子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各占一道试题”可知“四书”被统治者重视,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选B项;据所学明初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而材料时间是在宋代,排除A项;大学、中庸、论语都与孔子有关,故而强化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排除C项;八股取士导致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僵化,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由材料“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

18、支离,此颇不合”可知在追求理的方式上,理学主张通过外界探求真理,心学主张通过反省内心获得真理,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探求理的方式,排除A项;万物之本源是理学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儒家伦理,排除C项。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的命题可知,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只不过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而已,从而就引发了人们对圣贤的质疑和对良知的追求,故选A项;明朝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取代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理学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是在清朝,排除C项;宋明理学强调传统的伦理道理,没有被抛弃,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

19、】依据材料,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空谈心性、不务实学,而“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的见解,要破除今之理学“空谈心性”,回归经学,要“立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由此可知其反对理学空谈,要做实际学问为现实所用,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顾炎武认为要如何治学的问题,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A项;顾炎武批判的是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而非批判理学杂糅佛道思想,排除C项;近代启蒙思想应该体现在反君主专制、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推动思想解放,而材料仅涉及治学理念的不同,体现不了近代启蒙思想,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题干提到李贽讲学时,“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偏要他们蹦蹦跳跳

20、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这与传统的讲学先生“只收男孩”、“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不一致,所以他采取的是反对传统教条的做法,故选C项;题干中的“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可以体现关注儿童天性,但是“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与儿童天性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李贽的做法与传统不一致,但是没有体现因材施教,排除B项;题干仅仅提到李贽对学生行为的要求,而没有关于学习内容和目的的要求,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扶危定倾之心”、“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体现的是为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故选B项;材料的内容体现的是社会责任感,没有提倡公平法治,排除A项;黄宗羲、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但材料的内容

21、体现的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体现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的社会责任感,没有体现他们反对程朱理学,排除D项。16【答案】(1)战国组:结论不成立。材料表明的是儒学的学术地位,结论表明的是儒学的政治地位,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另外,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崇尚武力,儒家思想尚礼义,所以未受到诸侯国国君的普遍重视。唐代组:结论成立。材料表明唐代统治者因个人好恶影响了佛教和道教的政治地位,但儒学未受明显影响。另外,儒家经典是唐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比较稳固。宋代组:结论不成立。材料表明宋代具有尊师传统,结论是中国古代都有尊师传统。结论具有一般性的意义,材料论据不够充

22、分。另外,从史学方法来看,孤证不立。(2)战国时期,儒学成为显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立的政策,儒家思想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其政治地位比较稳固。(2分)宋代,程颐等人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创立了理学。【解析】(1)战国组“世之显学,儒、墨也”的史料是关于儒家的学术地位,而结论是儒家的政治地位,两者逻辑关系紊乱,故战国组的结论不成立。唐代组的史料是李渊及武则天等人为地提高佛道的政治地位、儒学未受明显影响,结论是儒学政治地位最为稳固,结合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可知唐代组结论成立。宋代组“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属于宋代的个例,具有特殊性,而“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属于普遍性结论,不难看出本组结论存在以偏概全,违背了历史学孤证不立的原则,故宋代组结论不成立。(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战国、唐代、宋代的演变,可对其进行转化性设问。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关知识可知,儒学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在诸子百家中占据重要一席;据所学宋明理学有关知识可知,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立政策,儒家思想虽受到佛道冲击,但其政治地位比较稳固,宋代的程颐、朱熹等人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创立了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