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810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4第2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4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10)1、把少量体通入过量小苏打溶液中,再使逸出的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过氧化钠颗粒的干燥管,最后收集到的气体是( )A.氧气B.二氧化氮C.二氧化氮和氧气D.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2、在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比为( )A.3:1B.1:3C.1:2D.2:13、如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A.挤压装置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B.挤压装置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D.向装

2、置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4、1.52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50密度为1.40、质量分数为63%的浓硝酸中,得到和的混合气体1120 (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0溶液,当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得到2.54沉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1B.该浓硝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4.0C. 和的混合气体中, 的体积分数是80%D.得到2.54沉淀时,加入的溶液的体积是6005、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主要原因是( ) 幕布的着火点升高幕布的质量增加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A.B.C.D.6、下列

3、说法正确的是( )A.硫,氮的氧化物及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B.氨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硝酸是一种强氧化性酸,所以硝酸和锌反应不能制取氢气D.铁能与硫酸反应,所以不能用铁质容器盛装浓硫酸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氨水和液氨不同,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B.氨水显碱性,溶液中只有没有C.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产生白色烟雾D.在反应中, 失去电子被氧化8、下图各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装置可用于从胶体中过滤出胶粒B.装置可用于干燥、收集氨气,并吸收多余的氨气C.装置可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气体D.装置可用于证明易与溶液反应9下列有关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4、)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直接生成铵盐不稳定,受热分解都生成氨气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溶液无明显变化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固体,用碱石灰除去氯化氢的方法来制备氨气A.B.C.10、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B. 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C.洗气瓶中的溶液仍然呈中性D. 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11、如图所示,向一定量的铁粉中加入一定体积12的硝酸并加热,待反应结束时,下列微粒在体系中一定大量存在的是( ) A.B.C.D.12、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

5、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与挥发出的反应生成了固体 B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溶液 D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是一种可溶性碱 13、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9.6,向另一份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的质量增加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气体),下列分析结果错误的是( )A.原混合酸中的物质的量为0.1B. 段产生的是,段的反应为,段产生氢气C.第二份溶液中最终溶质

6、为D. 的浓度为2.514、利用下图所示I的装置,可以验证和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已知极易溶于水且能快速溶解)(1).若要在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15、实验室可用如下图所示装置(缺少收集装置,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制备并收集。 (1)在图中方框内绘出用烧瓶收集的仪器装置简图。(2).试管中的试剂是_(填写化学式)。(3)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其原因是_

7、(用电离方程式表示)。16、回答下列问题(1)无色的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中的某几种。将100该混合气体经过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该混合气体的成分及体积是_。 (2) 和的混合气体通过水吸收后,得到 无色气体,将此无色气体与等体积的混合,再通过水充分吸收后,收集到5无色气体。试回答: 气体和气体的成分: 是_,是_。 气体的体积是_。 的取值范围:_。 17、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可选的药品:浓硝酸、3 mo

8、lL-1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NaOH NaNO3+NaNO2+H2O。(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_。(3)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装置的作用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

9、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_(填序号)。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18、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图如下: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1).从上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氮气_、氢气_。(2)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外,还有_、_的作用。(3)氨合成器出来经冷却的气体连续通入乙装置的水中吸收氨,_(填“会”或“不会”)发生倒吸,原因是_。(

10、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钼丝保持红热的原因是_,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5)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6)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含有、_、_。D.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少量气体通入过量小苏打溶液中,发生反应: = , = ,故逸出的气体为、,且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2,同时还有少量水蒸气逸出,再使逸出的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过氧化钠颗粒的干燥管,发生反应: = , = ,由化学反应方程式知, 有剩余,同时逸出的少量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所以最后收集到的气体是和。 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

11、:= , 中, 被还原为, 被氧化为,故发生还原反应和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比为。 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喷泉实验的实验验证。氯气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烧瓶中的气体压强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氢气不溶于水,也不会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瓶中的气体压强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形成喷泉;用鼓气装置从装置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使锥形瓶中液体进入烧瓶中,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中的气体压强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使得浓氨水受热分解产生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烧瓶中的气体压强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 4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设铜镁合金中铜的物质的量为,镁的物质的量为,则,解

12、得,A项正确;浓硝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B项正确;由关系式,得,若设混合气体中物质的量为,则 始 变 平 ,的体积分数为,C项正确;金属离子完全沉淀后,溶液中溶质为,根据氮原子守恒可得:,则,加入溶液的体积,D项错误。 5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物质着火点在一定压强下是一定的,不发生变化,不正确;幕布的质量增加不能影响环境温度与氧气的浓度,不正确;氯化铵分解吸热,能降低环境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起到防火作用,正确;氯化铵分解产生的两种产物均不支持燃烧,气体隔绝了空气,起到防火的作用,正确。 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 7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 氨水是混合物,其中以分子状态存在的粒子有:

13、 、,而液氨是纯净物,只含有分子,A项正确;氨水中存在: ,同时水分子会电离出极少量 ,只是,B项错误;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颗粒,呈烟状,而雾是小液滴,C项错误;D项中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错误。 8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胶体微粒能透过滤纸,因此不能从胶体中过滤出胶粒,A项错误。氨气是碱性气体,可以用碱性干燥剂碱石灰干燥。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是大气污染物,要进行尾气处理。由于氨气极易溶解于水,为了使氨气被充分吸收又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常在导气管的末端接一个倒扣的漏斗,B项正确。易与水发生反应: ,所以它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由于的密度比空气

14、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项正确。如果易与溶液反应,就会使烧瓶中的气压减小,这时烧杯中的溶液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人烧瓶,气体继续反应,导致烧瓶内外又产生压强差,这样溶液不断进人烧瓶而形成喷泉。如果与溶液不易发生反应,就不会形成喷泉,D项正确。 9答案及解析:答案: D解析: 和在放电条件下可生成,而不是;铵盐不稳定,受热都能分解,但不一定生成;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氧化为,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受热分解生成和,但冷却后又迅速重新结合生成,故不能用加热固体的方法来制备。 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浓硫酸、浓硝酸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的性质。由 (浓) 知气体为、的

15、混合物,由 (浓) 知气体为。在溶液中, 与水反应生成和。将氧化成,进而与反应生成沉淀,溶液呈酸性; 和两种气体从导管逸出, 遇氧气生成红棕色的。 1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若铁粉过量,体系中大量存在、;若硝酸过量,体系中大量存在、,故烧瓶中一定大量存在的是、。 12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A、固体溶于水放热,氨水易挥发,实验时向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会产生氨气,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反应现象是有白烟生成,故A正确;B、氨气为碱性气体,与浓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铵,故B错误;C、氨气与氯化物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如氯化物溶液变浑浊,可能生成难溶性氢氧化物,但不一定为,也可能为等沉

16、淀,故C错误;D、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原因是与水反应生成,电子生成离子,溶液呈碱性,但氨气为非电解质,不属于碱,故D错误.故选A. 1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由图示可知, 段发生反应:56 15.6 0.1故一份混合酸中的物质的量为0.1,原混合酸中的的物质的量为0.2,A项错误; 段不产生气体,发生反应: ,段又产生气体,发生反应: ,B项正确;第二份溶液中,在段, 已经消耗完毕, 段溶液的已完全变为,段是铁粉与稀硫酸的反应,故最终溶质为,C项正确;在点,溶质只有,根据原子守恒可知, ,D项正确。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

17、打开a、b活塞)2.产生白烟; 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然后打开b活塞解析:要形成喷泉,必须使烧瓶中的气压急剧减小。气压减小有物理方法(如挤压胶头滴管使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 被水溶解)和化学方法(如两个烧瓶连通使气体反应)等。当烧瓶中的气压减小到一定程度后,打开a、b活塞,则中形成喷泉。先打开a、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然后打开b活塞,则中可形成喷泉,中不形成喷泉。 15答案及解析:答案:1. 如下图所示 2.NH4Cl、Ca(OH)23. 解析:1. 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所以收集时常采用向下排空气法,导管应伸入

18、烧瓶底部。 2.用加热固体的方法制氨,试剂是和。3.多余的用水吸收形成氨水,遇酚酞变红色。 16答案及解析:答案:1. 、2.NO; O2; 20mL; 20解析:1. 无色气体中无,最后水充满集气瓶,无气体剩余,则无。通过浓硫酸气体减少20,减少的为,通过,气体变红棕色,则气体含和,按反应,所以可由求出、的体积。 2. 通过水后无色气体只能是,由化学反应可知, 与等体积混合后剩余,故为,由的体积为5,可求出为20.假设气体全是,与水混合后体积不变,即为20;假设气体全是根据反应,可知的体积为60。故的取值范围为。 17答案及解析:答案:1.3 molL-1稀硝酸; 浓硝酸; 氢氧化钠溶液2.

19、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3.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4.将NO2转化为NO;3NO2+H2O 2HNO3+NO5.装置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6.acd解析:1.分析装置图知,装置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装置用于吸收尾气。根据题目提示:N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N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说明装置盛放的药品是氢氧化钠溶液,逆推可知装置盛放浓硝酸;装置盛放水,装置应盛放稀硝酸,装置装有蒸馏水。2. 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排尽装置里的空气,关闭弹簧夹,装置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收集NO。3.铜

20、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4.装置的作用是通过NO2与水反应得到NO。5.实验中装置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证明稀硝酸不能氧化一氧化氮;装置上方产生红棕色气体,证明浓硝酸能将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6.装置中溶液呈绿色,可能的原因是硝酸铜溶液浓度较大,也可能是溶有二氧化氮。设计实验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除去该浓溶液中溶有的气体,如通入惰性气体排出二氧化氮或加热使二氧化氮逸出;另一种是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二氧化氮。值得注意的是:向该绿色溶液中加水稀释,一方面硝酸铜溶液的浓度变小,另一方面二氧化氮溶于水,这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无法判断是哪个因素导致该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 18答案及解析:答案:

21、1. ;2.干燥气体; 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 3.不会; 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难溶于水的氮气、氢气两种气体4.氨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有红棕色气体产生5. 6. ;解析:1.制取应选“液+液气体”的装置,所以选;制取应选“固+液气体”的装置,所以选。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可作干燥剂;再仔细观察通与通的导管伸入到浓硫酸中的深度一样,有利于观察气泡情况,有利于控制和的流速。3.此题很多同学可能不加思考就答“会”发生倒吸。但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这是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在常压下进行合成氨实验,转化率较小,所以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难溶于水的和,故不会发生倒吸。4.审题时抓住关键字,“铂丝保持红热”,能靠自身反应来维持。不难答出氨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产生的与会继续反应产生红棕色的气体。6.从与水反应及的电离都是可逆反应很容易想到溶液中还有,又因为产生的气体可溶于而产生。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 气体与氨反应既能产生,又能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