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8 ,大小:350.50KB ,
资源ID:83775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3775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主题复习课件: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干知识整合 典型例题讲解18PPT).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主题复习课件: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干知识整合 典型例题讲解18PPT).ppt

1、第一部分核心考点突破第一专题 古代史 第 1 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王位世袭制_创立,“公天下”成为“私天下”分封制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主要基础;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与_互为表里宗法制(1)特点:以_为核心;强调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确立了等级严格的大宗、小宗的宗法体系(2)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的政治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基本特点(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以_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_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启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血缘高度集中确立秦朝中央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中央官制:_制度地方 实行_,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

2、任命继承与发展汉至元中央 汉代:_制度;隋唐:_制;宋代:二府三司制;元朝:_地方汉初_制,汉武帝颁布_,设_,监察地方;唐中期设_,_后出现藩镇割据;北宋兵权收中央,文官任地方长官,设_进行监督,设_管理地方财政强化明清两朝中央 _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雍正帝设_,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外朝三省六部中书省郡国并行推恩令刺史节度使安史之乱通判转运使明太祖军机处项目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时代盛行于西周秦朝确立,历朝沿用 元朝确立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其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其长官由皇帝任命作用与影

3、响初期有利于巩固统治,后期容易形成地方割据,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相同点性质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目的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认识(1)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出官吏的任免原则由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古代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2)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反映出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国古代地方三大制度的比较及其认识典例分析:(2012 年浙江文综)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

4、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BCD解析:根据所学,鲁国、晋国、吴国和燕国均是姬姓贵族的封国,宋国是商代贵族后裔的封国。据“同姓不婚”的原则,均正确,错误。答案:C跟踪训练 1(2012年安徽文综)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解析:C 题中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形成原因:(1)前提: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

5、。(2)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家统一。(3)思想来源:法家思想。(4)政治: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2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中央统率地方,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3演变历程:(1)萌芽于战国(法家思想、商鞅变法)。(2)确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察举制)。(4)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5)加强于北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

6、的设立)。(6)发展于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强化于明清(废宰相、设内阁、设三司、军机处、大兴文字狱)。4认识:(1)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发展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5评价:(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经济上: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繁荣。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2)

7、消极: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经济上: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束缚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典例分析:(2012 年山东文综)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

8、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答案:B跟踪训练 2(2012 年广东文综)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B削弱相权D废除三省六部制解析:A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很明显不是主张废除和削弱相权,而是反对君主专制,排除 B、D 两项;C 项实行君主立宪制太绝对化,也应排除。故选 A 项。中国古代的监察与选官制度1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秦朝:御史大夫兼理监察百官。(2

9、)两汉:汉武帝设刺史制度,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3)宋:北宋在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之互相牵制。(4)明朝:设立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并加强特务统治(如厂卫机构)。时期夏商周战国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清方式世袭制(世官制)军功爵制度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依据血缘军功品德门第才学演变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才方式由推选举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3)科举制度实行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2中国古代的选官制

10、度典例分析:(2012 年广东文综)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B察举制的完善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从“隋唐以前,官府设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可判断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其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的高低。“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是因为隋 唐时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实行科举制。答案:D跟踪训练 3(2012年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C从材料看,“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门第高低作为选拔人才依据的是九品中正制。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