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解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涵丰富而又明快生动。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大自然的迷人、神奇形神毕肖,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整首诗歌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此诗,试图凭借教材,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全诗共有六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三、四、五小节为第二部分,写只要少年儿童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他们以丰富的馈赠。最后一小节为第三部分,是第一节内容的反复,呼应开头。其中,第25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紧紧围绕“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驰骋想像,探索大自然神奇的秘密,感受大自然绚丽的景色。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是,诗人随着对大自然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拓深,次第、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教学中,注意体会诗人在这一部分的结构中,发现和探索过程的逐渐深入,以及在这样的深入过程中
3、,对诗歌形象的精心选取。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应把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全过程。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法布尔身上最贴切不过了。着迷,迷恋,痴迷,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教学本课时,不妨由题目出发,理清文脉,激活情脉,进而达到感悟人物的形象提炼人物精神的目的。一、以问促读,理清文脉。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更有价值。我估计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大概会是这样几个:这是谁的衣袋
4、?衣袋里为什么装满昆虫呢?初读课文,我们可以知道,这里是指法布尔的衣袋。通过作家卡片的资料我们可以对他做一下简单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昆虫学家。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他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全文一共讲了法布尔的两件事情。一个是法布尔在很小的时候,花三天时间捉一只纺织娘,因为迟回到家,引起父母的虚惊;另一件事是法布尔在八九岁的时候,放鸭捉昆虫,挨父母责备。其中第二件事情写得更详细一些。二、咬文嚼字,感受形象。“迷”是这篇课文的灵魂。课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法布尔抓住纺织娘;二是法布尔捉“小宝贝”放进鼓鼓的衣袋。作者重点描写的捉“小宝贝”的情况。教学时重点从人物的心情、动作等方面,感
5、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其一,可以引导学生从第一到第九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词句。你看,捉到了昆虫,“高兴极了”,“满载而归”,“心里喜滋滋的”;被迫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垃圾堆”,眼泪是“刷刷地往下掉”。在法布尔的心中,昆虫的确是“心爱的小宝贝”。其二,应该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动词,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如第九自然段中的“放进”一词,看上去平常,实质用得准确传神,可以用换词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用词造句得精妙恰当。其三,还应当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责骂。在一般的情况下,就一般孩子而言,父母不允许捉昆虫,孩子便自动放弃了,而法布尔在如此情况下,仍然“兴致勃勃地挑拣”,“躲起来偷偷地玩”,其痴
6、迷程度便显而易见了。从写作手法上来说,这叫侧面烘托。三、激活情脉,提炼精神。为了进一步升华文章的主题,概括人物的形象,我们需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课题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呢?仔细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这看似丑陋和怪异的标志性外貌恰恰最能反映法布尔对待昆虫研究的“痴迷”。正是这鼓鼓囊囊的衣袋才展示出法布尔所具有的好奇,以及执着探索的精神。可以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好好欣赏”,指导朗读体会。在第十节还有一处关键的语句“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一个“仍然”,让法布尔不怕挫折、执著探索的精神再一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静静地观察,不懈地追求,正是法布尔后来成功的关键因素。痴迷一生,无悔的选择。最后,老师可以适时为大家推荐阅读少儿版的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相信孩子们会喜欢。另外,五年级的科学课里也有相关的观察动物(比如蚯蚓)的内容,正好可以让孩子实践一下。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