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722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

2、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 著名学者程平山所著的夏商周历史与考古一书,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资料证实了楚国是西周时周王分封的诸侯国。回顾历史,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A. 分封土地和人民B. 分封爵位C. 规定义务D. 规定贡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西周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囯,拱卫王室。故分封土地和人民是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A项正确。分封爵位不是分封制度的核心内容,错误;义务和贡

3、赋属于诸侯对周天子分封土地的回馈,不是核心内容,和项错误。3. 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 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 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变化,可判断分封制度促进了边远地区开发,C正确;西周分封制是奴隶社会时期,不是封建化时期,A错误;分封制度下诸侯的权力较大

4、,很难加强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B错误;材料说的是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不是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D错误。4. 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家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A. 辅助国家法制之所不及B. 维持家族血缘伦理C. 用来祭祀家族列祖列宗D. 强化族人对宗族依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王者以一人治天下, 则有纪纲; 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体现中国古代推行家国一体的政治

5、特点,家训起到家族治理的作用。A 项不是家训的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家训作为宗法观念的表现,主要起到维持家族血缘伦理的作用,故 B 项正确;家训用来规范家族成员行为,主要不是起祭祀列祖列宗的作用,C项错误;家训可以凝聚家族成员,但不能起到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作用,D项错误。故选B。5. 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A. 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C. 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D. 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

6、皆别”可知,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C项正确。西周时期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家国一体与官僚政治,B、D两项错误。6. 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A.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 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 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由秦朝九卿职能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都是围绕皇

7、室的家事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故选D。仅从九卿的职能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强干弱枝的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点睛】依据图中国家官吏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可以推知家国同构的特点,表格阅读时切记要寻找共性规律。7.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可以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征收辖区内的赋税管理辖区行政事务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8、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皇帝”“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材料中所说的行政区指的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官员可以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征收郡县内赋税,同时管理郡县行政,但是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正确,选项C正确;选项A概括不全,排除;错误,选项B、D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秦朝郡县制官员任免、郡县官员职权的掌握。8. 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A. 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

9、展B. 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C. 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D. 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不能反映察举制与教育制度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一是二是四个方面”,这种做法有利于扩大官员选拔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故B正确。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故C项错误;秦朝时,贵族政治已经瓦解,西汉实行的是官僚政治,故D项错误;9. 秦代监御史常与郡守、郡尉并称,汉代的刺史有固定的治所,刺史的地位在郡国之上。据此推知,汉代刺史制的出现A. 调整了郡级机构的职能B. 加强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效率C. 有利于提升地方监察的效能D. 减少了相权

10、与君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秦代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御史和监督对象属于同级,而到了汉代,监察地方的刺史有了固定的治所,其地位也提高到郡国长官以上,可以推知汉代刺史制的出现更有利于提升地方监察的效能,C项正确;刺史的监察区为州,与郡并非同级,它的出现并未调整郡级机构的职能,排除A项;加强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效率与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不符,排除B项;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无法减少(中央)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排除D项。10.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

11、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

12、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11.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A. 宦官和朋党的矛盾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

13、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现象,即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不是宦官和朋党的矛盾,A项错误;材料“贡赋不入于朝廷”体现的是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现象,没有体现文臣与武将的矛盾,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没有体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错误。12. 宋朝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 打破

14、了市坊的界限D.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的信息,可以看出宋代以创建路制的方式,来避免地方割据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D选项符合题意;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扩大宋朝疆域,A选项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宋代以创建路制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并未体现宋代文武分权的特点以及市坊制度的信息,BC选项排除。13.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

15、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16、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14.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

17、工部、户部执行赈灾A. 秦、唐、明B. 秦、唐、元C. 汉、宋、明D. 秦、元、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蜀“郡”洪水,由丞相与诸卿拿方案,发生在实行三公九卿制的秦朝;唐代治理地方州县洪水,需要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和尚书省交由工、户部办理;阁臣按照皇帝的旨意,发诏书给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是明代的现象,A选项符合题意; 元代实行一省制,且没有阁臣,BD两项错误;宋代中书门下一起在政事堂办公,C选项错误。15.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

18、可以确认的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每年一次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兼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为完善。所以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16.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这样,平民中出现了一小部分靠经商致富的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他们经济实力

19、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他们迫切希望进行政治改革。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出于自己的利益,往往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在此背景下,雅典进行的改革A.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B.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C. 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D.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血缘关系,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平民中出现了一小部分靠经商致富的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他们经济实力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他们迫切希望进行政治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背景下的改革是梭伦改革。梭伦改革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

20、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故选A项;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排除B项;伯利克里时期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排除C项;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血缘关系,排除D项。17. 当马其顿的铁骑踏破雅典的城门,雅典沦为马其顿的附庸,雅典民主便成为永恒的历史。也许正如恩格斯所说“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着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从围绕雅典灭亡原因的角度看,恩格斯的论述实际上是针对哪一论点而提出的一个新视角A. 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间接民主B. 雅典公民中的妇女和奴隶无权参与国家政权C. 雅典公民因素质高低易为

21、少数野心家操纵D. 雅典民主实际上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恩格斯的论断是在探讨古希腊民主制度与古希腊国家灭亡之间的关系。所以雅典公民因素质高低易为少数野心家操纵,过度的直接民主制度不利于城邦政治的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古希腊民主制度与其国家发展灭亡之间的关系,答案选C,A B D三项与题意要求“雅典灭亡原因”不符。18. 在雅典,将军一职通过竞选产生,可连选连任,不必到公民大会述职,没有薪金。这样,一般贫苦公民很难当选为将军,即使被选上了,由于无薪金,也不可能充任。据材料可知A. 只有工商业者才能担任将军一职B.

22、雅典的民主政治具有狭隘性C. 雅典国家政权被氏族贵族所掌控D. 首席将军比公民大会地位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由于无薪金,也不可能充任”可知由于财产的限制,使得贫苦公民很难当选,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狭隘性,故选B;拥有一定财力的贵族也可以担任将军,排除A;贫苦农民由于财产限制很难当选将军不代表雅典国家政权被氏族贵族掌控,排除C;D项内容无法体现,排除。19.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政治、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A. 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B. 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C. 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D. 近代西方政治、文学与宗

23、教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我们的政治、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希腊文化对后世欧洲文化影响深远,因此雪莱才说“根源皆在希腊”,故选C;英国人不是希腊人的后裔,排除A;B项说法明显有误,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希腊文化深远的影响,而非近代西方政治、文学和宗教之间的内在联系,排除D。故选C。20.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此做法旨在A. 维护雅典民主政治B. 实现公民轮流执政C. 实现公民完全平等D. 保障城邦政局稳

24、定【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是对陶片放逐法的描述,这一制度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但是也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因此A正确,D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21. 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A. 完善法律体系B. 稳定社会秩序C. 保障平民利益D. 维护帝国统治【答案】B【解析】材料“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反映了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的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B正确;

25、仅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完善法律体系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只涉及婚姻和土地问题,不能体现平民的其它利益,且保障平民利益的根本目的也是稳定社会秩序,故C错误;公元前445年到公元前367年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不是帝国,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主要目的”的角度出发,同时注意区分罗马共和国的时间范围,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和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2. 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

26、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据此推知,万民法( )A. 实现了罗马境内居民间的平等B. 根源于罗马帝国统治基础扩大C. 标志着罗马司法体系最终完备D. 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答案】B【解析】【详解】万民法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它的形成与发展,使罗马有了“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专门法律,可以推知,万民法根源于罗马帝国统治基础扩大,B项正确;万民法没有消灭罗马境内居民间的阶级和民族差别,不能实现罗马居民的平等,A项错误;标志着罗马司法体系最终完备的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问世,不是万民法的出现,C项错误;万民法通过“整罗

27、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增强而非“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D项错误。23.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A.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B.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C.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D.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答案】D【解析】罗马法“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说明罗马法规范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故D项正确;罗马法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罗马法“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故B项错误

28、;C项错在“世界各国”。24. 公元6世纪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规定父亲不能再享有对子女的诸如生杀子夺权和婚姻权等人身支配权,父亲处置其成年儿子财产的绝对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时法律还规定了父亲在抚养子女方面的义务。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重视司法解释的权威B. 追求公平公正的自然法理念C. 注重立法程序的规范D. 关注法律实施过程的高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根据罗马民法大全的规定,父亲的权利受到制约并承担义务,这说明罗马法追求公平公正的自然法理念,B正确;罗马民法大全是法律文件,并非司法解释,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立法程序与法律实施过程,排除C、D项。25. 古代雅典城

29、邦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A. 执政官数量不同B. 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C. 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D. 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和罗马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雅典和罗马的主要机构及运行方式本质上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古罗马的贵族政治的不同,B项正确;A项是现象,排除;C、D两项从材料无法对比得出,也不是本质。故选B。26.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让

30、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而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人民宪章则要求: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据此可知A. 议会改革是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B. 政党制度的成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C. 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定程度影响了当时社会D. 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权利,而1837年英国工人阶级则要求继续扩大选民范围

31、和降低被选举人的财产限制,这说明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所以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仅提到了议会改革的方式,并未与其他方式进行比较,无法得知其是否为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党制度的内容;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争取权利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无关。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27. 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

32、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A. 社会秩序陷入混乱B. 专制体制臻于极盛C. 政府官员纪律松弛D. 军国主义弥漫社会【答案】D【解析】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老鞋匠,打扮成少尉,打着皇帝的旗号迫使财务官员交出钱财,这说明了当时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厚,故D正确;统一后的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秩序较为稳定,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至上,因此专制体制极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官员的纪律松弛与否,故C错误。【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军国主义色彩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33、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新课标高考的高频考点,其特点有,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军队在国家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军国主义色彩浓厚。28.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

34、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 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C. 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 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一信息,可得知,此时英国责任内阁制已经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故C正确。29.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 )A.

35、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B. 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C. 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D. 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抓住时间“1880年”这一信息分析问题,当时法国刚刚确立共和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而采取了以上政策。30.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A. 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B. “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C. 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D. 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美国政治权力的制衡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

36、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不是专制君主”强调了在美国权利的制衡,虽然“政治和官僚精英”的权利很大,大大超过了普通的公民,但不是“专制君主”,其权利受到制约,据此分析可知材料重在强调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故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利的制衡31. 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C.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D. 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答案】A【解析】【详

37、解】根据“18世纪”、“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的权力转移到内阁,英国国王开始了统而不治,因此出现了“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现象,故选A;工业资产阶级开始主导政府是在19世纪以后,排除B;随着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议会就已经开始限制国王权力,排除C;英国国王不会犯错误是因为国王丧失了实际权力,而不是转嫁责任,排除D。32. 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相信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约翰亚当斯认为:“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一旦

38、被用来对付某个人,其结果必然是,“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其程度之可怕,在专制主义的历史上都是难有其匹的。为此美国实行了A. 议会制共和制B. 三权分立C. 精英政治D. 邦联制总统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 “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说明美国的开国精英不认同古希腊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政治,

39、认为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更会被人利用,因此主张精英政治。A不对,美国建国后建立的是总统制共和制;B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D不对,美国建国初实行邦联制,但是很快发现邦联制的弊端,实行联邦制,因此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33. 1875年的法国宪法规定:总统签署的法令须有一名阁员会签方能有效;总统解散众议院需要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虽然由总统任命,但需要对议会负责,而众议院又可被总统解散。材料所述内容A. 是孟德斯鸠思想的具体实践B. 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 确保了总统的权力高于议会D. 为法国复辟君主制铺平了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

40、料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了分权制约的原则,这是孟德斯鸠思想的具体实践,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中央权力分配,不涉及地方权力,排除B;总统权力受到制约,排除C;宪法确立了共和制,排除D。34. 年轻的美国在邦联条例生效后,仍面临政治体制的危机,外部为一些欧洲大国所不容,解决从邦联到联邦的制度困境,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是在A. 18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B. 18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C. 18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D. 18世纪90年代末至19世纪初【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是1787年宪法颁布之后,建立了联邦制,故18世纪80年代末

41、至90年代初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35. 在傅斯麦的拯救之道中,存在一个要求一个普鲁士君主政体和资产阶级双方相互妥协的内核:君主政体站到民族运动的前列来,内部进行一定的立宪改革;资产阶级则放弃单独统治的要求。下列能够体现这种设想的是A.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选举产生帝国议会B.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选举产生联邦议会C. 皇帝由议会选举产生,各邦推举帝国议会D. 皇帝由普选产生,各邦推举联邦议会【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反映了德意志代议制的特点,即君主制和民主制的混合体,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故A正确;B说法错误,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不是选举产生;皇帝由世袭产生,故C、D

42、说法错误。36. 议会在整个政权体系中占据中心位置;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共和国设立总统,但总统的权力有限。下列各项符合上述体制的是A. 1789年后的美国B. 1880年的法国C. 1871年后的德国D. 1820年的英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颁布,确立了法国的民主共和政体,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受到限制。故B项符合题意;美国不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A;德国没有总统,排除C;英国没有总统,排除D。37. 威廉一世皇帝被称为“骑士皇帝”,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A. 具

43、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B. 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C. 德意志帝国已走上现代资本主义道路D. 将军把持了国家政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骑士皇帝”“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等信息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故A正确;B项无法体现“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排除;德意志帝国的政治是不完善的代议制,并没有走上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联系所学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分析解答。38. 1840年后,列强强迫清政

44、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许多特权。截止到如图最后时间段,列强已经取得的利益有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取得片面最惠国待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时间“1860年”来看,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其中出自天津条约内容,出自南京条约附件,因此D正确;出自马关条约,AC排除;出自辛丑条约内容,B排除。故选D。39. 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

45、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 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C. 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D.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答案】A【解析】材料中叙述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此次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是自然经济并不是完全解体,A错误,符合题意;B、C和D属于鸦片战争正确表述。40. 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多条建议,如“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准富者请人雇工”,在外交、法制、社会习俗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这些建议A. 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 体现了落后性和空想性C. 符合当时世界近代化的潮流D. 调动了农

46、民革命积极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准富者请人雇工,在外交、法制、社会习俗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可知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私有制,允许雇佣劳动,符合世界潮流,故答案为C;中国资本主义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政新篇发表于1859年,不符合题意,A错误;资政新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B错误;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错误。41.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支持义和团运动,是因为义

47、和团A. 提倡民主法治B. 支持清政府统治C. 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D. 盲目排外【答案】C【解析】【详解】马克吐温认为义和团是爱国者,结合义和团反帝性质可知,马克吐温支持义和团的原因是该运动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帝国主义,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义和团运动内容,排除;马克吐温自称为一个义和团员,“同情中国人”,显然是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看待该运动,其立意是反帝,而非支持清政府,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D是义和团的局限性,不是马克吐温支持义和团的依据,排除。42. 如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这次战争的影响是A.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外国经济势力从此深入中国的内地C. 中国开始允许外

48、国在华投资设厂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次列强侵华战争迫使清帝西逃,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A是鸦片战争的影响,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C是甲午战争的影响,排除ABC。43. “条约有四项,赔款和通商;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是小明同学编写的记忆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的歌诀该条约的影响是A.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B. 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A【解析】根据“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

49、”,结合所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故条约为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使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正确;天津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BC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联系南京条约内容和影响解答即可。44. “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是对西方殖民行

50、为开脱的言论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 B. C. D. 【答案】D【解析】西方列强的侵略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结果:一个是破坏性的,对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冲击了旧的经济结构,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等,材料中“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也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材料体现的就是侵略的客观作用,没有夸大也没有为西方殖民主义开脱,所以正确,错误,故选D。45. 1863年到1891年西方国家在华主要机器工厂和主要经营内容如下表,这些企业的创办A. 说明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占据主导B. 表明中国第一

51、批无产阶级产生C. 反映了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华原料掠夺D. 体现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863年之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创办的企业主要涉及原材料生产领域和打包领域,这是掠夺原材料的表现,故选C;A项不符合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的史实,排除;B错在时间不符;材料无法体现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数量的变化,D错误。46. 史学界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和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下列表述符合唯物史观的是A. 社会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因而没有进步价值B. 纲领本质上反封建是革命的,形式上落后是空想的C. 平均主义有一定的革命性,但在实质上具有反动

52、性D. 纲领满足了农民土地需要,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明确了土地和产品的分配原则与方法,其核心内容在本质上是反封建的,是革命的,在形式上是落后的,具有空想性,这一观点符合唯物史观,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两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有反封建的进步价值,A项错误;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而非革命性,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过,没有满足农民土地需要,D项错误。47. “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

53、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此约签订后A. 多口通商,打破了闭关政策B. 刘步蟾等率舰巡海作战C. 列强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D. 清政府为“洋人的朝廷”【答案】C【解析】【详解】据“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可知是开放了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此条约为马关条约,此条约的签订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故选C;打破闭关政策的是南京条约,排除A;B项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前,排除;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故选C。48.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国家体制近代化的开端。”

54、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清末A. 设置总理衙门,开展外交活动B. 开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C. 设立资政院,筹建责任内阁D. 倡导商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答案】C【解析】1901年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学习西方民主制度,设立资政院,筹建责任内阁,体现出国家体制的近代化,故C正确;清末新政撤销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A错误;“开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倡导商业”与“国家体制近代化”联系不大,排除BD 。49. 1901年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强要求处死的十二名官员名单,即载漪、载澜、载勋、英年、赵舒翘、毓贤、启秀、徐承爆、徐桐、

55、刚毅、李秉衡、董福祥。到4月,列强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共达142人多。这反映出A. 清政府的半殖民化程度加深B. 列强完全左右了清政府C. 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转变D. 义和团运动被联合镇压【答案】A【解析】【详解】由于清政府被列强所左右,逐步成为西方列强在华的工具,其半殖民性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故选A项;B项错在“完全”的表述上;从甲午战争之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兴起,民族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清政府官员的惩罚,与义和团运动无根本关联,排除D项50.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

56、,错误的一项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可知英国人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其他列强从中国掠夺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以援例享有,这样就使各国侵略者结成共同的侵华伙伴关系,故A项排除;根据“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可知英国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是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司法的重要手段,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B项排除;根据材料“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可知这出自马关条约,日本人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历史解释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惩

57、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可知这出自辛丑条约,严禁人民反帝,意味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排除。二、材料分析题(51题22分;52题24分;53题24分)51.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刘晓满近百年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材料二 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朝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

58、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

59、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2)依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制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答案】(1)秦朝:

60、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2)关系: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主要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4)外在:时代的变化。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2)关系:根据材料“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优点:根据材

61、料“元朝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知,行省制的优点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所沿用,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其积极影响。(3)理解:根据材料“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指的是其表面上虽不断变化,但实质上它们始终在维护中央集权。主要趋势:结合所学,从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演变进行分析,从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两个方面进行回答。(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

62、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可以理解为客观要求和主观要求。外在上,中国古代朝代更迭,时代在不停变迁,社会的客观发展需要政治制度随之变化;内在上,每个封建王朝都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来维护自身统治。52.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追求的永恒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材料二

63、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违法。摘自英国权利法案材料三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之后若以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即为有效。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

64、法权 摘自人民版教科书历史必修一请回答下列问题:(1)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出现在谁执政时期?依据材料一,说明雅典民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力?据此指出英国确立了什么政体?(3)根据材料三,概括1787年宪法体现的基本原则?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请指出该宪法在世界法律史上的地位。【答案】(1)时期:伯里克利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2)方面:立法权、财政权(征税权)、军事权。政体:君主立宪制。(3)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或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民主原则)。实现: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

65、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地位: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解析】【详解】(1)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执政时,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特点:根据材料“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可知,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2)方面:根据材料“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

66、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违法。”可知,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征税权)、军事权。政体:结合所学可知,从此,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3)原则:根据材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可知,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或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原则);根据材料“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之后若以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即为有效。”可知,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民主原则)。实现: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的权力设置角度分析,美

67、国通过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等措施实现了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53. 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抗争史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请列举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的名称,扼要回答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刻没有停止过,请任意写出几个抗击列强侵略的英雄人物。(3)这四次反侵略战争最后都失败了,

68、中国战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4)从这四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中你有哪些启示?【答案】(1)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答案属实即可,如:左宗棠、邓世昌等(3)清政府腐败落后;资本主义列强实力强大;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4)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必然亡国。【解析】【详解】(1)本题设问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名称及其影响。结合

69、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为典型,回答其影响时要注意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步步加深,层次分明,分别作答:鸦片站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刻没有停止过,相关事迹有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结合所学,从中列举爱国人物即可,如:左宗棠、邓世昌等(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结合所学,中国战败的原因可以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和根本原因等方面归纳作答,如:清政府腐败落后;资本主义列强实力强大;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结合所学可得出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必然亡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