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疫情期间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A题目的引导语是“分封”,而不是“材料反映了、说明了、体现了”由此可知,这个题目中的材料只是引出考察的对象分封,及其的作用,结合分封制的内容,我们可知,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也强
2、化了周边地区对西周的文化认同,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 B分封制主要是地方官制,不可能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另外,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权力在当时不是非常突出,西周主要强调以德治国。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分封制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就是不能够直接操控地方,所以实行分封,选项表述是错误的。 D分封制的实施,确实是体现了世袭的贵族特权,但不能说明,贵族的世袭特权是由分封制确立的,在西周之前,世袭贵族就拥有特权。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本题材料简单,但选项角度比较特殊,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与
3、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来联合分析,同时要结合西周刚刚建立对地方控制有限这一现实来分析和理解材料。2.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皇权渐趋衰落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的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故选:B。考查明清君王专制强化,重点对
4、废丞相、设内阁知识点的掌握。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准确理解废丞相,设内阁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3.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 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
5、。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的察举制并没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察举制。需要掌握东汉的察举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察举制。考查对东汉的察举制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
6、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元代行省制度下地方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受中央节制,不可能权力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本题考查对行省制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
7、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罗马法的基础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与“小国寡民”有关,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屈原的美政是除奸臣兴国家,古罗马法建立在国家不断由共和国向帝国扩张的过程中,而古雅典能建立民主政治的政治原因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故选C本题考查知识点是百家争鸣和古希腊民主政治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古希腊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6.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
8、,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雇工地位的提高,原因是城镇和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故排除D项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排除BC两项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商业的发展考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市场规模扩大,商品化程度高,商品意识不断增强;第二,城市经济继续繁荣,工商业市镇发
9、展迅速;第三,边疆、边境贸易稳步发展;第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第五,区域性经济开始走向联合,出现商帮等商业团体;第六,“重本抑末“思想对商品经济的干预出现松动综上所述,我国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形态集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虽然没有进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但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比,已经取得很多的突破,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 东南沿海经济社
10、会影响力上升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 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经济重心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促进政府思想的变化,故C项正确。 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故选:C。本题考查宋代的商业经济。考查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
11、代的商业经济是高考的常考点,在复习中应注意把握宋代商业经济的概括、特点等知识。8.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要求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的思想,使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故A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新文化运动结束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B错误。C.不
12、符合史实,此时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C错误。D.此项揭示的是宋明理学,故D错误。故选A。9.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A. 颁布附益之法B. 设置转运使C. 推行募兵制度D. 实施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北宋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因此B项正确; AD项都属于行政上的措施,C项是军事制度,与材料中经济手段不符,故ADC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关键是材料信息中“经济手段”的要求。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和运用能力,属于基础能力要求,难
13、度不大。10.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的形式,有利于考试程序的公平公正,所以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所以B不选;“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朝重视进士科而不是以此尊贵,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D项错误。 故选:A。本题考点是科举制,重在考查科举制的发展演变。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科举制,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14、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11.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B项明显错误。C、D两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故选:A。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我国古代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
15、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等考点的理解。12. 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工商食官”制度的逐步瓦解,各地涌现出许多商品市场,私营商业应运而生,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的
16、都会。自春秋后期以来,铁制农具的推广,牛力垦种的使用,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灌溉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步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由奴隶转为农奴,再由农奴升为个体小农,生产积极性也步步增长。随着生产的增加,他们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要求出售,又越来越多地要求购回所需的生活、生产资料。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得以解放,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其产品更是以出售为目的,不投入市场就不能换到生活必需品和所用的原料。同时,山泽之利陆续开放,青铜、冶铁、煮盐等主要手工业在很多地区和很多时间内归私人经营,改变了过去手工业由官府垄断的格局。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商品交换,扩大了市场容量。再加上城市的兴筑,交通的开辟,
17、政治局面的逐渐趋于统一(战国是七雄并立),物资得以在更大范围内畅顺流通,商业的发展更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13. 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档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呼?”雍正帝意在()A. 强调重农意识B. 关心百姓疾苦C. 申饬官员无能D. 关注地方稳定【答案】D【解析】题目强调雍正帝重视农业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故A项错误。 “关心百姓疾苦”和“申饬官员无能”都属于表现,故BC两项错误。 D项符合题意。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相关知识。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和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的目的,学生获取信息、
18、调动知识及运用知识综合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历史的思维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断变化的政策中找规律。吕氏春秋中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益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这样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统治的稳定。而且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来源,涉及到国家的根本。14.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 小农经济的发展B. 租佃关系的盛行C. 土地的高度集中D.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均田制是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始于北魏,
19、北齐、北周、隋、初唐时均沿此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的掌握15.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答案】B【解析】重农抑商只是法家而非儒家的主张,厚古薄今及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而非法家的主张,排除后,只有B项。
20、 故选:B。本题是考查理解诸子百家中儒家与法家主张内容。本题是考查学生在掌握诸子百家中儒家与法家主张内容基础之上,并理解其内容,对它们主张不同点运用排除法进行思考做题。16. 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
21、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体现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故正确。分封制、宗法制体现的是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正确。孔子、孟子、荀子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故正确。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错误。故选C()。17.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
22、C【解析】“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由孔子编订的是春秋,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奠基。故A项错误。 儒学传统并没有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而且还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故D项说法明显错误。 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C项正确,B项错误。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拓展:董仲舒
23、的新儒学 (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18.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
24、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以及材料,A项说法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不够恰当。 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 C、D两项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应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
25、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19. 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朱熹李贽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西方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应该用理智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26、,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是明清时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他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符合题意;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知识即美德”,没有明确提出题干的主张,排除,D项正确。故选:D。依据题干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本题的考点是苏格拉底、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本题考查了苏格拉底、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20.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 平民采取有效方
27、式争取自身权益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 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A项。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项。平民和贵族的利益不一致,他们的政治诉求不可能一致,D项明显错误。 故选:B。本题由十二铜表法看出考点是罗马法。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罗马法,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21.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
28、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法的制定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故A项正确。 BCD三项的表述不符合罗马法的影响,应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罗马法的深远影响。罗马法的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同时还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影响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成为近代资产阶
29、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22. 卓尔不群的雅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民主制的“得”与“失”表现明显。下列项中属于其“失”的是()公职选举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民众组成陪审法庭城邦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A. B. C. D. 【答案】D【解析】是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故正确; 是雅典民主的进步性,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以雅典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任期制、议
30、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治运作方式。23.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A.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B. 新航路的开辟C. 圈地运动的发生D. 宗教改革的发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新航路开辟是在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圈地运动兴起于 15世纪末的英国;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是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但宗教改革传播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但与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无关。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31、项。24. 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海外殖民掠夺。A. B. C. D. 【答案】D【解析】16-18世纪,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早期殖民扩张给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充足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广阔的海外市场,正确;英国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时候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建立,所以不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荷兰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重点是把握它们殖民扩张行为的共性。本题关键从时
32、间上突破,明确“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是因为它们的殖民扩张。25.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 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 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 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A【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全球化的起点新
33、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以及丝绸之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
34、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和融汇,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物种引进,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贡献。26.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35、()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是因为“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
36、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本题意在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考察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中国古代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了解情况。27. 据世界文明史:1540年前后,“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导致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A. 新航路的开辟B. 垄断组织的出现C. 工业革命的开展D. 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
37、此惊人的程度”,可知是价格革命,依据材料信息“1540年前后”,可知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故选A;垄断组织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工业革命的开展是18世纪60年代以后,均与材料时间“1540年前后”不符,排除BC;依据材料信息“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可知世界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但不是“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A。28.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
38、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A项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备是指三省六部制运作,选官用人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故A项不符合。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行政制度设置上越来越细,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理控制加强。故B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本题考查郡县制、州郡县三级制、省道府县四级制等地方性质制度、三省六部制。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9.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
39、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题中“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说明君主主要依靠外戚执政,况且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皇帝的母戚或妻族等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 外戚属于母族或妻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 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
40、,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权力太过集中,才导致外戚干政。注意认识由于致君主年幼或昏庸,大权被身边的人掌握,就出现宦官、外戚或权臣干政现象,实质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必然结果。30.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答案】C【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的信息,故B项错误。 “必在制民
41、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故C项正确。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的,没有突出作者的意思。故D项错误。 故选:C。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顾炎武的思想,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关于材料型选择题( 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2)注意细节
42、: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
43、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请回答:(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
44、、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答案】(1)监察官:御史大夫。根本目的:维护皇权。(2分)(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2分)(3)措施: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3分)(4)保障: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民参政意识与能力。(6分)【解析】(1)本题古代监察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并解读相关材料中关键信息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监察官”注意设问的时间要求“秦朝”,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本目的”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
45、作答。(2)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并解读相关材料中关键信息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政治制度”注意设问的时间要求“唐代”,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特点”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作答。(3)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进行综合归纳答题的能力。可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对国民地位的规定、中央政治机构权力运作方式的规定、采取责任内阁制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特权等内容归纳作答。(4)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从监察机构的独立性、监
46、察制度的有效性、人民群众监察意识的增强等角度思考作答。注意题目中的分值设定,符合史实、言语通顺、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如下: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民参政意识与能力。32. (15分)材料 公元前 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
47、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9分)【答案】【小题1】(1)从材料可知季札之所以,被历代儒学知识分子尊称为贤人,主要是由于他熟知当时礼乐文化和各国的政治现实,其次,他和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要求相
48、吻合,再次,他竭力维护西周时期传统的宗法制。 (2)依据材料可知季札出使有利于传播华夏文化,促进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同时又有利于加强,中国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与中原诸侯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南方社会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仪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小题2】【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内容特点,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结合
49、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来作答。本题要求学生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内容准确把握,要从材料中分析出季札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儒家道德标准,同时要结合当时中国,分封制下的时代环境,搞清楚,当时中国南方,相对于中原地区较为落后,中原地区华夏文明正处于开创和向外传播时期。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时间中国外国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
50、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51、)【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可以从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之间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等角度自拟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故答案为:示例: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出现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阐述: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此外,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明朝思想家李贽抨击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也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西方:这一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如达芬奇、拉斐尔、莎士比亚等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
52、严,抨击宗教神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教会支持的地心说,也有利于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进步小结: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弘扬,冲击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解析】本题考查1417世纪中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出现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起源于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其后遍及西欧整个地区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