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三、四段,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2、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的准确识别运用3、分析烛之武形象4、四、写作特点学习过程一、学习第三段,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是 如何智退秦师的?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夫晋,何厌之有秦伯说,与郑人盟2、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3、分析烛之武的退敌策略。4、说秦的结果是:5、说一说烛之武和秦伯的形象6、知识点归纳:亡: 利:;阙:鄙: 封:厚: 薄:乏困
2、东:陪: 共:厌: 说:阙:;以为:。行李:东道主:乏困:何厌之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二、讲解第四段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2、概括晋侯退兵的理由和晋侯的形象。3、知识点。敝: 知:夫人:去: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三、总结人物形象。1、烛之武:2、郑伯:。3、秦伯:4、晋文公:、佚之狐:四、写作特点1、情节波澜起伏。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
3、(一场虚惊)。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伏笔和照应。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