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142.17KB ,
资源ID:836664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3666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9)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9) WORD版含答案.docx

1、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9) 做题人 一、选择题1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证实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B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C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D武氏被迫移住上阳宫2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书中写道,唐代的藩镇,并不都是割据的。所谓“藩镇割据”只是藩镇中的一部分,即使是河朔型藩镇,也具有游离性和依附性并存的双重特点。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地方财政收入B共同抗衡了中央政权C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D实现了对中央的控制3唐代,边将中胡人后裔者比比皆是,李光弼、仆固怀恩、哥舒翰都是胡人;越南人姜公辅可任宰相,日本人

2、晁衡可服务朝廷,高丽人高仙芝可为将。这些现象可以佐证唐代A民族融合出现高潮B中央集权潜伏着危机C官僚政治日益完善D社会发展具有开放性4唐朝以前,浙东地区已建有一些重要水利工程,数量虽不算很多,但对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至唐代,浙东地区各州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明显比前代增多。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实现转移B政府更重视南方发展C南方农业环境改善D水利建设达到了顶峰5638年,氏族志编修完成,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很是不满,又令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新修订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唐太宗此举意在A提高庶族地主的地位B适应当时政治和社会需要C加强皇权巩固其统治D

3、扩大李唐政权的统治基础6杜甫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因曾住长安杜陵,京兆杜陵杜氏乃中古名族,故自称杜陵野老,以标榜郡望。韩愈本是河南河阳人(孟州市),但韩愈却自称韩昌黎,因为昌黎是韩氏的郡望。这说明A门阀制度下郡望影响人的社会地位前途B唐代仍存在重视门第出身之风C科举制未能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D唐代的文人多依附于名门望族7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一做法A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B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8客使图位于唐

4、章怀太子墓道中部东壁,描绘的是唐朝的外交机构一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与东北少数民族使臣来朝的场景。这一作品A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B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C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D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9唐太宗时,听到玄奘新译出瑜珈师地经后,立即赦令秘书省,缮写九部,颁发给九州,展转流传,这可以佐证当时A设有专门机构统筹全国宗教事务B长安是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C佛经的翻译和推广得到官方支持D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于书籍印制10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制度A埋下了藩

5、镇割据隐患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C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D改变了国家行政区划11据史料记载,隋唐以后科举由朝廷直接掌握,授予举子功名官职。由于在功名仕宦方面荟萃于京师庙堂而与家族门第相对分离,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读书人及其家族能否保持显贵人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这可以佐证,隋唐以后A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平等性日益突出C血缘贵族特权已被取缔D士人的政治沉浮比较普遍12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A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C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D官僚政治

6、取代了贵族政治13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说明汉代选官制度A为隋唐科举制奠定了基础B将察举和考试相结合C适应公正选拔人才的要求D具有完善的考选机制14吴晗指出,“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文中的“舍人”最有可能隶属于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刑部15东汉学者崔窘曾说,今天的地方长官随意违背诏书,诏书说得再恳

7、切,甚至骂到极点也无动于衷。但地方所下公文却像霹雳一样震动,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的状况。这种现象说明A地方豪强对抗中央B察举制的弊端严重C贪污腐败愈演愈烈D王国问题死灰复燃161926年,山东军阀张宗昌主持合并组建了新的山东大学,聘请前清状元王寿彭出任校长,9月5日举行开学典礼,王寿彭在会上发表了“读圣贤书、做圣贤事”的训词,“山大”即正式开课。王寿彭要求学生们都穿长袍马褂,还要向孔圣人跪拜。材料主要说明A传统文化的遗毒B民国教育的保守C山东儒学的兴盛D军阀对教育重视17北京国民政府时期,先后成立读音统一会、国语统一筹备会和国语研究会等官方组织。1918年5月,

8、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令颁布;1920年4月发布废止国民学校各科文言教科书通告,每个训令之下均有相应的实施方案。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语言改革反映了A国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B共和政体得到切实维护C文学革命取得一定进展D国民政府强调思想统18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他自己的敌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以上论述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B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D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191915年,以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一场希冀

9、对中国深层文化结构进行根本改造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该运动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A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兼容并包B全部文明与文化都趋向现代化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D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批判地继承20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211926年,民国上下正在讨论废除领事裁判权一事,忽传前国务总理熊希龄因经济纠纷在上海遭到租借公廨传唤。一向主张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上海律师陈霆锐会同外国律师古沃代理此案。

10、此案引起举国大哗,激发了民众对治外法权的僧恶,促进了领事裁判权的废除。这说明民国律师阶层A影响中国近代外交观念B加速中国社会的政治分野C更新了当时的社会观念D影响当时民意和政治选择221906年,章炳麟说:“老子是胆怯的,主张自然进化,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1913年,他却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是由于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B老子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的扩大C当时的统治者推行“尊孔复古”D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23一战爆发后,北洋军阀政府“以工代兵”,派出华工参加协约国作战。这反映了A中华民族开始了觉醒B中国向帝国主义过渡C中国承担国

11、际化责任D中国争取独立自主权24下表为1914192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入超情况统计(单位:千海关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不断加深B一战后中国产品失去欧洲市场C国内外局势变动影响对外贸易D工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得以缓解2520世纪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A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B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C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D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26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

12、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A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27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乃袁氏推翻民国,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此所以认为公敌,义不反顾。今是非已大白于天下之人心,自宜猛厉进行,无遗一日纵敌之患,国贼既去,民国始可图安”这一檄文旨在A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B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C反对袁世凯解散国会D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统治281915年10月1日,全国国货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农商总长周学熙亲莅会场行“启门礼”,在20天的会期里,游览人数平均每日不下万人,共有来自“十八省二特别行政区域赛品件数总计几达

13、十万”。国货展览会广受欢迎说明A实业救国日渐成为民众共识B欧战风波尚未波及中国实业C民族工业打开国门走向世界D国内战事平静社会趋于稳定2920世纪初,在华英国观察家辛博森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不是政局派别林立,而是外国的手伸得太长,在这些派别中挑挑拣拣,却又漫不经心;当古老中国终于表达出希望在国际社会中自立自主的合理愿望时,外国的手却又缩了回去,不愿给与实质的帮助和支持。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军阀割据给列强以可乘之机B外交政策缺乏灵活应变C现代化面临严峻的内外环境D社会发展呈现两难选择30下表为近代某一时期中国市场棉布货源变化的数据,此表反映出1894年1913年1920年进口机制布(单位千匹)13

14、,34330,75424,737占比重%94.593.584.8国内机制布(单位于匮)7842,1294,443占比重%5.56.515.2A进口棉布在中国的滞销B手工棉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C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D政府政策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1下表为1914192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入超情况统计(单位:千海关两)年份1914191519171919192019261927入超额21301535615865871618822061925992694312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不断加深B一战后中国产品失去欧洲市场C国内外局势变动影响对外贸易D工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得以缓解32近代某思想家说:“

15、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与其观点相似的是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孔子改制考 狂人日记ABCD33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鲁迅的呐喊、阿Q正传和祥林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和秋,都是以白话文形式呈现的经典之作。此类作品,文学史界名之日“启蒙主题文学”。该“启蒙主题文学”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A彻底推倒了“孔家店”的根基B废止了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C充分暴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D大大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34“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

16、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钱穆的这段话A否定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B认为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C认为学习民主政治应当结合国情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35在中西文化冲突对抗中,当调和成为新文化运动传播的障碍时,李大钊说:“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李大钊本意的是A区分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质B描述了新旧代谢的动态过程C表明他坚决反对中西“调和”D认为民主与科学才能救中国361915年至1919年,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已达400多种。郑振铎在(一九一九年的中国出版界

17、一文中写到“就十一月一个月而论,我所知道的,已有二十余种的月刊、旬刊、周刊出现了!他们的论调,虽不能一致,却总有一个定向就是向着平民主义而走。”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以民主科学为价值目标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普及C以爱国救亡作为驱动力D使民主政治成为社会共识371916年2月,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写道:“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据此不能探究A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B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C民主政治实现的复杂性D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发展38我国发电厂从1925年的456座增到1929年的724座(企业自备电厂149

18、座),发电设备容量达835366千瓦(企业自备电厂308126千瓦)。到1936年,中国发电设备容量增加到1365792千瓦,年发电量44.5亿千瓦时。这一时期中国发电设备的发展A改善了社会生产生活环境B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C满足了当时民众用电需要D说明中国的水力发电最为迅速39早年留学日本,后担任过北京医专校长、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等职的汤尔和,1917年1月积向蔡元培举荐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而1919年3月又极力建议蔡元培解聘陈独秀文学长之职。据此分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战”使德、赛两先生破产B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势力C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蓄”原则的有限性D汤、蔡反对无产

19、阶级政治运动4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昔时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A制度层面学习西方不能起到思想解放作用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C新文化运动比辛亥革命的意义更D思想文化层面全面学习西方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二、非选择题材料 表2中外历史纲要(上)模块篇目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国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20、的发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莫定与面临的挑战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外历史纲要(上)中选取两个以上的篇目,设计教材编写的任一主旨思路,并概述和说明该思路。(要求:明确写出所设计的思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概述和说明准确全面.)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答案(49)1C【解析

21、】表格材料三处提及皇帝信息,说明武则天被尊为皇帝属于事实,C正确;表格只有一处说明武则天传位于皇子,难以证明事实,A错误;太后身份只有第三个史料能说明,B错误;D中被迫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2C【解析】由材料“唐代的藩镇,并不都是割据的”“即使是河朔型藩镇,也具有游离性和依附性并存的双重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部分藩镇的官员由中央任免,没有脱离朝廷的统治,况且这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情形,这说明藩镇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控制地方财政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共同抗衡中央政权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中央的控制的信息,故D不符合

22、题意。故选C。3D【解析】从材料可知,唐代中央政府不仅重用少数民族将领,对外国有用人才也能给予重用,这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D项正确;对外国人的重用不属于民族融合内容,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没有官僚政治完善的信息,C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C【解析】根据材料中水利建设的数量对比可知,浙东地区各州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明显比前代增多,说明唐代南方农业发展的水利条件有改善,C项正确;经济重心实现转移在南宋,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态度、政策的信息,排除B项;唐代水利建设有发展,但无法得出达到“顶峰”的信息,排除D项。5C【解析】据“以皇族为首”可看出,太宗要求重修氏

23、族志的目的在于提高皇族地位,巩固统治,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以皇族为首,外成次之”可知,唐太宗只是提高了皇族的地位,皇族之下依然是传统的士族,排除A;“意在”指的是主观目的,B不是唐太宗的主观意图,排除;李唐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推广,排除D。6B【解析】杜甫和韩愈都不一定出生地自称,而以姓氏的兴盛地自称,说明唐代仍然重视门第出身,故选B;唐代实行科举制,门阀制度下郡望不再影响人的社会地位前途,排除A;C说法错误,排除;D项无法体现,排除。7D【解析】根据材料“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

24、内容体现了这时期中央统治机制的调整,即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中措施没有破坏中央集权的原则,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这时期唐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调整了中央统治机制,没有体现官僚制度的成熟,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可知,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临时官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选项错误。8C【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描绘的是唐朝的外交机构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与东北少数民族使臣来朝的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绘画可以印证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C正确;“唐朝疆

25、域”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A排除;文人画融文学、绘画、书法、篆刻艺术于一体,这与题干所给图片不符,B排除;客使图属于间接史料,因此“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表述错误,D排除。故选C。9C【解析】唐太宗将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颁发传播,说明佛经的翻译和推广得到了官方支持,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设置专门机构统筹全国宗教事务,排除A;B项无法体现,排除;根据“缮写九部”可知该佛经的流传主要靠誊写,因此无法证明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排除D。故选C。10C【解析】根据材料“以监察非法行为”“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有利于监察边疆地区的非法行为,

26、说明该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尤其是对边疆的统治,C项正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不符合题干中“这时期”的设问,材料并非探讨以后的影响,A项错误;唐玄宗设采访使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控制,采访使掌握的是监察权,不是行政权,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采取的采访使有利于加强中央地边疆地区的控制,没有涉及国家行政区划,D项错误。11D【解析】材料表明隋唐以后读书人及其家族能否保持士大夫和显贵人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门第影响力下降,这可以佐证隋唐以后士人的政治沉浮比较普遍,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A;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途径,而官僚政治内部存在等级,排除B

27、;古代始终存在恩荫制度,这是一种依据血缘关系形成的政治特权,排除C。12B【解析】根据材料“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推行察举制时期,要求各郡国推举或孝或廉或兼备孝廉的一人,说明当时孝和廉不是同一科目,对孝和廉区分的,即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元光元年时期刚开始实行孝廉之举,无法得出汉代选官制度逐渐完备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推动儒家建立独尊的局面,但不能表述为“完全形成”,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僚

28、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故D选项错误;13A【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荐举之人要经过考试考核才能录用,考试制度不断完善为后来隋唐时期采用考试选拔官吏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汉代察举、荐举之人还要经过考试后录.用再任命官职,体现了汉代选官将荐举和考试相结合的特点,但不是材料的主旨,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汉代选拔官吏考试制度后来发展为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但无法做到真正公平,也不能说机制完善,起码没有考核.制度和监督体制,排除C、D。14B【解析】根据材料“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结合所学可知,在三省六部中中书省负责起草,因此材料中“舍人”最有可能隶属于中书省

29、,B项正确;材料中“舍人”主要负责起草,而门下省负责审核,不符合材料,A项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不符合材料内容,C项错误;刑部是尚书省管辖的六部之一,主要负责刑法相关的适宜,不符合材料,D项错误。15B【解析】材料“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意思是州、郡等地方长官的文告,可以雷厉风行地执行;皇帝的诏书,却搁在一边或缓慢地执行。两汉时期,地方官通过察举制操纵官员的选拔,对地方政治影响力大,故老百姓只对州郡长官有畏惧,故B符合题意;故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对抗中央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贪污腐败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王国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6A【解析】19

30、26年作为山东大学校长的王寿彭,在开学典礼上强调“圣贤”权威及其要学生跪拜“孔圣人”的行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落后因素,A项正确;校长的训词和对学生着装、行为的要求,不能说明民国教育的保守,不是儒学兴盛的表现,也不能充分说明军阀对教育的重视,BCD三项错误。17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北京国民政府时期语言改革得到政府支持,语言改革是文学革命的一部分,故可以得知文学革命取得了一定进展,故选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国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结论,故排除A项;语言改革与共和政体无直接关联,故排除B项;国民政府强调思想统一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8D【解析】材料“武器”指的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使得

31、资产阶级实力增强,从而推翻了封建制度。但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故D选项正确;材料“置自身于死地”,可推知材料不是肯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自由主义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会带动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没有提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故C选项错误。19B【解析】由材料“1915年,以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一场希冀对中国深层文化结构进行根本改造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变革,主张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存在全面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

32、,希望全盘西化,故B符合题意;AD都体现出中西文化的融合,故AD不符合题意;C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20A【解析】根据材料“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等信息可知,新青年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批评时政和讨论政治,而是救亡图存,即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A项正确;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目的,B项错误;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并且“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新青年主要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的意图,没有涉及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21D【解析】主张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陈霆锐代理熊希龄案引起国

33、内震动,推动了治外法权的废除,说明民国的律师阶层可以影响到当时的民意和政治选择,故选D;材料内容不涉及对外交往和中国社会的政治分野,排除B;推动治外法权的废除并不是更新当时的社会观念,排除C。22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代表人物章炳麟对革命的态度的发展变化,当时列强一直对中国加紧侵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体现的章炳麟借对老子的态度变化阐明自己的主张,不是说明老子思想影响的扩大,故B项错误;“尊孔复古”是袁世凯为称帝而进行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1906年章炳麟主张社会发展是弱肉强食主张进行革命,而1913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则体现了对袁世凯称帝的反对,故

34、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23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后,北洋军阀政府虽然没有派军队,但是派出华工参加协约国作战,这反映出中国承担国际化责任,故C正确;鸦片战争后,国人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故A错误;中国没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故B错误;国力虚弱,即使派华工出国作战,也不能取得独立自主,故D错误。24C【解析】19141919年由于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短暂春天,因此入超减少。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故而入超增多。随着国民革命运动高涨,反帝斗争蓬勃发展,列强经济侵略遭受打击,故入超减少,说明国内外局势

35、变动影响对外贸易,C项正确;材料显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不断变化但不是不断加深,A项错误;一战后入超额增加是因为列强加强对华侵略,并非中国产品完全失去欧洲市场,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914192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入超情况,没有涉及工业结构,D项错误。25D【解析】材料“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实际是要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故D符合题意;现代新儒学派主张儒学与西学的融合,并非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故A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坚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B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故C不不符合题意。故选D。26C【解析】材料中“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

36、化“说明科举考试的学子在学习时受到传统经典的教化影响,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故A错误;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故D项错误。27D【解析】1916年5月9日,孙中山发表了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们继续战斗,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统治。全国人民一致响应,海外华侨也纷纷通电声讨。22日和29日,袁世凯的心腹四川将军陈宦和湖南将军汤芗铭,也先后宣布独立,6月6日,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绝望而亡。护国战争随之结束。故选D。28A【解析】从材料信息以及时段特征来看,国货展销活动广受欢迎,这既是群众性爱国运动的表现,也是实

37、业家们以实业来救国的爱国行动,说明当时实业救国日渐成为民众共识,A正确;1915年一战已经爆发,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题干未涉及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的信息,排除C;20世纪20年代是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割据,D不符合当时时代特征,排除。29C【解析】辛博森认为,20世纪初的中国国内政局派别林立,外部又有列强插手其中攫取特权和利益,而且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不愿给予中国真正的帮助和支持,说明当时的中国同时面临国内国外两种困境,故选C;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中国面临的困难是内忧外患,不是外交政策不够灵活,排除B;是中国面临内外两种困境,而不是面临两种选择,排除D。故选C。30D【解析】

38、由表格数据可知,18941920年中国市场棉布货源中,进口机制布比重不断下降,而国内机制布的比重则有明显上升。这反映出甲午战争以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明显发展,这和清政府以及民国政府的鼓励政策有关,故D正确;进口棉布的比重下降不意味着滞销,故A错误;材料和手工棉布无关,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C错误。31C【解析】19141919年由于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短暂春天,因此入超减少。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故而入超增多。随着国民革命运动高涨,反帝斗争蓬勃发展,列强经济侵略遭受打击,故入超减少,说明国内外局势变动影响对外贸易,C项正确;材料显示

39、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不断变化但不是不断加深,A项错误;一战后入超额增加是因为列强加强对华侵略,并非中国产品完全失去欧洲市场,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914192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入超情况,没有涉及工业结构,D项错误。32C【解析】根据材料“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解放人们的思想,因此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报刊,错误;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与材料无关,错误;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期刊,正确;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著作,不符合题意,错误;狂人日记是鲁迅在新文

40、化运动期间的白话小说,符合这时期解放思想的要求,正确;综上所述,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33D【解析】考查新文化运动。从材料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学,以鲁迅、巴金等的作品为代表,揭露和鞭挞了封建蒙昧主义,使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以弘扬,这正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流思想相吻合,故D项符合题意。A项虽然也是其社会功能,是服务于弘扬民主和科学,故A不符合题意;“废止”说法太绝对、C不是根本目的所在,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4C【解析】钱穆对新文化运动中“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的反问说明其反对将传统文化和民主彻底割裂,认为学习民主政治应当结合国情,C正确;钱穆否定的是新文

41、化运动中全盘肯定西方,否定传统的行为,而非否定整个运动,排除A;B只是表象,并未指明钱穆的主张,排除; D与题无关,排除。35C【解析】根据材料“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可知,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是新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旧文化,强调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即坚决反对中西“调和”,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即坚决反对中西“调和”,没有区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质,A项错误;“新旧代谢的动态过程”不符合材料“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的表述,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反对中西“调和”,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没

42、有强调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性,D项错误。36A【解析】“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已达400多种”是强调科学精神,“平民主义”理念拥护平民掌控政治,标榜人民主权,强调的是民主精神,A正确;B项中“普及”的说法夸大了新文化运动影响,排除;材料未体现爱国教亡的问题,排除C;新文化运动的新思想仅局限于知识分子群体中,故说“民主政治成为社会共识”与史实不符,排除D。37B【解析】新三民主义是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阐述的,以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帝反封,与题干材料无关。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据材料“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

43、意识,因此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表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政治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故据此材料能探究ACD三大主题,不符合题意,排除。38A【解析】材料反映近代中国发电厂和装机容量的发展,必然有助于改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故选A;材料没有比较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B错误;近代中国重工业落后,电力无法满足民众用电需要,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水力发电的信息,D错误。39D【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1919年3月仍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不存在所谓的无产阶级政治运动,故选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使我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所谓“民主”“科学”的虚伪

44、,排除A;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封建势力,排除B;北大自蔡元培任校长后,学风逐步开放,但是有限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蓄”使得不同派系之间斗争激烈,排除C。40C【解析】材料强调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而非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B,选C;制度层面的变革也可以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思想文化层面全面学习西方的信息,排除D。41【示例】篇目: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思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概述说明:秦朝顺应历史潮

45、流,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代开疆拓土,通过对匈奴的战争及在西北西南地区的治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在结束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后,隋唐政府通过完善中央集权政治,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同时,隋唐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通过推行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统治。明清时期,通过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平定分裂势力的叛乱、抗击外来侵略等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可见,中国古代统一进程不但继续维持,而且不断地发展和巩固。在此过程中,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的文化不断交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综上所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其它思路亦可,如:思路一: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富强的探索;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思路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思路三: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理解历史的延续、变迁和发展,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