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5) 做题人 一、选择题1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 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2我国幅员辽阔,边疆地区地域十分广袤。云南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历史中有突出的地位。下列关于历代对云南治理的表述正确的是()A秦朝在此地置南海郡 B元朝在此地设云南行省C明代大规模改土归流 D清初平南王一度镇守此地3有学者指出,在张居正之后,“
2、一个个阁臣在舆论的攻击中神情懊丧(阁臣)无人敢担当没有了内阁的中枢支柱,明代便在后张居正时代迷失了方向,不可能将政治与社会引向正确的发展轨道”。该学者意在强调晚明时期()A阁臣懒政导致内阁衰败 B阁权式微加速王朝衰亡C中枢权力机构荡然无存 D内阁严重冲击皇权专制4从明史所载田赋征收的品目来看,除了小部分钱钞以外,绝大部分是麻布、丝绢和米麦等;里甲正役中物料的征派,亦多是地方农民的土特产。这一现象()A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B延缓了社会经济的转型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特点 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变化5明代嘉靖年间,王阳明在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
3、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王阳明这种观点形成的根源是()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传统社会结构逐步瓦解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宋灭亡,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说明()A城市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 B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C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缓慢 D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7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
4、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城市经济繁荣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自然经济瓦解8明政府制订了一些特殊政策,为特定商人子弟保留了应试特权,使他们可以在本籍之外的经商地区参加科举考试。据记载,明代两淮地区共取举人286名,内中徽、晋陕籍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表明了()A士商阶层渗透融合 B商人成为官吏主要来源C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D商帮左右国家政策制定9下图是学者思想研究一书的目录(局部),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最有可能是()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10“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5、。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上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A商品经济发展,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B我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C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对外实行闭关政策D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11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12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
6、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13小说在魏晋时期以描述奇人怪事为主,元末明初出现了弘扬历史英雄人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明清时期商人、市井游民和妇女常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古代小说()A呈现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 B元末明初小说逐渐走向没落C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 D全面体现了古代文学的变化14魏晋时期的政权
7、大都加强对秦岭巴蜀地区栈道的修造和管理,巴山上的斜谷道不仅着眼于关中与汉中,更着眼于入蜀的通道,使“益州为之充韧”。栈道的修造()A构建了通畅的交通网络 B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基础C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产物 D使中原与巴蜀联系加强15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A力图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16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提到,北宋中期改变了当时害民的差役制,施行募役制,让百姓交一些请人赋役的钱作为招募差役的资本,这近似于一种人身税,这是王安
8、石的第一好政策。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募役法的实施()A转嫁了财政危机 B缓和了阶级矛盾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增加了财政收入17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18近代某条约规定:“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
9、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对此规定所属条约理解正确的是()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导致数以万计的无辜百姓流离失所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B C D19慈禧太后曾降旨:“已革端郡王载漪,倡率诸王贝勒轻信拳匪,妄言主战,致肇衅端,罪实难辞。降调辅国公载澜,随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这可以用来说明()A汉人督抚开始掌握清政府实权 B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命阵营C清朝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了冲击 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20下图
10、为近代某一侵华战争路线图(箭头代表侵略军进攻方向)与这场战争有关的正确说法是()A使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要求发生根本转变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了“洋人的朝廷”21据统计1937 年以前,陕甘宁边区140万人口中,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者大约占78万。中国共产党对他们进行了以扫盲教育和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教育,同时发动全社会监督,对他们进行救济、安置,给他们分配土地,或把他们编入各种互助合作组织。由此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注重在根据地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B实现了毛泽东思想成为全社会共识的目标C创造出社会动员
11、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D深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22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A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精神 B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积极抗战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企图23全面抗战初期,以亲日派汪精卫为代表的部分人士提出“亡国论”,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散布“中国速胜论”,中国共产党则提出持久抗战的理论。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形成 B中国抗战进
12、程发生了重大转变C国民党抗战的态度摇摆不定 D共产党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241932年共产国际向中共明确指示只有推翻国民党政府,才能真正进行民族战争。但在1935年又要求中共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采取联合行动,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这一转变()A有利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 B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形成C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D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25梁启超曾说:“在三十年前(1898年左右) 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受这部书最早而深刻。”又说:“晚清思想之解放,(龚)自珍确与有功焉。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谭嗣同也说:“国初三大儒,船山先生纯
13、是兴民权之微旨。”由此可知()A黄宗羲的主张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B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渊源C黄、龚等人的主张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D黄、龚等人的主张成为戊戌变法重要的指导思想26表1为某学者对谭嗣同“冲决网罗”口号的解读。可见,该学者认为谭嗣同()表1口号解读冲决俗学之网罗反旧学、倡西学的文化思想冲决君主之网罗反专制、倡民权的政治思想冲决伦常之网罗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的伦理思想冲决群学、群教之网罗哲学启蒙A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B继承了“托古改制”的主张C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D开启了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27时任美国驻华公使的康格认为:戊戌政变后
14、清政府的有些改革仍会得到保留和延续,因为,这里的人们普遍认为“皇太后和她的极端保守的顾问们某种程度也被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唤醒”。由此可知,康格的这一判断()A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B加强了对中国改革的干预C基于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 D预见了清末新政的可能性28严复文钞原强:“中国知西法之当师,不自甲午败衂之后始也。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收其效。”据此,严复的主旨是()A肯定了师夷长技的成就 B阐释了富国强兵的内容C否定了学习器物的价值 D强调了政治变革的必然29维
15、新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慈禧太后意图()A以有限变法谋富强 B还政予光绪帝全权C借口变法实施政变 D与维新派达成共识3018951898年维新派在全国共设立学堂19所,他们不再要求青年学子潜心训诂词章,而是引进西方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倡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想。据此可知,维新派()A开创西式教育先河 B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C注重培养技术人才 D教育理念符合时代潮流二、 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讲授
16、儒家经典。汉代中央官学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学门。太学学生入学的年龄没有严格的限制。汉代太学允许自费求学,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高年级辅导低年级,高材生辅导差等生。以自学为主,提倡在自学基础上相互讨论磋商,相互辩论,共同研究,以求得学业上的进步。地方官学则主要是郡国学校。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院。汉代的官学制度,奠定了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摘编自肖世民论汉代学校教育材料二1904年1月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癸卯学制共22个章程,不仅包含了各级各类学堂,使学堂环环相扣,级级递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癸卯学制
17、”周详全面、灵活实用便于现实操作;中体西用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又使西学的合法性得到公认;学制系统与行政系统分开使分工与责权明确,便于学务的发展;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后来,更是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定为教育之宗旨。摘编自黄加文、曾绍东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学兴办的背景及特点。(10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癸卯学制”与汉代官学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15分)32(12分)从战歌到国歌材料一1935年5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丰子恺感叹,
18、“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9年前后,义勇军进行曲与保卫黄河一起在延安地区传唱,国民政府也将该歌曲编入中国抗战歌曲集。1940年,美国歌手罗伯逊翻唱义勇军进行曲,以起来为名录制唱片,宋庆龄为之撰写序言称:“中国已经从新的群众传唱运动中发现了抵抗敌人的力量源泉。”二战结束时,义勇军进行曲成为盟军胜利凯旋曲目之一。材料二1948 年 5、6 月间,针对美国扶植日本,中国民众掀起抗议运动,为义勇军进行曲填写新词,改作反美帝扶日进行曲:“我们万众一心,反对出卖人民,前进,争取自由和平”。1948
19、 年 12 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编辑的群众歌曲选中,义勇军进行曲排在首位,一同收录的还有东方红八路军进行曲等。同月,国民政府出台“禁止广播不良歌曲”清单,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材料三1949 年 7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对国歌歌词要求如下:(1)中国特征;(2)政权特征;(3)新民主主义;(4)新中国之远景;(5)限用语体,不宜过长。该启事解释如下:“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
20、行曲为国歌”。开国大典上,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作为国歌在天安门广场奏响。义勇军进行曲为何被新中国选定为国歌?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做出历史解释。(12分)要求:从材料三对国歌歌词的五个要求中任选其三,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答案(21)1【答案】D【解析】材料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可见元代行省制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故选D项;元代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并非监察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可见并没有弱化民族色彩,排除B项;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的,排除C项。2【答案】
2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置云南行省管理云南地区,故选B项;南海郡管理的主要是广东地区,排除A项;清代雍正帝时期大规模改土归流,排除C项;镇守云南的是平西王,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了内阁的中枢支柱,明代便在后张居正时代迷失了方向”,反映出内阁权力地位衰败对晚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加速明王朝的衰亡,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阁臣没有领导核心导致其日渐衰微,而非懒政导致其衰败,排除A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内阁依然存在,排除C项;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阁权的式微无法威胁到皇权,排除D项。4【答案】B【解析】田赋征收和里甲正役中绝大部分用实物,很少用钱钞,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
22、转型,故选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田赋征收和里甲正役中实物征派居多,钱钞占少数,与加重劳动人民负担无关,排除A项;重农抑商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税收政策的变化与当朝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有直接的关系,这时期田赋征收和里甲正役中实物征派居多不能导致税收政策的变化,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材料“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体现了王阳明对工商业的重视,这种观点形成的根源是明代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弛,排除B项;材料传统社会结构依然是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刚刚萌发,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
23、材料“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盛衰”,可知城市的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故选A项;材料表达的是政治对城市兴衰的影响,无法得出城市经济职能强弱,排除B项;材料重在讲两宋时期汴京和临安因为两宋的灭亡而衰落,而没有体现到其他城市的发展缓慢,排除C项;材料表达的是政治对城市兴衰的影响,无法得出城市经济稳定否,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均体现了两宋城市饮食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商品化程度高,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说明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故选B项;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直至1903年清末新政才被废除,排除A项;坊市格局被打破指的是商
24、业区和居住区界限的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明代晋商和徽商兴起,同时期政府制定了关于商人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特殊政策,晋商和徽商子弟中举数量较多,说明当时士商阶层渗透融合,故选A项;商人成为官吏主要来源不符合史实,儒生是官吏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政府允许商人子弟应试,说明抑商政策松动,排除C项;商帮左右国家政策的制定过分夸大了商帮的作用,商帮最多只能对国家政策有所影响,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据题干目录图片的“心即理”的宇宙观和讲明“本心”,并结合所学知识陆九渊的思想,故选C项;程颐是北宋理学家,不是心学家,排除A项;
25、朱熹是南宋理学家,不是心学家,排除B项;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与图片无逻辑关系,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这是王夫之的主张循天下之公,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当时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故选A项;明清之际,我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流入中国的白银不多,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批判君主专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的思想没有受到西
26、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而“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绘画内容都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这反映出社会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故选A项;题干中没有述及瓷器的绘画内容是由封建政府所规定的,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涉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所在,排除C项;题干内容着重强调传统儒家思想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着重点在于瓷器绘画的内容,而不是瓷器本身的价值,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
27、“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这一做法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体现的是士大夫经世致用的理想抱负,故选D项;“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对生员进行考核与人身控制无关,排除B项;对士人的考核属于选官制度方面的举措,并不能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据材料魏晋时期小说以描述奇人怪事为主,元末明初出现了弘扬历史英雄人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明清时期商人、市井游民和妇女常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呈现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故选A项;结合所学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发展,排除B项;小说内容虚构,但也会反映当时的风土人情,
28、可以对历史研究提供素材,排除C项;古代文学除了小说以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杂剧等多种形式,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从材料“巴山上的斜谷道不仅着眼于关中与汉中,更着眼于入蜀的通道”,可知魏晋修建的栈道便利了巴蜀与关中地区的交流,从而加强了中原与巴蜀的联系,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栈道主要在中原与巴蜀地区,没有涉及其他区域,不能表明当时构建了通畅的交通网络,排除A项;栈道的修建主要是交通路线发展,不会影响地方权力变化,不能消除地方割据基础,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是指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江南尤其是东南地区,材料仅体现了修建中原与巴蜀地区的栈道,不能表明栈道的修建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产物,排除C项。15【
29、答案】A【解析】由材料“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可知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一方面发展了水利,进而恢复和促进同业生产,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A项;“彻底解决”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用兴修水利的方式赈灾,由于大型公共工程的修建有可能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C项;王安石的举措属于救灾措施,并未形成完备的救荒体系,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募役制使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故选C项;材料强调募役法减轻了农
30、民负担,不涉及转嫁财政危机,排除A项;材料强调募役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募役制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17【答案】C【解析】“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这些失业的人成为推动社会矛盾发展很重要部分,同时把矛头指外外洋事物,故选C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仅是代表经济方面的行为,不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的工具,真正成为列强的工具应是辛丑条约签订的结果,排除A项;“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这是外资行为,不是民族亲本行为,排除B项;“民族矛盾
31、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应是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据题干中“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辛丑条约,故正确;题干中“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可知列强侧重保平安而维护列强在华利益,故错误;导致数以万计的无辜百姓流离失所的是近代的战争,不是辛丑条约,故错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辛丑条约,符合题干要求,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已革端郡王载漪降调辅国公载澜随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
32、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人督抚开始掌握清政府实权,与材料所述时间“慈禧太后”时期不符 排除A项;“皇族内阁”组建后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命阵营,排除B项;中央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主旨惩办反帝官员不符,排除C项。20【答案】D【解析】图中侵略军从天津沿海登陆,攻入北京可以判断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后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故选D项;1842年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标志列强经济侵略方式
33、从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21【答案】C【解析】材料中共对陕甘宁边区采取措施,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这反映了中共创造出社会动员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经济包含的多种经济成分,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全社会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才开始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排除D项。22【答案】C【解析】据“材料蒋介石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重在强调蒋介石指挥淞沪战场的决心和力量,体现了国民政府积极组织正面战场抗战,故选C项;材料没有表达国共合作,排除A项;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
34、段,排除B项;淞沪会战持续了3个多月,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武汉会战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企图,排除D项。23【答案】D【解析】全面抗战初期,中共根据当前的形势分析提出持久抗战的理论,这是符合实际的,为之后的抗战指明了道路,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故选D项;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而材料是全面抗战初期,排除A项;此时仍然处于抗战的防御阶段,抗战进程并没有发生重大转变,排除B项;国民党亲日派提出“亡国论”,亲英美派散布“中国速胜论”,反映各自利益诉求,不能说抗战的态度摇摆不定,排除C项。24【答案】B【解析】据材料“采取联合行动”“建立民
35、族统一战线”可知,这一转变有利于联合国内各派势力共同抗日,形成联合抗日局面,故选B项;土地革命指的是中共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1927年已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采取联合行动”可知,这一转变是联合国民党而非反抗国民党,排除D项。2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政治运动,可以说受这部书最早而深刻”“晚清思想之解放,(龚)自珍确与有功焉”“国初三大儒,船山先生纯是兴民权之微旨”可知梁启超重在说明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潮对近代的维新思想和政治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不仅仅涉及黄宗羲的观点
36、,而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而不是讲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排除C项;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排除D项。2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反旧学”“反专制、倡民权”“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哲学启蒙”的解读内容可知该学者认为谭嗣同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故选C项;是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排除A项;“托古改制”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谭嗣同并未继承,排除B项;谭嗣同的思想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在个人层面作出冲决的尝试,真正开启近代思想闸门是辛亥革命,排除D项。27【答案】D【解析】据“皇太后和她的极端保守的顾问们某种程度也被
37、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唤醒”可知康格认为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会在将来的某些时候延续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清末新政的内容几乎是戊戌变法的翻版,故选D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康格做出判断所具备的主观条件,排除A项;康格只是对清政府未来的行政举措做出预测,并未干预中国内政,排除B项;康格预测的是清政府未来的政策走向,无法得知其是否基于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而得出这样的判断,排除C项。28【答案】D【解析】“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收其效”,说明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收到效果,还要进行政治变革,强调政治变革的必然,故选D项;说明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收到效果,对师夷长技的
38、成就没有肯定,排除A项;材料阐述了富国强兵的内容,但是要说明的是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是不够的,还要进行政治变革,排除B项;材料说明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是不够的,不是否定学习器物的价值,排除C项。29【答案】A【解析】据材料慈禧太后“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体现其意图以有限变法谋富强,故选A项;材料“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体现慈禧依然掌权,排除B项;慈禧意图主要在经济方面谋富强,排除C项;慈禧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谋富强,维新派主张政治变革,没有达成共识,排除D项。30【答案】D【解析】维新派引进西方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倡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想,可知其已不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39、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这符合19世纪末的时代潮流,故选D项;洋务运动时期既已学习西方教育,“先河”说法错误,排除A项;设立学堂并不等同于形成完整体系,排除B项;洋务运动注重培养技术人才,排除C项。二、材料阅读31【答案】(1)背景: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4分)特点: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开放性强;自学为主,氛围活跃;传播儒家思想。(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2)不同之处:制度化;整体性更强;灵活性和实用性兼具;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开办女子教育;具有“尚武”特点。(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原因:西学东渐,民主思想传播,西方教育体制的影响;(3分)民族危机深重;近代工商业
40、发展;以科举为核心的旧教育体制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汉代中央官学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学门地方官学则主要是郡国学校”,得出汉武帝加强大一统;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汉代中央官学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学门地方官学则主要是郡国学校”,得出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根据材料一“太学学生入学的年龄没有严格的限制。汉代太学允许自费求学”,得出开放性强;根据材料一“以自学为主,提倡在自学基础上相互讨论磋商,相互辩论,共同研究,以求得学业上的进步”,得出自学为主,氛围活跃;根
41、据材料一“汉武帝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得出传播儒家思想。(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首先根据材料二概括提炼“癸卯学制”的相关信息,再与汉代官学作对比,找出与汉代官学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得出制度化;根据材料二“使学堂环环相扣,级级递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得出整体性更强;根据材料二“癸卯学制周详全面、灵活实用便于现实操作”,得出灵活性和实用性兼具;根据材料二“中体西用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又使西学的合法性得到公认”,得出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根据材料二“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得出开办女子教育;根
42、据材料二“更是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定为教育之宗旨”,得出具有“尚武”特点。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体西用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又使西学的合法性得到公认”、“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得出西学东渐,民主思想传播,西方教育体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二“1904年1月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得出民族危机深重;结合所学知识,“癸卯学制”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教育近代化的推动因素之一是经济的发展,得出近代工商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还有废除科举制,正是由于科举制僵化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废除科举制建立新的“癸卯学制”,得出以科举为核心的旧教育体制无法适
43、应时代的需要。32【答案】义勇军进行曲符合“中国特征”的要求。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精神被激发出来。歌曲以长城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歌词“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号召国人不分地域,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抵抗侵略。歌曲在世界各地传唱,并成为中国的代表曲目。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政权特征”的要求。这首歌曲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流传了十余年,由政协会议征集、讨论并通过,成为国歌,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体现,代表了工农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意愿。这说明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获得广泛认可。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新民主主义”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
44、的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解放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改编为反美帝扶日进行曲,表达了人民要求民主自由的呼声。这首歌曲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充分肯定,却被国民政府列为禁歌,这体现出它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后,它提倡的团结奋斗精神也符合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新中国之远景”的要求。建国之初,国家尚未完全统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的政策。义勇军进行曲 能够号召人民不忘创建新中国的艰难历程,发扬爱国精神,激发国人为捍卫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奋斗。义勇军进行曲符合“限用语体,不宜过长”的要求。歌词采用了白
45、话文,全文70余字,通俗易懂,社会各阶层都能传唱,收录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歌曲选中。【解析】第一小问为何被选定为国歌,根据材料三中“1949 年 7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对国歌歌词要求如下”可知,因为义勇军进行曲符合(1)中国特征;(2)政权特征;(3)新民主主义;(4)新中国之远景;(5)限用语体,不宜过长等要求,故被选定为新中国国歌。第二小问历史解释,阐释义勇军进行曲符合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对国歌歌词要求的理由。如根据材料一中“ 1935年5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可知,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
46、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精神被激发出来;歌曲以长城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歌词中“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号召国人不分地域,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抵抗侵略;歌曲在世界各地传唱,并成为中国的代表曲目,符合“中国特征”的要求。根据材料一中“1935年5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二战结束时,义勇军进行曲成为盟军胜利凯旋曲目之一”和材料三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可知,这首歌曲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流传了十余年,由政协会议征集、讨论并通过,成为国歌,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
47、的体现,代表了工农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意愿。这说明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获得广泛认可,故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政权特征”的要求。根据材料二中“ 1948 年 5、6 月间,针对美国扶植日本,中国民众掀起抗议运动,为义勇军进行曲填写新词,改作反美帝扶日进行曲1948 年 12 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编辑的群众歌曲选中,义勇军进行曲排在首位同月,国民政府出台禁止广播不良歌曲清单,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改编为反美帝扶日进行曲,表达了人民要求民主自由的呼声;这首歌曲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充分肯定,却被国民政府列为禁歌,这体现出它符合新民主主义
48、革命的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后,它提倡的团结奋斗精神也符合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故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新民主主义”的要求。根据所学,建国之初,国家尚未完全统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的政策,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能够号召人民不忘创建新中国的艰难历程,发扬爱国精神,激发国人为捍卫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奋斗,符合“新中国之远景”的要求。根据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内容和材料三中“1948 年 12 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编辑的群众歌曲选中,义勇军进行曲排在首位”可知,歌词采用了白话文,全文70余字,通俗易懂,社会各阶层都能传唱,收录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歌曲选中,符合“限用语体,不宜过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