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从士林到官场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儒林外史展示了一幅 18 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卷,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为描写对象,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和功名利禄观念,进而否定了汉唐以来封建士人传统的人生道路,揭示了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用古代道德规范来扭转颓败世风的幻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必将破灭。匡超人中的匡超人本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农村青年,因家贫上了几年学便辍学,流落杭州以拆字卖卜为生。幸遇马二先生资助才能一面用心读书,一面杀猪、磨豆腐维持生计,用自己的劳动养活父母。但自从听了马二先生的“训导”之后,他逐渐热衷举业,后得到知县李本瑛的提携,入科场、取秀才,竟以“名士”身份参与衙门中的
2、营私舞弊、敲诈勒索的勾当。当了京城教习之后,他更是变本加厉,停妻再娶,忘恩负义,并恬不知耻地说:“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作品通过这些真实的细节描写,揭示了科举制度怎样使朴实敦厚的青年变成了灵魂丑恶、虚伪卑鄙的文痞的。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踌躇(chu ch)诰命(o)盘桓(hun)妆奁(lin)衣衾(qn)装殓(lin)戛然而止(ji)丝绦(to)孝悌(t)泥淖(no)睿智(ru)缮写(shn)2多音字拗 ni 拗不过 o 拗断 o 拗口揣 chui 揣知 chui 挣揣横 hn 蛮横 hn 纵横 吓 xi 吓唬 h 恫吓给 j 给事中 i 给以二、字形辨认1.y 肄
3、 业酒s 肆 2.竖旗n 杆 立n 竿 见影3.招zhu 赘 桀o 骜 不驯 4.b 敝 人荫b 蔽 5.直du 裰 点zhu 缀 6.ln 廪 生ln 檩 条三、词语辨析1盘桓徘徊彷徨辨析:盘桓:逗留;徘徊。回环旋绕。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例句:这条几乎是在半山腰上开辟出来的“天路”,它盘桓于崇山峻岭之间,最低海拔为146米,最高海拔达到875米,落差竟达700多米。当日,我市上空云量较多,温度一直徘徊在4.3至10.3之间,外出感觉舒服。单身公寓有着浓郁的都市情调和幽默机智的对话,将中年白领的
4、危机、年轻白领的彷徨、新新人类的洒脱都刻画得入木三分。2思量打量辨析:思量:考虑。想念;记挂。打量:观察(人的衣着、外貌)。以为;估计。例句:常津铭用传统的孝道解决了一道难解的题目,他面对现实,不能指责人们去做世俗的思量,但他的坚定却让社会重新打量他所代表的那一个年轻的“80后”群体。四、词语积累1宴尔:_2珠围翠绕:_3眼花缭乱:_4面如土色:_安乐。诗经邶风谷风有“宴尔新昏(婚)”的诗句。后来就用“宴尔”指新婚。也作“燕尔”。形容厅室的布置富丽豪华。也指女子衣饰华丽。又形容随侍美女众多。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形容极端惊恐。5大吹大擂:_6摽梅之候:_7诰命夫人:_比喻大肆宣扬。
5、摽,坠落的意思。摽梅的原意是形容梅子纷纷落地,比喻青春易逝。本是女子等待求偶的委婉说法,不适用于男子。封建时代指受过封号的妇女(多见于早期白话)。一、走近作者作者生平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士”“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他祖父以后,家道开始衰落。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的教谕,为人方正,后丢官回乡,抑郁而亡。作者生平吴敬梓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早年中过秀才,29岁那年还到滁州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鄙视程朱理学,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
6、在诗词曲赋小说上下功夫,思想行为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学舌的鄙儒一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取士恨如仇敌。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写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艺术评价他“寓庄于谐”的叙事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作品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二、相关情节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隽匡二 访朋友
7、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和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八股选家马二先生为骗子洪憨仙送葬归来,途中碰到匡超人。因此,故事转到匡超人身上。匡超人流落他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回乡以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其孝心与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后来知县被审,他唯恐祸及自己,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杭州。先与景兰江、浦墨卿、赵雪斋等一帮所谓“名士”往来聚会,互相唱和。后碰到潘保正
8、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的帮助下娶了妻。接下来就是节选部分。三、知识链接鲁迅评儒林外史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时距明亡未百年,士流盖尚有明季遗风,制艺而外,百不经意,但为矫饰,云希圣贤。敬梓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
9、亦娱心,使人刮目矣。(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一、本文主旨儒林外史的思想主题映射在主要人物形象即士人身上汲汲于功名利禄的科举士子、形形色色的文人名士、真正洒脱的真人贤士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禁锢在科举制度下盲目和空虚的人们,就像被八股吸魂器吸干了气血的空心人。本文通过匡超人发迹,藩自业遭祸,匡超人停妻再娶、回乡取结、路遇牛布衣等几件事,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蜕变,通过匡超人的言行暴露出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二、结构图解点拨: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匡超人发迹,潘自业遭祸,匡超人停妻再娶、回乡取结、路遇牛布衣等几件事,集中表现了匡超人的蜕变,转折点是岁考成
10、功,此时的匡超人可谓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也就在此时,心里开始添出一些势利见识来了。果然,他其后的言行暴露出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这集中表现在对待潘三的态度转变和停妻再娶两件事上。此外,匡超人对待原配妻子丧事的态度以及与牛布衣的谈话,也都处处表现了步入官场之后的匡超人人格的蜕变。理情节1作者是通过哪些情节来表现匡超人变坏的轨迹的?析人物2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点拨:匡超人的无耻行为为自己开脱辩解人物评价对待家人的态度执意送夫人下乡“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
11、在里面的如何了得”“你有所不知有甚么不快活?”急功近利隐瞒婚史,再结夫妻“戏文上说这有何妨!”败德丧行置办丧事“他是个诰命夫人,到家请会画的不可自己倒了架子。”寡廉鲜耻匡超人的无耻行为为自己开脱辩解人物评价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潘三入狱,恕不探望“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赏罚不明了。”虚伪势利,忘恩负义恬不知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瞒二位先生说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无知无耻点拨:害怕自己被揪出来,同时交代匡超人干过罪恶勾当。赏语言3结合具体的语句,赏析本文语言的妙处。(1)(匡超人)自心下想道:“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倘若审了,根究起来,如何了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2)下面的句子
12、表现了匡超人怎样的心态?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点拨:厚颜无耻,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3)匡超人听见自己的妻子死了,止不住落下几滴泪来,这说明他确实为失妻而悲痛吗?点拨:这几滴眼泪是硬挤出来的,虽有丧偶时的痛楚,但又想到自己的辛小姐,其内心定是转悲为喜的。点拨:本篇小说在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细节和语言描写。比如:自己结发妻子郑氏死了,只是“落下几点泪来”;还有,“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惟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另外还有心理描写,如:停妻再娶时,“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明手法4匡超人这
13、篇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有什么特色?5匡超人这篇小说中,讽刺手法有哪些特点?点拨: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不经意中强化讽刺效果。如:离别新婚妻子辛小姐时,匡超人“含着一包眼泪”;而闻结发妻子郑氏死时,却是“落下几点泪来”。匡超人与潘三狼狈为奸,做了不少坏事,可潘三出事后,却避之不及。善于对人物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以揭示出这个人的真实面目。如:匡超人吹嘘曾经选过九十五种制艺选本,风行海内,连“外国都有”,北方五省读书人都拜“先儒匡子之神位”,被当场揭穿还嘴硬。匡超人是怎样为自己的无耻行为开脱辩解的?这是他自欺欺人还是真的相信社会本该如此?探究:他为自己的无耻行为开脱辩解,主要体
14、现在三个方面:重又娶妻时借古书上的故事自我解脱:“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企图让自己的停妻又娶妻合理化。与潘三划清界限时,理由冠冕堂皇:“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为了不使自己受牵连,他竟大言不惭,装腔作势。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显示了其不学无术: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强词夺理,胡搅蛮缠。他这样为自己开脱辩解,大部分是处于相信社会本该如此。因为他本来心地纯洁,受到了社会的染泡熏污,才变得卑鄙,在他心目中,他做得完全正确,符合社会上流行的观点看法
15、。1范进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和受益者(1)科举制度的殉道者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他大半生穷困潦倒,到 54 岁才考中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的。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疯狂追求。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的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岁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5年的折磨摧残,35年的忍辱偷生,35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2)科举制度的受益者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
16、辱即将结束,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即将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即将改变,使他喜极而疯。作者用传神简洁的语言描写出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升,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由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预示着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3)貌似老实的虚伪者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中举之后,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与张静斋称
17、兄道弟,就表现了他已被科举制度腐蚀、同化。2严贡生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的流氓恶霸的典型(1)狡猾、凶狠、欺诈严贡生欺诈的性格,从他一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听说张静斋和范进前来高要县打秋风,便去大献殷勤。在他们面前,严贡生大吹特吹自己和汤知县的关系,就好像汤知县真是他父母一般。他还自我夸耀:“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汤父母容易不大喜会客,却也凡事心照。”但他的话音未落,便从外边走进一个小厮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寻来了,在家里吵哩。”一下子便扯掉了他那所谓“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的假面具,让人看到了一副
18、活生生的厚颜无耻的无赖嘴脸。他霸占邻人王小二的猪,还以虚钱实契敲诈农民黄梦统。他不仅欺侮和掠夺乡邻,连自己的弟媳也不放过,公然抢夺弟产。(2)自私自利,可恶可鄙严贡生是能捞便宜就捞便宜,即使没有便宜,也要千方百计地找出一点“油水”来。他做了贡生,便“拉人出贺礼,把总甲、地方都派分子;县里的狗腿差是不消说,弄了有一二百吊钱,还欠下厨子钱。屠户肉案子上的钱,至今也不肯还”。他平时一毛不拔,从不肯请别人吃一杯酒,自己却朝鱼暮肉,甚至连家里的梨木椅子也瞒着家人偷偷换包子吃了,可见严贡生是个自私自利的家伙。作者通过严贡生欺掠乡邻、讹诈船家和霸占弟产等一连串恶行,写出了他的可恶、可鄙。3严监生生活圈里经典
19、的吝啬人物(1)胆小薄情严监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虽然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只这一件事,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2)苛刻贪吝严监生替哥哥还钱,贿赂王德、王仁,与赵氏完婚,为王氏办丧事等,一年之间,着实花了不少钱,单发丧就用去四五千两银子,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大方。正相反,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其一
20、,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的赶考盘缠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作,正是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其二,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3)卑微可怜,不乏人情他以金钱作
21、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至于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他爱财、聚财,但有时不乏慷慨。这与他没有家族优势、没有功名地位的处境是分不开的。但是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
22、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在他的心目中,除了金钱之外,还得有功名权势,只有如此,才可以活得威风凛凛。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薄情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畸形灵魂多层面发掘,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4马二先生善良的受害者马二虽然迂阔,可是对人诚恳,朴实,又慷慨好义。他的可笑和可悲在于他丧失了现实感。二十多年科场失利,他却仍然是一个虔诚的举业至上主义的信徒;为宣传时文奔走一生,最终仍一无所得。他既看不清周围的现实,又丝毫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内心始终燃烧着炽热的
23、功名欲望,弥久不衰。马二先生的全部喜剧性就在于这个人物性格中的主观逻辑和生活中的客观逻辑发生了矛盾。正是这个社会性的矛盾才构成了马二先生喜剧性形象的基础。马二先生又是一个具有双重悲剧的人物,他的悲剧正是通过喜剧性格的发展构成的。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受害者,这已是够可悲的了,然而在屡屡碰壁之后,仍无一星半点的觉醒,这是更大的悲剧。最可悲的是,他是那么真诚、执著地引导别人去走自己已由实践证明了走不通的老路,于是他变成了一个用“好心”帮助他人演出悲剧的悲剧人物。匡超人的堕落是一明证,而匡超人后来对他的忘恩负义,何尝不是对他“好心”的一种惩罚呢?吴敬梓对马二先生并没有采取抨击性的和愤怒的讥笑,而是采取
24、了无伤大雅的戏谑和幽默,作者好像和我们读者一道在一种感情默契中共同陷入对人生哲理的深长思索。不为功名为修行 读儒林外史有感“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
25、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
26、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麟角了。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点评:本文对儒林外史的内容与思想认识全面深刻,观点清晰而又有条理,但更吸引人的是作者对读书的独特认识。他告诫我们不要把读书当做获得权力和财富的手段,应当把读书看成是个人不断修行、提高素养和精神品位的途径。点击进入WORD链接活页作业(七)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