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整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639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整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整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整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整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整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整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个小农家的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把握情感;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悟诗人对祖国深情的眷恋;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情感,进而准确解读诗歌的内容。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审美情感的人性化价值和社会化价值。四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刘半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语言学家、文学家。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189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城内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过人,6岁能作对联、咏诗。1907年考入常州府中学堂,成绩优异,兴趣广泛。1911年应聘回母校翰墨林小学任教,并与吴研因等编辑江阴杂志。辛亥革命中,他赴清江参

2、加革命军,任文牍。1912年2月,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而返乡。1912年3月,刘半农与其弟刘天华至上海谋生,在开明剧社任编辑。次年春,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他勤奋写作,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刊物发表40多篇他翻译和创作的小说,向广大读者介绍安徒生、小仲马、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对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深刻见解。同年夏,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1918年1月,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3月,在新青年发表复王敬轩书,对于反对文学革命、为封建旧文学辩护的观点痛加批驳。这成为新旧文学论争中的著名事件,有力地促进

3、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开展。“五四”运动中,他声援被北京政府监禁的学生和教员。1920年春,刘半农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院,在语音实验室工作,次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并在法兰西学院听讲,攻实验语音学。他著有四声实验录、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史,1925年获法国 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1925年8月,刘半农 在回国的海轮上,写下脍炙人口的著名诗作教我如何不 想她。192 5年秋,刘半农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建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成为我国实验语音学奠基人。他先后创制了刘氏音鼓甲乙两种、声调推断尺、最简音高推断尺、四声模

4、拟器等语音实验仪器。他先后记录了全国70多处方言,还借助研究语音的仪器测试古代乐律。他著有诗集扬鞭集、方言民歌体诗集瓦釜集。刘半农博学多才,在敦煌学、太平天国史、考古、民俗学、书法、摄影等方面也有建树。刘半农正直爱国,在中共北京地下党组织发动下,1933年4月,他不顾白色恐怖,与钱玄同等12人联名在报纸上发出为李大钊烈士举行公葬的募款书,并书写 墓碑墓志。1934年6月,他为完成四声新谱、方音字典和中国方言地图的编写,冒着酷暑沿平绥铁路深入绥远、内蒙一带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回归热”病,7月14日在北平逝世,年仅44岁。二、诵读感知反复诵读诗歌要求:1、字音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2、把握

5、节奏和停顿,可在诗中用“/”标出。3、注意重音,突出关键词。可用“ ”标出。4、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三、文本研读问题一:这首诗写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三个画面,请你给这三个画面分别起个名字,另外说一说这个小农家有着什么特点?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的妻子和丈夫分别是个 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三幅图画:农妇夜炊土、农夫收工图和孩子观月图。(意思对即可)特点:这里的屋舍自然简单、拙朴温馨,这里的人际关系和谐美好、其乐融融,这里的生活闲适自足、温暖安康,这里的自然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妙。 妻子: 第一段“嫣红的火光”“殷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我们情不自禁

6、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朴实、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贤淑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丈夫:透过“他从田里走回来”可以看到他是简朴、勤劳的,“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 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我们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之所以这样写,也与作者此时在国外,思念头祖国、思念故乡的情怀有关。诗人以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

7、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 活。它们都传达出了诗人对祖国农家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换言之,诗人是 把自己浓郁的思国之情,寄托在这三种恬淡的农家之景的形象描绘之中的,从而造成了情与景融、意与境谐的优美意境,实现了其“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的审美理想。 同时,许多知识分子在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却又被现代文明无情地改造了,于是,异化了的自己都颇感失落,而安闲从容心态的失落,应该是一种最可怕的失落吧!因此,刘半农精心描绘的这些美好的画面,其重点不在展露小农生活的落后滞缓,而在寄托自我的心灵归宿,为自己寻找一片纯净的乐土。 问题三: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你认为这话有

8、什么深意吗? 参考答案: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 心声,对地上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四、语言品味: 问题:诗的发现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这首诗描写对象是普通农家的普通生活,语言质朴无华,却非常准确而生动,请你试举出两个例子,并分析其中的意蕴。 参考答案:在写女主人公时运用色彩的变化来映衬她的勤劳、娴淑和美丽。“嫣红”和“青布”颜色的鲜明对比,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动的画面,

9、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而在描写男主人公时主要用动作,“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弄着”狗,“踱”到栏里去看牛,从这些动作看出了农村生活的悠闲、与自然生命的贴近。诗人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因而把握了最能体现农民生活的细节。摄入诗人镜头的还有是农村常见的自然景物:青山、松树、月亮在这静谧美丽的景色中,孩子们在月亮下面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唱着动人的儿歌,孩子们数天上星星时的颠倒错乱,则突出了他们的浑然未琢的童心,体现了本诗反映自然之“真”。整首诗的语言是散文化的,例如对月色的描写:“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格

10、外地清新、隽永。 五、小结刘半农诗歌特点小结:1.语言质朴,不加以粉饰。平实而易懂。2.关注生活的细节,用心灵深处与读者交流。3.抒情虽然没有汹涌澎湃之势,但情感却能深深动人。有关资料恬淡的农家之景,浓郁的思国之情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读解兼与教我如何不想她比较(秦林芳)1920年,在文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半农这位为它“很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

11、国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本诗写于1921年2月,为诗人在英国伦敦所作。刘半农论诗,一贯“求真”,力斥“虚伪文学”。他十分推崇陶渊明,认为“老陶能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强调要把“自然界”与“情感的势力”相交相并,在真自然中写出真情感。本诗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典范之作。与许多海外赤子直抒胸臆的爱国诗篇(如郭沫若的晨安、闻一多的太阳吟等)不同,诗人在本诗中没有把对祖国的思念以浓烈火爆的方式喷泻而出,而是含蓄地把它寄寓在对一个小农家晚间生活场景这一“真自然”的白描之中,精心地勾画了一组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的“真自然”的画面。在本诗中,诗人首先为我们描

12、绘了一幅“农妇夜炊图”:“她”在灶下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地响,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了夜炊时的声响(“必必剥剥地响”)和光色(“嫣红的火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感觉联想到山柴的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接着,诗人又灵活地调整焦距,重点描绘了一幅“农夫收工图”。这里,诗人以房屋农妇为基本视点,拉长了焦距,镜头缓缓地从屋里拉到田间,又从田间拉回到屋角,仍然聚焦到田间,最后又延伸到了屋外的“栏里”。焦距的

13、频繁移动,使对农夫的描绘不再是上文农妇夜炊式的特写,而是突现出了一个行动的流程。写流程的目的,自然是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传达出农家生活的“真”内容:田间的荷锄耕作(从农夫的挂锄我们自然能联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抑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劳动情景)、收工后的调狗看牛以及农家温暖安康的人伦情调。这里所反映的农家生活的“真”内容,如果我们从现代文明的理性层面来审视,自然可以说成是一种传统的落后小生产者的生活内容,它的生活方式是保守的、封闭的,它的生活节奏也过于缓慢滞重(请注意“慢慢地”和“踱”等字样)。但是,从人生形式来看,缓慢的节奏不也表征着心态的安闲、从容吗?在步入现代社会后

14、,许多知识分子在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却又被现代文明无情地改造了,于是,异化了的自己都颇感失落,而安闲从容心态的失落,应该是一种最可怕的失落吧!周作人稍后曾作乌篷船一文,在有了电车、汽车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当时,还喋喋不休地劝说子荣去体味故乡行船的“真趣味”,其主旨正在于寻找已经失落的安闲轻松的心态。因此,刘半农精心描绘的这一画面,其重点不在展露小农生活的落后滞缓,而在寄托自我的心灵归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从结构上来看,诗人也注意了这两幅画面之间的勾连。农夫“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既在内容上展示了农家人伦情调的温暖和生活的富足(在这里,我们自然能够联想到陆游的名句“莫笑农家

15、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形式上也起到了联结的作用。最后,诗人的视点又从屋里转到屋外,摄入诗人镜头的是农村常见的自然景物:青山、松树、月亮在这静谧美丽的景色中,孩子们在月亮下面出现了:他们举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唱着动人的儿歌在这幅“孩子观月图”中,居于中心位置的物象是月亮。景色中的核心是月亮无月则不见青山与松林;而数天上的星星则是看月的连带动作;最后所唱儿歌同样也是以月亮为比喻的喻象的。月亮是晶莹洁白、沉静美丽的,这幅画面以月亮为中心,无疑强化了本诗静谧美妙、富有童话色彩的氛围和情调。而孩子们数天上星星时的颠倒错乱,则突出了他们的浑然未琢的童心,体现了本诗反映自然之“真”。实

16、际上,前面两幅图画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也正是一种没有经过现代文明雕琢的童心世界,稚拙质朴,一派天然这就是这幅孩子观月图与那两幅图的最根本的一致之所在。这里,还须提出来讨论的是对孩子们最后所唱的歌(“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的理解。有评论者对此非常推崇,意谓诗人似在不经意间就借孩子之口唱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揭露人间的不平,并对全诗作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收束。其实,在我看来,诗人的用心仅在写唱儿歌本身而已。就诗中孩子本身而言,他们稚气未脱,过着悠然无碍的生活(看月数星),因而,对于连数也会数错的他们来说,对世间生活是无法也无力作出如此警醒的概括的他们只是在看月数星顺口唱出由成人教唱的与月亮星

17、星有关的歌而已。再从诗人本身来看,他固然写出不少反映人间不平的诗作(相隔一层纸学徒苦等),但在本诗中他显然没有这样的立意。否则,他不会用如此之多的篇幅去描绘与人间不平无关的生活画面;如果认为反映人间不平是该诗主题的话,那么可以说,全诗除了这两行本身以外就全是偏题的。如果硬要派定诗人是要借孩子之口唱出人间的苦涩,那么,我们也只能说,这只是整个田园乐章中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不从作品实际出发,而从框框出发,拔高诗歌的思想境界,只会从总体上贬损它。许多事实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总之,一个小农家的暮精心地有层次地勾画了三个生活画面: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借此写出了农家生活的“真自然”。这三个

18、画面,从形式上来看,是以“暮”为背景、以农家生活为中心的空间排列,虽然诗中也有横向的勾连,但从总体上来看,各个画面中的主体都在各行其事,因而画面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有序的空间并置,其有序性正根源于诗人在一个以小农家的生活为总体框架的题材范围内对视点的有序推移(屋内田间场间)。但是,从实质上来看,各个画面在没有因果关系的并置中,又从不同角度传达出了农家生活安谧恬淡的氛围,这种共同的氛围使这些画面具有了共同的指向性和趋同性它们都传达出了诗人对祖国农家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换言之,诗人是把自己浓郁的思国之情这一“思想中最真的一点”寄托在这三种恬淡的农家之景的形象描绘之中的,从而造成了情与景融、意与境谐的优

19、美意境,实现了其“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的审美理想。与同是抒发思国之情的诗人的另一名作教我如何不想她相比,本诗在意境的创造(即诗人所言“自然界”与“情感的努力”之相交相并)上,具有鲜明的优长。首先,从对“自然界”的描绘来看。教我如何不想她中也刻画了许多形象的画面,如“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等。这些画面本身都很优美,但相互之间却缺乏必要的同一性与有序性(例如“落花”“鱼儿”与“枯树”“野火”之间),因而有“为情而造境”之嫌,造成了境与境之间的“隔”。而本诗所写皆为农家生活之景,因为景与景之间内在的有序和整合,又纯以白描手法出之,致使本诗在一定程度上具备

20、了写景叙事的画面,无须以“啊!教我如何不想她?”之类的直抒胸臆来点示画面的含蕴,收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效果,这是意境创造中的上境。其次,从情感的抒发来看。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的思国之情经反复咏唱,虽然浓烈感人,却很单薄只是“教我如何不想她”。而本诗所抒之情,实际上是把眷恋祖国的情绪同对人生形式的思索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或者说,诗人是通过对祖国的一种合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描绘与讴歌来传达出对祖国的思恋的,因而它具有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刘半农生性活泼勇敢,但也有失之草率无谋的地方;再加上他“没有正式的学历,为胡博士(即胡适)他们所看不起,后来“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在新文化阵营内部,刘半农也受到了排挤

21、与冷眼,他是在很伤心的情况下才去异域留学的。这样的人生遭遇自然会激起他对安闲从容的人生形式的追求,因此,在本诗中他才会如此一往情深地把没有经过现代文明改造的农家生活描绘得如此静谧恬然,如此美好诱人。而且,他还把这种人生形式设定于祖国的一农家,把对人生形式的思索引向了眷恋祖国的母题。这样,“祖国”在诗人笔下就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她成了美好的生活、合理的人生的载体。因此,诗人所抒发的思国之情,也就具有了更丰富的情感向往。当到了充满血与火的20世纪30年代,刘半农还一味地追求人生的恬淡闲适,“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则把这种合理的人生形式推到了极端,把它与个体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对

22、立起来,使之走向了合理的反面,那又当别论。(选自名作欣赏1998年第5期)忆刘半农君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 ,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

23、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

24、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

25、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 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 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 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