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594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家有名士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

2、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

3、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唯父昶异焉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浑曰

4、:“何如我?”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 卿家痴叔死未A B C D【答案】A【解析】项表明对王湛的了解相关语句。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答案】A【解析】“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

5、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答案】(1)(3分)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2)(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3)(3分)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注读】王湛(王湛,名汝南,字处冲,是司徒王浑的弟弟)既除所生服(除所生服:除服,脱掉丧服;所生,指母亲。王湛为母守孝

6、3年),遂停墓所(墓所:墓地)。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略:几乎)不过(过:拜访)叔,叔亦不候(候:等待)。济脱时(脱时:偶尔)过,止(止:只)寒温(寒温:问寒问暖,寒暄)而已。后聊(聊:姑且)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音辞: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济意外,济极惋愕(惋愕:吃惊)。仍与语,转造(造:进入到,达到)精微(精微:精深微妙)。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敬:尊敬、恭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严肃不苟的样子),心形俱肃(肃:恭敬、庄重)。遂留共语,弥日(弥日:整天)累夜。济虽俊爽(俊爽:学识造诣很深),自视缺然(缺然:不足),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翻译】汝南内史王湛守孝3年

7、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答对起来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转而进入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叔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与叔叔谈论后,)从外表到内心都变得庄重恭敬了。于是留下来和叔叔谈论,整天连夜地谈。王济虽然才华出众,这时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于是感慨地叹息道:“家中有名士,三十年来我却一直不知道!”【注读】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聊:姑且、随意)问叔:“好(好:喜欢)骑

8、乘不(不:同“否”)?”曰:“亦好尔(尔:同“耳”)。”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策:马鞭)如萦(萦:围绕盘旋),名骑无以过之。济益(益:更加)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翻译】王济离开的时候,叔叔送到门口。王济的随从有一匹烈马,非常难以驾驭,很少有能骑的人。王济随意地问他叔叔:“喜欢骑马吗?”他叔叔说:“还喜欢吧。”王济又让叔叔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 他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叔的才能难以测度,不只一种。【注读】【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德:品行和才能),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

9、(异:另眼相看)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用此:拿这个)何为?颇(颇:略微)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脱:偶尔)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测:测度)。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骏驶:高大而迅捷),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小驶:短距离跑得快),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但:只是)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谷食:喂谷物)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卒然:猝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不相胜:不分高下)。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别:区分)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蚁封:即蚁

10、垤(di),蚂蚁洞口的小土堆)耳!”于是就蚁封盘马(盘马:让马盘旋奔跑),果倒踣(踣:跌倒、摔倒),其俊识天才乃尔(乃尔:就像这样)。】 【翻译】邓粲晋纪记载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王昶死后,他住在墓边。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叔父拿这个干什么呢?略微看过一点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好的时候,偶尔再看看罢了。今天天应该和你说说了。”于是共同谈论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王济天性喜欢骏马

11、,而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试。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王湛就说:“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负呢?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倒地摔倒。王湛的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像这样。】【注读】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叹述:便感叹便讲述)如此。浑曰:“何如

12、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辄:总是)以湛调(调:调笑)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实:实际)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翻译】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叔叔。”王浑问他缘故,王济就详细地边赞叹边述说以上情况。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调笑他说:“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王 济常常没话回答。既而发现了这个叔叔,后来晋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叔不傻。”并且称赞

13、叔叔实际的美好素质。武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 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注读】【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德宇:气度器量)。时人谓湛上方(方:比)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翻译】【晋阳秋记载说:王济拥有对人的鉴别的才能。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气度器量。当时人认为王湛向上比山涛差一点,但向下比魏舒有富余的。】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答

14、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

15、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

16、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

17、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注】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顾,反而。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下锢三泉,上崇山坟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C.以北山石为椁积土为山,发民坟墓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葬

18、之吉凶,昭然可见矣【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A项“棺椁之作,自黄帝始”只交代渊源。C项“以北山石为椁”是文帝最初的想法,属厚葬的范畴。D项“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是作者得出的结论。只有B项,“丘陇皆小,葬具甚微”为尧的薄葬,“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为始皇的厚葬。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

19、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解析】选A。据原文,文帝最终决定薄葬,是因为明白了“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的道理。13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译文: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译文: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译文: 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

20、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就能是非分明。孝文帝住在霸陵,反而对群臣说:“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椁,哪里能动得了啊!”张释之进言说:“假使棺椁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椁中没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椁,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寝。 周易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棺椁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埋葬在桥山,尧埋葬在济水的南边,坟墓都很小,随葬的东西都很少。文王、武王

21、、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山势高耸的地方。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啊。等到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帝埋葬在骊山的山顶,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章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项羽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人都进行发掘。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从古到今,厚葬没有

22、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不是太悲哀了吗!因此,道德越是崇高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没有道德缺少知识的,他的埋葬越丰厚,建立的坟墓越巍峨,修建的宫殿庙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从这里看来,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与坏,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得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山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用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费了上百万多的钱财。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着的

23、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旷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民的美德,提高刘姓天子的美政,光大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却反而和残暴秦国暴虐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谁的墓地更高大,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做为榜样;秦始皇增加陵寝的高度,埋下优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生祸患,足够用来作为警戒的。修建墓地的规模,应该听从大臣们的公议,而让万民得到休息。(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

24、文,完成10-12题。原 弊宋 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

25、、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

26、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B场功甫毕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

27、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ABC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

28、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文中说:“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

29、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参考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

30、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

31、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

32、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

33、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兰度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孟德传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

34、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

35、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书孟德传后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

36、,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1)对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B逡巡弭耳而去弭:低垂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D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C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

37、而外物感觉得到。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答案】(1)D 【解析】老虎的举动希望小孩害怕,故D项“庶几”应解释为“希望”。(2)C【解析】A项,第一句是说孟德志向没有实现,与“生存艰难”无关;B项,第二句写老虎的表现,与孟德“无所畏惧”无关;D项,两句都不符合要求。(3)B【解析】B项,“派人向上级报告”有误,原文是“乃使为自告者”,应解释为“让他作为自首的人”。参考译文:孟德传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以后,“好山林”的志愿不能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便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

38、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逃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的可能,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前往山的深处。他吃完了那些饼,就没有吃的了。采草根树果来吃。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腹胀、胸闷,没有不生的病。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而没有饥饿。但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逃过了死亡。用孟德自己的话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总是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人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徘徊一阵就低垂着头走了。前后试过很多次都一样。”后来孟德来

39、到商州,他不知这个地方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商州知府)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先生恰巧做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他奇异的本事。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关心的俗务,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在面色中表现,旁人一看就知道。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关心的俗务,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由此

40、推断这种道(气势力量),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那些猛兽又哪里值得一提呢!书孟德传后子由写的孟德传寄给了我,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惊异,认为有老虎害怕不畏惧老虎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它。但先前我听说云安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两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仔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开了。料想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

41、施加的地方了吗?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答案】(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威虎就无处施展了吧?【解析】重点词句:(1)易:交换。(2)适:恰好;知:做知府;“除兵籍”指离开部队,退伍。(3)意:料想;被:使动用法,

42、使遭受;以威:状语后置,翻译时移到“被”的前面。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阅读文言文,完成10-12题 龙渊义塾记明宋濂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

43、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

44、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10.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C.俾无有所与 俾:使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才颖家单

45、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A.B.C.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四、(24分)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3分)(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46、(3分)(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4分)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答案】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3分)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3分)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4分)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绞者于共下。(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3)公性孝友,为颖

47、川公次子,方龀面母沈安人亡。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答案】(1)家门前种有一棵数,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3)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先祖事略王士祯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于真,青州诸城人。 始祖讳责迁,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瑯公。后逊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雾,公于尘垒中得之。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鳏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为天作之合

48、,遂令谐优俪焉。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瑯公孟子,善人最少,性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颖川王府教授,称颖川公。颖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赌。十四朴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瑯公王孝,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49、。颖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都。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晋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有删改)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50、是( )A.良久既霁,公于尘盆中得之 霁:明朗B.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 数:屡次C.劝学兴行,为多士式 式:榜样D.当事以其能,亚秩金事 以:凭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A.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琅瑯公的婚姻颇有传奇色彩,夫人初氏从天而降,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于是令其结为夫妻。B.善人公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人称“王菩萨”,在琅瑯公五个儿子中排行第五,故名王伍。C.颖川公聪敏好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D.忠勤公忠孝双全,在上司面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51、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恭敬而有礼貌。【答案】10.【答案】D【解析】以:因为。11.【答案】C【解析】A项,“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不属“乐善好施”(“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B项,“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非“讲究孝道”;D项,“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属于“乐善好施”“讲究孝道”。12.【答案】C【解析】“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不准确。(“十四补博士弟子员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涉 务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52、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

53、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嬴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薅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拔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注】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可在

54、果树下行走。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 )A. 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舆,入则扶侍B. 肤脆骨柔,不堪行步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C. 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D. 体嬴气弱,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

55、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答案】10C 11A 12C10.【解析】纠应为“审查”11.【解析】B项第一句是养尊处优;C项第一句养尊处优的危害D项第一句指养尊处优 第二句指崇尚空谈。12.【解析】意在批评当时士大夫养尊处优的风气及带来的不良后果。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3

56、)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答案】(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心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3)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自下而上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解析】文言文的翻译一定要直译,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含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

57、,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日:“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

58、“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9、: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僧笑,命李试其技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A B C D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

60、;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译文:_(2)众相顾,迄无应者。译文:_(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译文:_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答案】15. 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大家互相看着

61、,最终没有应战的人。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解析】略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

62、,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辩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

63、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如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录自资治通鉴庸纪,有删略)注:对仗:当廷奏事。:从前。承乏:充任(谦辞)。戬:高戬,时任司礼丞。台衡:指宰相。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 暴乱:发动叛乱。B.朕欲别除一官 除:革除。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空闲。D.昌宗从旁迫趣说 趣:催促。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B.C. D.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

64、争的一组是()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A. B. C. D.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恨之入骨。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C.凤阁舍人宋璟劝勉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即便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对魏元忠的陷害;后来由于宋璟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愿加害元忠。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答案】11.D 12.C 13.B 14.D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译文: (2)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译文: (3)附元忠立致族灭。译文: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答案】15. (1)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2)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3)站在元忠一边会立即招致灭族之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