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河池市2020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侧历史一、选择题1.据文献记载,自秦朝以来,天下工匠以劳役服务于官僚阶层,实行严格的匠籍和匠户劳役制度。匠籍入户的身份世代传承,脱离原户籍需经皇帝的特旨批准。上述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 抑制了手工技术的创新B. 工商食官制度日趋严格C. 匠户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 使民营手工业趋向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自秦朝以来,工匠实行严格的匠籍和匠户制度,工匠受到官府控制,缺乏生产积极性,这抑制了手工技术的创新,故A项正确;工商食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衰落,排除B项;材料表明政府对匠户人身进行严格控制,排除C项
2、;材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制度,没有涉及民营手工业是否衰落,排除D项。2.有学者提到,北宋末年已能制造机器,但是“这个时期人口迅速膨胀,以至造成相当普遍的人口过剩现象。大家都在焦急设法如何把这些过剩的劳动力派上用场,少有人再去注意能节省人力但价钱昂贵的机器”。在该学者看来A. 宋代已孕育了新的生产方式B. 小农经济制约了技术的革新C. 宋代工业化增加了就业压力D. 宋代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末年已能制造机器焦急设法如何把这些过剩的劳动力派上用场,少有人再去注意能节省人力但价钱昂贵的机器”可知,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宋代末年农业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过剩现象普
3、遍,在这种情况下,“少有人再去注意能节省人力但价钱昂贵的机器”,这说明小农经济制约了技术的革新,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制约了技术的革新,没有强调宋代新的生产方式的孕育,A项错误;宋代没有工业化,中国工业化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进行,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对技术革新的制约,没有体现宋代社会阶级矛盾,D项错误。3.乾隆改“茶引制”为官商合营的“引岸制”,“引”为茶引,“岸”是指定的销售或易货口岸。即为凡商人经营各类茶叶均须纳税请领茶引,并按茶引定额在划定范围内买卖茶叶。材料表明A. 盐业专卖制度己被政府放弃B. 食盐产销由政府直接经营C. 政府加强了对商业的管理D
4、. 政府鼓励民营商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为凡商人经营各类茶叶均须纳税请领茶引,并按茶引定额在划定范围内买卖茶叶”可知,“引岸制”的特点是规定各茶区的产量,品种和销区的销量品种,实行产销对口贸易,这样有利于对不同茶类生产、加工实行宏观调控,做到以销定产,即政府加强了对商业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乾隆时期对商业的管理,没有涉及盐业专卖制度,并且不代表政府放弃了盐业专卖制度,A项错误;引岸制是商人直接从事茶叶销售,不是政府直接经营,B项错误;引岸制的实行主要体现了政府加强对商业的管理,不代表鼓励民营商业的发展,D项错误4.1897年梧州开埠前后,西江流域的土货出口,
5、以大米、桐油、禽畜、水靛、桂油、八角、土纸及竹木柴薪等为大宗。这一现象A. 表明近代中国并没有重工业B. 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经济特征一致C. 与洋务运动的失败直接相关D. 说明近代中国工商业专业化趋势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西江流城出口的土货基本上是农副产品和原料。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经济特征一致,所以选B项;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办了重工业,A项错误;材料的现象与洋务运动的失败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显示,D错误。5.据统计,1918年日本棉纱输华价值8636.6万日元,占日本输华总值24%;而1921年日本棉
6、纱输华价值4711万日元,占日本输华总值16.4%。材料说明A. 受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影响B. 国内抵制日货的情绪高涨C. 日本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D. 日本失去独霸中国的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之后中日民族矛盾加剧,五四运动后国人抵制日货运动进一步发展,因此日本棉纱输华量下降,B正确;国民大革命兴起时间是1924年,排除A;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日本加紧侵华,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前日本并未独霸中国,排除D。6.下面是19451948年中国对外贸易变化表(单位:百万美元)。表中中国对外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美帝放松对中国的侵略B. 国统区人民购买力降低C. 国统区
7、的经济严重衰退D.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显示是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经济严重衰退濒临崩溃,对外贸易额不断缩小。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国统区人民购买力降低,B错误;如果群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是主要原因,应该以民族资产阶级生产为主,应该进口少,对外贸易是出超或入超小,但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7.“农民个体经济是一种小生产的商品经济,这种经济的自由发展,使社会产生了分化现象,同时农民进行分散经营,也会发生许多困难。因此,要避免过大的分化现象出现,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克服困难,迅速地增加生产,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A.
8、 实行“八字方针”调整B. 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 普遍建立人民公社D. 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详解】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由材料中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和“组织起来”可知,B正确;A项属于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与题干中将农民组织起来不符,排除;人民公社化并未“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克服困难,迅速地增加生产”,排除C;D是把土地使用权放给农民,实行联产经营,生产以一家一户为主,与题干中“组织起来”不符,排除。8.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对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进行调整,规定农
9、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邓小平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B. 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D. “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答案】C【解析】【详解】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开放自由市场,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故C项正确;A项是197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三大改造之后我国农村土
10、地所有制一直是国有和集体所有,土地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根本纠正”说法过于绝对,此后的“文化大革命”仍然是左倾错误泛滥的结果,排除D项。9.1983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419.5亿斤增长到580.8亿斤。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A. “大跃运”运动的开展B. 人民公社的成立C. 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1983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D正确;大跃进、人民公社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市场经济体制提
11、出时间是在199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10.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仅有的1.67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5万亿美元。这有力地说明A. 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B. 改革开放着重发展出口C. 改革开放决策远逊加人世贸组织D. 外交成就推动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得益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出口贸易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改革开放,A正确;改革开放是全方面的,并不是着重于出口,排除B;C表述错误,排除;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改革开放而非外交成就,排除D。11.鸦片战争后,北京以及部分省会城市的建筑在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
12、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这表明A. 建筑领域呈现中西合璧的趋势B. 传统生活习俗逐渐被抛弃C. 清末生活西化只出现在大城市D. 西方文化已经被国人接受【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传统四合院”中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甚至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这体现了西方建筑对中国的影响,即建筑领域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趋势,A正确;B、C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表述扩大化,题干只涉及北京和部分省会城市,排除。12.甲午中日战争后,国闻报国闻汇编竭力鼓吹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和“西学”;天演论强调“自强保种”;知新报倡导“公羊三世”说以言进化,以为通过变法改革,可以循致大同。可见这些报纸的意义在
13、于A. 倡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 努力实现民主共和的目标C. 大力推动救亡图存运动D. 尽力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在此背景下各报极力宣扬民主、西学、自强保种以及进化思想,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救亡图存,C正确;题干所列思想多属于维新派,主张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而非通过民主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排除A、B;题干内容主要是思想方面的宣传,而非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13.19181920年,北洋政府制定了多项规则,把铁路运输中的客车分为三等,运价以第三等为标准,一、二、三等票价的对应比例是3:2:1,行李免费重量按客票分等有不同规定。北洋政府的上述规定A
14、. 促使经济交流更为便利B. 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 促使民族工业较快发展D. 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答案】D【解析】【详解】北洋政府根据火车提供的服务的不同即成本的不同,从而确定不同的票价,这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D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则针对的是客运,没有体现经济交流,排除A项;火车客运与中央地方之间的关系没有联系,排除B项;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走向萧条,排除C。14.据统计,16世纪西班牙的黄金数量大约从55万千克增加到119.2万千克,白银从700万千克增加到2140万千克。这些黄金、白银带给西班牙的主要影响是A. 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B. 加速了封建势
15、力的没落C. 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发展D. 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班牙,引发价格革命。封建地主因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购买能力大不如前,财力和社会地位下降,加速了封建势力的衰落,故B项正确;通过新航路开辟,西班牙掠夺了大量财富,但并没有将这些财富转变为资本原始积累,而是去满足他们奢侈的生活享受,故A错误;黄金、白银的增多不能促进西班牙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西班牙掠夺了大量财富,但他们并没有将这些财富转变为资本原始积累,而是去满足他们奢侈的生活享受,没有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D项错误。15.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
16、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同样,英国的铁产量从1770年的5万吨增长到1800年的13万吨,进而增长到1861年的380万吨。煤铁的这一发展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B. 机器生产动力的革新C. 新式能源的广泛应用D. 殖民扩张的不断加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英国从1770年到1861年正值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煤铁产量的迅速增长显然是因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即机器生产动力的革新促进了煤铁产量增加,B正确;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是在17世纪末,排除A;煤炭不属于新式能源,排除C;题干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D。16.1900
17、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材料说明A. 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B. 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步加深C. 世界贸易总量呈现持续大幅度增长趋势D. 英国逐渐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可知,这时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说明这时期英国逐渐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英、美、德、法等国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D项正确;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并且材料不涉及世界市场是否形成的问
18、题,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英、美、德、法等国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没有体现各国依赖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例,没有对不同时间段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与世界贸易增长相关的问题,C项错误。17.1931年12月,胡佛向国会提出了一份复兴计划大纲:建议大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银行贷款能力;建立住宅贷款银行体系;建立资金规模巨大的紧急复兴公司。材料表明胡佛政府A. 已经在大规模干预经济B. 被迫放弃自由放任政策C. 在尝试减缓危机冲击D. 在努力满足民众的需求【答案】C【解析】【详解】
19、由材料信息可知,面对经济危机的压力。胡佛政府被迫改变传统思堆,采取-些措施,其目的是减缓经济危机的冲击,C正确;材料信息显示的是胡佛政府的施政计划,有干预经济的迹象,但不能说胡佛政府已经在大规模干预经济,排除A;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B;胡佛的复兴计划大纲并不一定就是民众的需求,排除D。18.罗斯福总统在上任的当天晚上,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和惊人的果敢力,采取行动来履行他做出的“行动、立刻行动”的承诺。针对这一“承诺”,他首先A. 稳定金融秩序B. 复兴工业生产C. 开展“以工代赈”D. 建立社会保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20、,可知罗斯福新政首先是稳定金融秩序,恢复人民对银行的信心,其目的是稳定人心,故选A项;B是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是促进消费,缓解失业,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初步形成,与材料不符,D错误。19.19941999年,美国对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总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为6%。从1995年起,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在全部产业中所占的比上升到1/3左右。材料现象表明美国A. 重视发展信息技术B. 调整科技发展战略C. 重视政策导向作用D. 经济持续他康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加大了对
21、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力度,这表明美国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视,A正确;材料未涉及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排除B、C;信息产业的发展不能说明美国经济就是持续健康发展的,两者不存在因果关联,排除D。20.有学者这样评价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用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瓶”装“旧酒”,看似换汤不换药、但其实旧酒已不太旧,因为它不再是政府盈利的工具。材料中的,“旧酒”指的是A. 无产阶级专政B. 市场经济体制C. 计划经济体制D. 国家资本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实质是控制和利用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纳入到国家控制的轨道上来,D正确;无产阶级专政属于政治领域,而新经济政策属于经济领域,排除A;
22、新经济政策利用了商品货币关系,但国家并没有放弃对社会生产的计划性控制,计划经济仍占有优势地位。对经济的调节仍然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只是计划经济的补充,因此不能将新经济政策单纯认为是单一的市场经济体制或者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C。21.1933年1月,联共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己经完成。”这一任务完成的主要意义在于A. 有效遏制了经济危机的蔓延B. 快速恢复了一战以来的粮食产量C. 为工业化的推进创造了条件D. 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当时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3、,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由于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所以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较小,A错误;一战在1918年结束,B项不符合题意,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22.1958年2月苏联通过法令,把斯大林时期建立的机器拖拉机站解散,将机械卖给集休农庄,使之拥有自己进行生产的技术设备。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A. 推行大规模的私有化B. 缓解中央财政困难C. 提高农庄生产自主性D. 避免苏联走向解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8年苏联通过法令使集体农庄拥有自已进行生产的技术设备,这有利于提高农庄生产的自主性,故
24、选C项;A项中“私有化”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苏联当时不存在解体的危机,D项错误。23.有学者在文章中指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二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由此可推知,该国际组织成立之初最有可能贷款和投资于A. 英法等西欧国家B. 苏联等东欧国家C. 亚非新独立国家D. 美国的经济建设【答案】A【解析】【详解】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之初主要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与材料“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二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相符,而二战后英法等西欧国家需要进行恢复重建,所以选A项;国际复兴银行由美国主导
25、建立,在美苏两大阵营对峙逐渐形成的情况下该组织并不可能贷款给苏联等东欧国家,排除B;亚非独立国家都是在二战后逐渐争取独立的,因此该组织首先投资和贷款的对象应该是在战争中遭到重创的老牌英法国家等,排除C;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空前强大,不需要该组织的贷款和投资,排除D。24.1991年11月,APEC部长级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其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该组织此举目的是A.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B. 抗衡美苏两极格局C. 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D. 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亚太经合组织宗旨和目标可知,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成员国
26、经济发展,故选D;AB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PEC与政治一体化无关,排除C。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以前,土地买卖受到国家的禁止,自耕农通常是在受生活所迫或强权所压,非自愿性地进入土地市场出售土地,土地的价值自然难以得到完全实现。材料二 宋以后,封建国家、地主与农民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农民与地主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农民与地主间的依附关系趋向松懈。明“一条鞭法”和清“摊丁入亩”的赋役制度改革,使得自耕农获得较多人身自由,自耕农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得以解脱。明清时代由定领租制向预租制过渡,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佃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主性提升。于是,自耕农越
27、来越多的是自愿性地进入土地市场,估价待售,价高者得。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朝前后中国土地买卖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买卖变化产生的影响。【答案】(1)变化:国家禁止土地买卖的政策遲渐放松。土地买卖的自愿性及土地价值的客观性日益得到体现。原因: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农民长期4争的推动。(2)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及农产品的商品化;浓民的人身自由有一定提高.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土地买
28、卖受到国家的禁止”可得出国家禁止土地买卖的政策遲渐放松。根据“非自愿性地进入土地市场出售土地,土地的价值自然难以得到完全实现。”可得出土地买卖的自愿性及土地价值的客观性日益得到体现。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农民长期斗争的推动等方面回答。(2)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根据“使得自耕农获得较多人身自由”可得出农民的人身自由有一定提高;根据“于是,自耕农越来越多的是自愿性地进入土地市场,估价待售,价高者得。”可得出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及农产品的商品化。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工业革
29、命为什么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这个问题可以在地理大发现后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及殖民掠夺所造成的经济后果中找到主要答案,即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及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王觉非世界史材料二 中共认识到工业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不遗余力地争取这个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53年开始启动到五年规划期结束之时,工业产量预计要翻一番,农业合作社要加以推广,工商企业的公私合营将要完成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徐中约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十年材料三 考察已有工业化模式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根据有无政府战略指导,分为自发的
30、工业化模式与自觉的工业化模式;根据工业化的动力分为市场推动的工业化模式和行政推动的工业化模式;根据工业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分为倾斜式工业发展模式和均街式工业发展模式;根据工业发展的主体,分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模式和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模式。蒋付心中国工业化模式的发展与转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殖民活动是如何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第一个十年”所取得的经济建设和探索成就。(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前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化模式有何不同。【答案】(1)在殖民扩张中,
31、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确立起世界殖民霸权,拥有最优越的市场条件,为技术革命提供了巨大的动力;通过殖民掠夺,获得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俞类供了最丰厚的资本条件。(2)仅用三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完成了三大改造,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召开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3)不同:中国改革开放前,工业化在打破破列强包围的困境,赶超发达国家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等政府战略的指导下进行。英国工业革侖时期的工业化模式则较少受到政府战略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化则是以市场为
32、导向由市场雷求推动的;中国改革开放前优先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不平衡,英国工业化则从轻工业开始。逐步走向均衡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的工业化是以社会主文公有制为基础的,英国工业化则坚持资本主义私有制。【解析】【详解】(1)根据“即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及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并结合所学可从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掠夺原料、财富等角度概括。(2)结合所学可从一五计划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等方面概括。(3)不同:根据“根据有无政府战略指导,分为自发的工业化模式与自觉的工业化模式”可得出中国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化主要是在政府指导下进行。英国则较少受到政府战略的影响;根据“根据工业化的动力分为
33、市场推动的工业化模式和行政推动的工业化模式”可得出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化则是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雷求推动的;根据“根据工业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分为倾斜式工业发展模式和均街式工业发展模式”可得出中国改革开放前优先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不平衡,英国工业化则从轻工业开始。逐步走向均衡发展;根据“根据工业发展的主体,分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模式和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模式。”可得出中国改革开放的的工业化是以社会主文公有制为基础的,英国工业化则坚持资本主义私有制。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
34、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一词成为时髦的名词。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的原因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深远影响。(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颁布上述新
35、政措施的目的。(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意义。【答案】(1)原因: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突出。影响:货本主文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2)目的:控制农产品数量和规模,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而缓解经济危机。(3)章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国家)干预经济要适度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据材料“苏联的一枝独
36、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突出。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到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罗斯福上台之后放弃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罗斯福新政”,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2)目的:根据材料“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利问题”可知,农业调整法的政策目的是控制农产品数量和规模、提高农产品价格,以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而缓解经济危机。(3)章义: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从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国家)干预经济要适度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
37、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等角度回答即可。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大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割与剥削,几乎达到了维
38、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这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初期”起、止的标志性事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其成因。【答案】(1)标志性事件:新航路开辟和英国工业革命兴起。(2)问题:加速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国家间贫富鸿沟的加深(或加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成因:近代欧美国家在工业革命前后
39、通过殖民掠夺,增强了实力;发展中国家在近代遭殖民国家掠夺,经济落后;发达国家掌握着全球化的主动权;世界经济旧秩序的存在。【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结合所学可知1500年对应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开辟,1763年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故对应“近代初期”开始的事件是新航路开辟,结束的事件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2)问题:根据材料二“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割与剥削”“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可以概
40、括出加速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国家间贫富鸿沟的加深。成因:根据材料二“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割与剥削,几乎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结合所学可以从近代欧美国家在工业革命前后通过殖民掠夺,增强了实力、发展中国家在近代遭殖民国家掠夺,经济落后;根据材料二“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这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科学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科技发展加剧世界的贫富不均,发达国家掌握着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也掌握着全球化的主动权;同时世界经济旧秩序的存在都是加大国家间贫富差距的原因。- 1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