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考点突破主干梳理 考情揭秘考向押题 栏目导航 限时训练规范提高 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考纲要求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
2、重要外交活动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宏观框架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知识主线线索特征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三大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破坏,人权遭到践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写入了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祖国统一事业的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港、澳先后回归,两岸关系回暖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制
3、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步入国际舞台;20世纪70年代取得重大突破,打开外交新局面;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考点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曲折发展1立意历史解释(2018高考全国新课标卷)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订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
4、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解析: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出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符合时间限制,A 项错误;1949 年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B 项错误;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为配合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解决相关问题,要加强法制建设,C 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才全面实行,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D 项错误。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2立意唯物史观(2018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节选)阅读材
5、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答案:意义:是乡村治理方式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
6、页解析:根据“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结合所学村民自治相关知识得出乡村治理方式的创新,健全了国家治理体系;根据“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并结合改革开放后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相关知识得出,推动基层民主,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实行村民自治,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主干精讲【核心词】“共同纲领”、1954 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文化大革命”、曲折发
7、展;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发展(1)民主法制的确立(19491956 年)前提条件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奠基确立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 年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
8、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维护了民族团结,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微点拨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2)民主法制遭到破坏(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民主与法制被践踏。(3)民主法制的健全(1978 年至今)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民主政治建设: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
9、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微点拨 2.民主政治建设新发展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思维拓展1专题通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五大特点(1)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3)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2模块通现代中国民主政
10、治的鲜明特色(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3)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方式、步骤:逐步扩大基层民主。(5)重点、次序: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享有真正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2)特点: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根据社会
11、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考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立意史料实证(2019高考北京卷)1972 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的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的
12、具体体现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答案:B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 A 项;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常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B 项正确;20 世纪 80 年代初才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排除 C 项;港澳回归在 90 年代,排除 D 项。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主干精讲【核心词】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和平统一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
13、一页祖国的统一大业时期发展历程20 世纪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理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写入宪法,“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20世纪80年代以来(1)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首先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构想,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关系发展两岸和平交流1992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
14、会谈”,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层面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一页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微点拨“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思维拓展专题通关于“一国两制”的六点认识(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
15、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6)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
16、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考点三 现代中国的外交1立意历史解释(2018高考全国新课标卷)19481949 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的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
17、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A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 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B 项错误;
18、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C 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D 项错误。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2立意史料实证(2016高考全国新课标卷)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
19、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 B。同一时期,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也没有推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主干精讲【核心词】独立自主、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成熟;“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外交突破、中美和中日关系改善;“全方位、无敌国”外交、不结盟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新中国的外交(1)外交奠基(19491956 年)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的提出(1953 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外交实践:走向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1954 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1955 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2)外交突破(20 世纪 70 年代)扬眉吐气: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跨洋握手: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21、 年,中美正式建交。冰释雪融:1972 年,中日建交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3)外交辉煌(1978 年至今)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的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通过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具体措施,使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微点拨“一边倒
22、”外交方针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知识图解归纳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思维拓展1新中国外交的五大基本特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2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1)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
23、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2)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3)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4)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3专题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比较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 维护独立和主权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特点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影响 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4.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时
24、段战略表现20 世纪50 年代联合苏联“一边倒”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20 世纪60 年代反帝反修两条线面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为敌的不利局面,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中间地带”包括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
25、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20 世纪70 年代“一条线”“一大片”面对苏联的威胁,提出实施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的威胁。调整对美政策,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着重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力求通过谈判消除苏联的严重威胁。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在联合国积极维护正义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全国新课标卷考情考查角度19 年18 年17 年16 年15 年押题对应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押题 1祖国统一大业押题 2现代中国的外交押题 3、4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押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26、(2019江苏南京、盐城一模)下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 1953 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A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B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全新阶段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D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答案:D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普选的基础上,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这与材料中“1953 年出版”、“人民的选举”相符,故选 D;1949 年共同纲领制定,与材料中“1953 年出版”不符,排除 A 项;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
27、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材料中“1953 年出版”不符,排除 B 项;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宪法,与材料中“1953 年出版”不符,排除 C 项。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押题 2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2019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右图是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有了这张“台胞证”,台湾同胞终于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台胞证”问世的直接因素是()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台湾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C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D两岸“三通”的最终实现答案:B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台湾同胞可
28、以回大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促成这一因素的是由于台湾当局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故选 B;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两岸由敌视、对峙走向和平,而上图台胞证签发日期是 1988 年,排除 A 项;“九二共识”是 1992 年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排除 C 项;两岸“三通”最终实现是指 2008 年12 月 15 日两岸之间双向的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排除 D 项。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押题 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19河南六市二模)下表为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时
29、间外交成果1953 年 12 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 4 月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 6 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55 年 4 月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答案:C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解析:据材料“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可知这些成果是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原则下取得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
30、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选 C;不结盟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排除 B 项;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所以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排除 D 项。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押题 4 20 世纪 70 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2019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五次质量考评31)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毛泽东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他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
31、行。”这表明当时()A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B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C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D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答案:D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需要,故选 D;材料强调的是美苏之间改善关系的需要,而非强调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排除 A 项;材料围绕美苏关系展开,而未涉及到美苏关系,排除 B 项;材料强调中美之间的合作,而未涉及到中美之间的分歧,排除 C 项。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历史学科必备素养系列(十一)灵活区分不同设问术语内涵策略指导 区分非选择题的设问术语(1)指出与分析:“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
32、某些)史实或结论,与举出(列举)相比,举出为列出性质,如没有限定时间空间,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二者区别在范围上,前者范围相对小,后者相对宽泛些,但都要概括、精炼的回答历史史实或者结论。分析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活动,分析历史现象应当是在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大量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是在原有理论综合的指导下进行的,人们总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去分析历史对象。但是,分析并不是已有理论的演绎,而是对研究对象做具体深入的研究。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2)概括与归纳: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由个性到共性的认识;
33、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系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简言之,概括是由多到少,归纳是分类分条,两者的相同点是提炼共性。(3)说明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总体看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历史结论(多用“表明”),但是“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多用于材料解析题),同时“表明”还有设问求答历史现象的本质等的特点(选择题中考查较多)。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4)体现与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但是“反映”有时可能就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可能是从材料中获
34、取历史结论或者寻找支撑结论的历史史实。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强化训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日 期封 面1950年12月11日封面人物是毛泽东,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1954年5月10日封面人物是周恩来,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日 期封 面1972年3月6日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1979年1月1日封面人物是邓
35、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材料二“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 21 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70 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答案:(1)变化:结束了对中国 20 多年的敌对状态,与中国
36、开始实现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影响: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对美国,极大地改善了美苏冷战和争霸中的不利局面,从越南战争中得以抽身,缓解了国内反战情绪,有利于政治稳定;对世界,打破了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有利于亚太地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2)指出材料二中美国的战略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2)变化:提出“中国威胁论”,战略重点重返亚太地区。原因:中国的崛起不利于美国称霸世界;称霸世界是美国始终不变的对外战略;亚太地区成为 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
37、;冷战旧思维的影响。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两国结束了 20 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对中国的影响应从外交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对美国的影响应从美苏争霸的态势、越战以及国内政局等角度分析,对世界的影响应从国际局势、地区和平等角度分析。(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可得出美国提出“中国威胁论”,战略重点重返亚太地区;“原因”应从中国的崛起、美国霸权政策以及亚太地区的地位等角度分析。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限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