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 十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2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据“致远鼓楫冲重围”可知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殉国,故选C。2.(2018北京学业考)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
2、、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故C正确。3.(2018四川学业考)下图漫画所示的现象,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选C。4.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划分势力范围”最早在中国获得“设立工厂”特权的列强是()A.日本B.法国C.英国D.美国【解析】选A。根据所学,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3、规定日本可以在华设厂,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故A正确。【补偿训练】据1895年5月15日申报记载,台湾军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他们的行动()A.顺应了时代主题 B.引发收回利权运动C.保卫了国家统一D.加速民主革命进程【解析】选A。材料体现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反割台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故A正确;材料中引发了反割台运动,故B错误;反割台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故C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加速了民主改良进程,故D错误。5.“它徒有其冲动的反抗热情,而没有看到历史的进化趋势,不了解科学的革命方法,所以失败。”“它”指的是()A.鸦片战争
4、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选C。义和团运动虽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但其又带有盲目排外的落后色彩,没有看到当时历史的进化趋势,故C与题意相符。6.史学家康德刚先生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恨的惨剧,莫过于一百年中我们的首都竟三次为敌国占领。”其中第二次被占领是()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解析】选D。材料中“一百年中我们的首都竟三次为敌国占领”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故D正确。【补偿训练】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
5、,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A.太平军B.英法联军C.义和团D.八国联军【解析】选C。据材料“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可知,该事件指义和团运动,因此这里所说的“匪徒”是义和团,故A、B、D错误,故C正确。二、非选择题(1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
6、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材料二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材料三“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理由是什么?(6分)(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什么改变?(8分)(3)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占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2分)
7、【解析】第(1)题,从“1840年3月”分析“当前局势”,从“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分析理由。第(2)题,从“瓜分”二字入手,可知时间,然后判断当时中国发生的大事,最后综合分析。第(3)题,“割台湾”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答案:(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理由: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2)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侵略方式: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条约:辛丑条约。改变: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8、建社会。(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9丽水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那一次的海军战争是我民族在这次全面抗战以前最要紧的一个战争。如胜了,高丽可保,东北不致发生问题,而在远东中国要居上日本居下了。”该学者说的“海军战争”发生在()A.鸦片战争中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C.甲午中日战争中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解析】选C。鸦片战争爆发于中国与英国之间,故A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对京津一带发动的陆上战争,故B错误;根据材料“高丽可保,东北不致发生问题,而在远东中国要居上日本居下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正确;日
9、本全面侵华战争是日本深入中国本土的侵华战争,故D错误。【补偿训练】“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材料描述的战争应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鸦片战争与材料中“威海之海军大替矣”不符,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中“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是指朝鲜,“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是指北洋舰队覆灭,故C正确;D与材料中“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不符,故D错误。2.日本人不但在台湾各地设立日语学校,而且发布书房义塾规则
10、,下令台湾人自办的私塾必须加教日语。日本能够在台湾推行这一政策的法律依据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开始了被日本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故C正确,故A、B、D错误。【补偿训练】小说家包天笑在晚年追叙说:“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他叙述的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清政府签订了()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C。割台湾岛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11、给日本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选C。3.(2019湛江高一检测)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投资设厂”,其共同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解析】选B。依据已学史实可知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列强为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而发动的,甲午战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为输出资本而发动的,所以这两者的共同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要求。【补偿训练】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
12、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B.有利于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D.日本建立起对中国的经济控制【解析】选C。材料显示,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这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个沉重打击,所以选C。4.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的列强侵华趋势主要是()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解析】选D。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是打开中国大门,
13、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拓展延伸】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从列强侵华来看:首先,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其次,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发生变化,战前主要是英法,战后日本势力增强,后来形成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2)从中华民族的危机来看:战前列强主要侵略中国沿海和边疆地区,战后进一步深入内地,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3)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来看:战前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战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4)从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来看:第一,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转变为
14、民族资产阶级。第二,探索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维新与革命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第三,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更多的阶级、阶层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行列。5.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D.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解析】选A。根据材料“一倡百和,从者如归”,结合所学,反映了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态度,故B错误;材料中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的反映,故C错误
15、;根据所学,义和团“扶清灭洋”,该项与史实相悖,故D错误。【深化点拨】“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灭洋”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但是义和团运动仇视一切外来事物,具有盲目排外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扶清”反映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对清政府缺乏正确的认识。6.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曰:“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是()A.支持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B.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利用义和团运动来发动民众【解析】选
16、C。抓住材料中“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一关键信息点,可知其态度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7.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失败”“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因此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均排除。8.(2
17、019厦门高一检测)“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材料应出自()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改订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D。根据题目中“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规定,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与题意相符,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
18、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死难者约2万人。据英国法学家胡兰德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记载:“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后考察生还者有800余人)。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材料二一份出版于明治二十七年十二月六日(公元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该报以10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面。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
19、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让人触目惊心。(1)材料一中旅顺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你如何看待日本一些史学家所述“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的观点?(8分)(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6分)(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认识?(4分)【解析】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题由“1894年”“旅顺”等关键词可判断是甲午中日战争。评价日本史学家观点时应首先否定,然后结合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及中国的腐败落后分析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第(2)题要注意从时事新报报道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两个角度来分析回答。第(3)题要从反思战争、勿忘国耻等多方面总结。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该观点是错误的。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长期对外扩张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战前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落后,成为被侵略的对象。(2)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那段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3)警钟长鸣,以史为鉴;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勿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