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及地位分析本小节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四部分内容。与前面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联系紧密,又是学习后面“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生态学观点的良好素材。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图片素材和实例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尝试构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模式图,培养学生自主构建能力。3、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培养
2、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2、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四、教学过程教学进程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制作设疑导入新课课上展示:(本节课前若干天,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制作几个小生态缸,注意观察缸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首先让各小组学生代表展示制作的小生态缸,公布小组观察到的结果。提出问题:小生态缸中生物若死亡,分析原因?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
3、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多媒体播放:美国科学家们的“生物圈号”实验及内容介绍的音像资料。学生讨论。科学家们建造“生物圈号”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为何提前撤出?实验失败说明什么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要想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是很困难的,原因是这样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设问: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关注制作情况认真分析学生认真观看积极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新课内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新课内容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新课内容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
4、复力稳定性新课内容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导学生阅读,找出概念。讲解: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性呢?讲解: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设问: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多媒体展示1、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通过自身能力消除污染的动态画面。2、森林局部火灾和火灾后的恢复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出问题:为什么自然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却不会出现害虫数量持续大幅增长?引导学生构建自我调节模式图讲解:这种调节模式是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5、。设问: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无一定限度?多媒体展示: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为什么是现在的状况?引导学生分析。通过分析师生归纳: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无论多么强,也总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提出问题:森林遇干旱时自我抵抗干扰与森林局部火灾后逐渐恢复原状所体现出的稳定性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分析。通过分析师生归纳:前者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后者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出的两个方面(即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指导学生阅读,找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
6、念。讲解: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引导学生分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通过分析师生归纳: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内容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内容:“遭到破坏,恢复原状”。设问:那么,影响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多媒体展示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画面,学生讨论: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有何不同?若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大面积死亡,将分别产生什么影响?以上问题说明不同的生
7、态系统,其自动调节能力如何?抵抗力稳定性又如何?结合学生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归纳: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有高有低。若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根据以上结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工马尾松林为什么容易发生虫灾?而天然林为什么往往“有虫不成灾”?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果。设问: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一样吗?多媒体展示: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时的恢复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其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情况。通过分析
8、师生归纳: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多媒体展示资料:世界十大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十大生态环境问题结合资料讨论:当前,生物圈的稳定性怎样呢?“生物圈号”实验的失败又给我们什么“警示信号”呢?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归纳: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若不采取相应的对策,人类将会失去藏身之所。这不是杞人忧天。因此,必须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维持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由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通过举例说明师生共同总结: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
9、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总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充满责任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学生阅读理解概念学生分析理解学生思考尝试构建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学生比较分析学生阅读理解概念学生分析概念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讨论分析学生比较分析学生认真观看资料学生热烈讨论学生举例说明分析实例加深理解通过构建模式图培养自主构建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概念本质突破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分析加深理解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比较分析使用课程资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
10、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建立科学世界观。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理解总结课堂反馈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完成课堂练习教学目标检测课后巩固完成课后练习和技能训练(运用术语准确表达)。课后完成教学目标巩固五、课后反思本小节内容与大自然联系紧密,与当今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若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自学,并以“调查学校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等内容为课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课上由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讨论,师生总结,再以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知识内容,布置课后分组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结课。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