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5分)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 周王的亲族B. 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C. 周王的姻亲D. 商朝的王族和贵族【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信息“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说明西周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因此选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将士;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中贵族范围太广。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
2、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武帝【答案】D【解析】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故选D。3.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A. 秦朝军功爵物度B.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C.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D. 汉朝时期察举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相关知识,这属于复习备考的热点之一,学生要引起重视。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
4、繁荣。另一方面,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4. “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A. 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B. 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C. 统帅百官以及起草诏令D. 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罪人在屋下执事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可以得出,相权是皇帝决定的,并为皇帝服务的。所以答案选A。B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没有揭示相权的实质,排除;D不符合所学,
5、排除。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5. “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其中“她”指的是A. 古中国B. 古希腊C. 古印度D. 地中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古希腊文明的认识,题目中的关键是“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还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古希腊形成诸多城邦国家,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其中雅典的民主政治比较发达,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而且古代希腊还出现了亚里士多德、苏
6、格拉底、荷马等一大批哲学家和史学家及成就,A,C两项同属大河文明,D不是国家,排除。因此本题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海洋文明6. 千百年来,罗马不仅指一段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更代表一种宏伟而博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指( )A. 深奥系统的哲学思想B. 建筑风格C. 追求知识、敢于冒险的民族精神D. 博大缜密的法律【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罗马留给后人的最“宏伟和博大的精神”指的是其法律,该法律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具有永恒性,所以D项正确 ;ABC项不能体现出对世界影响的深远和可适应性。7. 美国总统与英国国王A.
7、 都是国家元首B. 都是政府首脑C. 都由选举产生D. 都被规定有任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君主立宪制规定国家元首为国王,政府首脑为首相。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因此美国总统与英国国王具有相同的身份就是国家元首。国王是世袭的,总统是选举产生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美国共和总统的地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国王的地位8.“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这份文件是A. 权利法案B. 1787年宪法C. 人权宣言D
8、. 拿破仑法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787年宪法是美国宪法;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文件。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故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9.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这说明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 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市民的整体素质D. 革命的彻底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个魔鬼”之所以能胜过“一个圣人”的关键在于“相互制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
9、核心在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B项正确。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不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排除A。CD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A. 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B. 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C.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D. 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德意志1871年宪法兼顾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由此可见
10、,这一部宪法符合德意志的国情,选项A正确;专制集权符合容克地主的利益,排除B;选项C表述错误,专制和民主不能相互补充,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容克地主在政治上更加倾向于专制,不能够实现自我近代化,排除D。11.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的政体为( )A.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B.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C. 议会制共和制D. 总统制共和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在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中,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内阁)等权力: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
11、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实行议会制共和制的国家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印度等。而在总统制共和制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行政机关(政府)和立法机关(议会)相互独立;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美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总统制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实行总统制共和制。因此选C。考点:法国1875年宪法点评:近代代议制部分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比较英、法、美、德四国政体,概括各自特点,并作出客观评价;思考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确立、发展
12、的基本规律及启示。12.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A. 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B. 军事装备的优劣C. 国民素质的优劣D. 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答案】D【解析】英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这场战争失败根本上是制度的优劣,故D项正确;其他均不是根本的原因。13.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始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反帝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标志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故选D。南
13、京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ABC都与题干不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名师点睛】辛丑条约及影响(1901年9月):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说和盐税作抵押。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中国税收受外国控制。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清朝腹地京
14、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惩办反帝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14.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B.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C.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
15、亡”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选项B正确;选项A、C在甲午战争前就已经出现,排除; 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能够概括“救亡”的内涵,“救亡”实际上包括政治领域的改革和革命。15.太平天国控制南京之时,居民抱怨太平天国对经济生活的改变,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人们通过逃离、为朝廷做奸细,或叛投清朝等方式消极反抗太平天国。这说明太平天国A. 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B. 未能关注农民阶级的利益C. 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结果D. 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天平天国运动时期实行政策不得人心导致民众纷纷外逃,可见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16、实行的政策缺乏科学的依据,故D项正确;“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只是材料体现出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天平天国纲领的落后性,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涉及关注农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分析天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故C项错误。16. (2008年广东历史卷)“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 戊戌维新时期B. 辛亥革命时期C. 新文化运动时期D. 抗日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旗是五色旗。故选B符合题意。17.“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7、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由材料可推知A. 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B.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渐成主流C. 十月革命被中国资产阶级认可D.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这些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A正确;社会主义革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出现的,新中国成立之前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错误;十月革命不会被资产阶级认可,因
18、为他进行的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C错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当时并没有取得胜利,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结合五四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18.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A. 天朝田亩制度B. 资政新篇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 钦定宪法大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所颁布的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过程,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19、B而不是其他的三个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9.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影响纲领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 中共认清了中国的国情D.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答案】C【解析】一大的目标显然不符合当时革命的实际,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说明中共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从而制定了符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故C正确;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社会矛盾都没有改变,故A和B错误;D是五四运动意义,不是材料主要原因。20.1927年2月19日民国日报载:北伐军前敌总指
20、挥唐生智称“我们这次革命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士兵的力量。我们在北伐的时候,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由此可见,北伐战争A. 推翻了帝国主义统治B.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推动了五四运动爆发D.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答案】B【解析】据材料“我们这次革命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北伐的时候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北伐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故B项正确;北伐战争并没有推翻帝国主义统治,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合作实行于1924
21、年,故D项错误。故选B。21.1936年8月24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近来朱德、徐向前、肖克、贺龙及毛泽东、彭德怀等,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此社评A. 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B. 站在公正立场报道国共间的冲突C. 强烈反对蒋介石的“剿匪”政策D. 对红军的战略运动方向判断正确【答案】D【解析】【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1937年,故排除A项;根据“窜往西北”可知大公报对共产党是持贬低态度的,并不是站在公正立场,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社评不能体现对蒋介石的“剿匪”政策的不满,故排除C项;根据“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并结合所学内容
22、可知此社评对红军的战略运动方向判断准确,故选D项。22.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 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B. 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C. 林则徐中的场景(1843年上海):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D. 亮剑中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合作抗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战,故D正确。大宋提刑官反映是宋代史实,当时不应该有内阁大学士,因为内阁在明朝时设立的,故排除A。军机大臣出现在清朝的雍正时期,不应该在康熙帝在位时存在,故排除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应该在189
23、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故排除C。2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毛泽东采取的“非正统做法”A. 实现了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B. 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C. 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D.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因形势变化而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意义,
24、故C正确。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属于长征的意义,故A排除;建立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属于南昌起义,故B排除;选项D表述不符合史实,工农武装割据被共产国际和中央政治局否定,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后才又回到毛泽东“非正统做法”上来。24.遵义会议的最大贡献是A.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 坚持了游击战争,顺利掩护主力红军转移C. 决定了红军继续北上进军陕甘宁D. 事实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
25、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D项正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瓦窑堡会议,排除A;“坚持游击战争,顺利掩护主力红军转移”是在红军长征前,排除B;“决定了红军继续北上进军陕甘宁”是在遵义会议后,排除C。所以选D25.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在电文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A. 继续合作,惩罚日本B. 明辨是
26、非,打击共党C. 巨头聚首,发展友谊D. 避免内战,共商大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争不容再有”“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共定大计”可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避免内战、共商大计”,D项表述符合题意,故选D;1945年8月20日抗战已经结束,排除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6.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A. 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D.
27、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来看,这一事件应当是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得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支持的国民政府垮台,内战结束,和平到来。故答案为C项。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并未给中国带来和平,排除A、D项;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无关,排除B项。27.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阶级因素是A.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B. 资本主义弊端的日益暴露C.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研究D. 19世纪三四十
28、年代欧洲工人阶级的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阶级因素”可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选项D正确;选项A、B、C分别是经济、社会和主观三个角度,与题意不符,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要求的“阶级因素”。28.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这主要是说( )A. 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B.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初尝试C.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成熟D. 巴黎公社的建立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实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经济上: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未达到顶峰,因此巴黎公社不具有必然性,工人运动
29、的成功要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具有可能性;巴黎公社是在普法战争失败下,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暴发的,因此具有偶然性;巴黎公社事实上并没有完整的工农联盟组织,其指导思想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具有自发性,因此选A。其他三项都与题干不符。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背景29.“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俄国二月革命B. 七月流血事件C. 苏联成立D. 俄国十月革命【答案】A【解
30、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封建王朝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材料中这些论述,这个历史事件指俄国二月革命,A项符合题意;七月流血事件发生于1917年7月,苏联成立于1922年成立,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它们都晚于二月革命,此时沙皇早已不存在,排除BCD项。故选A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30. 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善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是指( )A. 英、法、德B. 英、法、美C. 法、德、俄D. 美
31、、德、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知识迁移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加以继承和批判,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项为正确。其他三项组合错误。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31.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A. 法国巴黎公社革命B.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C.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D. 中国清王朝被推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根据题干“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可判断B俄国十月革
32、命胜利 正确。AC世纪不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地位32.下表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时间(俄历)机构(政府)3月2日第一届临时政府5月6日第一届联合临时政府7月24日第二届联合临时政府9月25日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A. 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B. 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C. 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D.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临时政府之所以一直在更替,主要是没有满足人民“和平”“土地”“面包”的愿望,引起人民不满,陷
33、入困境,导致政府更换频繁,故C项正确。二月革命之后,出现了苏维埃与临时政府并存的两个政权,但是临时政府的更替主要是没有解决人民面临的生存问题,排除A。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不能全面反映表格信息,排除B。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D。3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当时专门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在组织8000多人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又有15亿人参与建言,征集到各方面意见118万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对这些意见认真研究,采纳吸收100多条。这一过程A. 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 为新中国成立准备了条件C. 奠定了国家改革
34、开放的基础D. 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组织8000多人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又有15亿人参与建言,征集到各方面意见118万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对这些意见认真研究,采纳吸收100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的这一过程充分发扬了民主,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A项正确;1949年10月新中国已经成立,材料是1954年,B项错误;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C项同材料无关,排除;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D项错误。故选
35、A。34.有人说在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中,撒切尔夫人碰上邓小平是“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撒切尔夫人也回忆说:“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由此可见,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A. 中国政府坚定的立场B. 世界潮流的推动C. 邓小平高超的外交水平D.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撒切尔夫人也回忆说:“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这反映了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回归35.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
36、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A. “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B. “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C. “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D. “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答案】B【解析】【详解】B项说法过于绝对,台湾民进党是“台独势力”,并不接受“一国两制”,符合题意。依据所学,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两岸的分裂,所以两岸的分裂是内战遗留问题,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两岸分裂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选项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选项D表
37、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36.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 1949年共同纲领宣布的独立自主的原则B. 中国与苏联建交C.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中国在与印度代表团就两国边界为题一事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成为了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均不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排除。3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
38、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外交方面取得的主要建树是A. 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B.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A项是指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是在1971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的外交政策,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现代中国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新时期的外交政策38.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
39、政治制度。”此制度是指A. 基层民主制度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政治协商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所说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制度,根据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项C正确;选项A是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不是民族制度,排除;选项B是根本政治制度,排除;选项D是政党制度,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材料主旨,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制度。39.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得到的最深刻教训是A. 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B. 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C. 要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D. 要正确处理好敌我矛盾【答案】B【解析】文革时期我国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
40、,所以文革最大教训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故B正确;A是中共八大经济方针;C仍属于左倾错误思想;D不符合民主法治建设目标。40. “一国两制”最初提出所针对的问题、最初成功运用解决的问题分别是( )A. 香港问题、台湾问题B. 台湾问题、香港问题C.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D. 台湾问题、澳门问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澳门问题的解决晚于香港问题。故答案选B。ACD组合错误。考点:41.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
41、,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 “一边倒”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 “另起炉灶”D. “不结盟政策”【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审查”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并对其内容废除或修改等,可知属于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面的含义,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说倒向苏联;B项是说清退国民党残余; D项不符合当时的外交政策,排除。42.对推进基层民主、农村民主制度建设起重要作用的一部法律文献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B. 民事诉讼法C. 行政复议法D. 行政诉讼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基层民主、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可知,这一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42、选项A正确;选项B、C、D是具体的法律,内容主要涉及民事、行政,均未涉及基层民主,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中“基层民主、农村民主制度建设”与选项进行对应。43.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A. 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 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C. 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 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在
43、民族利益上是一致的,说明国民党当局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项正确;“一国两制”是大陆所拥护的,台湾并没有;实事上,是中共希望与国民党结合统一战线,B项说法错误;与共产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说法是错误,两个政党是不同的阶级政党,D项说法错误。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个中国原则44.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的是A. 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C
44、. 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D. 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胡志明所说的涉及到越南问题的会议是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在此会议上由于中国的努力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是1953年提出的;C项是1971年恢复的;D项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名师点睛】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的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45.如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
45、国数示意图。其中建交国数量最多时的主要原因是A. 中苏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B. 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与不断扩大C. 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D. 外交政策消除了意识形态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知道,与中国建交国数量最多是在1972年,结合所学可以知道,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推动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故C项正确。中苏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是在194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是在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D项错在“消除”,应排除。综上所述本题选择C项。46. 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
46、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 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B.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C. 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D. 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的区域性国际组织,B项符合题干中俗语的含义。A项参加国际维和显然不是只在中国的周边;C项世贸组织是全球性的国际组织;D项说法错误,亚太经合组织并非中国发起创立的。故答案选B。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上海合作组织47.1955年在一次国际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A. 和平
47、共处五项原则B. 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C. “求同存异”的方针D. 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A项是在中印和中缅总理会见时提出来的;B项是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宗旨;D项错误,中国是在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故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名师点睛】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和破坏,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重要
48、的外交成就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等也需要掌握。4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A.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B. 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C. 雅尔塔会议没有协调美苏关系D. 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既是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又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冲突,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的主要原
49、因49.“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罗曼诺夫王朝覆灭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C. 多极化趋势出现D. 苏联解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标志着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苏联成立于1922年,到1991年解体时整整存在了69年,被分裂为15块碎片即被分裂成15个国家,且都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故选A;B成立于1991年到目前仅仅存在了20多年,故排除B;十月革命前的罗
50、曼诺夫王朝存在了三百多年,也不符合题意,故也排除C;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与戈尔巴乔夫无关,故排除D。考点:当代世界的政治多极化趋势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50.“只要两个价值体系与战略上的利害关系无法兼容,就不会有和平的一天;但只要核武器发挥遏制作用,战争就不会发生。”材料描述的是A. 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抗B. “二战”期间盟国与法西斯的对抗C. 冷战期间美苏的对抗D. 冷战后美国与恐怖主义的对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两个价值体系”是指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二战结束后,美苏开始“冷战”,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军事包围,在具有战略意义的
51、地区不惜以武力相威胁,从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特别是核武器的遏制作用,谁都不敢轻易动武,这又使得世界局势保持相对和平。所以本题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的影响。51.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行“坦克式民主和自由”。这表明美国是冷战结束后A. 唯一的超级大国B. 多极世界的一员C. 欧盟外交的代表D. 两极世界的一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未经联合国授权”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
52、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与题干核心意思不相符合,排除B;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属于无关项;D项表述错误,两极格局是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不时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世界不得安宁,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52. 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法国政府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法德合作;积极发展独立的核力量;1964年,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66年3月,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
53、构,并要求美军和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撤离法国。这集中说明法国( )A. 努力推动欧洲共同体发展B. 挑战美国霸权,谋求大国地位C. 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力D. 成为国际政治力量中重要一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967年欧洲共同体建立,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法国的三个举措实际上是在挑战美国霸权,谋求大国地位,故B项正确;只有同中国建交能说明法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C项解读比较片面,故C项错误;当时是美苏两极格局,法国的实力还不可能成为重要一级,故D项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走向联合的欧洲 。53.美英轰炸南联盟、占领伊拉克。其
54、行动的实质最准确的是:A. 打击恐怖分子、保障人权B. 违反和挑战联合国宪章C. 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 奉行政治全球化政策【答案】C【解析】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美国到处插手国际事务,轰炸南联盟、占领伊拉克都是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体现,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打击恐怖主义,故A错误;占领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并不是材料体现实质,故B错误;当今政治是多极化,经济是全球化,故D错误。点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出现“一超多强”局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54.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
55、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B. 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C.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D.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判断材料中“1992年9月”与“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等信息,可以分析到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剧变,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观点发生了变化。A 项说法与事实不符;B项说法较片面;D项与本题无关。故选C。考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点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领域的改革,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
56、大,因此经济改革未见成效。戈尔巴乔夫将其原因归结为政治阻力太大,于是转向政治改革,准备用“全人类标准”来改造社会主义,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结果导致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党派林立、纷争不休的局面,国内潜伏的民族矛盾也开始爆发出来。最终导致国家政权的根本性变化,苏联完全解体。55.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A. 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B. 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C. 新国
57、际格局已经确立D. 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答案】D【解析】题干中“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表述了中国、印度、欧盟国家的崛起,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中国、德国、印度、欧盟等国家和国际联盟实力的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的主要力量,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二、材料解析题(本题有3小题,共65分)56.
58、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船利炮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历经抗争、失败、再抗争的多次反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材料一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二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材料三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
59、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材料四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英、美的联合力量打到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材料五: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
60、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回答:材料一中规定的内容的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3)材料三孙中山的评论中反映五四运动核心精神是什么?五四运动有何伟大意义?(4)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历史意义。【答案】(1)意义: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了等级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
61、碑。(2)“罢学风潮”:五四运动;“近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核心精神:爱国。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4)根本原因:全民族共同抗战。意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近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详解】(1)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62、”可知,这一规定明确了国家权力属于国民全体,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了等级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地位: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这部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从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来看,这部宪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罢学风潮”指:根据材料“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结合所学可知,这次罢学风潮指的是五四运动;“近因”指: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核心精神:根据材料三主旨可知,孙中山评论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爱国。意义:可以从五
63、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传播等角度解答。(4)根本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共同抗战。意义:根据材料“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可知,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近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结合所学可知,抗战过程中,中共的力量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五可知,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抗战,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57.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
64、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
65、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中国新闻网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2)结合所学知
66、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答案】(1)主要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2)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4)认识: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
67、相适应。【解析】【详解】(1)主要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依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应抓住材料“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信息,即可归纳出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2)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特点:要依据材料三、四,归纳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即可得解。
68、根据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可归纳出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根据材料“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可知,我国民主制度建设呈现出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可知,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之一是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根据材料“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可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4)认识:开放性试题,主要结合材料三的答案要点,从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民主政治建设与本国国情相符合、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等角度解答。58
6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回忆录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材料三: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材料四: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材料五:邓小平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一个
70、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这说明,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转引自中国还是能说不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实施了哪些“冷战”措施?(3)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70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有哪些?这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材料五表明邓小平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存在着怎样的担忧?【答案】(1)新极权主义:指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目标:谋取世界霸权。(2)美国措施:杜鲁门主义
71、、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3)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影响:出现多极化趋势。(4)担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对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依然构成威胁,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析】【详解】(1)极权主义: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目标:根据材料“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可知美国的外交目标是谋取世界霸权。(2)美国措施: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材料中“杜鲁门”“马歇尔”“ 1949年4月美、加
72、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措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3)力量: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区域合作组织发展起来,发展中国家逐步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走向复兴的西欧,联合自强,建立欧洲共同体;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产生;第三世界开始兴起,中国的振兴。影响:根据上一问以及所学可知,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走向。(4)担忧: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针对社会主义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对“冷战”结束后,世界存在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这种势力对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构成威胁存在担忧,因为这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