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抚宁县第六中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导学案: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368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抚宁县第六中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导学案: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北省抚宁县第六中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导学案: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北省抚宁县第六中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导学案: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北省抚宁县第六中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导学案: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北省抚宁县第六中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导学案: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河北省抚宁县第六中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导学案: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抚宁六中学案学 科 :政治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4.10.11班级 姓 名 学号: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识记 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特点。 理解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 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牢牢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

2、服务于实践。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学法指导讨论法 探究法 讲授法知识链接从前,沧州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以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

3、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众人听后,无有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尊石兽。基础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 客观世界的 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的

4、存在变为 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理解、选择)(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 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和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 、有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中、在主体

5、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 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所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查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 和 。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互动探究探究一:阅读教材第42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6、。1、结合教材4243页内容,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观点的不同。探究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对这四句话的理解。材料一: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材料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白自荐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

7、力的作用方式。”材料三: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两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

8、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探究三:根据以下不同观点分组进行讨论,究竟认识来自书本还是来自实践?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寇蒂斯说:书籍乃是人类积累智慧的长明灯。卡莱尔说: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让我们读书吧!陆游说:“古人学习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让我们投身实践的怀抱吧!探究四:阅读教材第45页方框中的内容,探

9、究下列问题。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巩固练习(B级)12009年6月11日,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主任介绍了未来几十年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大发展战略目标。确定未来目标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级)2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发展=经济增长”。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明白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避免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了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正确认识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

10、的(B级)3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实践作结论”。这是强调 ( )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级)42009年6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尽管马克思已经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初步奠定了全球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但是,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现代信息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视野,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新课题。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

11、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级)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A级)6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B级)7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

12、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A级)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A级)9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 )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构想C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D经济体制改革(B级)10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

13、的需要的活动(C级)11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第六课

14、第一框参考答案目标检测 15.CCCBD 610.CACDC 11、答:(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分)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2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1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2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