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327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2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课件: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 下篇 热考题型 热点主题 第二部分 热点主题串讲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01 命 题 探 究 深 化 拓 展【链接主干】1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繁荣等。2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如土地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及对外贸易等。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社会生活的变迁,如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4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如经济政策、工业化道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城市化、经济体制的演变等。5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如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等。6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如经济政策、工业化道路、经济模式等。7近

2、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创新发展,如自由主义、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等。8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古今中外重要的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史论拓展】1影响明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的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

3、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适用时代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核心内容发展工商业,鼓励海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考题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

4、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 16、17 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9 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并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各处的所作所为。这些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为理所应该的措施。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 16 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

5、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外政策的变化并简要说明中西方海外政策产生的直接后果。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对新航路开辟前后的描述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方面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后果,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局限性方面回答“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西方

6、海外政策的后果同样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局限性方面回答。答案:(1)变化:新航路开辟前,个人行为,没有国家或民族做后盾。新航路开辟后,国家提倡海外贸易,鼓励个人到海外冒险奋斗。原因:文艺复兴使欧洲人思想解放;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政府的鼓励;社会舆论的宣传和推动。(2)变化:由开放到实行“闭关锁国”。后果:中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卫作用;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西方,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殖民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近现代中外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特点【史论拓展】1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1)产生:中国固有

7、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被打断,在外来刺激下开始。(2)发展工业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领导者:工业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工业化的领导权。民族资产阶级存在革命性和软弱妥协性。条件:工业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布局: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2世界两种工业化模式的特点(

8、1)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具有渐进性,经历了从原始积累、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基础较扎实,体系较健全,但时间长,速度慢,并伴随血腥残暴的对外殖民扩张。(2)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集中国内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时间短,速度快,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考题训练】2(2019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早期,德意志的工业明显落后于其他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产品上打上“德国制造”的字样是英国方面的要求,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这可能是低档产品。然而,统一后的德国仅用 30 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就工业生产而言,德国

9、在 1874 年已超过法国,1895 年又超过英国。非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据郑寅达德国史材料二 1995 年至 2000 年,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 9.3%,比工业化国家快 6.1 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 4 个百分点。2001 年 3 月,电子产品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成为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规模均居世界第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项目十四万个。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从压缩落后生产能力逐步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使一批企业增强了竞争力

10、。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中两国工业生产的共同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中两国工业化建设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统一后的德国仅用 30 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和材料二“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 9.3%,比工业化国家快 6.1 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 4 个百分点”可知,发展速度快并且领先世界;根据材料一“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和材料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

11、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可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一“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和材料二“使一批企业增强了竞争力”可知,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方面、科技革命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企业制度以及杰出企业家的不懈努力等角度回答。(2)该小问只需分层作答中德两国经济崛起对世界发展带来的影响即可。答案:(1)特点:发展速度快,世界领先。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原因:国家统一,建立了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民族自信心增强。科技创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企

12、业制度不断创新。(2)影响:从农业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促进了世界格局的演变。德国成为帝国主义强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重新分割世界。中国的崛起,加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工业文明冲击下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史论拓展】1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与社会生活变迁(1)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2)城市化的影响:城

13、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的自由流动和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困扰着近代工业城市。2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1)伴随着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大多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过程,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建立租界,将城市作为侵华的据点,中国近代的城市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2)伴随着官僚资

14、本的发展历程:洋务运动兴建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国民政府统治期间的国家官僚资本企业,壮大了城市的规模,也使得中国城市的反动势力异常强大。(3)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进程,成为城市中最具革命性的经济元素,代表着中国城市化的希望。(4)伴随着农村的衰落:近代以来城市逐渐成为各地经济的中心,大量无地农民流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瓦解了农村的自然经济。【考题训练】3(2019泸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

15、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既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工,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材料二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

16、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对比。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先确定比较项,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关系角度来回答。(2)本题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

17、城市规划”得出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根据材料二“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得出关注城市环境问题;根据材料二“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得出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时间“19 世纪下半叶开始”,根据此时的社会大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环境等角度回答。答案:(1)区别:经济上,西欧城市经济独立,中国城市经济隶属于封建经济;政治上,西欧城市政治自治,中国城市发展受政府控制;社会关系上,西欧城市市民自由,中国城市商业组织受政府控制。(2)特点: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

18、合。原因: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城市环境恶化;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任三点即可)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的差异及借鉴【史论拓展】世界各国不同现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鉴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流通和价值规律,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恢复和发展经济。2罗斯福新政采用凯恩斯主义,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方法,告别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时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由照搬苏联发展模式到独立自主探索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至 1956 年,主要学习苏联,照搬其建设模式,“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新时期,

19、中国在内部继承、外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为目标,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和社会和谐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考题训练】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1 年 3 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 年 5 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

20、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 动。同年 10 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 12 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编自王斯德20 世纪的世界史材料二 1933 年 5 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

21、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 19101914 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据统计,19321935 年,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 15亿美元,政府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解析:(1)影响,据材料一信息从对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等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信息从遵

22、循经济规律、影响农业的发展措施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从手段、性质、背景和目的等方面说明。答案:(1)影响: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的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2)相同点:都尊重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都注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都有效缓和了农业生产危机。不同点:背景和目的不同,前者是基于粮食产量不足,目的在于增加粮食生产;后者是因为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目的在于压缩生产规模,

23、稳定农产品价格。手段不同,前者主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引导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者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持,干预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性质不同,前者维护小农经济的利益,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巩固了工人阶级政权;后者维护大农场主的利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外贸易【史论拓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1国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2贸易国际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比生产的增长速度高得多,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3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24、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考题训练】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51 年伦敦世博会:这首届世博会就有中国的身影,中国商人将丝绸、茶叶、中药等中国传统商品带去参展。“荣记湖丝”作为展品引起轰动,独得金、银大奖。1876 年费城世博会:中国展馆虽然占地“仅八千平方尺”,但是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吸引了参观者。中国的丝、茶、瓷器、雕花器等在各国展品中被推为第一。1904 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人参加,清政府相当重视,花巨资修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村和中国展馆。1915 年旧金山世博会:中国展馆按照典型的东方建筑风格构成,展品除了农业、工艺

25、展品外,交通、矿业展品也有体现。中国展品大获全胜,获奖达 1 211 项。1926 年费城世博会:民国政府因战乱缺少经费参加,所以由官员组织、民商自费参加。江浙绸缎、江西瓷器、福建漆器、手工刺绣等展品在各奖项的角逐中取得不俗的成绩。19271981 年,中国官方政府缺席世博会。1982 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新中国首次亮相世博会。太阳能航标灯、沼气利用等新能源技术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而长城砖和秦兵马俑更是独具匠心。中国馆每天接待近3 万人,竟然占世博会日参观总数的近 1/4,中国盼望融入世界,世界也渴望了解中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首次举办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

26、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这是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更是各国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加世博会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271981 年中国缺席世博会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时期中国内政、外交及国际经济格局的大背景,简述中国重返世博会的重大意义。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从参会时间、参会历程、参会产品特色等角度归纳中国参加世博会的特点。第(2)问从近代中国来看,可从内忧外患、经济发展状况上来分析;从现代中国来看,可从战后世界格局和国内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来归纳。第(3)问从新时期中国内政、经济、外交以

27、及国际经济格局等角度归纳。答案:(1)特点:参展历史悠久;参展历程时断时续;民族特色浓郁;获奖展品颇多;从私人参加到政府组织;从多次参与到积极承办;展品从以传统工艺产品为主到高科技展品增多。(2)原因:国内长期战乱,政局动荡(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三座大山的压迫等);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新中国“左”倾错误及意识形态的束缚;冷战格局的影响,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3)意义: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重返世博会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中国重返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重返世博会将加强中国与世界的经贸联系与合作,顺应经济全球化进程。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