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解析: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立场,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
2、A2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解析:题干中的“列强对华经济扩张”包括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这两种方式,明显资本输出更为有利,C项投资设厂即为资本输出的方式。答案:C3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趋势是()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解析:列强侵华在经济方面的趋势:从南京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体现了商品输出为主,到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体现了资本输出为主。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4马关条
3、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其危害有()大举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使中国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A BC D解析: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不堪重负,成立;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列强凭借片面最惠国待遇也相继向中国输出资本,成立;通商口岸重庆已经是长江中上游,成立;综合起来,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大大加深,成立。答案:A5不平等条约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下列条约最能体现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的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
4、要惩办“首祸诸臣”,这一规定说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答案:D620世纪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了“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结论,与这一结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 D维新变法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20世纪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这一有效信息可以从时间的角度排除A、C、D三项。从知识的角度说,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也就是材料中“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结论。答案:B7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扫荡了
5、清王朝,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A BC D解析: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所以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答案:D8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副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其他帝国主义分子听后连声叫绝,并发出阵阵狂笑。一个中方官员站起来,义正辞严,对了一副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请问此条约是()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C黄埔条约 D辛丑
6、条约解析:注意仔细解读材料,从“八大王”“四小鬼”这些信息中可知此条约是八国联军强迫中国签署的辛丑条约。答案:D9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日军出现在北京近郊,其援引的条约签订于下列哪一战争之后()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本题中日军驻扎北京近郊,正基于辛丑条约中相关的条约规定。答案:D10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
7、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义和团运动时期,凡是和洋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如铅笔、洋纸、火柴等,都遭到仇视,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极端排外情结,故选C项。答案:C11清朝进士李希圣曾记录:“自联军之入城也,时掠取财物,而德兵尤横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无遗。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材料中“自联军”、“而德兵尤横”“夷兵至骑驴上
8、三殿,玉帛图籍焚掠”“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等信息反映出此次战争涉及多国侵略者且侵略者进入北京城火烧抢掠罪行累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侵略者是英国,也并未进入北京城火烧抢掠,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是英法,美俄是帮凶,期间英法侵略者进入北京城火烧抢掠,但没有德兵,B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的侵略者是日本,也并未进入北京城火烧抢掠,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多国发动且侵略者进入北京城火烧抢掠,D项正确。答案:D12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
9、约解析:根据材料中“不割我土地”等信息判断该条约是辛丑条约,D项正确,其他三个条约均涉及割地。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材料二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材料三美国当时集中力量扩充在太平洋的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故对日本采取了扶持的做法,希望能够“利用日本在远东与
10、英法抗争”。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以便趁火打劫。英国在侵略东亚的过程中,经常同俄国发生争夺。为了对抗俄国,便采取了接近日本的态度。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1894年7月16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日在军事方面的区别,并指出形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2)依据材料三,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解析:第(1)问,“区别”依据材料一、二从中日两国军队的领导权、军队的精神状态等方面分析;“根本原因”从两国不同的社会性质分析。第(2)问,“国际环境”也就是列强对于中日战争的态度,依据材料三在分析具
11、体国家的基础上得出整体的认识。答案:(1)区别:日本军队属国家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清朝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日本对中国侵略蓄谋已久(或进行长时间的间谍活动);中国则对战争准备不足。日本军队有武士道精神;清朝军队没有忠勇精神。根本原因: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中国为落后的封建制国家。(2)国际环境:列强争相侵略中国,列强在侵略中国过程中矛盾重重,日本得到列强的默许、纵容和支持。1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八国联军发行的宣传进攻中国的政治明信片向中国开战。材料二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几乎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
12、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中外日报(1900年)(1)材料一列强“向中国开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这种评价客观吗?为什么?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第(2)问,“评价义和团运动”从唯物主义的视角进行思考分析。答案:(1)根本目的:把中国变为列强的殖民地。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认为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不正确,但肯定了义和团的反抗精神。这种评价是基本客观的。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及被统治阶级利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其抗击外国侵略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