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阐明分离定律并能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并尝试杂交实验的设计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教学设计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所做出的四点假说要点。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组合真的能出现3:1的结果吗?板书:一、模拟实验多媒体显示:1、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2、实验原理:由于进行有性生殖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
2、子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又会随机结合形成合子,因此,杂合子杂交后发育成的个体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来探讨杂交后代性状的分离比。3、材料用具:每组两种颜色的大小体积相同的棋子各20个,黑色代表遗传因子D,白色代表遗传因子d;小桶2个,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4、实验步骤:(1)在甲、乙两个小桶中分别放入两种棋子各10个。(2)摇动两个小桶,使小桶内的棋子充分混合。(3)分别从各自的小桶内随机抓取一颗棋子,组合在一起,并将两颗棋子代表的字母组合记录在表格中(4)将抓取的棋子放回原来的小桶内,并混匀,按步骤3重复做15 次。(5)统计各字母组合
3、的数目,计算性状分离比合作探究:(1) 甲乙两个小桶代表什么?两个小桶中的两种棋子代表什么?(2) 为什么每个小桶内的两种棋子的数目必须相等?甲乙两个小桶内棋子的数量也是相等的,这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吗?(3) 分别从两个小桶内各抓取一颗棋子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棋子组合有几种?(4) 在甲乙两个小桶中放入两种棋子各10个并且摇匀使棋子混合均匀的原因是什么?(5)理论上,实际结果应是:棋子组合DD:Dd:dd=1:2:1,但有位同学抓取4次,结果是DD:Dd=2:2,这是不是说实验设计有问题?(6)为了保证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均等,且所得结果与理论值接近,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通过以上问
4、题明确实验中的重点,然后学生开始分组实验。各组数据统计分析: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符合统计规律吗?全班实验结果符合统计规律吗?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相吻合吗?若想实验结果更接近统计规律,应该怎么做?过渡:孟德尔的假说合理地解释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但是一个正确的理论,不仅要能解释已经得到的实验结果,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于是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板书:二、测交实验过渡:孟德尔假说合理地解释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但是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孟德尔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孟德尔在验证假说前,对他的假
5、说作了严密的逻辑演绎推理,然后再通过实施实验并统计对比了实验结果和演绎推理的结果。多媒体显示:1、演绎推理:设计测交实验他认为若他的假说成立,则让杂种子一代和隐性纯合子杂交,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髙茎:矮茎=1: 1。这种杂交实验就是测交实验。2、实验验证:(1)实验方法: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种类和比例。(2)实验结果:F1矮茎豌豆 30髙茎:34矮茎(3)实验结论: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1:1,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 D和d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给出测交概念,让学生到黑板上尝试绘制遗传
6、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巡视检查学生习作的情况。说明规范的测交遗传图解,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合作探究:(1)为什么用上述方法能证明F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2)结合上述信息判断:是否可以通过上述实验方法测定相关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过渡: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板书:三、分离定律留时间让学生记忆分离定律。过渡: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成功离不开坚实的知识基础(在维也纳大学进修过自然科学和数学)、持之以恒的实验探究(连续做了8年的杂交实验)以及科学创新的实验方法。板书:四、假说演绎法简单回顾孟德尔揭示分离定律的过程(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归纳综合、总结规律),提出“假说演绎法”。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