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0 ,大小:700KB ,
资源ID:832449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3244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 工艺分工日益精细B. 产品种类非常丰富C. 地域特色较为明显D. 生产管理特别严格【答案】C【解析】【详解】“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的意思是说郑国的刀、宋国的斤、鲁之削以及吴粤之剑都比较厉害,离开此地就不能成为精良,充分体现出手工业地域特色明显,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工艺分工日益精细,A错误。产品分类也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

2、没有涉及手工业的管理问题,D错误。2.下表为清末民初上海四种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使用情况统计。身份,词语传统保守知识分子传统开明知识分子介于中西之间的知识分子新型知识分子夷221051洋0381286西061588其他中性词05220可知,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A. 具备领先的民族意识B. 摆脱了传统华夷观念C. 正视中西间文化差异D. 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清末民初上海的知识分子在民族观念上传统与现代并存,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烙印,故选D项;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在民族观念上还有很多落后的因素,并不能说明具备领先的民族意识和摆脱了华夷观念

3、,排除AB项;传统保守的知识分子多以“夷”来称呼外国人,因此不能证明正视了中西间文化的差异,排除C项。3.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斯大林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A. 注意调动农民的奉献热情B. 大力效仿西方工业化道路C. 努力完善工业化建设理论D. 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答案】D【解析】【详解】虽然斯大林“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说明当时苏联为了改变国家落后面貌,急于寻求资金和市场,不得不

4、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故D项正确;这一措施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可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西方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开始的,而苏联则从重工业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不出工业化建设理论的完善,故C项错误。4.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A. 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B. 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C. 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D. 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

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后期由于经费的短缺,传统的不计价格的军工产品调拨方式有所改变,同时,国内军工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这说明虽然是官办的和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军工生产,也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与平衡军事力量布局无关;C选项不能全面概括两则材料的信息,错误;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工业并未转向官督商办。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中国的一日:1936年5月21日记载:上海租界的小巡捕今天开会新学到的第一件事是认识了一种花樱花,这种花他之前从没见过,可是碧眼黄发的洋

6、大人告诉他,一旦看到门前挂着类似图案木板的住宅,一定要多加留意,特别保护。这反映了A. 租界注重保护各国侨民B. 日本侵华势力日益增强C. 日本攫取了领事裁判权D. 侵华列强利益日趋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櫻花是日本的国花,在上海,洋大人告诉小巡捕看到挂着类似图案的住宅就要特别保护,说明的是日本侨民气焰嚣张,结合时代相关知识可知,当时日本侵华势力日益增强,故选B项;A项“各国”用词不当,C项“领事裁判权”在材料中缺少提示信息,D项“一致”表达有误6.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

7、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这说明A. 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B. 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C. 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D. 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提到,日寇投降不久,上海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两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寇投降不久,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国民党政府大量增加法币以应急,大量的法币充盈市场,物价为之飞速上涨,法币信用自此开始丧失,故A项正确;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

8、法币,故B项排除;材料说明上海出现暂时性的通货紧缩,无法体现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官僚资本,排除D项。7.随着罗马法的逐渐发展,除了契约内容之外,当事人是否尽到了诚信义务也开始进入到司法审判的考虑当中。相对于机械性的严法诉讼,诚信诉讼既要求审判员理性的审判,也要求当事人禀有诚实善良的心态。这说明罗马法A. 坚持中庸审判原则B. 体现人文主义精神C. 审判程序十分完善D. 赋予公民平等权利【答案】B【解析】【详解】“诚信义务”开始成为罗马法司法审判的考量因素,要求当事人禀有诚实善良的心态,说明罗马法注重人的价值,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体现的人

9、文主义精神,而非坚持中庸的审判原则和审判程序的完善,排除AC项;由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赋予公民平等权利,排除D项。8.小铁片也有大文化,相较“蓝底白字”的中国车牌照,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设计(下图)色彩纷呈,五花八门。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A. 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特点B. 邦联制下的松散无序状态C. 交通管理没有规范的秩序D. 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车牌照设计五花八门,说明美国各州拥有规定车牌照样式的自主权力,体现了联邦制下地方分权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各州拥有自主权力,而非松散无序和交通管理没有规范秩序,排除BC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分权,而不是联邦政府分权与制

10、衡,排除D项。9.宋代官员的选任,有科举取士、恩荫补官、学校考选、吏员出职、杂色补官以及摄官转正等途径。当时的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荫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被认为“无出身”,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这表明,宋代选官A. 坚持文治方针又注重社会实际B. 兼顾世家大族与庶族地主利益C. 坚持多元选任不看重家世出身D. 强调候选者的品德及工作实绩【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萌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体现了照顾现实情况的一面。“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表明注重科举文臣治世的一面,故选A项;科举作为

11、一种主要的选官方式,注重才学,不是身份,因此并非兼顾世家大族利益,排除B项;恩萌补官,就是以家世出身选官的一种体现,排除C项;科举重才学,强调候选者的品德及工作实绩与科举制的选官原则不符,排除D项10.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A. 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B. 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C. 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D. 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答案】D【解析】【详解】太子是古代的嫡长子,分封制下嫡长子具有承袭天子的权力,“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说明嫡庶长幼地

12、位依然有别,D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分封制原则问题,并不是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松弛,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分封制走向瓦解,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分封制度,并不是说明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C错误。11.东汉中后期,皇帝早卒者较多,嗣君年幼,外戚得以擅权;至嗣君成年,则依靠亲信宦官翦除外戚实力,宦官专权局面随之而起。由此,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出现。这主要是由于A. 君主专制体制得到加强B. 外朝官僚机构作用弱化C. 君主软弱权臣有机可乘D. 豪强大族左右政治局势【答案】A【解析】【详解】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其专权的基础都是皇权专制,因此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实际上是君主专制体制加强的表现,故选A

13、项;材料未涉及外朝官僚机构作用的弱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戚和宦官,没有涉及权臣和豪强大族,排除CD项。12.武则天在其身后的千余年间,主要是受批判和责难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她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建国后,史家对其评价有褒有贬,但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由此可知,历史人物的研究A. 视角不同导致结论有别B. 时间愈久真相愈加清晰C. 观点越多越易达成共识D. 需要迎合特定政治要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在不同时期对武则天的评价不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研究视角的变化有关,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观点越多不一

14、定越容易达成共识,排除C项;对武则天的评价有迎合政治需求的因素,但不一定都是迎合特定的政治需求,排除D项。13.下图是807年唐朝的税收区分布图。深色阴影部分是定期提供税收区,浅色阴影部分为不定期提供税收区,无阴影地区是不上缴税收区。这反映了当时A. 东南地区成为国家经济重心B. 均田制破坏导致了税制改革C. 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宽松政策D. 藩镇割据影响中央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各地新设立了许多藩镇,在战后不曾罢去,唐末中央政府难以控制,赋税截留藩镇,使得政府赋税倚重南方,故D项符合题意。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在在宋代完成,此时东南并非国家经济重心,故排除。均

15、田制破坏后唐朝实行两税法,但赋税改革与图中税收分布并无直接关联,故排除B。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14.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真宗时期,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A.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 加快了粮食品种的研发C. 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D. 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体现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重心的转移,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政府

16、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涉及到粮食品种的研发,故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状况,故D项排除。【点睛】“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是解题的关键。15.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这反映了当时A. 选官任官注重地域间的均衡B. 限制地方官与宗族势力勾结C.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官员升迁D. 防范官员舞弊实行职务回避【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皆为国家赋税重地,明太祖为防止户部官员“飞诡为奸”,与地方势力勾结,危害国家利益,所以实行职务回避,因此

17、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些地区的人员不能任职户部,反映出当时选官任官是不均衡的;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户部官员任用的限制,并非对地方官的限制;C选项错误,经济发展状况与官员升迁没有必然联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6.明末清初,佛山镇、汉口镇、景德镇和朱仙镇的民营工商业特别发达,被称为“天下四大镇。清代前期,不少有眼光的富户纷纷“遣子弟学工艺、佐懋迁(懋迁:贸易)”于此,使其点为四所巨大的“工商学院”。据此可知,当时的四大镇A. 经济的辐射引领作用较为显著B. 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宽松C. 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大力支持D.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

18、】四大镇成为四所巨大的“工商学院”,吸引大量富户子弟前来学习工艺和贸易,体现了四大镇经济辐射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明清时期工商业经济发展繁荣,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并不一定得到提高,排除D项。17.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时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任期2.954.732.472.712.762.201.581.46由此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状况A. 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B. 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C. 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D. 推动了回避制度的完善

19、【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清代知县的平均任期越来越短,这种情况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B项符合题意;道光之前中国并没有受到列强的外来压力,排除A项;地方官员任期短并不一定就能确保地方吏治清明,排除C项;地方官员任期短有多种因素,并非是回避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18.在近代史上,有些西方国家故意模糊公司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区别,例如,俄国的东省铁路公司竟然获得了中国铁路沿线一定范围内的司法会审权,日本的满铁竟然拥有在中国境内收税的特权。这一现象反映出A. 列强驻华外交机构执行能力较弱B. 近代西方企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C. 上述公司成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D. 侵

20、华导致西方国家政企职责混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作为经济主体的公司具有政府部门的某些权力,说明西方国家在中国设立的这些公司实际上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是这些国家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故选C项;西方国家的公司在中国拥有司法会审权和征税权,说明其执行能力并不弱,排除A项;这些国家在中国设立的公司是为了攫取特权,并不仅仅是追求利润,排除B项;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是西方国家故意为之,并非是其政企职责混乱,排除D项。19.自1953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

21、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 民主政治建设需要C. 各民族共同发展原则D. 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城市和农村在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由8:1到1:1,体现的是城市与农村之间日渐平等,农村地位不断提升,这种变化符合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选举全国人民代表,与各民族共同发展无关,也不能说明国民素质普遍提高,排除CD项。20.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戴上“红帽子”经营,即企业在注册的时候找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来当“婆婆”,挂靠在它的下面。“戴帽”后企业办起事来比较容易,可以享受

22、到种种优惠。这种现象A. 是政府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举措B. 反映了社会对非公有经济的抵制C. 说明私营企业发展环境尚未完善D. 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挂靠在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的下面,这样企业办起事来比较容易,可以享受到种种优惠,说明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发展环境尚未完善,故C正确;材料反映私营企业挂靠在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的下面,这样企业办起事来比较容易,这不利于私营企业的发展,排除A;改革开放后,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并非抵制非公有经济,排除B;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挂靠在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的下面,办起事来比较容易,这不利于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23、发展,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企业在注册的时候找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来当婆婆,挂靠在它的下面”,联系所学我国改革开放的知识分析解答。21.据记载,当达迦马航行到印度后,一位印度王公问他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他回答说“总数不多,是样品”,并请求准予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这反映达迦马此行的目的是A. 加强经济文化交流B. 积极抢占海外地盘C. 追求丰厚商业利益D. 谋求控制印度王室【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抢占殖民地的信息,排除B;由材料“总数不多,是样品”和“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说明达伽马东行的目的是希望开拓新的商品市场,故选C;材料没有

24、反映控制印度王室的信息,排除D。22.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将选举权赋予新兴的中产阶级;1867年让工人阶级的主体享有选举权;1884年则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到1928年所有成年人均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这表明英国A. 议会主导民主改革进程B. 政治体制改革渐进完成C. 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D. 议会改革深受国际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英国自1832年议会改革以来,民众选举权在逐渐的扩大,这体现出英国民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导英国民主改革进程的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斗争,故A项错误;“政治体制改革渐进完成”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并且“完成

25、”一词用法错误,故B项错误;没有信息表明英国议会改革深受国际影响,故D项错误。23.对于巴黎公社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的实践;有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有人认为它是世界政治左翼运动崛起的里程碑。这主要反映出A. 巴黎公社缺乏群众基础B. 评论者的意识形态不同C. 无产阶级组织思想涣散D. 巴黎公社未获社会肯定【答案】B【解析】【详解】之所以对巴黎公社的评价出现不同,主要是评价者所站的立场和视角不同,特别是意识形态存在差异,故选B项;材料中对巴黎公社的评价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的,没有体现出巴黎公社缺乏群众基础和无产阶级组织思想涣散,排除AC项;根据“有人认为它是世界政治左翼运动崛

26、起的里程碑”可知巴黎公社未获社会肯定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24.1923年底,美国一项调查发现,某城镇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据此推断,当时美国A. 经济通货膨胀相当严重B. 经济运行过程隐含危机C. 一战对美国的打击沉重D.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反映了美国的经济繁荣之下,暗藏隐忧,故选B项;通货膨胀的显著特点是物价飞涨,排除A项;一战,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排除C项;

27、部分居民家庭消费,不能反映美国的工业结构状况,排除D项。25.1969年,尼克松总统首次就美国的军事力量提出“充足”论,说“充足”是一个比“优势”更好的术语。1970年,美国正式宣布其战略核力量将根据“充足”原则来计划和部署。美国核战略“充足”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B. 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加强C. 第三世界反霸权运动兴起D. 苏联核力量已经赶上美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苏联在军事方面咄咄逼人,因此尼克松提出“充足论”取代“优势论”,意图对苏联保持军事优势,该观点出台的背景就是苏联的核力量开始赶上

28、美国,使美国感到威胁,故选D项;美国提出“充足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A项不符合题意;美国提出“充足论”主要是针对苏联,而非是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和第三世界反霸权运动的兴起,排除BC项。26.有学者在研究16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A. 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B. 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C. 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D. “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答案】D【解析】材料“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反映

29、了明代海禁政策与倭寇的海上贸易合法化诉求之间的联系,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故A错误;王直的出身问题并不能说明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代海禁政策阻碍海外贸易的后果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的结论。27.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

30、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这些规定A. 激化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B. 调整了旧有习惯法的适用范围C. 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D. 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统一【答案】D【解析】【分析】由“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利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的,A项不选;B项不选,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的适用范围;C项只符合“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与其他条文不符;由“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可知,其强调人民权力,而“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 “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

31、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可知强调国家的利益,两者是统一的,D项正确。【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8.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A. 外资入侵的危害性B. 工业时代的必然性C. 西方技术的先进性D. 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痛深水火,生计日蹙”、“生路穷矣”、“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认为即外国技术会给中国带

32、来的危害,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AD两项在材料中直接能够体现出来,即曾国藩意识到了,不符合题干要求;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性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可知他意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性”,C项不符合题意。曾国藩对外国技术传入中国的反对表明他没有意识到工业时代到来的必然性,故选B项。【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9.周灭商后,将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转换为天,周王是天的嫡长子,称天子,是诸侯的领袖,天子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而是可以直接祭天、向天祈祷,这一变化反映了A. 王权开始高出神权B. 最高执政者权力提高C. 血缘纽带渐趋松弛D. “家天下”格局开始动摇【答案】B【解析】“天子

33、可以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直接祭天、向天祈祷”这说明周天子的权力比商王的权力大了很多,即最高执政者的权力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王权开始高于神权,故A项错误;西周的宗法制盛行,故C项不符合史实;家天下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故D项不符合史实。30.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A. 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B. 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C. 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D. 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答案】D【解析】根

34、据材料可知,启蒙学者塑造愚昧反动的老贵族形象,旨在嘲讽批判现实社会中的封建旧势力,反映出新旧势力的尖锐对立,D项正确。启蒙运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排除A。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排除B。不满现实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出现反映了浪漫主义风格文学的特征,与材料不符,排除C。31.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A. 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 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C. 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

35、步D.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英国上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点睛: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后来,随着责任制

36、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32.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表明A. 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B. 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D. 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答案】D【解析】1796年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而圈地运动发生在工业革命前,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英国的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B;材料“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说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顾及儿童,排除C;随着

37、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带来一系列问题,故选D。33.1921年列宁提出“以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要求国有工业“适应市场条件和市场竞争的方法”。这说明列宁A. 反对建立管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B. 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制度C. 认识到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 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21年”、 “适应市场条件和市场竞争的方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列宁认识到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他开始变革经济政策,C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了列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没有体现他反对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列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

38、能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制度,排除B项;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排除D项。34.史料记载,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至10%,1933年提高至20%,到1934年更是达到25%。关税收入从1928年的1.34亿元增至1931年的3.88亿元。关税收入的增加A. 促使近代企业占据主导地位B. 使列强商品输出遭到毁灭性打击C.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 促使中国近代经济结构趋于平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的关税在1931到1934年出现了3次提高,这有利于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

39、的发展,故C项正确。关税的提高不利于列强对华商品倾销,但近代民族工业由于先天不足,畸形发展,不能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中国的关税的提高不利于列强对华商品倾销,但并不至于使列强商品输出遭到毀灭性打击,B项错误。关税的提高只能一定程度上抵制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并不能改变当时国民经济的结构的现状,故D项错误。35.下图为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图,推动这一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结构调整B. 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的推动C.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D. 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短缺【答案】C【解析】柱状图显示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增长幅度最大,其他

40、产品出口比例逐渐下降,主要是由于中国进行了深化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C项正确;信息技术革新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的推动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国内资源短缺的信息,故D项错误。36.下图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讽刺胡佛总统的漫画。图中胡佛手忙脚乱地照顾“关税”“水灾”“商业萧条”几个哇哇大哭的婴儿,而代表民主党的驴子则在一旁叫卖着关于“美好的过去”的歌曲。以下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A. 说明作为执政党的民主党无法解决危机B. 表明经济大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C. 说明自由放任的政策无法解决经济危机D. 强调漫画是代议制民主重要组成

41、部分【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政策依然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愈演愈烈,因此出现漫画中“手忙脚乱”的情况,C项符合题意;民主党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解决危机,并不能说明民主党无法解决危机,排除A项;漫画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的愈演愈烈,而非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排除B项;D项解读明显有误,排除。37.美国某报纸在2015年3月的报道中称:一些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等欧洲国家决定加入中国倡议建议的亚投行就是这样一个重大事件,中国正在体验自己的布雷顿森林时刻。据此可知,这一报道认为中国 ()A. 将丧失自己的黄金储备B. 积极改善与美国的经济关系C. 尝试通过亚投

42、行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D. 将在国际货币和贸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倡议建立亚投行不会丧失自己的黄金储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积极改善与美国的经济关系,故B项错误;中国倡议建立亚投行不是为了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故C项错误;“中国正在体验自己的布雷顿森林时刻”说明中国将在国际货币和贸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二、材料题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日本作家末广铁肠创作的小说哑旅行著于18891891年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晚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日本绅士隐太郎因慕“西文西学最合时趋”,又听得游历西洋的人都有名望,乃乘汽船从日

43、本横滨出发,先后游历了美、英、法等国。期间虽偶有懂外语者或者友人帮助,但因时有失散,或者翻译水平低,导致语言不通,在饮食、居住、交通、游玩等方面闹出许多笑话。在纽约参观蜡人馆时,误以真人为假人;在伦敦,因寻人不遇,险被马车撞倒,还因“Bath”读音不正,误至“Bus”站;去往法国时,又误买了至比利时的船票,复从比利时乘船至法国的加伦,再从加伦转乘火车前往巴黎。虽然多有曲折,但是隐太郎也见识了伦敦的“地底铁路”以及立在当路上的“电信电话杆子”,还有巴黎“男人收税法郎,女人无税”的舞场。在巴黎游玩后,隐太郎乘船取道东南亚,来到当时世界“四大埠头”的末站上海,住进日本人在美租界铁马路开设的东亚洋行,

44、遍游上海滩的风花雪月后,始返回日本。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世界近代时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示例一、(1)情节:隐太郎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周游欧美主要国家,并城市中接触到了现代文明产物。(2)现象: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3)概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18世纪中后期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尤其是蒸汽机的改良为标志,使工业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出现,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以19世纪70年代电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

45、用、以及化学工业的发展为标志,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兴起以及传统工业的改造,重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部分。(4)评价: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能源、动力、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等发生重大变革,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取得重大进步,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但是,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示例二、(1)情节:现代交通通讯工具保障了隐太郎的行程。(2)现象:新的交通通迅工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3)概述:隐太郎周游各国行程中,受困于语言障碍,但得益于现代交通通迅工具(火车、轮船等)的保障,顺利完成了行程。(4)评价:一方面,交通工具的革新方便了各国国内各地的联系

46、,也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这也成为近代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示例三、(1)情节:隐太郎从巴黎返回,途经中国并在上海游玩。(2)现象:通商口岸和租界已经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基地。(3)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追开放上海等五口通通,第二次片战争后,更多的中国口岸开放。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兴建一系列商业和娱乐设施,作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据点。(4)评价:通商口岸的开放和租界的建立,一方面是列强对华侵略的产物,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另一方面,它促进了西方文明的传播,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示例四、(1)情节:隐太郎羡慕欧美文化,克服语言等障碍,周游欧美主要国家。(2)现

47、象: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3)概述:日本在明治推新后,“脱亚入欧”,成为近代民族独立国家,在19世纪晚期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在思想、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全面学习西方。(4)评价:“文明开化”政策推动了日本思想、文化、教育以及世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了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一个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因慕西文西学最合时趋,又听得游历西洋的人都有名望,乃乘汽船从日本横滨出发,先后游历了美、英、法等国。”反映了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材料“还因“Bat

48、h”读音不正,误至“Bus”站;去往法国时,又误买了至比利时的船票,复从比利时乘船至法国的加伦,再从加伦转乘火车前往巴黎。”“虽然多有曲折,但是隐太郎也见识了伦敦的地底铁路以及立在当路上的电信电话杆子”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或者新的交通通迅工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材料“来到当时世界“四大埠头”的末站上海,住东亚进日本人在美租界铁马路开设的洋行,遍游上海滩的风花雪月后,始返回日本。”反映了通商口岸和租界已经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基地。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点睛】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39.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商人常常以丰厚的资金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他们的这种行为,有时候是自愿的,有时候却是政府摊派的,但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显示他们的经济能力有过人之处,而这也提高了社会对他们的评价。这一时期,不仅商人个体赞助社会公益事业,工商业行会也以集体的力量对此进行赞助,照顾同业以减轻他们生活的困难,原本就是行会组成的动机之一。对于行会本身范围以外的公益事业,行会也做了不少,譬如在饥荒时设粥厂,疾疫流行时施药施棺,建道路、桥梁,设置救生船,建育婴堂,修养济院,修书院等。据梁庚尧中国社会史材料二 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在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

50、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其动机实起于“自卑情结”,也有结好地方利于经营的考虑。明清方志中多有江南各地各阶层嫉怨徽商“精于搜括”的议论,鉴于此.徽商的“善举”,必有摆脱困境、改善形象乃至克服自己“自卑心理”等多种需求。尽管这种行为未必一定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不能说绝无经济理性的考虑。这多少也反映商人社会地位的低下,不得不惜痛将其部分利润用于“公益”。据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商人赞助社会公益事业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活动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答案】(1)明清工

51、商业发展,商人经济实力增强;重农抑商政策;儒家思想影响;扶弱济贫传统;商人致富后面临的社会压力。(2)特点:商人个体与行业协会均积极参与(主体);对同业人员和社会事务均予关注(客体);对家乡和经商地均予赞助(地域);领域广泛,以慈善救济为主(领域);既有主动参与也有被动参与(动机);经济与文化事业并重(内容)。影响:有利于扶弱济困,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商人形象改善和地位提高;有利于经商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弘扬良好风尚和传统美德;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解析】【详解】(1)根据“有时候是自愿的,有时候却是政府摊派的,但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显示他们的经济能力有过人之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

52、、商人经济实力增强、国家政策、传统思想、社会传统等方面概括相关背景。(2)根据“商人个体赞助社会公益事业,工商业行会也以集体的力量对此进行赞助”、“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在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等内容可从参与公益的主体、被赞助的对象、赞助的区域和领域等方面概括其特点。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扶弱济困、促进社会稳定、改善商人形象、改善经商环境、弘扬传统美德、减轻政府负担的角度进行总结。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本年四月间,朝鲜又有土匪变乱。该国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

53、,当即谕令李鸿章拨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朝鲜,嗣又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种种要挟,难以理喻。我朝抚绥藩属,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擅令革政之理。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摘自光绪皇帝宣战诏书材料二 朝鲜乃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国,以协同从事,清国反设辞拒绝。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事既至此,朕虽始终与平和相

54、始终,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摘自日本明治天皇对中国宣战诏书材料三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这一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实现其“大陆政策”、“满蒙政策”所必然采取的行动,日本帝国主义者宣传“这次冲突是奉天北大营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道所引起的”,这完全是骗人的造谣!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这些话!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所以能占据满洲,完全是国民党军阀投降帝国主义的结果。只有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军队,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只有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的政府(苏维埃政府)是彻底反对帝国主义的政府。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

55、国!中共的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1931年9月19日)(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宣战诏书在舆论宣传方面的差异,并分别加以评伦。(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1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并说明“919宣言”发表的意义。【答案】(1)差异:中国认为中朝为潘属关系,依据传统出兵,属于内政问题。日本借口朝鲜是独立国家,依据条约出兵,属于国际争端。(2)形势:世界经济政治危机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共矛盾尖锐。意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谴责了国民党政府的软弱,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的严正立场和坚强意志:有利于发动群众抗日【解析】【详解】(1)

56、根据“我朝抚绥藩属,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可知中国认为中朝为藩属关系,中国出兵朝鲜属于内政问题。根据“朝鲜乃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可知日本认为朝鲜是独立国家,中国出兵朝鲜是国际争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日两国在宣战诏书上的差异,一方面体现了中日两国在外交方面的差异,中国依然秉持传统的朝贡式外交,而日本则援引现代国际外交;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两国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中国力图将出兵朝鲜处理成为内政问题,避免中日交战,而日本则极力渲染国际争端,以介入朝鲜问题,最终为侵略中国做准备。(2)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中日矛盾、国共矛盾尖锐的角度总结当时中

57、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影响:“919宣言”的发表一方面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同时谴责了国民党政府的软弱;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共坚决抗战的严正立场,为发动群众抗日奠定基础。41.读材科,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传统中国社会是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村落。村落是特定区域内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基本社会单元、在长期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乡土文化、家族文化与礼俗文化为主要表现形态的传统村落文化。材料二 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梁漱溟认为“中国是农村大国,要改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

58、手段来改造社会”。他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业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卢作孚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运輸为龙头,在北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十几年问,他修建铁路、治理河滩、疏浚河道、开发矿业、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建设电站、开通邮电、建立农场、发展贸易、组织科技服务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对中国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发展。中央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

59、”问题,通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促进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三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农民受惠,最终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建乡村和美丽中国。(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別指出梁漱溟和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的侧重点,井说明该项运动的作用。(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前我国应该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答案】(1)村落为基本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乡绅族长治理;恪守伦理纲常。(2)侧重点:梁漱溟侧重

60、于教育手段;卢作孚侧重于经济手段。作用:促进农民素质提高;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3)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各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业科技;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坚持精准扶贫。【解析】【详解】(1)根据“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村落”得出村落为基本生活单位;根据“特定区域内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基本社会单元”得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据“以乡土文化、家族文化与礼俗文化为主要表现形态”,结合所学得出乡绅族长治理、恪守伦理纲常。(2)侧重点:根据“从乡村着手,以教育手段来改造社会”得出梁漱溟侧重于教育手段;根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得出卢作孚侧重于经济手

61、段。作用:根据“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得出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根据“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得出促进社会稳定;根据“在经济上组织农业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得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伦理本位”得出弘扬传统文化。(3)根据“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得出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根据“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得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促进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三业融合发展”得出各产业融合发展;还可从发展农业科技、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精准扶贫等角度分析总结。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

62、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要求: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要求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论述充分、表达清晰;提示: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例)【答案】观点: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论证: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都体现了妥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期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暴力革命,革命过程曲折反复。而后期则以妥协的方式探索适合英国国情的转型道路

63、。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革命成果,选择让斯图亚特王朝重掌政权。这体现了一定的妥协。由于请回来的国王缺乏妥协精神,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又有了后来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相互妥协。举议会改革的例子亦可例二: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和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最终通过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奴隶人口计算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体现了各方的妥协例三:法国1875宪法的制定法国共和之路过程曲折,充满暴力。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体现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承认共和,这是君主

64、派的妥协,而赋予总统以大权,这又体现了共和派的妥协。正是双方的妥协才使得宪法得以签定,共和体制确立下来。(任举两个国家例子,【解析】首先解读材料提取观点,依据材料“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可以得出观点是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然后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对观点进行阐述。阐述时,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等角度进行说明。4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

6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

66、律制定的意义。【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第(1)问,由材料“更定新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采魏、晋刑典”等可知,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第(2)问,依据材料中旧法律局限性造成的危害,并结合法律对国家建设的影响来分析。【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隋朝的改革隋朝法律的改革点睛:本题具有很强的发散性,答案不像以往的选修题目那样对材料内容归纳。它需要学生翻译原文的同

67、时还要对所学的与之相关知识的整合。需要学生对法律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表述能力。4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

68、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答案】(1)答: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2)答: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解析】第(1)问,“措施”,根据材料信息“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为

69、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概括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等。第(2)问,“作用”,依据材料信息“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战略资源供点、消灭了部分海军力量等角度分析。点睛:本题以英法对德国的经济封锁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二战初期历史的认识。从能力上看,本题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45.材料 显德二

70、年(955年)二月,他(周世宗柴荣)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因而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这年四月,更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这种大面积命题对策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世宗维护统治的举措,并说明其举措出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评价周世宗的上述举措。【答案】(1)举措:鼓励官员上谏.指出皇帝和政治的得失:允许官员对国家政治发表看法和主张.(2)周世宗的举措冇利于实现政治的淸明,增强后周的实力,为结朿分裂、实观局部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解析】【详解】(1)周世宗维护统治的举措根据“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进行概括即可。结合所学内容可从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林立、人民渴望统一、周世宗励精图治等方面总结其背景即可。(2)周世宗鼓励官员上谏,之处皇帝和政治的的是,允许官员发表对国家政治的看法和主张,这些举措明显有利于实现政治的清明,增强后周实力,从而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基础。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