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密启用前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七调考试文综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12页,47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
2、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5.考试结束一定时间后,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考题视频讲解。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有学者指出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使天子,诸侯、大夫、士各奉其制度典礼,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治。这一论述表明A.分封制促进了统一国家形成B. 宗法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C. 我国民主政治在周代已萌芽D. 民本思想是古代的治国理念 25.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
3、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 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26.下表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它反映了A.入仕途径日趋单一B.官吏选拔渐趋公平C.重武轻文现象明显D.士族阶层迅速崛起27.明朝万历年间常熟县令根据吴中风俗总结经验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这一材料表明当地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4、 B.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面临重新分配 C.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D. 独具特色的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28.自19 世纪末开始,内地会成为近代中国境内基督教的最大势力。下图是内地会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由图中信息可推知A. 国力消长影响列强在华势力B. 传教士成为列强侵华的先锋C.英美两国争夺中国矛盾尖锐D. 基督教在华传播呈下降趋势 29.近代中国,留欧学生李璜在一封信中写道近日和议席上,正提胶州事,吾国使者不及日人有钱有势,故现象颇不佳。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A.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 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奠定了基础D.推动中国向外学习对象的变化 30.
5、1930 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矿业法,规定铁矿、石油矿、铜矿及适合炼冶金焦之烟煤矿,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开采。如无自行开采之必要时,得出租探采,但承租人以中华民国人为限。这一法规的出台表明国民政府 A.表达经济民族主义的诉求B.获得国内外各界广泛支持 C.为持久抗战提供经济支撑D.致力推动民族工商业发展 31.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A.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B.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 C. 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D. 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 32.在西方法律思想
6、史上,权利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罗马法学家的学说中,他们认为法律主要不在于为政治国家提供管理模式,而在于为公民私人创设行为准则。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推动罗马法的完善 B.罗马法的实践丰富私法精神 C.公民权适用范围的扩大巩固罗马统治 D.罗马法的民主精神影响深远33.有学者指出,在17761786 年的美国国会中,各州代表被称为代表,而非议员;1787年后,各州代表则以国会议员身份被称为众议员和参议员,他们不再是各州派驻中央的使节。这一变化反映出A.美国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B.分权与制衡原则得到贯彻 C.美国分裂因素已经被消除D.美国联邦体制的逐步确立 34.1918年,列宁在苏维埃政
7、权的当前任务中写下了他的社会主义总公式的经典表述,即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这反映出列宁A.决定推行新经济政策B.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 依赖外国经验建设国家 35.下图为 19651995 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A.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起决定性作用 B.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C.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矛盾日益加剧 D.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二、非选择题共160 分。第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
8、共 135 分。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活动继续延续民国前期的发展轨迹,相对盲目且自发,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以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为主要方式,争取各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支持。局部抗战时期,国内学生、留学生特别是归国留日学生以学生运动为主要形式,掀起了民间外交活动的高潮。1931 年9 月28日,中央大学学生就质问外交部部长王正廷为何不积极抗日。1932 年3 月,部分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和监察委员自发成立国民外交协会,发行国民外交杂志宣传其主张,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宋庆龄、沈钧儒、李公朴等知名人士,以及辽宁国民外交协会、东北
9、国民外交协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也积极参与进来,开展民间外交活动,但收效并不明显。摘编自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立即着手创设官方外交,而且几乎同时创立了新中国的民间外交(时称人民外交),民间外交成为新中国发展与非建交国家,特别是非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渠道。20世纪5070年代,在开辟民间外交的实践中,中国逐步形成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以官代民、官民并举的方针,并建立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民间外交组织,积极开展与各国各界人士的友好交往。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外交中心工作的转移,民间外交从开辟国家
10、关系逐步向服务经济建设转型。民间外交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为新中国构建新型外交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摘编自张骥等中国民间外交、地方外交与人文交流 70年人民的外交(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日战争时期至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民间外交活动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民间外交转型的历史条件。(8 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外交转型的历史启示。(5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_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材料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年代(注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
11、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摘编自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任选一个时期,提炼消费文化观念的时代特点,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二)选考题共25 分。请考生从2 道地理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 西藏封建农奴制经济在清初获得了一些新的发展,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了危机。最主要的问题是广大农奴所受剥削过于沉重,生活贫困,无法进行社会再生产。雍正五年(1727年)
12、,清朝平息了西藏贵族之间的军事斗争,正式在西藏派设办事大臣。乾隆六十年(1795 年),驻藏大臣松筠、和宁对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给价雇役代替无偿劳役,并采取了抚恤逃亡农奴的政策,鼓励他们返乡生产。措施实施不久,就有1100 多户逃亡农奴回到故乡,重理生业。对于那些欲就近耕作者,拨给地亩、种子,并两月口粮,即令于彼处耕作。取消了一些农奴主贵族的封建特权,如贵族的免役特权,严禁世家贵族私用差役。清朝对西藏农奴制的改革,借鉴内地较为先进的生产关系,把它注入西藏落后的农奴制生产关系,尽管这种经济上的变化还很微弱,但毕竟使西藏的社会前进了一步。摘编自金顶兵清初对西藏农奴制度的初步改革(1)
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对西藏农奴制改革的背景。(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对西藏农奴制改革的意义。(9 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中途岛海战之后,战线转移到西南太平洋。美军打算乘胜前进,转守为攻,其目标之一是占领瓜达尔卡纳尔岛。1942 年 7 月,日本修建队赶在美国之前,到达瓜达尔卡纳尔岛施工,并准备实施大规模登陆。美国情报处发现日本正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紧急修建飞机场,一旦完工,将使日本重新夺取珊瑚海的制空权,并能封锁澳大利亚东部的海上通道,威胁斐济和努美阿。于是,美国海军总司令金命令缩短战线,集中进攻瓜达尔卡纳尔岛,以遏制
14、日军南侵。1942 年8月,双方调集了尽可能多的军舰、飞机,在瓜岛水域,展开了大规模海战。1943 年初,日本承认失败,将岛上日军全部撤退。美国损失 2 艘航空母舰、1500 多人,占领了瓜达尔卡纳尔岛。瓜岛之战,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从此,日本完全转为退守,瓜岛成为美军反攻的起点。摘编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19141945 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瓜岛之战爆发的背景。(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瓜岛之战的意义。(7分)4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 1924 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
15、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孙中山所说的治国,是指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包括均富);而平天下,则是发扬济弱扶倾的传统理念,帮助其他被压迫民族谋求各自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孙中山所说的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把道德范围的东西放在知识范围中来探讨,认为应该先从个人的内省与自我完善做起,讲究自身的文明修养,然后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二是力图以王道与霸道这两个古老词汇来区分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他曾经明确指出东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讲王道是主张仁义道德,讲霸道是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
16、枪大炮来压迫人。摘编自章开沅王道与霸道试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大同思想的主要内容。(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阐释大同思想的背景。(6 分)文综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4.B 【解析】根据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治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区分等级尊卑,明确风俗教化,巩固社会秩序,故选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周代没有实行民主制度,排除 C项;材料没有强调民本思想,排除 D项。25.D 【解析】据材料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
17、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可知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交往密切,必然会扩大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发展受到了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没有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佛教中国化,排除 B项;材料仅说明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交往密切,无法体现士族意识形态的变化,排除 C项。26.B 【解析】从材料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中,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出身的人数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知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相对公平合理的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反映出官吏选拔渐趋公平,故选B项。从材料可看出入仕途径日趋多样化,排除 A项;进士出身是指通过科举考
18、试获得做官资格,故从唐朝至宋朝进士出身的人数增加体现不出重武轻文现象明显,排除C项;士族阶层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形成的世代做官的阶层,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士族阶层逐渐衰落,排除 D项。27.B 【解析】据材料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可知明代吴中地区人们对于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与传统不同的认识,依据人们逐利的心理,劳动力必然会向获利高的行业流入,故选 B项。材料没有农产品商品化的相关信息,排除 A项;材料只是说明吴中地区人们对于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明社会经济
19、结构已经发生质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地域分工,排除 D项。28.A 【解析】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中英国的比例越来越少,美国的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越来越多,而从1900 年至 1936 年,美国的实力迅速增长,英国的实力相对下降,可见国家实力对在华势力的影响很大,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传教士和列强侵华的关系,排除B项;内地会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不能体现英美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图中只是反映出各国在华传教士所占比例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基督教在华传播呈下降趋势,排除 D项。29.D【解析】据材料“近日和议席上,正提胶州事,吾国使者不及日人有钱有势,故现象颜不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议”指的
20、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中国人对帝国主义丧失信心,转而向苏俄学习,故选D项。“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带来的结果,排除A项:“列强振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甲午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巴黎和会为1919年,而国共合作开始于1924年,排除 C项。30.A【解析】据材料“如无自行开采之必要时,得出租探采,但承租人以中华民国人为限”可知国民政府要求开采中国矿产的必须是中国人,故选A项。材料没有国内外各界看法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1930年还没有出现持久抗战的思想,排除C项:据材料“铁矿、石油矿、铜矿及适合炼冶金焦之烟煤矿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开菜”可知国民政府首先考虑的是政府本身,排除
21、D项。31.B【解析】“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可知描述的是1954年宪法,这一宪法颁布后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故选B项。1954年宪法不是临时宪法,排除A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是基层民主,排除C项:体现多党合作特点的是政协制度,排除D项。32.B【解析】据材料“他们(罗马法学家)认为法律主要不在于为政治国家提供管理模式,而在于为公民私人创设行为准则”,可知罗马法的实践丰富了私法神,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排除A项: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主要为公民服务,没有提到公民适用范围的扩大,排除C项:罗马法中并不蕴含民主精神,排除D项。33.D【解析】邦联体制下
22、美国是个松散的联盟,各州代表是本州派驻中央的使节,而1787年宪法加强了中央的权威,此后“各州代表则以国会议员身份被称为众议员和参议员”,说明联邦体制在逐步确立,故选D项。联邦制原则是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而非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B项属于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B项;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南北经济制度不同,仍隐含一定的分裂因素,排除 C项。34.B 【解析】据材料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可知,列宁认为应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有益经验来建设本国社会主义,说明他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已经有了初步构想,故选B项。新经
23、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借鉴美国技术、经验并不等同于列宁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项;列宁主张的是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经验,而非依赖,排除 D项。35.D 【解析】由材料中的图示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占比不断增加,但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绝大部分,由此可知发达国家在二战后一直主宰着世界贸易,故选D项。国家利益对国家间关系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贸易往来起决定作用,排除A项;材料仅仅说到了贸易不平衡现象的存在,但并不能说这种不平衡加剧了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排除B项;各类国家之间贸易占比的变化无法反映出国家之间矛盾
24、的加剧,排除 C项。二、非选择题41.(1)变化趋势民间外交方针逐步规范科学;民间外交地位日益重要;民间外交工作日益受到政府重视。(6分)原因中央政策的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两极格局的影响。(6.分)(2)历史条件中国国际环境与外交工作中心发生变化;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意识形态对立的打破;中外经济文化交参考答案及解析流的加强;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8分,任答四点即可)(3)启示充分发挥民间外交对官方外交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服务于新时代中国新型外交关系的建立;以民间外交为渠道,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扩大民间外交主体,使民间外交活动与国内社会发展相适应
25、;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5 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趋势,据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活动继续延续民国前期的发展轨迹,相对盲目且自发,材料二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以官代民、官民并举,可得出民间外交方针逐步规范科学;据材料一开展民间外交活动,但收效并不明显,材料二民间外交成为新中国发展与非建交国家,特别是非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渠道,可得出民间外交地位日益重要;据材料一虽然宋庆龄、沈钧儒、李公朴等知名人士也积极参与进来,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立即着手创设官方外交,而且几乎同时创立了新中国的民间外交,可得出民间外交工作日益受到政府重视。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材料而且几
26、乎同时创立了新中国的民间外交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以官代民、官民并举并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外交政策、社会制度、国际局势等角度组织答案。(2)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外交转型的历史条件,根据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外交中心工作的转移以及所学外交关系的新突破、国际局势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进行回答即可。(3)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外交事业发展的有关知识,从民间外交对当前中国外交事业的新突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进行阐述。 42.示例1古典时期,以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重视公共消费和精神性消费,消费具有一定的等级差别。(2分)阐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达使
27、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社会上和宗教信仰中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追求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精神,现实存在的等级制度(血缘等级和财产等级),以及对城邦公共利益的重视,使得当时的人们注重节制和等级消费,重视公共消费和精神性消费。(10分)示例2近代以来,人们的消费观念由非理性节俭变为理性节俭,越来越注重世俗消费和生活质量,但仍是有节制地进行消费。(2分)阐释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宗教神学的束缚,禁欲主义的盛行,人们的消费被压抑,形成了非理性节俭为主流的消费观。近代以来,由于人文思潮的传播,人们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更加注重对现实幸福的追求,工业革命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消
28、费欲望,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世俗消费,注重生活质量。但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需要进行资本积累,资本家注重榨取绝对剩余价值,新教伦理也提倡节俭等美德,所以人们只是进行有节制的消费,盛行理性节俭的消费观念。(10分)示例3在现代社会,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非理性奢侈为主流。(2分)阐释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电气时代的到来,消费品日益丰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资本家更注重剥削相对剩余价值。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影视艺术的出现与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资产
29、阶级追求自由、享受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使得人们既注重物质享受,又注重休闲娱乐,使得非理性奢侈成为主流。(10分)示例4后现代时期,消费观念侧重于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以买奢侈品为主,且更加注重精神消费。(2 分)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兴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迅速,福利国家建立并不断完善,使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与信息化社会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使得注重精神文化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工业化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再加上商业传媒不断诱导,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盛
30、行,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奢侈品消费,追求感官刺激和满足虚荣心。(10分)【解析】据材料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的表格及表中的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任选其中的一个时期,提炼出消费文化观念的时代特点,如古典时期,以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重视公共消费和精神性消费,消费具有一定的等级差别;近代以来,人们的消费观念由非理性节俭变为理性节俭,越来越注重世俗消费和生活质量,但仍是有节制地进行消费;现代社会,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非理性奢侈为主流;后现代时期,消费观念侧重于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以买奢侈品为主,且更加注重精神消费。然后根据所学的每一个时间段的历史大背景,从政治、经济
31、、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角度的相关史实来进行论述和阐释即可。45.(1)背景社会经济出现危机,对农奴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清朝前期对西藏的统治,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6 分)(2)意义减轻了农奴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西藏地区社会进步;打击了西藏农奴主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9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由材料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了危机。最主要的问题是广大农奴所受剥削过于沉重,生活贫困,无法进行社会再生产可得,西藏社会经济出现危机,对农奴制的改革势在必行;由材料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平息了西藏贵族之间的军事斗争,正式在西藏派设办
32、事大臣可得,清朝前期对西藏的统治,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结合所学古代中央集权的知识和西藏属于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可得,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由材料实行给价雇役代替无偿劳役,并采取了抚恤逃亡农奴的政策1100 多户逃亡农奴回到故乡,重理生业拨给地亩、种子,并两月口粮等信息可得,减轻了农奴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借鉴内地较为先进的生产关系,把它注入西藏落后的农奴制生产关系可得,推动了西藏地区社会进步;由材料取消了一些农奴主贵族的封建特权,如贵族的免役特权,严禁世家贵族私用差役可得,打击了西藏农奴主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清初对西藏进行管辖的相关史实可得,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
33、国家。46.(1)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处于转折之中;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瓜岛战略地位重要,美国与日本在西南太平洋争夺激烈;日本率先到达瓜岛修建机场,美军形势危急。(8分,任答四点即可)(2)意义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又一次决定性胜利,扭转战局;基本实现了美国在西南太平洋的战略意图;日本失去战略优势,完全转为退守;改变了二战的总体局势。(7 分)【解析】(1)据材料中途岛海战之后1942 年 7月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二战相关知识,可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处于转折之中;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据材料美国情报处发现日本正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紧急修建飞机场,一旦完工,
34、将使日本重新夺取珊瑚海的制空权,并能封锁澳大利亚东部的海上通道,威胁斐济和努美阿,可得瓜岛战略地位重要,美国与日本在西南太平洋争夺激烈;日本率先到达瓜岛修建机场,美军形势危急。(2)据材料瓜岛之战,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可得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又一次决定性胜利,扭转战局;基本实现了美国在西南太平洋的战略意图;据材料从此,日本完全转为退守,瓜岛成为美军反攻的起点可得日本失去战略优势,完全转为退守;改变了二战的总体局势。47.(1)内容以中国的道德和平统一全世界;先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再帮助其他民族谋求独立;由个人自省到民族主义再到世界主义;用正义公理来感化人;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35、。(9 分,任答四点即可)(2)背景孙中山对中国国情和西方文化的考察与深入认识;国共合作的建立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发展;被压迫民族要求独立。(6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得出以中国的道德和平统一全世界;由材料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得出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再帮助其他民族谋求独立;据材料从个人的内省与自我完善做起,讲究自身的文明修养,然后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出由个人自省到民族主义再到世界主义;据材料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可知用正义公理来感化人;据材料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包括均富),可知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2)据材料力图以王道与霸道这两个古老词汇来区分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国情和西方文化的考察与深入认识;由材料时间192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合作的建立与国民革命的兴起;据材料孙中山所说的治国,是指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包括均富);而平天下,则是发扬济弱扶倾的传统理念,帮助其他被压迫民族谋求各自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可知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世界被压迫民族要求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