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598KB ,
资源ID:83144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3144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1、 历史试卷1. 据记载,周人的婚嫁年龄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至迟在春秋时代,周人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所替代。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主要是因为A. 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B.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 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D. 人地矛盾不断激化2. 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吕思勉意在说明A. 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B. 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C. 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政治眼光D. 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3. 它

2、对上能有效地发挥辅佐皇帝的功能,而不致危及皇帝的权力,对下则能有效地行使其管理和统治功能;从其自身来说,由于职掌上的严格界定和行使职权上的严格程序,因此,能有效地减少政策失误。材料描述的“它”是A. 汉代的内朝B. 唐代的三省C. 明代的内阁D. 清代军机处4. 美国学者包弼德指出,作为一个描述社会成分的术语,“士”在唐代的多数时间里可以被译为“世家大族”,在北宋可以译为“文官家族”。该观点的依据是,唐宋之际A.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B. 政局日益趋向于动荡C. 科举取士制度的创立D.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5. 明人薛论道以十二首题钱诗讥讽当时世风:“人为你生烦惹恼,人为你梦扰魂劳,人为你易大节,

3、人为你伤名教。细思量多少英豪,铜臭明知是祸由,一个个因它丧了。”这反映了A. 现实主义文风为士人所推崇B. 逐利思想取代了传统义利观C. 社会风气败坏导致社会动荡D.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6. 明中叶以后,王学兴起,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该学说信徒众多,对旧制度、旧道德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下列属于这种“冲击”作用的是A. 引发人们对君主圣贤的质疑B. 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被取代C. 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D. 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抛弃7. 有学者研究发现,19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中国的失业情况却日益严重。有人用“失业

4、之人,如恒河之沙”来形容当时的社会状况。这种现象A. 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逐渐趋向于没落B. 表明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速度过于缓慢C. 是新旧经济更迭冲击传统社会结构导致D. 造成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断减少的局面8. 如表为20世纪初济南市米麦杂粮的主要产地或发运地,由如表可知,当时中国A. 工业化水平落后制约了农业发展B. 济南成为全国性商品粮生产中心C. 农产品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D. 城市发展依赖于传统农业的推动9.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中出现了三大妥协,即汉满民族妥协、南北政治妥协和孙袁权力妥协。这三大妥协A. 表明中国革命派背离了革命目标B. 反映了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缺失C. 说明中国

5、社会的革命条件不成熟D. 有利于较为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10. 1921年1月14日,北洋政府内务部指出,“查近来新思潮之传播,几有日盛一日之势,而印刷物实为其媒介。本部为维护治安,预防隐患起见随时搜集研究,以期洞见症结,因事补救,不致蹈凭空过当之弊。”这反映出当时A.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B. 北洋政府已无力抵制新思想C. 中共诞生利于新思想的传播D.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11.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和剥削中国农民的工具;华北事变后,毛泽东指出,凡是援助中国抗日的国家都是中华民族的朋友;苏德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指出,凡是反对法西斯、援助苏联和中国的行为都不是

6、帝国主义性质的。对帝国主义认识的变化表明中共A. 党内“左”倾思想日益滋长B. 推行积极多变的外交战略C. 逐渐消除对帝国主义的敌视D. 采取灵活务实的革命策略12.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在全国试行。规程将“爱劳动”提升到“国民公德”层面,要求教师“根据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该规程A. 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B. 满足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C. 促成人民教育事业的奠基D. 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3. 如表新中国“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中投票数统计表,如表所示现象A. 反映资本主义阵营矛盾重重B. 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C. 说明求同存异原则成为共识D. 表

7、明中国已经打破外交僵局14. 1992年中国开放了有色金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价格,1993年开放了粮食、部分统配煤炭、部分统配木材和大部分钢材的价格,1994年放开了统配煤炭价格。这种做法A.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B. 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C.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D. 实现了价格体系的全面放开15. 古雅典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乞援女一剧中,借逃婚到雅典的女性外邦人之口写道:“我们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外邦人,自由并且受到保护,没有男人的暴力。任何居民或者外来人都不能囚禁我们。如果有人对我们使用暴力,任何不救助的庇护者(雅典公民)将被剥夺政治权利并被公众流放。”这可以反映当时雅典外邦人A.

8、享有法律豁免等专属特权B. 与雅典公民政治权利平等C. 女性的政治地位普遍较高D. 人身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16. 法学家在古罗马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威望,但是,他们通常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官僚保持距离;即使在帝国时期,也有法学家依然延续共和时期的传统而选择“不事政治”,拒绝担任执政官。这种现象A. 有利于实践公平正义法律理念B. 表明法学家们主张实行民主政治C. 反映了古罗马政治混乱社会动荡D. 说明法学家控制古罗马的司法权17. 14621530年间,中欧地区的白银产量增加了五倍多。在15261535年间达到最大,每年生产近300万盎司,这些白银大量流向西欧和东方。中欧白银这种流向A. 是西欧出现

9、价格革命的主因B. 刺激西欧走上黑奴贸易之路C. 推动世界范围的商品大交换D. 导致东西方经济实力悬殊大18. 1834年,英国首相墨尔本在向威廉四世报告工作时指出:不可使外界了解内阁的分歧。某日墨尔本在内阁讨论进口谷物税时说:“是使谷物更贵些?便宜些?还是去稳定谷物价格?我都不在意,但最好我们都要统一口径。”这说明英国A. 议会改革推动内阁制完善B. 内阁奉行集体负责制原则C. 首相已掌握国家核心权力D. 民主制度形式化特点明显19.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的自由分为两种:自然自由和社会自由。人类必然要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而自然自由在社会状态下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政治自由,政治自由

10、的政治状态为人类最完美的状态。据此,卢梭意在说明A. 政治自由的内涵及其重要性B. 人民主权利于实现政治自由C. 确立民主政治需推翻君主制D. 社会契约论是启蒙思想核心20. 19世纪80年代,有学者呼吁英国集中精力增加生产力,并将生产转移到那些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中,但英国却选择了最为省事的措施贸易,并提出“要么死亡,要么贸易”的口号。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继续推行自由主义政策B. 专注于传统工业的升级C. 对海外市场的过分依赖D. 缺乏工业生产社会条件21. 1922年普鲁斯特完成的追忆似水年华,记述了一个因疾病而失眠的敏感脆弱小男孩马赛尔如何认识自我、探索个人和他人的心灵世界,小说以其出色

11、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此类作品反映了A. 写实是西方文学创作原则B. 情感发掘是西方文学特色C. 科技革命改变了文学风格D. 精神危机与反传统的色彩22. 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如图可说明苏联这一时期A. 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所扩大B. 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C. 斯大林模式仍具明显优势D. 赫鲁晓夫改革初见成效23. 据统计,在纽约,1930年至1935年连续跟踪调查中,经济公寓出生的人口中有3/4因缺乏光照或营养不良而患有软骨病,那些人均不到一间住房的家庭,婴儿死亡率为9.4%,而在每间居住2人以上的家庭,则为13.5%。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

12、. 新政时期的住房改革成效不大B. 政府坚持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C.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D. 贫富差距导致了经济危机发生24. 二战结束后,美国一方面向日本开放庞大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阻止日本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美国此举旨在A. 遏制日本经济确保其经济优势地位B. 拉拢并控制日本以服务于冷战战略C. 离间中日关系破坏亚太地区的稳定D. 组建美日联盟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汉之际佛教文化的输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几乎遍及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了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重大变化。同时,所输入的佛教文化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中也发生了

13、重大变化,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中国历史上的这次两种文化大交流,虽然也产生过许多纷争,引起过多次冲突,但是从总体上看,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它相当充分地体现出不同文化间交流融会的互补作用,中国文化确因吸取和消化了佛教文化的精华,而进入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繁荣的历史新时期。摘编自丁伟志中西体用之间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欧洲与中国间社会发展程度的拉大,文化交流也因之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倾斜的。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就中国方面而言,这时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

14、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中欧文化交流,自此便无时无刻不环绕着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中心议题展开了。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以来欧洲文化输入中国,己经不再单纯是中国在一国之内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事,而是成为全球性文化大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世界文化大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6. 阅

15、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51930年各国对华贸易总量比重(单位:%)据陈争平18951930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等材料二 建国初期中国对外贸易重心转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瑞典、丹麦、瑞士、芬兰于1950年与新中国政府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1960年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东欧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61.3下降至1965年的14.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33.4%,包括日本、西欧在内的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升至41.0%。摘编自彭波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历程、成就、贡献与经验(1)根据材料一

16、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31年外国对华贸易的发展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至60年代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其成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现代中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格致新报由上海人朱开甲于1898年3月在上海创办。该报设有回答读者提问的专栏,至该报终刊时,共有答问242条,其分类如下: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任意一点或整体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历史1. 据记载,周人的婚嫁年龄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至迟在春秋

17、时代,周人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所替代。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主要是因为A. 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B.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 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D. 人地矛盾不断激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小农经济以个体小农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军备,增强经济实力,多以行政措施强制早婚,故选C;春秋战国主张早婚,与思想解放关系不大,排除A;主张早婚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人地矛盾没有达到激化的程度,排除D。【点睛】2. 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

18、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吕思勉意在说明A. 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B. 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C. 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政治眼光D. 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吕思勉认为汉武帝崇儒并不是为了专制,而是“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即儒学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需要,B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汉武帝的做法不过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非超越时代,排除C;D与题干意思相反,排除。3. 它对上能有效地发挥辅佐皇帝的功能,而不致危及皇帝的权力,对下则能有效地行使其管理和统治功能;从其自身来说,由于职掌上的严格界定和行使职权上的严格程序,因此,能有效地

19、减少政策失误。材料描述的“它”是A. 汉代的内朝B. 唐代的三省C. 明代的内阁D. 清代军机处【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三省能有效地发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并且三省在行使职权时遵循严格程序,能有效地减少政策失误,故选B;汉代的内朝无法体现“职掌上的严格界定和行使职权上的严格程序”,排除A;明代的内阁、清代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不能对下有效地行使其管理和统治功能,排除CD。【点睛】4. 美国学者包弼德指出,作为一个描述社会成分的术语,“士”在唐代的多数时间里可以被译为“世家大族”,在北宋可以译为“文官家族”。该观点的依据是,唐宋之际A.

20、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B. 政局日益趋向于动荡C. 科举取士制度的创立D.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 “士”的含义由唐代的“世家大族”到北宋的“文官家族”的演变,说明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动,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政局日益趋向于动荡,排除B;隋朝创立科举制,排除C;材料信息与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点睛】5. 明人薛论道以十二首题钱诗讥讽当时世风:“人为你生烦惹恼,人为你梦扰魂劳,人为你易大节,人为你伤名教。细思量多少英豪,铜臭明知是祸由,一个个因它丧了。”这反映了A. 现实主义文风为士人所推崇B. 逐利思想取代了传统义利观

21、C. 社会风气败坏导致社会动荡D.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细思量多少英豪,铜臭明知是祸由,一个个因它丧了”,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逐金钱利益,冲击了传统的轻利思想观念,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士人推崇现实主义文风,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动荡,排除C。【点睛】6. 明中叶以后,王学兴起,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该学说信徒众多,对旧制度、旧道德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下列属于这种“冲击”作用的是A. 引发人们对君主圣贤的质疑B. 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被取代C. 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

22、端化D. 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抛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王阳明“致良知”学说,因“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引发了人们对君主圣贤的质疑,对旧制度、旧道德产生了冲击作用, A项正确;明代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并未被王学取代,B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与王学对旧制度、旧道德的“冲击”不符,C项错误;明清时期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并未被抛弃,D项错误。7. 有学者研究发现,19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中国的失业情况却日益严重。有人用“失业之人,如恒河之沙”来形容当时的社会状况。这种现象A. 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逐渐趋向于没

23、落B. 表明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速度过于缓慢C. 是新旧经济更迭冲击传统社会结构导致D. 造成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断减少的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90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同时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这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因此导致中国失业人数激增,说明新旧经济更迭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C正确;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A ;自然经济瓦解加速才会导致这一时期失业人数激增,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壮大,排除D。8. 如表为20世纪初济南市米麦杂粮的主要产地或发运地,由如表可知,当时中国A. 工业化水平落后制约了农业发展B. 济南成为全国性商品粮生产中心C.

24、 农产品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D. 城市发展依赖于传统农业的推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济南市米麦杂粮的主要产地或发运地可以看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从米麦杂粮的主要产地体现出,农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工业化水平落后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济南市米麦杂粮的主要产地或发运地,无法体现济南成为全国性商品粮生产中心,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城市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关系,排除D。【点睛】9.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中出现了三大妥协,即汉满民族妥协、南北政治妥协和孙袁权力妥协。这三大妥协A. 表明中国革命派背离了革命目标B. 反映了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缺失C. 说

25、明中国社会的革命条件不成熟D. 有利于较为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有利于缓和汉满民族矛盾、南北政治矛盾和孙袁关系,有利于较为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故选D;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是为了减少阻力,没有背离了革命目标,也不是资产阶级缺失民族意识,排除AB;辛亥革命爆发具备较为充分的经济、思想、政治条件,C表述不恰当,排除。【点睛】10. 1921年1月14日,北洋政府内务部指出,“查近来新思潮之传播,几有日盛一日之势,而印刷物实为其媒介。本部为维护治安,预防隐患起见随时搜集研究,以期洞见症结,因事补救,不致蹈凭空过当之弊。”这反映出当时A. 新文化运动促进

26、了思想解放B. 北洋政府已无力抵制新思想C. 中共诞生利于新思想的传播D.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近来新思潮之传播,几有日盛一日之势”,结合所学可知,“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921年7月日中共诞生,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排除D。【点睛】11.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和剥削中国农民的工具;华北事变后,毛泽东指出,凡是援助中国抗日的国家都是中华民族的朋友;苏德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指出,凡是反对法西斯、援助苏联和中国的行

27、为都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对帝国主义认识的变化表明中共A. 党内“左”倾思想日益滋长B. 推行积极多变的外交战略C. 逐渐消除对帝国主义的敌视D. 采取灵活务实的革命策略【答案】D【解析】【详解】不同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共不断调整主要斗争对象,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说明中共采取了较为务实灵活的革命策略,D正确;题干时间跨度较大,在抗战时期,党内并未出现“左”倾思想滋长的情况,排除A;题干中涉及的是中共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而非具体的外交战略,排除B;C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2.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在全国试行。规程将“爱劳动”提升到“国民公德”层面

28、,要求教师“根据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该规程A. 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B. 满足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C. 促成人民教育事业的奠基D. 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中学暂行规程将“爱劳动”提升到“国民公德”的层面,教师“根据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该规程有利于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是否满足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全面发展”,排除D。【点睛】13. 如表新中国“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中投票数统计表,如表所示现象A

29、. 反映资本主义阵营矛盾重重B. 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C. 说明求同存异原则成为共识D. 表明中国已经打破外交僵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新中国“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会议通过数逐步呈上升趋势,1970年赞成中国的票数首次超过了反对票,最终于1971年完成中国的重返联合国。说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使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即“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通过票数的增多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故选B;提案投票中无法确认是哪国投票,同时即使资本主义国家投票支持中国也不能体现国家矛盾,A错误;求同存异是1955年万隆会议精神,C错误;打破外

30、交僵局的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D错误。14. 1992年中国开放了有色金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价格,1993年开放了粮食、部分统配煤炭、部分统配木材和大部分钢材的价格,1994年放开了统配煤炭价格。这种做法A.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B. 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C.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D. 实现了价格体系的全面放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中国开放有色金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粮食、煤炭和大部分钢材等价格,说明中国逐步加大发挥市场作用,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A;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排除C;D项错在“全面放开”,排除。【

31、点睛】15. 古雅典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乞援女一剧中,借逃婚到雅典的女性外邦人之口写道:“我们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外邦人,自由并且受到保护,没有男人的暴力。任何居民或者外来人都不能囚禁我们。如果有人对我们使用暴力,任何不救助的庇护者(雅典公民)将被剥夺政治权利并被公众流放。”这可以反映当时雅典外邦人A. 享有法律豁免等专属特权B. 与雅典公民政治权利平等C. 女性的政治地位普遍较高D. 人身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我们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外邦人,自由并且受到保护任何居民或者外来人都不能囚禁我们”可知,当时雅典外邦人人身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法律豁免等专

32、属特权的信息,排除A;当时雅典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不可能与雅典公民政治权利平等,排除B;当时雅典,妇女没有公民权,政治地位不高,排除C。【点睛】16. 法学家在古罗马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威望,但是,他们通常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官僚保持距离;即使在帝国时期,也有法学家依然延续共和时期的传统而选择“不事政治”,拒绝担任执政官。这种现象A. 有利于实践公平正义法律理念B. 表明法学家们主张实行民主政治C. 反映了古罗马政治混乱社会动荡D. 说明法学家控制古罗马的司法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他们通常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官僚保持距离”可知,法学家与政治官僚保持距离,法学家排除政治官僚的干扰,有利

33、于实践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学家主张实行民主政治,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古罗马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排除C;D项错在“控制古罗马的司法权”,排除。【点睛】17. 14621530年间,中欧地区的白银产量增加了五倍多。在15261535年间达到最大,每年生产近300万盎司,这些白银大量流向西欧和东方。中欧白银这种流向A. 是西欧出现价格革命的主因B. 刺激西欧走上黑奴贸易之路C. 推动世界范围的商品大交换D. 导致东西方经济实力悬殊大【答案】C【解析】【详解】1462至153年期间正值新航路开辟时期,中欧白银产量增加,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在发展,而大量白银流向西欧和东方,意味着世界

34、范围内的商品大交换不断扩大,C正确;西欧价格革命的主要原因是美洲白银的流入,排除A;中欧白银流动并不能直接导致黑奴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的开发和殖民扩张导致黑奴贸易,排除B;这一时期东方的经济实力优于西方,排除D。18. 1834年,英国首相墨尔本在向威廉四世报告工作时指出:不可使外界了解内阁的分歧。某日墨尔本在内阁讨论进口谷物税时说:“是使谷物更贵些?便宜些?还是去稳定谷物价格?我都不在意,但最好我们都要统一口径。”这说明英国A. 议会改革推动内阁制完善B. 内阁奉行集体负责制原则C. 首相已掌握国家核心权力D. 民主制度形式化特点明显【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最好我们都要

35、统一口径”可知,英国责任内阁制奉行集体负责制原则,故选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议会改革,排除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并且,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形式化特点”,排除D。【点睛】19.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的自由分为两种:自然自由和社会自由。人类必然要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而自然自由在社会状态下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政治自由,政治自由的政治状态为人类最完美的状态。据此,卢梭意在说明A. 政治自由的内涵及其重要性B. 人民主权利于实现政治自由C. 确立民主政治需推翻君主制D. 社会契约论是启蒙思想核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政治自由的政治状

36、态为人类最完美的状态”可知,卢梭意在说明政治自由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人民主权、推翻君主制的信息,排除B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社会契约论,并且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排除D。【点睛】20. 19世纪80年代,有学者呼吁英国集中精力增加生产力,并将生产转移到那些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中,但英国却选择了最为省事的措施贸易,并提出“要么死亡,要么贸易”的口号。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继续推行自由主义政策B. 专注于传统工业的升级C. 对海外市场的过分依赖D. 缺乏工业生产社会条件【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80年代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并未进行产业转移,而是更多的依靠贸易,而且认为

37、“要么死亡,要么贸易”,说明当时的英国对海外市场过分依赖,C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英国注重贸易不等于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而且从题干描述来看,英国在产业升级方面并不积极,排除B;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而且实行民主制,有广阔的市场,其工业生产的社会条件优越,排除D。21. 1922年普鲁斯特完成的追忆似水年华,记述了一个因疾病而失眠的敏感脆弱小男孩马赛尔如何认识自我、探索个人和他人的心灵世界,小说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此类作品反映了A. 写实是西方文学创作原则B. 情感发掘是西方文学特色C. 科技革命改变了文学风格D. 精神危机与反传统的色彩【答案】D【解析】【

38、分析】【详解】根据“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结合所学可知,该小说符合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精神危机与反传统的色彩,故选D;A是现实主义,B是浪漫主义,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22. 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如图可说明苏联这一时期A. 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所扩大B. 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C. 斯大林模式仍具明显优势D. 赫鲁晓夫改革初见成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8年是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图片反映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说明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初见成效,故选D;斯

39、大林时期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排除A;图片无法体现改革重点,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成就,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并非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排除C。【点睛】23. 据统计,在纽约,1930年至1935年连续跟踪调查中,经济公寓出生的人口中有3/4因缺乏光照或营养不良而患有软骨病,那些人均不到一间住房的家庭,婴儿死亡率为9.4%,而在每间居住2人以上的家庭,则为13.5%。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 新政时期的住房改革成效不大B. 政府坚持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C.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D. 贫富差距导致了经济危机发生【答案】C【解析】【分析

40、】【详解】根据“经济公寓出生的人口中有3/4因缺乏光照或营养不良而患有软骨病”,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经济危机使普通民众的生活进一步恶化,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新政时期的住房改革,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排除B;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贫富差距是导致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排除D。【点睛】24. 二战结束后,美国一方面向日本开放庞大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阻止日本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美国此举旨在A. 遏制日本经济确保其经济优势地位B. 拉拢并控制日本以服务于冷战战略C.

41、离间中日关系破坏亚太地区的稳定D. 组建美日联盟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二战后美国向日本开放美国庞大的市场,是为了拉拢日本,扶植日本为其服务;同时想方设法阻止日本和中国进行贸易,目的是遏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让日本为美国实行的冷战服务,故选B;二战后美国扶植日本经济,不是遏制日本经济,A错误;美国要把日本变成遏制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沿阵地,主旨不是离间中日关系,C错误;D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汉之际佛教文化的输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几乎遍及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了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重大变化。同时,所输入的

42、佛教文化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中国历史上的这次两种文化大交流,虽然也产生过许多纷争,引起过多次冲突,但是从总体上看,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它相当充分地体现出不同文化间交流融会的互补作用,中国文化确因吸取和消化了佛教文化的精华,而进入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繁荣的历史新时期。摘编自丁伟志中西体用之间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欧洲与中国间社会发展程度的拉大,文化交流也因之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倾斜的。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就中国方面而言,这时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

43、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中欧文化交流,自此便无时无刻不环绕着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中心议题展开了。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以来欧洲文化输入中国,己经不再单纯是中国在一国之内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事,而是成为全球性文化大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世界文化大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

44、西文化交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影响: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佛教的中国化;冲击儒学正统地位;促成理学的产生;造就唐宋文化的繁荣局面。(2)特点:中国处于文化劣势地位;学习西方文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以现代化为中心;具有世界性。原因:近代中国的落后;近代经济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影响:根据“佛教文化输入,促成了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重大变化”得出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变化;根据“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得出佛教的中国化;根据“产生过许多纷争,引起过多次冲突”得出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根据“中国文化确因吸取和消化了佛教

45、文化的精华,而进入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繁荣的历史新时期”得出促成理学的产生、造就唐宋文化的繁荣局面。(2)特点:根据“文化交流变成了倾斜的”得出中国处于文化劣势地位;根据“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得出学习西方文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根据“中欧文化交流,自此便无时无刻不环绕着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中心议题展开了”得出以现代化为中心;根据“成为全球性文化大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具有世界性。原因:根据“近代以来,由于欧洲与中国间社会发展程度的拉大”得出近代中国的落后;根据“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得出近代经济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根据“是成为全球性

46、文化大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点睛】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51930年各国对华贸易总量比重(单位:%)据陈争平18951930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等材料二 建国初期中国对外贸易重心转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瑞典、丹麦、瑞士、芬兰于1950年与新中国政府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1960年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东欧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61.3下降至1965年的14.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33.4%,包括日本、西欧在内的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升至41.0%。摘编自彭

47、波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历程、成就、贡献与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31年外国对华贸易的发展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至60年代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其成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现代中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特点:日、美对华贸易上升较快;欧洲各国对华贸易相对平稳,发展缓慢;其他国家对华贸易有较大发展。(2)变化:贸易重心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向亚非建立发展中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成因: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外交关系变动的影响;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市场潜力大,对他国具有吸引力。(3)因素: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

48、整;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小;政府对外政策;国际格局的变动。(任答3点,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8951931年,日、美对华贸易上升较快;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欧洲各国对华贸易相对平稳,发展缓慢;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其他国家对华贸易有较大发展。(2)变化:根据材料“建国初期中国对外贸易重心转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1960年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东欧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61.3下降至1965年的14.3%包括日本、西欧在内的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升至41.0%”可知,从新中

49、国成立初期到60年代,贸易重心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向亚非建立发展中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成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经济建设,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即出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材料“1960年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东欧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61.3下降至1965年的14.3%。”可知,外交关系变动的影响;从中国的国际地位看,这一时期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贸易发展取决于市场规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市场潜力大,对他国具有吸引力。(3)因素:根据材料一的主旨和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可知,影响近现代中国外贸的主要因素有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国家实

50、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小、政府对外政策、国际格局的变动。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格致新报由上海人朱开甲于1898年3月在上海创办。该报设有回答读者提问的专栏,至该报终刊时,共有答问242条,其分类如下: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任意一点或整体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甲午战败后应用科学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阐述:据表格数据可知,所列问题中应用科学所占比例较大,体现出1898年中国的时代要求。鸦片战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西学关注度日渐提升。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应用科学备受社

51、会关注。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社会对应用科学的需求更加强烈。据此可知,注重实用的应用科学受时人关注,体现了19世纪末的中国时代特征。示例二:论题:19世纪末中国社会对时务的关注度较高。阐述:据表格所列比例可知,关于时务的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甲午战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也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寻求新的救国之路摆在人们面前。1898年,正值列强瓜分中国之际,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关注时务问题日渐升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时人对救亡、实业等问题的关注。由此可知,1898年国人关注时务问题,既体现了时代的主题,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关于应用科学的答问数量较多,可提出观点:甲午战败后应用科学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论述:结合所学可从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国人逐渐关注西学;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应用科学备受社会关注;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社会对应用科学的需求更加强烈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总结说明:注重实用的应用科学受时人关注,体现了19世纪末的中国时代要求。提出其他观点,言之成理,论证充分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