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第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右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2019年)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朝代D铁器时代2“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辽河等区域均出现了文明起源的迹象,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与东北辽河的红山文化,二者出土的玉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 A漫天星斗
2、B自成体系C绵延不断D多元一体3商朝统治区分内外服,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据此,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分封制的重大发展在于 A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B遏制封国间的相互攻伐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建立起有效的官僚体制4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这说明分封制 A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导致诸侯国离心力
3、的不断增强C推动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 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5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A平王东迁B列国纷争C华夏认同D王室衰微6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仁”和“礼” B“无为”C“兼爱”和“非攻” D“法治”7春秋时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治世理想出自A道德经 B论语 C墨子D庄子8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
4、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严格的礼乐制度 B说明我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C可作为佐证贵族生活的史料 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9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对墨家思想进行了思想升华 B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体系形成C具有实用主义的某些特点 D体现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10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A生产工具的进步 B专制
5、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C社会观念的变化 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11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A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B禁止民众自由买卖土地C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12汉初政府对铸币大开方便之门,允许民间铸币,政策上只规定铸币的面额(重量),其余一切包括铜料开采、冶炼、铸造等都交由铸币者自行处理,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皆因封地内有铜山,成为巨富。汉初的铸币政策A增加人民财富B影响经济恢复C增强地方实力D造成通货膨胀1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认为
6、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C提出“君者舟也,廉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D认为天子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14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A皇帝幼龄即位 B宦官外戚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15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16有学者称五胡内迁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连锁反应”
7、包括引发西晋诸王内战爆发 导致北方长期分裂混战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融 间接推动江南经济开发ABCD17东晋时期,楷、行、草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出现。王羲之的主要贡献一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形式;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唐朝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据此可知,王羲之A是古代从事书法创作的第一人B使书法成为了一门艺术C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D引领了唐朝书法的发展18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景象,其原因不包括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B劳动力资源的充实C北民南迁带来技术 D孝文帝改革的推动19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各
8、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据此可知唐朝文化A兼收并蓄B领先世界C源远流长D影响深远20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规范决策流程 B强化君主集权C便于任用亲信 D防止决策失误21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说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和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22唐朝后期,由于均田制被破坏,原有赋税
9、制度无法实施。朝廷颁布新的税收制度是A租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地丁银23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24雕版印书必须一页一版,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木材;活字印刷术就是预先制成单个活字,找出需要的字,排成一版,进行印刷,一书印完后,版可拆散,单字仍可用来排其他的书版,且发现错字可随时更换。这表明,活字印刷术A基本取代了雕版印刷术 B促进了书籍的广泛传播C改变了印刷书籍的外观 D提高了书籍印刷的效率25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
10、、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A加强地方权力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丞相权力D完善监察机构26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城市经济繁荣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自然经济瓦解27南宋时期开始流行“天上天堂,地上苏杭”的谚语。地处江南的苏州、杭州两地,已成为当时人们最为向往的富庶繁盛的都会。江南一带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华夏九州之内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的区域。这与广大北方移
11、民的参与密不可分。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南宋时北方经济相对落后C南宋时大量北方人南迁 D北民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28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A存在于人心中所固有的善性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29据史书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反映的辽朝官制特点是A家国同构B分化事权C皇权至上D因俗而治30它是女真族完颜部建立的一种军政合一、兵农合一的基本社会组织。它便于统治者控制全国,也加深了本民族的封建化,推动了本朝社会的发展。它是A南北面官制度
12、B猛安谋克制度C保甲制D三省六部制31“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这一行政模式”是指A汉代刺史制度 B元朝行省制度C明代三司制度 D清代督抚制度32下图是元代倪璜的六君子图轴,画的下部位置上有一处平缓的斜坡,有松树、樟树、柏树、槐树、楠树、榆树六种不同的树木屹然挺立,画面远方隐约可见一座山。该画作体现了A文人追求意境B文化的世俗化C高超写实手法D商品经济发展33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
13、责。这反映出明代A皇权的加强 B地方权力的扩大C官员地位的平等 D官员能力的提高34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后,工作压力倍增,曾作诗感叹:“百僚未起联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为改变这一状况,明成祖在位时设立了A东厂B军机处C内阁D锦衣卫35“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我生不逢时兮,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该诗歌主要颂扬了戚继光A平定了准噶尔叛乱 B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第II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30分。3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先后征发徭
14、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材料二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 材料一所涉及的这些历史事件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 材料二反映了汉初实行了哪些政治制度?指出这些政治制度的渊源。(4分)(3) 依据材料三,说明汉初“矫
15、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其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4分)37(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摘自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摘自通典材料四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唐人杨
16、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 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西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6分)(2)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1分)38(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商业繁荣,商业活动突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汴河两岸,店铺林立,人流密集,甚至出现了夜市。城市格局
17、不再有坊、市的严格区分,坊制对商业的空间制约越来越小。摘编自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高峰,宋朝的发展更为突出。首先,表现为宋朝经济的全面繁荣。宋朝彻底完成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海外贸易直接面对富庶的中国沿海。其次,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最后,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完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宋朝的造船技术世界第一,造船能力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宋朝商人的贸易范围。摘编自代谦、高雅婷刀锋上的商业革命材料三 明中期以后,中小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还出现了专业市镇,如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枫泾镇、洙泾镇居民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专业市镇的
18、形成,是明中期以后国内市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表现。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商业活动的表现。(3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5分)(3)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中期以后商业市镇发展的状况。(2分)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15 BDCDD AACCB CCDBB 16-35 CCDAB DBDDB BDCDB BAACB二、材料题36.(1)主要原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等。(2分)(2)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渊源:承袭秦制
19、。(4分)(3)措施:郡国并行制。具体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4分)37.(1)西周,选官制度:世官制(或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标准:德行;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门第)。(6分)(2) 原因:门阀士族衰落;(1分)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任两点得2分)(3) 趋势:选拔范围渐趋广泛;选拔方式渐趋公开、公平。(任一点得1分)38.(1)表现:商业繁荣;打破时间限制;打破坊市制度,突破空间限制。(3分)(2)原因:商品经济发达,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重心南移;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等。(5分)(3)状况: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专业市镇的形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