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材料中的贵族( )A.源自于西周的宗法分封制B.主要享受特殊的政治权利C.主要享受特殊的经济权利D.是对当时世家大族的称呼2.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 )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
2、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3.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4.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5.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
3、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6.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A.农业商品化加强B.士族制度十分腐朽C.不注重保护环境D.地主田庄自给自足7.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世家大族49%64%78%49%64%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
4、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8.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9.马克思说,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以下史实符合这一论断的有( )十六国大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少数民族在统治区域内发展农业经济东晋延续了西晋统治时期的政治体制A.B.C.D.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5、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它的表现的是( )A.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D.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手工业和商业获得发展11.东晋时期,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作“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民间的这一说法反映了( )A.皇权逐步走向衰落B.相权严重威胁皇权C.士族成为东晋政权主要支柱D.南方政治文明仍落后于北方12.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进人中原历史上对这一事件的称谓有诸多不同,以下历史解释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的是( )A.“永嘉之乱”B.“五胡乱华”C.“神州陆沉”D.“中
6、原沦陷”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帝)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弈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
7、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
8、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由此可知A、B、C三项表述有误。2.答案:B解析:民族融合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双向融合而不是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不是国
9、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由此排除C项。D项错在“根源”。3.答案:B解析: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更发达,故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B项正确。C项中“异常”与史实不符。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由此排除D项。4.答案:A解析:“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即由北向南迁徙,故A项正确;“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无法体现其阶级性,故B项错误;加速南方开发是其作用而不是其特点,由此排除C
10、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人口迁移是否有组织,由此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两晋南朝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据此推断当时的赋税和社会状况,故A项错误;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商业与城市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C项正确;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刚刚开发,不能说经济重心南移,由此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材料“闭门成市”体现传统庄园经济的封闭性,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东吴大姓奢侈腐化等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反映的是欣欣向荣的庄园经济景象,与环保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闭门
11、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可知,东吴地主田庄实现了自给自足,由此选D项。7.答案:B解析: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晋到东晋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在官僚体系中占比降低,而世家大族占比在增大,说明这一阶段王权弱于世族;从东晋到南朝时期,宗室外戚比重占比逐步增大,而世家大族占比缩小,说明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故选B项。材料既然对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进行比较,说明此时依然为官僚体系,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东晋到南朝的宗室外戚比重增大,说明皇权在增强,排除C项;材料仅对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比重进行比较,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8.答案:B解析:拓跋氏本身在鲜卑族中就
12、有很高的政治地位,由此排除A项。改姓氏并不能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由此排除C项。在鲜卑族政权下,鲜卑族地位高于汉族,由此排除D项。从材料中“魏之先出于黄帝”可知改姓是以示正统的体现。9.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可知符合马克思论断的应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是汉族政权的南迁,不符合题意,由此排除。进而排除含有的选项。10.答案:D解析:A项和B项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C项是江南开发的影响,D项属于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故D项正确。11.答案:C解析:皇权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强,由此排除A项。材料中的“王”不是相,由此排除B项。东晋建立者是由北方迁到南方,而不是南方产生的政权,由此排除D项。王氏
13、是北方士族,支持司马氏建立的东晋政权,故C项正确。12.答案:A解析:B、C、D三项均是站在中原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解释少数民族内迁,永嘉之乱是从西晋统治者的角度来解释少数民族内迁。13.答案:(1)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解析:(1)作用主要从移风易俗角度分析;原因从社会习俗改革需求对汉文化的仰慕等方面归纳总结。(2)第一小问据材料“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归纳总结。第二小问主要从改革者、外来文化等方面分析。 14.答案:(1)背景: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2)作用: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解析:(1)材料中“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可知改革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从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可知是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的大背景。(2)结合实行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可总结归纳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