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075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根本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2.演变概况:朝代概况战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编户齐民”(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4)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朝命州县官“大

2、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唐朝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2)以里甲制为基础编造“黄册”清朝(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2)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政府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图文探究】(教材二次开发)思考:明朝政府为什么要编造“黄册”?提示:“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它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依据。【情境思考】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

3、了解国内粮仓、人口、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思考: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历史解释)提示: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历代基层组织:(1)特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任务: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3)演变。秦汉时期组织机构: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2.历代政府基层社会治理:(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方式。朝代治理

4、方式秦汉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北宋实行保甲制明朝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核心概念】乡里制度就是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乡里制度是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整合,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些特殊性。历代乡里制度都是以对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拥有按比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 【情境思考】汉书 百官公卿表上:“大

5、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思考:结合所学,三老的职责是什么?(历史解释)提示: 掌教化。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历代社会救济:(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孟子、墨子等思想的影响。(3)发展。朝代发展概况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宋朝宗族内部资助族中贫困者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 出现了善堂、 善会等慈善机构(4)意义: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

6、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2.古代实行优抚政策:(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2)方式。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政府设置机构: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核心概念】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格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

7、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价格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情境思考】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 ;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史料实证)提示: 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题一古代社会的户籍制度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角度认识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1.原因:(1)农耕文明及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3)土地兼并的严重、 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人身依附关系的

8、松弛。(4)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如唐“两税法”、 宋“田制不立”、 明“一条鞭法”、 清“摊丁入亩”。2.户籍划分的原则:(1)在我国户籍制度的演进历程中,大致出现过按籍贯住地、身份等级、赋役负担和有无田宅等不同原则来进行民户分类的做法。籍贯原则:土户与客户之分是部曲庄园经济的表征。赋役原则:课户与不课户之分是中古田制经济的表征。身份原则:贵贱等级之别体现了中古社会是“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经济原则:主户与客户之分则是近古社会契约租佃经济的表征。(2)宋元户籍分类标准的不同实际上是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曲折反映。换言之,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带来不少前封建制的因素,这是元朝户籍制

9、度较宋代落后的根本原因。3.特点:(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

10、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教材中讲述了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并鼓励人民互相举发,凡亲属自“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其目的是()A.扩大统治基础B.杜绝人口瞒报的现象C.抑制土地兼并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选D。材料记载的是隋朝为了抄检隐藏户口而实行的“大索貌阅”之法。隋文帝清查户口的目的不是扩大统治基础,故A错误;材料中记载的大规模的户口检查不是为了“杜绝人

11、口瞒报的现象”,而是为了清查“户口”,故B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户口”的清查,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故C错误;隋文帝通过对户口的清查,剥夺许多士族豪门控制的依附民,削弱其经济实力,从而增加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为建立比较完善的户籍制度创造了条件,故D正确。全面认识北宋的五等版籍五等版籍是宋代的户籍,每逢闰年更造一次,宋代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1)主户指占有田地,承担赋役的人家。按照他们财产(主要是土地)的多少,分为五等,一、二等户田地产业多,称为上户,处于中间的三等户称为中户,四、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为下户或贫下户。(2)客户指没有田地产业的人家,主要是佃户。他们租种地主的土地,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12、一般地主和富裕农民往往通过诡名寄产、诡名挟佃、诡名子户的方式,逃避徭役,而贫困农民往往因赋役繁重,最后沦为没有土地的佃户。【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教材引用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簿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削弱了贵族势力,增强了国家的人口控制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解析】选B。根据材料“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簿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这一户籍制度削弱了贵族势力,增强了国家的人口控制,故选B;根据材料

13、“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簿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这一户籍制度管理百姓的方式由亲缘转向地域,排除A;根据材料“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簿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这一户籍制度削弱了贵族势力,增强了国家的人口控制,不利于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排除C;分封制扩大了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排除D。获取信息: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情境】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有田地、 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 宋代在主户和客户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 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

14、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 此外,户籍中还有兵籍。 宋代规定:“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悉归枢密院。”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发现问题: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学业质量水平3)提示:特点:依据财产、职业、地域进行户籍划分;户籍种类繁多。作用:提高了佃农的地位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国家稳定;促进了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论证观点: 魏晋时期南北方的户籍改革【情境】永嘉(晋怀帝年号,307313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使得北方汉人大量建设坞堡,这些坞堡常以宗族、士族为中心团结乡里,平时戮力耕作,遇敌时聚众以自卫,民户隐匿

15、成为普遍现象。“(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争敛,倍于公赋”,北魏名臣李冲力主“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些基层官员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来收取租赋。东晋和南朝的户籍制度整理,被称为“土断”,就是将北方迁徙的民户编入当地户籍,不和土著民户产生混淆。剥夺大族的部曲(豪强的依附农民)为自耕农,纳入缴税的编户。会稽余姚士族虞亮抗命,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宋武帝)刘裕处以死刑,于是豪强肃然,远近知禁。发现问题: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北方与南方户籍改革的不同内容。(学业质量水平4)提示:北方:统一户籍,对坞堡组织进行编户和征收赋税;设立三长制加强管理。南方:“土断”

16、制度,对北方迁移人口另外编户;剥夺士族部曲,增加纳税编户数量。主题二古代的社会治理与社会救济认识清代基层治理的特点1.里社、保甲和宗族组织并存是清代乡里组织的一大特点。每个宗族都有族正或族师、族长,族正在宗族组织处理族内事务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各宗族都有严厉的宗规、族规。2.乡绅在宗族组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1)政治上,乡绅是官吏的补充,可参与乡里管理事务。(2)经济上,乡绅享有赋税和徭役的优免权。另外,乡绅还是民事纠纷的仲裁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有关官吏的司法权。乡绅成为乡村社会最活跃的一支力量。3.清代的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政治上具有治安、防范和消弭农民反

17、抗的功能。(2)在经济上具有催征、赈灾济贫的功能。(3)在文化上具有祭祠、兴办义塾的功能,是清朝加强地方统治的重要力量。【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教材讲述了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邻保制、宋代的保甲制、明清时期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解析】选B。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故选B;材料只体现出政治制度的规范,没有反映出道德的

18、教化,与礼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地方的自治,排除C;材料“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反映出乡村基层组织也有制度的创新,排除D。1.获取信息:古代乡村治理的演变趋势【情境】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朝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据唐鸣、刘志鹏、赵鲲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发现问题: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

19、其原因。(学业质量水平2)提示: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原因:国家统一;封建专制强化;出于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2.论证观点:清朝社会救济的新发展【情境】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民政部下设保息科,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各地水旱灾、善后赈济。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会筹资渠道的依赖。摘编自李俊岭

20、晚清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发现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前期和晚期社会救济措施的差异。(学业质量水平3)提示:清前期:未设立专门救济机构,临时差遣官员救灾;后期:设立专职救济机构;依赖社会筹资。着眼于社会稳定的古代社会救济1.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一般来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特殊时间对百姓进行救济;另一方面是平常时期对人民中鳏寡孤独、老病残疾等成员进行福利救助。2.理论来源:(1)诸子百家学说。以儒家仁义思想为指导(如孔子的“理想社会”的大同和小康,孟子“仁政”思想),同时兼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小国寡民”顺应自然的见解。(2)宗教思想。

21、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观点。3.主要特点:政府主体,民间辅助。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商会、会馆组织等救济主体和宗族、家族并存,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4.不足之处:(1)具有宗教色彩。(2)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3)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教材中讲到北宋范仲淹对宗族救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

22、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解析】选A。材料中“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是指直接救济,“大兴土木之役”是指“以工代赈”,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均不符合题意。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2021天津高二检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考查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D.

23、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解析】选C。材料显示政府利用户籍等加强对百姓赋税、户口、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管理,C符合题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材料没有提及户籍制度是否由此开始,排除A、D;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但材料还涉及其他方面,排除B。2.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 桑户、 药户、 漆户、 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解析】选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 错误;材料显示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是衰退而是进步的表现,故B 错误;材料中“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

24、”的信息说明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户数增多,从而说明农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人身依附关系,故D 错误。3.(2021海口高二检测)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A.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B.地方监察制度完备C.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解析】选A。唐代设置乡、里、邻、保、村、坊,加强基层管理,“村坊邻里,递相督察”体现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监督,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村坊邻里间的监督,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制度完备”,排除B;C错在“开始”,

25、排除;材料信息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4.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 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解析】选A。“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表明政府的赈灾针对低收入家庭,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故选A;“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表明与丁税无关,排除B;材料介绍了宋代的赈

26、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儒家伦理尊卑等级无关,排除C;材料介绍了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不是建立健全户籍制度,排除D。5.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反映了明朝乡村救济()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B.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C.保障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D.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解析】选D。由材料中“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说明明朝乡村救济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故选D;材料仅体现乡村社仓

27、制度的粮食来源与救济分配方式,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乡村社仓制度仅是单一的救济方式,并未建立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排除B;乡村社仓制度仅是灾荒年时救济的一种方式,不能起到保障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的作用,排除C。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 唐安史

28、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节选自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材

29、料中“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 什伍连坐 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可知其功能有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第(2)题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中“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可知其特点为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等;第二问原因,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

30、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备选习题】1.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解析】选B。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综合分析这种做法的目的,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

31、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户籍管理的目的,故选 B;A、C、D 说法不够全面。2.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B.城市经济的发展C.征收赋税的需要D.社会管理的需求【解析】选B。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坊郭户”与“乡村户”的划分,A、C、D 不是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3.宋太祖时编订的宋刑统户婚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许“别籍异财”,否则徒三年,开宝二年,甚至对川峡地区的“别籍异财”诏以死罪的重刑。 经太宗、 真宗、 仁宗至光宗

32、时期的修订,不仅量刑大为减轻,还逐渐确立了子孙的财产权。 对这一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B.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C.反映出统治者法治意识的增强D.导致宋代地方秩序严重失衡【解析】选A。材料中宋朝对“别籍异财”从重罪处罚到量刑减轻、确立子孙的财产权,体现了立法应当立足于社会现实。 社会现实的变化,要求法律也要与之产生相应地变化,结合宋朝史实可知,这一变化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A 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理学的相关信息,排除B。 材料考查的是对“别籍异财”的态度变化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而非统治者法治意识的增强,排除C。 宋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地方秩序相对稳定,排

33、除D。4.(2021青岛高二检测)下表是关中各州府客户占当地总户数的比值及全国的平均值(%)表关中诸州府 全国平均 雍州 乾州同州 华州 耀州 邠州凤翔府北宋初期 43 19 18 41 24 29 33 42 北宋后期 (京兆府)29 13 15 24 10 26 31-34 注:北宋的客户即佃农 据上表可知,北宋时期关中地区()A.自耕农经济占据一定优势B.土地兼并现象较为突出C.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D.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解析】选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关中地区佃农的比重较小,土地租佃制相对较少,自耕农经济占据一定优势,故选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关中地区佃农的比重较小,土地

34、租佃制相对较少,土地兼并现象较少,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农业,未涉及商业,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经营方式,未涉及生产效率提高,排除D。5.南宋开始盛行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到元代发展为“诸色户计”,各色职业户均要向官府提供不同的劳役。 明洪武二年(1369 年),朱元璋下诏:“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 违者治罪。”这反映出()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B.政府重视对户籍的控制C.户籍政策的变动具有开放性D.私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解析】选B。 材料反映明朝的人口普查暂时以元朝的户籍为准,“不得妄行变乱” “违者治罪”,可见政府重视对户籍的控制,B 正

35、确;材料中国家对“诸色户计”严加控制,可见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没有松弛,排除 A;由材料“不得妄行变乱” “违者治罪”,可见户籍政策的变动不具有开放性,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地位的信息,排除D。6.元朝时期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称做“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 上述变化()体现出古代官营手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整使统治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征调各类工匠反映了官营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的日趋松弛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A.B.C.D.【解析】选C。 材料中管理体制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时代进步,也体现

36、了统治者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样对统治者征调工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不是方便,故不正确;符合史实,故选C。7.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 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 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 这反映出秦代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解析】选 D。 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

37、职能,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A不符合题意;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C错误。8.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 有秩、 啬夫、 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掌诉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者。 这体现了()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D.啬夫由中央任命【解析】选C。 材料中的“里”“亭”“乡”是古代地方基层行政管理组织,三老和啬夫掌管着地方教化、诉讼及赋税事务,以至于“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者”,说明

38、了基层组织在地方管理上有较大的权力,只有C 与题意相符。 A、B、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9.明初朱元璋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制度()A.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B.减少了官民间的冲突 C.消除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D.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解析】选A。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本里老人、里甲”负责判决“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等一切小事,官府负责“奸盗诈伪、人命重事”等比较重大的事情,说明明初教民榜文的相关规定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故选A;题干中所述“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以

39、及“奸盗诈伪、人命重事”都属于民事纠纷,不属于官民冲突,排除B;题干所述“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以及“奸盗诈伪、人命重事”的处理方式,不能消除社会矛盾,排除C;题干所述内容与儒学的世俗化无关,排除D。10.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D.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解析】选D。材料介绍了宋代关于养老的制度和机构,但是不足以表明当时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故A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人口老龄化的信息,故B错误

40、;材料中涉及的养老信息都是围绕政府的政策,与宗法制无关,故C错误;由材料“有老人需要政府可”可知,宋代政府执行的养老制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以赋税制度的让步作为代价,反映了受儒家思想影响,统治者强调孝道在治国方面的重要性,故D正确。11.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 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 这种继承制度()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兼顾了宗法制和社会保障,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族关系,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家族地权不断集中,而是强调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排除B。不能通过材料中继承制度推断出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排除C。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也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社会保障机制,不能体现宗法制愈来愈巩固,排除D。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