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314.50KB ,
资源ID:830648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3064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WORD版含解析.doc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制度:(1)先秦的选官制度。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2)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3)汉代的察举制。确立:汉武帝推行。选官依据:先考察后推举,注重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品德、才能)。分类:常科

2、和特科。(4)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背景:汉末动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魏王曹丕推行。选官依据:选官标准由初创时的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发展到只看家世。影响: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2.考核制度:(1)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是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考核大多流于形式。3.监察制度:(1)秦汉中央监察体系:以御史大夫为首。(2)汉代地方监察体系: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不法。【核心概念】门阀政治与门阀士族(1)门阀政治是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

3、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2)门阀士族,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一个阶层专称。东汉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累世经学,世代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随着科举制的实行逐步走向衰落。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制度: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2)内容。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

4、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3)影响: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2.考核制度:(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2)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监察制度:(1)隋唐中央监察体系: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2)唐朝地方监察体系:唐太宗将全国划分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3)宋朝地方监察体系: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实行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图文探究】(

5、教材二次开发)集簿内容包括四部分: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吏员的配备;户口数、性别及年龄结构,流民安置;提封、侯国邑属国、麦田及桑田面积的增减变化;钱谷出入。思考:集簿涉及的官员考核制度是什么?(史料实证)提示:上计制。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1)元朝: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2)明清。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内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进士”。2.官员的考核:(1)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满的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重

6、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员的监察:(1)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监察职能没有改变。【核心概念】台谏合一宋代监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将御史台和谏院的职权合二为一。宋建立后,虽仍置御史台和谏院,但两个系统的职权开始混杂,台谏趋向合一,具体表现在台官具有言事权、赋予谏官以弹劾权以及台谏官可以互相兼领。宋代实行台谏合一的措施,使

7、得谏官和御史两支监察队伍共同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皇权。【情境思考】晋书段灼传记载:(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据此分析九品中正选官制的选拔标准,并指出其弊端。(史料实证)提示:以门第出身为九品中正选官制的标准。弊端:下层出身的人才没有出头机会,社会矛盾易激化。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题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一、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和客观的原则

8、。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特别提醒】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进是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的,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选官制度也发生相应的调整,但总体趋向是进步的。二、对科举制度的评价积极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

9、明发展早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课本中说隋唐时期“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B.明经和进士最受社会重视C.这一制度适应了阶级关系的变动D.考试合

10、格即可正式授官【解析】选D。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要吏部选拔后才能正式做官,故选D;A、B、C表述均正确。1.获取信息:科举制的影响 【情境】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徵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於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发现问题: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学业质量水平3)提示: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

11、,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2.论证观点:科举录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情境】在(北宋)科举取士过程中,由于东南之人长于文章,应进士举得心应手;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因此,对省试录取名额的分配,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逐路取人”;欧阳修则认为应按乡试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以防“谬滥”。这一争论表面上落实于地区或落实于个人的差异,却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科举对整个官僚制度的影响。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发现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争论的原因。(学业质量水平4)提示:焦点:围绕“

12、(区域)公平”与“择优录取”展开争论。原因: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科举与选官相连,录取名额的分配事关不同地区享有政治资源的多寡。主题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中国古代考核和监察制度的特点1.考核制度:(1)内容全面,既考核经济和社会指标,也评判官吏的道德才能。(2)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3)考核机构专业化。如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考核。(4)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2.监察制度:(1)为专制皇权服务。监察的对象是各级官吏,皇帝是不受任何监督的。(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3)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4)监察方式多样化。既有常设监察机构,又有巡视监察。【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课

13、本中表述“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下列有关刺史的说法正确的是()A.品级高,权力大B.负责监察中央官员C.负责品评选拔人才 D.有利于中央集权【解析】选D。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监察豪强和郡国官员,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备选习题】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1.敦促百官只能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员贪腐,缓和阶级(社会)矛盾。这种监察机制的存在正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清官产生的政治基础。2.在长期的监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国家考课官吏的合理形式。这对于维护古代中国的统一和提高国家行政效率,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14、。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这也有助于维护中国文官制度的存在。论证观点: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作用【情境】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发现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古代考核制度的看法。(学业质量水平3)提示:既要看到考核制度在封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又要认识到在专制社会,考核逐渐流于

15、形式,作用有限,制度本身也并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获取信息:古代考课制度的内容与目的【情境】古代的考课制度是考核在职官吏的一种制度。周礼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廉洁而又善于行事),二曰廉能(廉洁而又能推行政令),三曰廉敬(廉洁而又勤勉努力),四曰廉正(廉洁而又处事公正),五曰廉法(廉洁而又执法无误),六曰廉辨(廉洁而又明辨是非)。”周礼地官乡大夫记载:“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摘编自唐代考课制度与吏治关系发现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古代考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目的。(学业质量水平2)提示:内容:制订考察的标准(依据);考察官员的品德与能力;

16、把“廉”和“贤”放在考察的首位;定期考察。目的:规范官员行为,提高官员素质和办事效率,稳固统治。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根据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A.削弱了诸侯国权力B.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D.出现“礼崩乐坏”的迹象【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注重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和后世的选官制度中的察举制类似,故选B;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到诸侯国,排除A;世卿世禄制是针对各级贵族的,材料中是对平民进行考核,排除C;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17、”的迹象出现,排除D。2.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解析】选B。据材料“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可知商鞅变法实施的军功爵制将爵位作为享受特权的条件,类似于世卿世禄制下以血缘作为特权的条件,故选B;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还未建立新的等级秩序,排除A;材料说的是军功爵制,与平民参政关系不大,排除C;军功爵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宗法制,排除D。3.魏初制定九品中正制时尤其注重对其品行的考察,品

18、定等级时“尚有三年更定之例”,品评官大都做事谨慎客观,弹劾官员不畏权贵,“其所弹贬,自亲贵者始”。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在制定时()A.考察官员道德水平B.反对世家子弟入仕C.注重社会舆论监督D.坚持公正客观原则【解析】选D。九品中正制在制定时,注重对被选拔人员的品行进行考察,负责品评的官员谨慎客观,负责监督的官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这些都表明九品中正制在制定时坚持公正客观原则,故选择D;九品中正制考察的是被选拔人员的品行,排除A;九品中正制注重考察品行,没有反对世家子弟入仕,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排除C。4.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

19、)A.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B.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C.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解析】选C。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收归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中“入吾彀中”表明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故C正确;汉代实行察举制,与材料中“唐太宗”不符,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官学,故B错误;D与题中“此言本质上反映了”不符,故D错误。【拓展延伸】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5.中国某位著名历史学家曾说:“中国古代的体制,不在长期停滞,妙在最富有弹性。”那么最能体现这种冲破世袭特权,官僚高度流动的弹性的制度是()A.确立三省六部制 B.确立王位世袭制C.创立中

20、央集权制 D.开创科举制度【解析】选D。根据材料“冲破世袭特权,官僚高度流动的弹性”可知,考查的是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依据才能选官的制度打破了世袭特权,故选D。6.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解析】选D。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A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 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

21、夺宗室特权,C错误。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烦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A.阶层的流动性有限B.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C.具有封闭性D.违背了公平原则【解析】选A。“烦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学习”说明科举制的过程、时间和财力等限制了普通民众发展,显然说明科举制对于阶层的流动性有限,故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科举制对于平民观念的改变信息,故B错误;科举制是公开选拔,不是封闭选官,故C错误;科举制相对于过去选官制度相对公平公正,故D错误。8.(2021北京高二检测)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

22、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解析】选B 。“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不等于保证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故A错误;根据材料“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和所学可知,北宋政府被迫采取的考试政策,正是为了回应自中唐以来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来的文化中心南移,故B正确;南北卷制度并不意味着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故C错误;北宋政府这种被迫的临时考试制度,正是为了遏

23、制而非提升南方士人日益不断攀升的政治地位,故D错误。9.明朝曾设都察院,“纠劾百官,辩明冤枉”;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同时,还设立了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宰相权力B.防止地方分裂C.加强专制制度D.健全监察体系【解析】选C。这些举措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强化,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服务的,强化监察的目的即为加强专制,故选C;明朝时期已废除了宰相,不存在削弱相权的说法,排除A;防止地方分裂是通过削弱地方权力实现的,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厂卫特务制度是为皇帝个人服务的,并不能说明监察体系的健全,排除D。10.阅读材料,完成

24、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作为丞相副贰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大权。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秦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乃开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之先例。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材料二明时,在中央设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在地方,御史台要定期派出监察御史巡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正是这种监察网络的强制凝聚力,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材料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

25、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解析】第(1)题主要从御史大夫的职责这一角度入手作答。第(2)题主要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入手作答。第(3)题抓住材料三中“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等信息回答。答案:(1)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加强对官员队伍监察的需要;限制宰相权力的需要。(2)作用:有助于整饬吏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了皇权。(3

26、)特点:不断发展完善,且服务于皇权。【备用习题】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规定,国中“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这一规定()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打击了贵族特权C.加剧了诸侯混战 D.瓦解了传统秩序【解析】选B。根据材料“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可知,管仲改革通过乡长推荐的方式,选拔一批有品德、才能的人才,与之前的世官制有明显区别,故选B;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选拔人才的改革与诸侯混战无关,排除C;春秋时期传统

27、秩序仍处于崩溃阶段,没有完全瓦解,排除D。2.(2021潍坊高二检测)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察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C.解决诸侯王国尾大不掉问题 D.消除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刺史直接受命于皇帝对地方进行巡察,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因此B正确。A错误,西汉时期的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不能完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C错误,解决王国问题是“推恩令”,刺史制度不能解决王

28、国问题;D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刺史制度对消除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的作用。3.别驾本为刺史随员,负责协助刺史处理各类文书,东汉末年多为各州刺史自行任命;隋以后别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职权也有所不同。这一变化()A.加强了刺史的监察职能B.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D.打破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解析】选B。据材料“隋以后别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反映了地方人事权转移至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材料“各州刺史自行任命;隋以后别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说明刺史的权力变小,排除A;据所学,隋唐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C;据材料无法判断别驾的出身,无法得出打破士族垄断

29、政权的结论,排除 D。4.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的用人,是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的。但是,贵族的势力,本来潜伏着;而是时的选举,弊窦又甚多;遂至激成九品中正之制,使贵族在选举上,气焰复张。结果,就酿成晋初刘毅所说的“惟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后来君主为打击门阀,多选用寒人为亲信,逐渐形成了高门士族表面上高踞中央要职,而实际上大权已旁落下移的政治格局。九品中正之制既废,科举就渐渐兴起了。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唐代)均田制下,农民有了自己的独立财产,摆脱门阀控制,直接和朝廷发生联系;朝廷绕开门阀,直接统治农民。均田制使得皇帝和农民都

30、能够摆脱门阀,彼此都需要相应的渠道产生政治联系科举制正好提供了这一渠道,满足皇帝和农民双方的要求。代谦、别朝霞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材料三有唐一代,婚姻实兼重门第与科第,入宋以后,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占据了整个仕宦阶层的绝大多数,士阶层内部完成了彻底的重组。同时“婚姻不问阀阅”也成为当时的普遍风气。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1)据材料一,概括影响选官制度变化的因素。(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选官制度改革的方向,据此推断科举制产生的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人们婚姻观念的新取向。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选官制度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解析】第(1)题的因素,依据材料一“贵族的势力,

31、本来潜伏着;而是时的选举,弊窦又甚多;遂至激成九品中正之制,使贵族在选举上,气焰复张”“君主为打击门阀,多选用寒人为亲信,逐渐形成了高门士族表面上高踞中央要职,而实际上大权已旁落下移的政治格局。九品中正之制既废,科举就渐渐兴起了”等信息可以得出因素有阶级关系的变动;统治者的政策;社会的变迁。第(2)题第一问方向,依据材料二“皇帝和农民都能够摆脱门阀,彼此都需要相应的渠道产生政治联系科举制正好提供了这一渠道,满足皇帝和农民双方的要求”可以得出打击门阀政治,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第二问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

32、分析。第(3)题第一问取向,依据材料三“入宋以后,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占据了整个仕宦阶层的绝大多数,士阶层内部完成了彻底的重组。同时婚姻不问阀阅也成为当时的普遍风气”可以得出“婚姻不问阀阅”,重视科举及第者。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选官制度的演变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反过来选官制度的演变推动社会变迁的发展。答案:(1)因素:阶级关系的变动;统治者的政策;社会的变迁。(2)方向:打击门阀政治,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新取向:“婚姻不问阀阅”,重视科举及第者。关系:选官制度的演变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反过来选官制度的演变推动社会变迁的发展。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