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2016洛阳月考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这个事件可说明()A分封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B西周时期宗法制渐趋衰落C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标志着奴隶制开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目的。由题干材料可知,“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分封商代贵族,目的在于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没有涉及宗法制,故B项排除;题干时间是在西周时期,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排除;题干没有涉及
2、井田制,故D项排除。22016东北月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据题干“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题干涉及分封制;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由“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可见,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故B项错误,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32015兰州期中文王世子
3、之制,是指周文王在位之时便指定周武王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当时这种制度还处在初创时期,其后,这种世子制度逐渐成为成文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也逐渐明确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做的目的是()A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B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C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D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立子以贵,强调的不是血统纯正与否的问题,而是用血缘关系亲疏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巩固统治,故B项是最佳答案;嫡长子处于周王之下,C项不符合史实;西周还未建立君主专制,故排除D项。42
4、015荆州一模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号始皇帝。这表明秦王嬴政()A建立起君主专制集权制度B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C以称谓突出君主至尊地位D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皇帝”称号的由来及其政治目的。三皇五帝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始祖,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显然是以华夏文明的继承者自居。52016张家界模拟在中国历史上,全国各级政府之间是一种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一直是我国行政管理系统的核心。其历史源头应当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在自己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分封权,因而与
5、周天子不是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秦代郡县制,郡守、县令都要由皇帝任免,符合题意。62016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据左传记载:“宣公三年,楚国兼并了陈国,就以陈为县;昭公二十八年,晋国魏献子当政时,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根据材料,以下对县制判断正确的是()A县的出现时间比郡的时间更早B春秋时期已经设立县管辖地方C以陈为县标志我国县制的开始D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楚国”“晋国”等信息,判断此时期是春秋时期,由“七县”“三县”,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已设县的史实。提能题组72016大庆月考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
6、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BCD答案B解析的表述错误,分封制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宗法制的核心才是嫡长子继承制;从表格姬姓贵族分封的地理位置看,正确;反映的是分封制的作用,从地理位置来看正确;表格不能反映所述,且所述也不符合西周初年史实,故说法错误。82016武昌调研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
7、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宗法制度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礼崩乐坏答案B解析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毋易树子”意思是要立嫡长子为接班人,“毋以妾为妻”意思是妻子是正统,两者皆强调不要违背宗法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内容,故C项错误;“列强”的做法维护了宗法制度,不能体现促使礼崩乐坏,故D项错误。92016山西诊断“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秦与齐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天下共主的时代已来临B普天之下,莫非
8、王土C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D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答案C解析材料中描述了分封的诸侯与周王在等级上并列的现象,说明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的史实。102016临沂月考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从材料“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可以判断“封建”是指西周分封制。“封建”阶段,其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即A项中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专
9、制王权、君主专制属于帝制阶段,不符合“封建”阶段的特点,故B、C两项不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表现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排除D项。112016湖北荆州模拟“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答案B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贵族世卿世禄,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局面,称为“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皇帝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
10、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称之为“官僚政治”,故B正确。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地方贵族和周王共治,故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由分裂到统一的变化,故C错误;西周世卿世禄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故D错误。122016绍兴模拟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B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C西周:神权政治;秦朝:向世俗政治转变D西周:贵族政治;秦朝;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说的是贵
11、族政治(宗法制),“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的是分封制,“一统”说的是统一王朝或中央集权,“独制”说的是君主专制,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官僚制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据此可知A、B、D三项正确,而C项不正确,因为材料没有反映神权政治,故C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0分,14题3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 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2、材料二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礼记大传(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10分)答案(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同姓宗族为分封主体。(2)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第二小问,可根据关键词句“封建子弟”和“合天子、
13、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从血缘关系和内部等级等方面组织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直接概括即可,应侧重于国家的统治方面。142016江苏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
14、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
15、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11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15分)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现代”国家的典范。(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解析第(1)问,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回答。第(2)问,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归纳。第(3)问,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