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3043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评估三(第三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C)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经济政策。由材料“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可知,这种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布哈林的论述不仅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集中人力、物力等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需要,而且认为此政

2、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并确立了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即“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以上认识体现了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故选C。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实行的,故B项错误。21921年列宁指出,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列宁所说的“围攻的方法”指的是(B)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第一个五年计划 D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材料“冲击的办法”“简

3、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尝试已经失败”是指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而“围攻的方法”的特征是“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即允许国家资本主义的存在,再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其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故答案是B。3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由此可知(D)A列宁高度重视诗歌的宣传功能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危害C莫斯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D人们对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看法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分析材料信息可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即新经济政策实

4、施后,诗句中“现在是买卖、投机”说明新经济政策有发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内容;列宁提到诗人所写到的“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反映了一部分人对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的看法,故选D。A项所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结束,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发展,故B、C两项错误。4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流行词有“计划”“市场”等经济领域的术语,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市场”,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计划”,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交相辉映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基于(A)A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实施B十月革命胜利法西斯势力崛起C苏

5、俄爆发政治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D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解析:结合题意和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市场”与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计划”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苏俄(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指导),答案为A项。5世界现代史上,维护了现有制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的历史事件是(D)A查理马特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B俄国1861年改革和斯大林模式C日本明治维新和匈牙利改革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罗斯福新政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注意本题中所述主要是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其作用又能维护现有政治制

6、度。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采取的经济方面的变革,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种方式被中国所借鉴;罗斯福新政中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被后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故答案选D项。A、B、C三项起不到题干中所指的作用,均排除。6文件一:“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文件二:“应当对企业的实有财产进行估价,以确定公私双方的股份由人民政府主管业务机关所派代表同私方代表负责经营管理”;文件三:“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由外商提供设备,由我国工厂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

7、或装配,成品交给对方销售”。以上材料说明其经济活动(A)A都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B都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C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D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曲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中文件一得知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根据材料中文件二得知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材料中文件三得知是对外开放。综合材料说明经济活动都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发展经济,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其余三项表述均不符合题意。7罗斯福新政时期,一项改革措施被认为是“工商界的法西斯主义”,有人攻击它是“偷偷摸摸搞社会主义”。据此推断这一改革措施是(D)A整顿银行业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C推行以工代赈

8、D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中“工商界的法西斯主义”“偷偷摸摸搞社会主义”等信息并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等,这符合材料中的“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8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除此之外,用于公共工程的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美国政府(B)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解析:可将材料中的“1929年”“美国政府”转换

9、为胡佛总统执政时期。材料中美国政府的举措反映出国家实施了对经济的部分干预,排除A项,故选B项。凯恩斯主义包罗甚广,胡佛总统并未实践其主张,C项错误。胡佛总统的举措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D项错误。9“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这一政策最可能是(A)A实施以工代赈措施 B鼓励农民减耕减产C下令银行停业整顿 D颁布工业复兴法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

10、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新政“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以工代赈的实施,使广大失业者成为受益者,拥护此政策,A项正确。B项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农民的利益,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涉及金融业,与题意无关,排除。工业复兴法不能直接起到以上作用,D项排除。10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由此说明(C)A新政后美国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B新政后美国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C新政后美国政府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D新政后美国政府大力发

11、展国营经济解析:“守夜人”形容国家对本国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罗斯福新政之后国家开始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所以成了“二老板”。11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C)A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B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D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

12、”可知,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方式以恢复和发展经济,这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的开端,故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深远意义,排除;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促进所有制结构的剧变,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1936年1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农业调整法无效。1936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这一立法将农作物分为“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规定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这一措施是为了(B)A保护农业生态环境B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C限制

13、农业生产发展D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生态环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规定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可知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故B项正确;限制农业生产发展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提高国际竞争力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3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变的重要分水岭。你认为以下能支撑其观点的是罗斯福新政以后(D)国家对经济进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国家职能变化普遍建立国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阶级关系调整、中间阶层壮大A BC D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罗

14、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国家职能随之发生变化,国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福利国家政策在“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间阶层壮大,社会更加稳定,故选择D项。14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B)A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B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C反对私有制,推崇公有制D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根据

15、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滞胀”时期,因此认识到不仅需要对经济进行控制,但同时也要给予经济发展的自由空间,因此B项正确;凯恩斯反对经济的自由发展,认为政府可对经济进行调控,与材料中说法“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不符,A项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在“公有制”,当时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其本质是经济的私有,可以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材料中涉及的是经济方面,并没有涉及政治方面,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15“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20世纪)初巨

16、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指的是(C)A重商主义政策 B自由放任政策C国家干预政策 D计划经济政策解析:材料中的“本世纪(20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是指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改变了传统的“古典”发展模式“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方式,故B项错误,C项正确;A项盛行于1618世纪,不符合导致“资本主义大危机”和“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故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大危机”,故排除D项。16下表为19291931年美

17、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据此可知,当时美国(C)时间类别19291930年19301931年烟煤业12.319.1金属矿业6.618.3制造业7.211.3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三个行业工人的周工资在这两个时段都在下降,说明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C与此相符。规定工人工资最低标准的是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排除A;产业结构调整是罗斯福新政的举措,排除B;付给工人工资的是资本家,不是政府,材料所述现象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排除D。17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

18、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B)A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B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C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D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修补资本主义”是指建立“福利国家”。“修正民族国家”是指发展区域性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立欧共体。故本题选B项。18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控制的电子工业、基础化工、军火工业、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44%、54%、63%、75%、8

19、4%、100%。从中可以看出“二战”后法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C)A全面国有化趋势B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D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A项“全面”说法太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从材料“法国政府控制的电子工业、基础化工、军火工业、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44%、54%、63%、75%、84%、100%”可知,法国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故排除。19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

20、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A)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经济政策。分析材料撒切尔夫人“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可知,这反映了面对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困境,撒切尔夫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和缩减福利制度的规模,降低税收以调动私人企业生产和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上述做法可视作回复到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故选A。B、C、D与撒切尔夫人时代的经济政策不符,故排除。20苏联领导人赫

21、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以奖赏,拉开企业和劳动者收入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B)A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C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A项“商品市场的作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由材料中关键信息“奖励”“奖赏”可知鼓励企业的发展,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等,即是发挥物质利益对生产积极性的刺激作用,所以两者有相通之处,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他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的刺

22、激作用,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C项错误;D项“经营自主权”与材料无关。2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下列措施中能够验证赫鲁晓夫是“改革家”的是(D)A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B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上台及其改革不同侧面的特点,其中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和工业方面的措施,承认了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体现了赫鲁晓夫本人“改革家”的角色,故选D。A、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

23、的内容,C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222013年8月历史上的苏联一文写道:“沿着斯大林设计的道路就是一条通向崩溃的路,其多任领导人试图扭转前进方向,但皆未成功。”关于苏联领导人努力扭转方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赫鲁晓夫冲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勃列日涅夫仍坚持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戈尔巴乔夫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上述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政治改革失败解析:“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明显与史实不符,故选D。23近年来,一些国家进入全民“炒股”时代,不但专业证券人士“炒股”,就连工人、教师、学生也炒起了股票,甚至连扫大街的老大娘讲起股票来都滔滔不绝。对这种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C)A缓和了社会矛盾B吸收

24、了大量资金C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D企业决定权没有转移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人民资本主义”,“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属于“经营者革命”的作用。24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石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A)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战后经济。美国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油价下跌,而苏联没有进行

25、相应调整,结果以石油出口为主的苏联损失惨重,故本题选A项。B项夸大了石油作用,故不选;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没有得到纠正,故不选C项;D项题干没有涉及,故不选。25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安德鲁萨哈罗夫在致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中,把苏联比喻为“一辆巨大的卡车”,而驾驶员“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却用另一只脚踩刹车”。这里的“踩加速器”是指(A)A利用科技革命成果 B巩固计划经济体制C支持第三世界国家 D加快工业化步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改革。注意时间1970年,当时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他的改革的重点在重工业领域,尤其与军事相关的领域,因此利用第三次科技改革的成果

26、符合题意,A项正确。“踩加速器”主要体现发展的趋向,这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出现了严重问题,B项不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苏联的发展,没有体现“支持第三世界国家”,C项错误。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五”计划结束时就已完成,D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摘自苏联史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

27、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摘自列宁选集(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除了战

28、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8分)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4)材料四“再后退”指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1)问由时间以及“余粮收集制”可以得出答案;第(2)(3)(4)问结合新经济政策所学内容作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比较上面两幅图片(两本书的封面)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写作意图的不同

29、,并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评析。(16分)不同:图一,揭示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图二,肯定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作用。示例一同意图一观点。新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规定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允许工人与资本家谈判、以工代赈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是从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出发,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没有消除阶级矛盾,广大人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示例二同意图二观点。新政的实施,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困境,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和法西斯势力上台,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

30、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对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评价。材料图片中两本书的封面的标题反映了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评价:图一“罗斯福新政的谎言”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及其局限性等负面观点;图二“谁拯救了美国”肯定了罗斯福新政的积极作用及深远影响等正面观点。在理解上述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试题要求概括出任一主题性观点,或图一揭示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或图二肯定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积极作用;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及影响等相关知识分析论证、评价上述任一观点,并表述成文。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层次清晰等,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28阅读下列政治笑话,回答问题。苏联历史上

31、主要领导人一起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请看各位领导人的反应。列宁发出号召:“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斯大林很警觉,立即指示:“对车上乘客和铁路沿线的所有人进行调查,视情节轻重给以处分。情节轻者,劳动改造;情节重者,流放西伯利亚;特别严重者,就地正法。”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于是苏联(1)请你补充最后一句“”处的内容。(4分)解体了。(2)五位领导人的话反映了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你知道是哪些政策吗?实施这些政策的主要影响是什么?(10分)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斯大林:强调阶级斗争,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缓慢,苏联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导致苏联最终解体。解析:第(1)问结合戈尔巴乔夫的话“把火车拆了”分析可知,他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第(2)问对苏联五位领导人在任期间的主要政策及其影响进行概括性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