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6 ,大小:141.50KB ,
资源ID:830422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3042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二中2019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二中2019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南宁二中2019年5月高三月考试题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3本试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属于国际关系的理念范畴。而国际法则是国家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范,是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的原则、规则和制

2、度的总体。理念引领方向,规则决定成败;规则服务于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离不开规则。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需要放到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法律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国际法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时代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

3、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要求国际法制度与时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以整体和谐为最大特征,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国家间交往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兼相爱,交相利”,坚信“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原则,重视各国之间建立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在法治方面,也在很早就形成了一系列约束国家行为的规则和惯例。在这些规则及其背后的规则意识基础上,中国古代历经“止有际而非国”的春秋战国和“止有国而非际”的王朝更迭,又在近代受到西方国际法的

4、冲品和百年战争选礼,逐渐形成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独特视角,这些都成为人类合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源泉。从国际法自身发展的轨迹和逻辑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值目标。国际法在每个历史时期所反映的价值目标,体现的都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价值追求,代表的是占优势地位的国家及其统治者的利益,这又归根到底决定了经济基础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程度。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和倡导了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包括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国家平等原则等。但这些原则只适用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之间,掩盖不了资本贪欲的野变扩张。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最为

5、关切的焦点问题。不使用式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和集体安全体制得以确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格局面临教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应对全球性挑战也越来越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旧的利益局限,为国际法指出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根本价值追求,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递愿望,使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赢得了道义制高点。(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范畴,与规范国家相互关系的

6、国际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B. 国际法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当今人类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C. 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准则服务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这符合马克思对于国际法根源的判断。D. 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各国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逐渐超越了利益局限。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站在国际法发展的角度,从三个方面依次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B. 文章列举中国历史上国家间的交往规则,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C. 文章既回朔历史,又展望未来;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视野开阔,论证

7、充分有力。D.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国际法的相互关系,再对此逐层论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国际法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而国际法的走向又影响着这一思想落实的成效。B. 凡是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国际法规,都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C. 古代中国重视各国间的互利、友好,可见中国古代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比17、18世纪西方倡导的更先进。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参与世界新格局构建的责任担当。【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

8、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范畴”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的理念范畴”,由此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国际关系”,选项丢掉了“理念”一词。C项,“17、18世纪国际关系准则”错误,以偏概全,原文为“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和倡导了一系列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这符合马

9、克思对于国际法根源的判断”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马克思对法的根源做了判断,并未对国际法的根源做了判断。D项,“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错误,属于时态错误,原文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而当前,“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超越了利益局限”错误,并没有超越。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原文第一段

10、有“放到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即“站在国际法发展的角度”,从“顺应了时代要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值目标”三个方面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先进。此项正确。B项,考查论据与论点对应,属于第三自然段。正确。C项,考查内容和论证方法。“回朔历史,又联系未来”文章回顾了中国古代历史和世界发展史,也指出“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值目标”的未来。“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正确。D项,“再对此逐层论述”错误,从文中来看,后文没有逐层论述二者的关系,而是论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11、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可根据第一段二者关系和第四段得出。B项,根据最后一段得出。D项,根据全文内容得出。这三项都与文本一致。C项,“古代中国重视各国间的互利、友好,可见中国古代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比

12、17、18世纪西方倡导的更先进”错误,文章第三段只是说古代中国重视各国间的互利友好,但不能根据“互利、友好”这一点就认为整体优于西方。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

13、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14、完成小题。材料一:猪年大年初一当天,八部电影集体上映,当日票房超14亿元,创国内单日票房新高。如今,过年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春节的“必选项目”。“科幻”成为今年春节电影档主题词。据国家电影资金办初步统计,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5天,成为领跑春节档的票房“黑马”。而充满科幻元素的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紧随其后。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很多影城春节期间日均上座率增长十分明显。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有超过1.1亿人次到电影院观影,全国电影亲房超过50亿元。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摘编自于佳欣

15、变化中彰显中国发展活力透视过年方式之变,2019年2月1日新华网)材料二:流浪地球票房已超30亿,收获了票房,也收获了口碑,展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中国电影开始聚焦人类命运。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中国电影历史题材多,现实题材正在崛起,但未来题材一直没有突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极大满足了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去流浪, 这样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大片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

16、认为,该片充满着中国人独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义,既有家园情结,又透视出家国情怀。流浪地球的热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专家和观众的如潮好评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摘编自牛梦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2019年2月17日光明日报)材料三: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月10日18时,春节档内地电影票房累计超过55亿,排名前三的影片票房均破10亿元;流浪地球票房19.24亿,疯狂的外星人票房14.10亿,飞驰人生票房10.13亿。实际上,票房创造历史新高并不令人意外,其背后是我们迅速增长的文化市场。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

17、8年,全国6万家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占我国GDP的十分之一,可见我们文化产业体量宏大;同时从8.2%的增速来看,也高于GDP6.7%的增速。其中文化服务业34454亿元,增长15.4%。距离普通民众最近的文化产业消费,就是电影市场。电影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市场的火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从中捕捉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消费信号,即我国居民已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的消费,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可逆转的消费新趋势。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代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当前文化产业规模扩张迅速,我们依旧缺乏一些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lP

18、。当然了,推动文化领域全产业链发展,有关部门也需要发挥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打破文化企业发展的种种束缚,释放出文化企业的真正生产力。我国一些文化事业单位集聚了很多的人才资源,有着非常强的实力与基础,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压舱石”,激活这些资源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其中不少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或将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的龙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正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在不断扩张文化产业规模的同时,还应深度挖掘IP价值,建立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外谋评流浪地球称,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好莱坞式“太空竞赛”,我们期待以此为契机,培育出更多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摘编自盘和

19、林春节档电影票房超55亿,我们还缺点啥,2019年2月11日光明日报客户端)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猪年春节期间,有关观影人次、电影票房和上座率等统计数据显示,看电影已成很多人过年时的一项必选项目。B. 猪年春节档的八部电影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电影行为相关人士认为这已经能够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C. 流浪地球的导演认为该片表现出的家园情怀不同于好莱坞科幻大片,专家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D. 专家对流浪地球的热映有各种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解读,但他们大部认同该片具有的巨大现实意义、正面价值。5.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居

20、民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消费是我国电影市场火爆的原因,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B.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2018年营业收入占当年GDP的十分之一,文化服务业增速更是GDP增速的两倍多。C. 我国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种种束缚一旦被打破,释放出文化单位的真正生产力,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上一个新的台阶。D. 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在猪年春节档收获了口碑和票房,外媒认为它是中国电影业加入好莱坞式“太空竞赛”开始。6. 以上三则材料都报道了流浪地球的票房情况,它们报道的意图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B 5. A 6. 材料一意在说明春节档影片

21、满足了观众观影的需求,过年看电影已成为人们的“必选项目”。(或者: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一项新年俗。)材料二意在说明流浪的成功体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正不断增强,又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材料三意在说明在我国文化市场迅速增长的情况下,还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造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能够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中“各种”一说错误,选项扩大了范围,材料一

22、最后说的是“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材料三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居民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消费是我国电影市场火爆的原因,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错误,选项对我国电影市场火爆原因的概括太绝对,原文并未表述出居民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消费是我国电影市场火爆的唯一原因,应该还包括电影投入增大、电影质量提升、电影

23、发行体制调整等。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以上三则材料都报道了流浪地球的票房情况,它们报道的意图有什么不同”,然后浏览三则材料,结合三则材料的出处来概括各自的报道意图。材料一源自变化中彰显中国发展活力透视过年方式之变,第一段说“过年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春节的必选项目”,接着第二段说“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很多影城春节期间日均上座率增长十分明显”“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由此可知,材料一主要是说过春节看电影成为一项新的年俗,且春节档的影片

24、能够满足观众观影的需求;材料二源自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材料中说“流浪地球票房已超30亿,收获了票房,也收获了口碑,展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流浪地球的热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专家和观众的如潮好评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由此可知,材料二是以流浪地球为例说明中国人的全球意识正不断增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材料三源自春节档电影票房超55亿,我们还缺点啥,材料中说“实际上,票房创造历史新高并不令人意外,其背后是我们迅速增长的文化市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正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在不断

25、扩张文化产业规模的同时,还应深度挖提IP价值,建立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由此可知,材料三是说在我国文化市场迅速增长的情况下,还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造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人的名字刘亮程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

26、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来酒席。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

27、人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叙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米,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情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

28、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

29、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

30、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节选自虚土)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B. 冯七请亲朋好友喝酒吃饭,想让村里人喊儿子冯三的大名“冯得财”。可无论父子俩怎样努力,却不被村民认可。C. 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D. 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8. 村里没有一个人

31、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 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答案】7. C 8. 从俗/从众心理。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狭隘自私心理。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封闭的心理。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冷漠的心理。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

32、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是一种冷漠的心理。 9. 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抒情性议论情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议论性。【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

33、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错误,原文说“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铁叉”等名字不正经。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然后要到文中找到冯三的大名是什么,村民为何会一直喊冯三,而不喊他的大名,根

34、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答题时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尤其是根据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如“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等内容,以及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由此可以折射出村民的从俗、狭隘自私、封闭、冷漠等心理。【9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文体特征的

35、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然后要回顾散文和小说各自的特点,再看本文虽然为小说,却有哪些散文的东西。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散文的要素主要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从文中来看,本文虽然是小说,但没有完整的情节,主要是冯七给儿子冯三摆酒席、冯三半夜喊自己大名以及王五爷述说不喊冯三大名的原因,淡化了情节;从形象上来看,本文的主人公是冯三,但冯三并没有鲜明突出的个性,虚化了人物形象;本文小说的特征淡化了,却在散文意境的营造以及抒情议论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突出。考生可以从淡化情节、虚化人物、重视营造意境、抒

36、情性味浓等方面分析。分析的时候要明确本文的体裁,即小说,淡化情节并不是没有情节,人物虚化不是没有人物,是群像。【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古代诗文阅读(3

37、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昇州。陛辞,有旨,民事有不便者,许骑置以闻,赐钱二十万。代还,会征太原,召见行在,授著作郎,加左拾遗。未几,迁都官郎中,入为翰林学士,擢参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蒙正质厚宽简,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俄丁内艰,起

38、复。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日:“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老于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遣,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蒙正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闻者叹服。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

39、称职。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许,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曰文穆。(选自宋史吕蒙正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B. 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C. 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D. 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0、 )A. 行在,即“行在所”,原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即京都。以后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B. 左拾遗,谏官名,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净机构。C. 一纪,古代天文学认为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十二年,故称十二年为一纪。D. 起复,这里指的是官员开缺、革职或因有病康复后,朝廷再次起用担任官职的说法。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蒙正进士出身,深受重视。他考中进士第一,授任监丞、昇州通判,上殿辞行时,皇帝有旨,允许他遇到难以处理的事务时,可以骑驿马上奏。B. 吕蒙正气量宏大,荐举贤能。他初入朝堂任参知政事时,受朝士嘲笑而不在意;他不谄媚

41、,不附和,坚持推荐皇帝不认可但有才能的人出使北方。C. 吕蒙正质朴宽厚,为官清廉。作为新进宰相,很受开国元老赵普的推崇;对朝士送古镜以求教于他的事情,他笑着妙语拒绝,众人无不敬佩叹服。D. 吕蒙正坚持正道,敢于纠错。有不当之处的时政,必定坚持反对,如他做宰相时认为以前宰相之子首授郎官的惯例不妥,仅仅只授九品京官即可。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不闻而过之。(2)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有朝士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参政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到从他身旁走过。(

42、2)有收藏古镜的朝士,自称(古镜)能照二百里,想要献给吕蒙正来求得知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这段话是说“蒙正说:我不是固执,是陛下不肯信任罢了。坚持说:这个人可以出使,其他的人都比不上。我不想谄媚而随便附和皇上的意思,而妨害国事”,圈出名词和代词,如“蒙正”“臣”“陛下”“其人”“余人”“国事”,然后根

43、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断成“臣非执盖”,此处就把“盖”当作名词,意思是“盖子”,但这里如果把“盖”解释为名词“盖子”,语句不通,所以此处的“盖”只能作语气助词,译为“只不过,大概”,这样就应该放在句首,这就排除AD两项;“余人不及臣”在语法上没有问题,但后句“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按主语承前省,主语变成了“余人”,这不合语境,从语境来看,“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的主语应该是“臣”,这就排除B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44、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起复,这里指的是官员开缺、革职或因有病康复后,朝廷再次起用担任官职的说法”错误,此处应该指古时官员服父母丧守期未满即应召赴任官职。明清时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复出做官。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对朝士送古镜以求教于他的事情”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文中说的是“欲献之蒙正以求知”

45、,意思是“想要献给吕蒙正来求得知名”,可见这不是求教,而是“求知名天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第一个“之”是代词,代吕蒙正;“此子”,这小子; “阳”,假装;“闻”,听到;“过”,走过;第二个“之”是代词,代前面的“朝士”。第二句中,“朝士有藏古镜者”,定语后置句,“有收藏古镜的朝士”;“自言”,自称;“能照二百里”省略“古镜”;“之”,代词,代古镜;“以”,目的连词,来;“求知

46、”,求得知名。【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

47、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

48、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吕蒙正,字圣功,是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选为进士第一,授任将作监丞、升州通判。上殿辞行,有旨,民间事务有难以处理的,允许骑驿马上奏,赐钱二十万。任满回朝,正逢征伐太原,在行宫被召见,授著作郎

49、,加官左拾遗。不久,升为都官郎中,入朝为翰林学士,提升担任参知政事。吕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参政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到从他身旁走过。同僚心中不平,追问他的姓名,吕蒙正急忙阻止他们说:“一旦知道他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为好。”当时人都敬服他的器量。吕蒙正质朴宽厚,以正道约束自己。遇事敢于进言,每次议论时政,有不当之处,必定坚持不行,皇帝赞扬他毫无隐瞒,赵普是开国元老,吕蒙正是后辈(资历较浅),做官十二年,同为宰相,赵普非常推崇赞许他。随即母亲去世服丧,之后复职。在此之前,卢多逊为相,儿子卢雍初次为官就授水部员外郎,后来成为常例。到这时,吕蒙正上奏说:“我进士甲科及

50、第,初任官职仅授九品京官。何况天下有才能的人,终老山野之间,没有半点官禄的人也多。现在臣的儿子还幼小,受到这样的恩宠,恐怕遭到冥冥之中的责罚,请求用我入仕时的官补授他”从此宰相的儿子授九品京官,成为固定制度。有收藏古镜的朝士,自称(古镜)能照二百里,想要献给吕蒙正来求得知名。吕蒙正笑道:“我的脸不过碟子大,照二百里有何用?”听到的人赞叹敬服。皇上想派人出使北方,告诉中书挑选有才能可以胜任此事的人,吕蒙正退朝后把名字上报,皇上不认同。后来,多次询问,都以这个人答复。皇上说:“你怎么这样固执呢?”蒙正说:“我不是固执,是陛下不肯信任罢了。”坚持说:“这个人可以出使,其他的人都比不上。我不想谄媚而随

51、便附和皇上的意思,而妨害国事。”同僚屏住呼吸不敢稍动。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人说:“吕蒙正的气量,我比不上。”不久终于用吕蒙正所推荐的人,果然称职。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许地。许国公的封号刚刚下达就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赠官中书令,谥号文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阁夜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注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52、。”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B. 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C. 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D. 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15. 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答案】14. C 15. 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颈联引典(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争战事;

53、“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表达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比如白雾昏采用了比拟手法”错误,“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而“白

54、雾昏”意思是白雾缭绕让山间日色如昏,“白雾昏”既没有拟人,也没有拟物,所以没有采用比拟手法。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然后理解颔联和颈联的意思,再回顾抒情的方式包括哪些,本诗颔联和颈联使用了什么方式来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感。“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颔联中主要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月等景物,这是描写山上夜中的见闻,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结合诗歌的注释“诗人移居夔州”可知,诗人借这些清冷之景抒发了旅居他乡

55、的悲凉之情,这是借景抒情;“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结合注释可知,“击柝”和“无衣”都使用典故,“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暗喻战争,作者借助这两个典故来抒情,表达对时局纷乱的忧虑。【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

56、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荀子认为笔直的木材制作成车轮之后就“_”,然后进一步设想木材“_”也不会再变直了。(2)杜甫登高中,“_”一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多个意象写出夔州的特殊秋景,而“_”则点明自己备尝国难家愁之苦,白发日多。(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在介绍了小石潭四周树木青翠和藤蔓翠绿之后,接着对其进一步描写的句子是:“_,_。”【答案】 (1). 其曲中规 (2). 虽有槁暴 (

57、3). 风急天高猿啸哀 (4). 艰难苦恨繁霜鬓 (5). 蒙络摇缀 (6). 参差披拂【解析】【详解】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曲、规、槁、暴、啸、繁霜鬓、络、缀、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发生了_的变化,我们的文学生动地书写、积极地参与到了这段历史之中。(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该文被认为是新时期报告文

58、学的_。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芙蓉镇等写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获得巨大社会反响。同时,各种文学思潮、创作流派涌现,_。诗人叶延滨深有感触:“改革之初,中国诗坛就是一本诗刊、一本年选、一篇年度评论、几本名家诗集,而现在全国有十余家公开发行的诗刊,数百种民间诗歌社团不定期出版的诗刊诗报。”改革开放,为文学提供了_的创作资源,也让中国文学置身于宏阔的国际文化背景中,建构新的格局,莫言、曹文轩、贾平凹、阎连科、麦家、刘慈欣越来越多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推介到国外。2012年,莫言更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在世界上有了更大影响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实现了从学习到对话的转变,这是改革开放

59、四十年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对世界文学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作家对本土文化传统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先锋文学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学的现实主义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中国文学正向世界发出自己有力的声音,建构起自己鲜明的形象,正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近年来,先锋文学的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B. 近年来,诸多先锋文学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讲述中国故事。C. 近年来,先锋文学的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讲述中国故事。D. 近年来,诸多先锋文学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学的现实主义

60、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广大文学工作者和作家潜心创作、朝气蓬勃、团结一心、锐意创新,推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B. 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朝气蓬勃、团结一心、潜心创作、锐意创新,推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C. 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朝气蓬物、潜心创作、锐意创新、团结一心,推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D. 广大文学工作者和作家朝气蓝勃、锐意创新、团结一心、潜心创作,推出一大批深受是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翻天覆地 发轫之作 异彩纷呈 取之不尽B

61、. 焕然一新 扛鼎之作 异军突起 源源不断C. 翻天覆地 扛鼎之作 异军突起 取之不尽D. 焕然一新 发轫之作 异彩纷呈 源源不断【答案】17. B 18. B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整体阅读,重点分析文中的画线句,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可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进行压缩,先看主干有无语病,再看修饰成分。本题中,“近年来,先锋文学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学的现实主义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先锋文学诸多作家”语序不当,按“属、数、动、形、名”的多项定语顺序,“诸多”应放在“先锋文学”前,排除AC两项;“现实主义”是“文学立场”的修饰

62、性定语,应放前面;“描绘中国故事”搭配不当,应为“讲述中国故事”,排除AD项。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本题中,“文学工作者”范围大于“作家”,应放到作家之后表示范围扩大;“朝气蓬勃”“团结一心”为精神风貌,应放前面;“潜心创作”“锐意创新”指向具体作为,“创新”是在“创作”基础上更高的追求,“创新”应在“创作”后。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

63、境辨析正误。本题中,“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焕然一新”,改变旧的面貌,呈现出新的样子。第一处,语意更强调改革40年巨大的变化,应用“翻天覆地”。“扛鼎之作”,比喻作品(多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大,意义深远。“发轫之作”,新局面开始出现的成就或表现。第二处,此处语境是说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最新成就,应用“发轫之作”。“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异军突起”,比喻与众不同的新派别或新力量一下子崛起。第三处,此处语境是各种流派成就突出,应用“异彩纷呈”。“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的样子。第四处,此处说的是改革为文学提供很

64、多材料,应用“取之不尽”。故选A。【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摘录,请根据应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的不得体之处并加以修改。(1)记者:听说你快退役

65、了?体操运动员:是啊,我的年纪大了,今年满十九了。(采访记录)(2)以土是我对这个问问题的粗浅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斧正,谢谢!(汇报结语)(3)同学们,近日,由于流感爆发,学校决定,本周六住校生全部回家,以防止疫情蔓延。(广播稿)(4)您是论语研究专家,在论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心得,若能莅临本次研讨会并发表演讲,一定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权威指导。(邀请函)(5)(某市公安局竖式标语)【答案】(1)将“我的年纪大了”改为“我快超龄了”;(2)将“斧正”改为“指教”或“赐教”;(3)将“全部”改为“全都”;(4)将“颇有心得”改为“成果丰硕”;(5)将“竖式”改为“横式”。【解析

66、】【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本题中,(1)十九岁不能成为“我的年纪大了”,因为体操有年龄限制,所以应改为“我快超龄了”。(2)“斧正”用于请人修改文章,此处应改用“指教”或“赐教”。(3)广告语要注意防止谐音,“全部”谐音“全不”,应改为“全都”。(4)“有一定心得”形容研究专家程度不够,专家是研究成果丰富,所以应改为“成果丰硕”。(5)竖排产生歧义,现代社会一般使用横式标语,标语横式为:指望

67、传销致富,生活没有出路。21.归纳法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换个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符合归纳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例句:知识是羽翼,知识是翅膀,原来知识就是我们翱翔天空的工具。【答案】青春是诗歌,青春是小说,原来青春就是我们挥洒才情的芳草地。时间是磨刀石,时间是催化剂,原来时间就是我们锤炼人生的工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推理以及仿写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先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下面的示例,换个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符合归纳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然后就要分析例句是如

68、何借助归纳法退出事物的性质。例句说“知识是羽翼,知识是翅膀,原来知识就是我们翱翔天空的工具”,例句由三句组成,前两句都是说“知识”的某种性质,第三句推出“知识是翱翔天空的工具”,“羽翼”和“翅膀”都是“翱翔天空的工具”;再看句式,由例句可知,仿写的句式为“是,是,原来就是我们的”,明确了这些之后再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话题来写就简单多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 (法国)蒙田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 (德国)费尔巴哈如果真的要写慕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李嘉诚“我”,

69、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审视自我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系列画作珍妮的画像中的画中人都只有一只眼睛,许多人对此不解,对此,莫迪里阿尼解释说:“我们除了用以制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更应该用另一只眼睛来审视自我。”对于这位近百年前的画家的艺术,我不禁感到一种由衷的赞叹。是的,审视自我,这是多么简单却又无比繁复的艺术,这短短四字,道尽了所有成功者的奥秘。很少有人知道

70、卢梭那个被18世纪全世界的人们背弃了,却仍旧坚守着自我良知的人在幼年也一度迷惘过,撒谎,怠惰,调戏妇女,偷窃,种种都是当时卢梭的恶习,或许没有了那般彻底的身世自我,如今的我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那专制,暴政的18世纪曾有一个如此执著而善良的声音。正是因为审视自我,才造就了卢梭。审视自我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它需要抛开烦恼与顾及,把心沉静。在一片炫目的色彩中想要寻觅一片洁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只有在心灵的安宁之中,我们才可以发现审视自我的价值,那便就像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让全身心得到了舒展,渐渐绽开,呈现出最真实,最原本的面貌。审视自我更是一个由打破自我到重塑自我的过程,多年的痼疾往往会使一个本

71、就残破的身躯更显苍老,而心灵的上的痼疾却是更甚,它不但会一步步引诱人们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更会使其不断地在其中煎熬挣扎,却永远不能脱离苦难。因而,我们需要常常审视自我,打破故旧,于其中重新创造一个崭新而完整的灵魂。世上最集万千宠爱的便是孩子,因为孩子的心灵永远是澄静而透明的,不含杂质,不似成人的世界中有着尔虞我诈,机巧万千。但当一个成人褪去了如日中天,就会又像着孩子般向往着天真无知的时代。这实在是在告诉我们,金钱,权力,物欲或许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着梦幻的色彩,值得如痴如醉,不知疲倦的追求,相反,只有当我们静心审视自我,才能发现我们所想要的。千年前,荀子曾在劝学中言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72、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千年后,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孤独者,一件小事中字字珠玑,由内而外不断地渗透出作者严审自我的光芒。这其中的种种都在为我们鸣起审视自我的警钟,我们不该在如此沉沦下去了,唯有审视自我,才是华夏民族崛起的良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而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属于名言型多则材料任务驱动作文题目。考生立意前,需要厘清“有我”“无我”和“自我”三个概念。结合材料

73、中的三句话,在这个作文的语境中,“有我”是指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有为;不是指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计较个人得失,一切行动为自己。“无我”是指淡化个人利益,超脱世俗追求,懂得功成隐退,活出高尚的人生境界;“无我”不等于丧失自我,更不等于佛系态度,而是在利益和荣誉面前,要淡泊名利,淡化自己,不居功自傲,不占为己有。“有我”和“无我”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和表达的显与隐来区分的,二者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我”,“有我”才能干事创业,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在干事创业过程中又要舍身忘我,甘于奉献,如果时时想着自己的利益,很可能将

74、一无所成;功成之后更要“无我”,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才能活得伟大而真实,被人认可,受人尊敬。深层的“无我”之中还是“有我”的,“有我”又是通往“无我”的必经之路。是选择“有我”,还是选择“无我”?题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涉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等关系,引导考生思考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在为人处世和谋划人生中正确把握对“自我”的定位,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又考查考生的做人准则、处世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非常契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导思想。参考立意:做人不可迷失自我,要审视自我;在利益面“无我”,方能成就大业;欲建立功业,先建立自我;建立

75、自我,成就人生;建立自我是为了追求“无我”;无我之中有我外在无我,内在有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创业要追求“有我”,功成要追求“无我”;等等。【点睛】本题属于名言警句组合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捕捉关键语句。这类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