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此中央官制对应的朝代是( )A.汉B.唐C.宋D.明2.“漕粮”是指我国封建时代由东南地区漕运京师的税粮。宋代把当时的漕粮支出分为三份,“两份在军旅,一份在冗粮”。这客观上反映出宋代( )A.中央集权加强存在局限B.中央政府统治积贫积弱C.经济重心移至东南沿海D.经济发展呈现失衡状态3.陆游在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一诗中写道:“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中更夷狄祸(金灭北宋),此风犹未已
2、”该诗旨在抨击两宋时期( )A.政有夷狄之风B.淳朴民风败坏C.官吏贿赂盛行D.官场党同伐异4.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5.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6.宋代宰相祖辈任
3、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7.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8.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0年1141年北宋建立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达成和议金灭辽
4、金灭北宋南宋取得郾城大捷南宋与金订立和议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9.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往往付出一定的代价议和,最终被少数民族所灭。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给予极高赞誉,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由此观之,宋代( )A.文武兼备B.重文轻武C.重武轻文D.以文驭武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 )A.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B.宋朝都需缴纳
5、“岁币”或“岁赐”C.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11.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辛亥革命B.商鞅变法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12.苏辙在栾城集中写道:“(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融合加强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岳家军的抵抗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
6、,史称“陈桥兵变”。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
7、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1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二 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材料三 宋朝科举考试图:(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朝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 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2)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
8、中朝决策机构形成,此时没有政事堂、三司的称谓,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是三省长官,与“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不符,故B项错误;明代废丞相,故D项错误。2.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宋代把当时的漕粮支出分为三份,两份在军旅,一份在冗粮”得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中的现象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而题目中“漕粮是指我国封建时代由东南地区漕运京师的税粮”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3.答案:D解析:“中更夷狄祸”反映的是金灭北宋,没有体现政有夷狄之风,故A项错误;“在
9、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体现了北宋初期任人唯贤、言论开放、风俗粹美,但现在结党营私(谁令各植党),导致风俗败坏,因此材料与淳朴民风败坏无关,由此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贿赂问题,由此排除C项。从材料中“人材兼南北”到“谁令各植党”可知D项正确。4.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故B项错误。宋朝收地方的兵权、行政权和财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故D项错误。5.答案:
10、C解析: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转运使的审计和监督体现了政府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朝始终财赋运转的审计权,南宋还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中央通过掌握地方财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即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支持地方,故D项错误。6.答案:B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祖辈任官情况,与其权力
11、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7.答案:D解析:转运使是宋代在地方设置的机构,负责将地方的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央,不“位同宰相”,故A项错误;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与宰相无关,故B项错误;知府是当时地方的行政首领,故C项错误;当时在中央设枢密院,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D项正确。8.答案:D解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杈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分析选项,A项“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由此排除B项。辽在1125年灭亡,由此排除C项。D项正确,
12、选D。9.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因此不是文武兼备,由此排除A项。C项表述与史实相反,由此排除C项。宋代是统兵与调兵分离,而不是以文驭武,由此排除D项。B项正确,选B。1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其间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最后都以和议结束,如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等,这些和议包括了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不过宋王朝每年都要缴纳“岁币”或“岁赐”,因此A、B两项是其共同点,由此排除。和议之后,双方互开边市,和平相处,由此排除D项。辽和宋以兄弟相称,夏向宋称臣,没有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1.答案:C解析:A项是使用干支纪年;B项是使用人
13、名;D项是使用谥号,只有C项“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12.答案:C解析:材料中“蕃”指的是契丹族,“与朝廷和好年深”是从1005年的澶渊之盟开始,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与辽之间主要是民族对抗而不是融合,由此排除A项。B项是表现而不是原因,由此排除B项。岳家军抵抗的是金而不是辽,由此排除D项。13.答案:(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解析:本题结合“陈桥兵变”考查史学理论。(1)材料中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
14、释是“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表明他认为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而今人研究的结果是“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认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2)根据材料“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可知宋太宗深知此事已经无法隐瞒,同时也希望通过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根据“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可知宣扬宋太祖忠义;根据“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可知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14.答案:(1)重文轻武政策,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亊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