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评估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电视剧大国医是一部表现中医的正剧。大国医被称为“医圣”,历史上被称为“医圣”的人编著的被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的是(B)A本草纲目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九章算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2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B)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解析:从图中的折线来看,中国在公元前和15世纪后落后于西方,故A错;中国科技在1415世纪达到最高峰,C错;
2、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相对西方而言继续领先,D错。3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C)A汉朝 B唐朝C宋朝 D元朝解析:通过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可以排除A项;分割职权造成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的是宋代,唐代的节度使权力集中,排除B项。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不符合元朝史实,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排除D项。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4“自版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C)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
3、举致仕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解析:判断题干中“这一反差”指“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与“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由此得出:第一,版印经史流行之前,北方“大族”文化兴盛;第二,版印经史流行之后,南方作为“寒士之新土”,在书籍数量方面超过北方,从这两点出发,可以得出文化重心的南移这一结论,故C项正确;A项中的“印刷技术”、B项中的“科举致仕”、D项中的“政治舞台”本题均未涉及,故不符合题意。5.如图出自中国古代一本劝人行善的通俗书籍。图片右上方的文字为:“宋程一德,粗识字义,孜孜欲人为善,每遇嘉言懿行,不分三教,捐资刊布(刻版印行),冀人警醒。一夕,梦帝君告曰汝能广行
4、三教,所刻俱录报天庭矣。自是,三教典籍不学而晓,子孙悉俊拔,多少年高第。”从材料中,你能得到的信息包括(C)雕版印刷技术更加成熟三教合流三教典籍成为科举内容文人画盛行A BC 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对材料中“刻版印行”“三教”等信息的理解,表述正确。科举考试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三教典籍成为科举内容表述错误。从图片特点来看不属于文人画,排除。6“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
5、、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A诗经 B楚辞C汉赋 D唐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经内容特点的把握。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大量诗歌,诗经的精华部分“国风”是收录的各地的民歌。题干材料中的“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俚甚”,与诗经中的“国风”都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故A项符合题意;楚辞、汉赋、唐诗都是“士绅”所作,与题意不符。7“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首古代著名诗歌反映了(A)A西周农夫的劳动生活 B东汉地主的庄园生活C唐代诗人的“诗中有画” D宋代文人的抒情写意解析:材料以诗歌形式真
6、实反映了农夫的劳动生活,取材于诗经。8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D)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草书的特征,排除;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不仅是可读的,而且是现今文字的源头,C项错误,D项正确。9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
7、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B)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解析:唐末五代时期,随着商业的活跃、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能够提供日常实用图书的书坊,受到市民的欢迎。10欧阳修的盘车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C)A山水画,重视写实 B花鸟画,浓墨重彩C文人画,重视写意 D人物画,形神俱备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传统文人画十分注重诗意,“见诗如见画”说明欧阳修在此描绘的是文人画,“古画画意不画
8、形”表明文人画的风格是“重视写意”,故正确选项为C。11.中国嘉德春拍中,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以4.255亿元拍卖,这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下列对这幅画(如图)的认识,正确的是(A)A这是一幅继承古代创作风格的文人画B注重写实,并融书画为一体C“天下太平,人生长寿”的字体为隶书D画中“松柏”寓意气质高洁解析:该画继承古代文人画创作风格,注重写意,“天下太平,人生长寿”字体为篆书,表达对人间幸福、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12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C)A道光
9、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B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D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项错误。A、B、D三项都是关于京剧的正确说法。13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C)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据题干中“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等信息,并结合题干中“15
10、世纪”判断,C项为正确答案。141724年(雍正二年)的圣谕广训规定:“又如西洋教宗天主,亦属不经,因其人通晓历数,故国家用之。尔等不可不知也。”此规定(B)A表明清朝实行了宽松的宗教政策B有利于西方科技知识传入中国C表明清朝高度重视西方先进科技D有利于“东学西渐”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雍正认为,西洋教属于“不经”之教,但洋人通晓历法,因而任用,故A项不正确。任用洋人参编历法并不能说明清朝高度重视西方其他先进科技,故C项不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西学东渐”,故B项正确,D项不正确。15据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季的正月,“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中国古
11、代天文学带有政治性B天文观测场所始建于春秋时期C春秋时期有了专门的天文官D鲁国的天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左传记载的是鲁僖公亲自参与天文观测的事。中国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天文观测,把天文和国家社稷联系起来,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学带有政治性。16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或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C)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
12、开的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材料指出儒家“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说明儒家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17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C)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解析:材料中“羣”(群)字意为君主处于
13、百姓之上。君权神授是说皇帝的权力来源于上天,代表上天统治人间,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B项二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D项显然在时间上与材料不符,“羣”字很早已经产生。18下图说明(D)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解析:题干材料说明中国传统绘画中融入了外来宗教故事,说明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B项中“冲突”、C项中“世俗化”说法均错误。19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
14、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A)A离骚B子虚赋C论语 D诗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南方倾向抒情”说明南方文学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离骚。20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C)A山水画 B人物画C文人画 D风俗画解析:材料中“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表现的情感”与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特征相符。故选C。2
15、1有学者认为: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出现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下列不属于“庶民文化”范畴的是(B)A风俗画 B心学C宋词 D明清小说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心学的理论性、思辨性较强,属于士大夫哲学,故不属于“庶民文化”,答案为B。22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造和演出兴盛,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D)A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
16、清产生四大谴责小说均反映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故D项符合题意。23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现形式,为历代人们所喜闻乐见。以下符合其特点的是(D)多元一体 吸收各种文化成果雅俗共赏 虚拟写意A BC D解析:京剧是在吸收各种剧种、各种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用虚拟写意的形式,在小小的舞台上随心所欲地展现大千世界,雅俗共赏。故皆符合题意。24清朝道光年间,两种地方戏曲的艺人在北京搭班演出,以二黄、西皮唱腔为主,互相融合,并吸收其他戏曲声腔的长处,对京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两种地方戏曲是(D)A徽调、秦腔 B昆曲、徽调C昆曲、汉调 D徽
17、调、汉调解析:京剧是在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25陈乃乾在三国志平话中认为:“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这说明宋元时期(B)A市民的娱乐需求推动实用科技发展B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C理学兴起奠定世俗文学形成的基础D社会变动促进主流文学形式变化解析:材料强调市民文化的发展,没有体现实用科技发展,故A项错误;世俗文学形成的基础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市民文化的发展,没有
18、体现社会变动,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项目中国与西方的比较时钟近代科学革命的关键仪器就是时钟,而其灵魂是擒纵装置,过去认为是十四世纪欧洲人的发明。中国在723年僧一行已制出这种装置铸铁1380年以前,欧洲人还无法制造出一小块铸铁,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在工业规模上生产铸铁了天花种痘法葛洪于公元300年最早记载了天花这种疾病,中国在1000年已经发明天花预防接种。十九世纪初,欧洲人才发现牛痘苗可安全预防天花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有掌医之政令的医师,周礼春官宗
19、伯中有掌握历法工作的冯相氏,有掌握观测天象和占星术的保章氏后世的历朝历代,都在国家机构中设立有相类似的科学技术机构和职能部门。官办科技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算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其掌握者多是与之有关的衙门李时珍不恋富贵,曾辞去太医院院判一职。临终之时,还嘱咐后人将其刚刚完成的巨作本草纲目献给朝廷。丁海斌、陈凡李约瑟现象的“官科技”解读材料三乾隆末年,浙东学者章学诚就对烦琐考据提出中肯批评:“近日学者风气,徵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蚕食桑叶而不能抽丝。”他认为“君子之学术”应当能“持世而救偏”所谓“学业,将以经世也。”陈国庆晚清社会与文化戊戌变法前中国科学教育状况基本类型基本情况洋务学校从186
20、2年到1896年,洋务派共创办外语、军事、技术学校28所,其中,60年代6所,70年代3所,80年代8所,90年代11所留学教育中国向美国派出留学生120名,向欧洲派出88人,此外还有自费留学生100人左右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材料四梁启超认为,国人对于科学抱有不正确的态度,除了受传统的“道器”观影响而轻视科学外,便是“把科学看得太呆太窄了”梁认为:“科学所要给我们的,就争一个真字,中国文化正因缺乏此种科学精神。”郑师渠梁启超的科学观在中国新知识阶层的领导下一批借鉴欧美科学体制和规范建立的具有近现代科学特征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专业学会,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开始担当起中
21、国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科学普及等工作,为中国近现代科学体制化铺平了道路。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说明其主要原因。(8分)(2)材料三、四反映了我国“科学”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些变化。(8分)答案:(1)历史现象:在实用科技方面,古代中国领先于西方。主要原因:制度的保障;古代中国政府的重视与推广;古代中国文人的献身精神。(2)变化:从传统的“经世致用”到对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引进;从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到初步实现“科学体制化”。评价:原因:近代中国的社会危机;近代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22、等。概况:表明中国对西方科学认识的逐步深入。影响:推动了中国各个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在科技领域内的领先地位,要特别注意分析表格中科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主要原因概括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从政府机构、政府支持、文人精神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中“科学”领域发生的变化,材料三体现了科技的经世致用思想到近代中国大规模引进西方科技,材料四体现了国人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到对欧美科学体制和规范性的借鉴;评价应从原因、概况、影响等方面展开。27阅读下列材料: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
23、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请回答:(1)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请说明宋元科技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4分)(2)宋代“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绘画有什么重大发展?(4分)(3)据材料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除此之外,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还有哪些?(8分)答案:(1)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中国古代三大发明最终完成于宋元时期。(2)宫廷画院兴盛,风俗画兴起。(3)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
24、用能力。第(1)问总结宋元科技的发展概括其地位。第(2)问根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第(3)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和阶级发展等方面分析。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小说”一词始见于庄子一书中,先秦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秦汉至魏晋时期,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古小说”作者把他们从事的创作当作记录逸闻奇事的野史来看待,所以只“粗陈梗概”,小说体例并不完备。唐传奇是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者将诗歌等文体融入小说的创作中,让小说变成了一种“综合性”写作,小说体例渐趋完备。宋元时期,由于道德教化的大量掺入,使得传奇渐趋衰落,而以话本为代表的白话小说
25、影响增大,成为小说的主流。明清时期,商业出版使得以章回体为主要体例的长篇小说大量出现。但除少数外,这些小说作者一般都是匿名的,一般认为,这反映了整个古代士大夫普遍存在的偏见:小说因其娱乐色彩浓厚,并非表达政教理想的最佳手段。摘编自张炯等主编中国文学通史材料二自1897年,维新人士呼吁抬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发动了一场声势颇大的“小说界革命”,使小说的翻译和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他们关于革新小说的理论,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一)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要救国就要从改良小说开始;(二)强调小说为“改良社会、开通民智”服务,提出创作小说要能适合于“社会之情状”“国民之脑性”
26、,翻译小说必须择“有切于今日中国时局者”;(三)阐述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与科学著作的区别,并涉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等问题。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主编中国近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因素。(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人士对小说作用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认识产生的原因。(8分)答案:(1)历史悠久;古人对正史的重视;唐代诗歌繁荣;宋代以来理学思想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印刷技术的进步;士大夫的偏见。(2)认识:小说是改良社会的重要载体。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小说的受众广,影响大;小说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西方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解析:小说尤其是白话小说是市民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壮大的体现。由于自古以来它的受众就比较广,因此到了近代,有识之士希望借助它来挽救民族危亡,故而掀起了“小说界革命”。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需要根据材料逐层提炼信息,并将其表述出来。第(2)问包含了两小问,答对第一小问是正确回答第二小问的前提。对于第一小问,既然是“概括”,那就说明材料本身已包含了答案,仔细分析材料即可;回答第二小问时,首先从材料中逐层寻找答案,然后再结合“小说界革命”所对应的时代背景以及小说本身的特点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