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 上篇 板块复习专题突破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文明专题五 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01热考主题 小题满分02综合探究 大题增分 03强化练习 知能提升 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同时也使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
2、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 世纪 30 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
3、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经济结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期特征原因影响19 世纪中期 自然经济解体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大批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时期特征原因影响19 世纪60 年代洋务运动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
4、济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时期特征原因影响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辛亥革命的鼓舞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时期特征原因影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1935 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
5、交通运输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全民族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掠夺内迁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捐税;官僚资本的压榨;美国独占中国市场使民族资产阶级认清国民党政权的反动面目,开始与国民党决裂1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18611895 年):主要是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民族工业。(2)初步发展阶
6、段(18951927 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从政治上看,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 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全民族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抗战胜利后,美
7、国独占中国,中国近代化无从谈起。2南京国民政府的社会经济建设措施及影响(1)1935 年实施法币政策标志着中国废除了银本位制度,在统一币制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废两改元对钱庄优势地位产生了实际的、根本性的冲击。(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1937 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的影响。(3)新生活运动(19341949 年),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3全民族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1)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2)内迁工
8、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3)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局面,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真题典例】1命题点:自然经济解体对社会生活的冲击(2019高考全国卷,T28)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上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
9、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满分秘籍扣题眼: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参与了工商业,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判断其影响。析错点:材料与科举取士无关;材料仅说明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材料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试解】B2命题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2019高考全国卷,T28)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满分秘
10、籍扣题眼:解读材料信息,迁移清政府抑制商业发展的知识思考其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析错点:“民间设厂高潮”在甲午战争后才开始出现;“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不是外国资本运作的结果;材料信息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的联系。【答案试解】B3命题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016高考江苏卷)1884 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11、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满分秘籍扣题眼:材料“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表明由于受到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手工业遭到破坏。析错点:“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表明对洋货的需求,并没有说店铺增多,也说明不了洋货的销售遭到抵制;“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表明传统手工业遭到破坏。【答案试解】B【预测演练】1(命题点: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下表是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表。时间1860 年1880 年1905 年占比90%70%29%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A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茶叶生产萎缩B是世界
12、市场不断发展的结果C经济危机使市场对茶叶需求减少D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扩大解析:选 B。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减少,主要原因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中国茶叶出口遭遇印度等地茶叶竞争,故选 B 项;“萎缩”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当时未发生经济危机,排除 C 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主要是工业品,与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下降关联不大,排除 D 项。2(命题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近代史上有一段时期,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 1 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 50 余家,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 2 家;投资总额合计 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约 20 万元。这一时期是()
13、A19 世纪 70 年代到甲午战争前B18951913 年C19121919 年D19371949 年解析:选 A。从材料中资本少、增长速度不是很快可以判断是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故选 A 项;18951913 年,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本额增长较快,排除 B 项;19121919 年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较快,排除 C 项;19371949 年,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排除 D 项。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真题典例】1命题点:洋务企业的发展(2019高考海南卷)1897 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
14、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安全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满分秘籍扣题眼:据材料“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可知清政府在内地加强国防建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将当时最大的军事工厂从上海迁往内地是为了避开列强,是加强国防安全的行为。析错点:迁往内地会增加生产成本;材料中的军事工业都是重工业不是轻工业;兴建的军事工业并不能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试解】C2命题点: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2018高考江苏卷)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15、。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满分秘籍扣题眼:材料中管理者“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度依赖西方技术。析错点: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与材料中“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不符;洋务企业由洋务派创办,不是外资企业;材料中只是说“有些洋匠不懂技术”,并非指所有洋匠,太过于绝对化。【答案试解】B【预测演练】1(命题点:洋务企业政策的调整)从 19 世纪 70
16、 年代起,洋务派兴办了一批大型军事工厂,同时规定其他省份调拨某军事局厂的产品,都需要支付全部或一部分工本费。如丁宝桢的四川机器局就强化了调拨产品计价的趋势。这种规定()A提升了四川在近代化中的地位B使近代军用工业走出了困境C强化了军工产品市场化的趋势D有利于缓解企业的经费压力解析:选 D。要求使用军工产品的部门支付一定的费用有利于缓解洋务运动军工企业的经费压力,故选 D 项;从材料看不出四川在近代化中地位的提升,排除 A 项;调拨产品计价只能缓解洋务企业经费方面的困难,无法解决其他方面的困境,排除 B 项;洋务运动创办的军工厂生产的产品是不面向市场的,排除 C 项。2(命题点:洋务运动)鸦片战
17、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之后,当时一些西方人认为,这两件事使清王朝在“数百年的固定不变之后,终于进入变化状态了”。这种变化是指中国()A开始全盘西化B开展自强运动C改革传统政体D鼓励实业救国解析:选 B。主张全盘西化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 A 项错误;题干中“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之后”清王朝的变化应该是指洋务运动,故 B 项正确;改革传统政体的是戊戌变法,故 C 项错误;鼓励实业救国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故 D 项错误。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真题典例】1命题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019高考江苏卷)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
18、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满分秘籍扣题眼:“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析错点:“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相矛盾;帝国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阻碍作用;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答案试解】
19、D2命题点:20 世纪 30 年代民族工业的爱国情怀(2016高考全国卷,T30)下图是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1932 年”和“抗敌牌火柴”,火柴图案上有“十九路军”的文字,由此可以推知该火柴厂支持 1932 年一二八事变中的十九路军抗日。析错点:当时国民政府大力发展经济,“举步维艰”不符合史实;火柴广告在中国开始于 1879 年,“新”的营销方式与史实不符;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于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答案试解】D3命题点
2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2016高考全国卷,T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满分秘籍扣题眼: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接收的日伪纺织企业收归国有,说明其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析错点:是将日伪企业收归国有,而不是归于私有成为“民族工业”;题干中只针对日伪纺织企业,并非全部纺织(轻纺
21、)企业,且收归国有不等于实行“统制”;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严重打击,“开始衰落”的说法与史实不符。【答案试解】D【预测演练】1(命题点:促进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下图是 20 世纪初期中国民营工业新增厂矿及资本额示意图。下列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推动了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B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引发了商人投资工商业的热潮C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为民营工业发展提供了时机D清政府政策的调整为民营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解析:选 D。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这些章程和办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故选 D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90
22、11906 年,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处于高涨时期,排除 A 项;清末新政的主导者是清政府,不是资产阶级,排除 B 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 C 项。2(命题点: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下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促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吨位19281 352290 791117213 48219302 792415 447138247 69619323 456577 257178342 21119353 895675 173208461 812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B辛亥革命与社会习俗改革推
23、动C欧美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国民政府颁布发展经济的措施解析:选 D。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5 年,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机会,故选 D 项;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排除 A 项;辛亥革命发生于 1911 年,排除 B 项;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排除 C 项。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开始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开始启动,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前,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局限于通商口岸,与外国接触较多的买办与官宦之家的服饰、饮食等发生了一些变化,广大的内地和平民之家几乎没有
24、什么变化。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次高峰时期(辛亥革命前后)1生活礼仪的变革: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生活礼仪开始发生变化,体现等级贵贱的三跪九叩之礼被握手、鞠躬所取代。男女平等的婚姻观念开始出现,婚姻礼仪逐渐简约。2服饰的变革:西装开始流行,成为进步的象征;旗袍成为时尚女性的钟爱。3妇女不缠足运动兴起:清朝曾经多次要求禁止缠足;维新派、革命派等进步力量也积极倡导不缠足。4剪发运动:男子剪发成为革命和进步的象征,清政府在统治的后期曾经倡导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强制剪发。5铁路建设的高峰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对华资本输出,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晚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修建铁路的第一次高峰
25、。6大众传媒的发展:报纸纷纷涌现,电影开始出现,中国的大众传媒开始发展。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二次高峰(五四新文化运动)1思想观念的巨变: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解放,社会风俗在城市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特别是婚姻、服饰等,民主平等思想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2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报纸成为城市上层生活的必需,电影进一步发展。3城市设施的发展:电灯、电话、交通等城市设施进一步完善,成为城市生活的标志。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活的变迁1苏联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生活深受苏联影响,教育、文学、艺术、电影、服饰、称呼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劳动光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提倡劳动
26、光荣,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间接影响了人们的服饰、婚姻、饮食等方面。3计划经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各类票据流行,勤俭持家成为社会时尚。4革命色彩:同志的称呼大行其道,列宁装、绿军装流行,军人为社会所推崇。五、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观念、服饰、装潢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商品意识普遍增强,崇尚享受的意识逐渐兴起,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呈现摒弃与吸收之势。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
27、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与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
28、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2)特点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
29、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动力多种多样: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真题典例】1命题点:促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政策因素(2017高考全国卷,T28)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
30、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满分秘籍扣题眼:材料的核心信息是 1895 年以来邮政、银行、铁路等事业的发展进步,从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角度理解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析错点: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 1898 年;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大肆对华资本输出。【答案试解】D2命题点:中西习俗融合(2017高考全国卷,T29)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
31、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满分秘籍扣题眼: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析错点:西式婚礼无法说明婚姻自由;材料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的变化;政府主导属于以偏概全。【答案试解】B【预测演练】1(命题点:影响近代教育发展的因素)下图为 1909 年全国大学生分布图。这反映出()A民主革命斗争的区域分布不平衡B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控制范围不同C清末改革对各地的影响程度有别D新文化运动在各省发展存在差异解析:选 C。清末新政是 1901
32、1911 年清廷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在教育方面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使新学教育兴隆。据 1909 年全国大学生分布图可知直隶占比最多,江苏、广东等地依次递减,这说明清末改革对各地的影响程度有别,故选 C 项;大学生分布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区域分布关联不大,排除 A项;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控制范围与大学生分布没有关系,排除 B 项;新文化运动是 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等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材料是 1909 年全国大学生分布图,排除 D 项。2(命题点:影响学生阅读报纸的政治因素)1944 年春天,李之朴在“中学生阅读报纸所注意的问题”的调查中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关注重
33、点差异较大,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中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时事问题”。这反映出()A报纸已经成为中美两国中学生交流的重要媒介B美国中学更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C中国中学更注重政治导向和学生家国情怀培养D社会背景的不同对于学生阅读报纸的影响极大解析:选 D。1944 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决胜阶段,美国本土相对稳定安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对学生阅读报纸的影响较大,故选 D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美学生阅读报纸关注点的不同,且报纸并非二者交流的媒介,排除 A 项;美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中国对政治导向的重视都是材料的表象,排除 B、C 两项。探究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中国关税政策
34、的演变【主题概述】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的商品所征收的税收。关税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方式,反映了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贸易政策的基本方向,直接关系到国家间的经贸往来。(1)发展历程鸦片战争前,关税征收主要针对国内商业。到鸦片战争后,受到西方各国的入侵,海关大权落入外国列强之手。但也引进了近代关税概念和关税制度,过境关税和内地关税才逐渐有所区别。1931 年取消了常关税、子口税、厘金税等国内税(转口税也于不久后取消),此后,中国的关税就仅指进口税和出口税,对进出国境的货物只在进出境时征收关税。改革开放前的关税政策主要以保护性关税政策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海
35、关管理权和关税自主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一直实行高关税水平的保护关税政策。改革开放后至加入 WTO 前的关税政策自主性调整。随着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关税政策以促进国际贸易、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为主。1992 年开始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水平,是为了履行与 GATT 有关的关税协议。加入 WTO 后的关税政策:具有约束性的调整。(2)启示:认识到关税政策对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重视关税政策的保护功能;加强合作的关税政策。【综合大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 世纪 20 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19 世纪 40 年代又取消了几
36、百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上千种商品的进口税率,1854 年英国取消垄断海运的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通过与各国的多轮谈判,到 1875 年,英国已经将制造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下调为零,主要欧洲国家的关税都大幅度下调。摘编自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贸易战争材料二 在我国古代,关税征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满足皇室财政的需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无论是税率的制定,还是租税范围的划定,都随统治者的意志而定19世纪下半叶中国保护关税思想的出现,则是迫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外部压力,当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对外贸易中,清政府已无任何主动权可言。于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关税思想,
37、提出了轻出口、重进口的保护关税政策,以抵抗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摧残,保护民族工商业,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地位。摘编自栗小芳中西关税思想的演进与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关税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思路点拨:第一小问趋势,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的进口关税税率的变化趋势;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因素、经济条件、经济政策等角度进行归纳。(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至近代关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思路点拨:解答变化一定要紧扣材料从什么到什么进行提炼,变化的影响应结合材料进行概括。(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关税和贸易政策的演变对当代中国的
38、启示。思路点拨:解答启示一定要紧扣材料,结合关税和贸易政策演变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概括。答案:(1)趋势:关税税率逐步降低。原因: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政治民主化日益增强;英国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提出,自由贸易政策的推动;英国打败主要竞争对手,成为海上霸主;等等。(2)变化:古代时期,具有随意性;19 世纪下半叶以后,学习西方的关税思想,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影响: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工业,提高了政府税收,抵抗了列强的经济侵略。(3)应注意关税政策制定的法治化和规范化;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新变化;坚持对外开放与贸易保护政策的有机结合。探究二 从史料实证
39、角度,多视角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题概述】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举入侵中国,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以农业为主、以工商业为辅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开启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应多方面看待这种变化。(1)从生产模式看: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2)从经济结构看: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3)从对外交流看: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
40、策和状态被打破。(4)从变动过程看: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5)从变动的实质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综合大题】(2019郑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注:“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当前衡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摘编自李稻葵、金星晔、管汉晖中国历史 GDP 核算及国际比较:文献综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一处历史问题,并结合中外历史加以阐述。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一处历史问题,如经济政策、经济结构、重大经济活动等。注意从“中外历史”的角度来阐述。答案
41、:示例一历史问题:经济结构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阐述:基于海洋文明发展的近代欧洲,商业发展繁荣,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形成和深入发展,工业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市场、资本、资源、技术、劳动力等因素得到有效整合,如图所示,欧洲从 13世纪到 19 世纪,意大利、荷兰、英国的人均 GDP 依次登顶,而日本也在 1850 年后拉开与中国的差距,发展迅速。而基于大河文明发展的传统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自宋初至晚清,即便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且生产力没有产生质的变革,中国人均 GDP 没有发生大的改
42、变。直至今天,经济结构的惯性依然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活力,因此,调整经济结构之路任重道远。总之,经济结构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示例二历史问题:经济结构是影响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阐述:如图所示,欧洲从 13 世纪到 19 世纪,意大利、荷兰、英国的人均 GDP 依次登顶,究其原因,14、15 世纪,随着欧洲手工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7 世纪,荷兰依托先进的造船技术和雄厚的商业资本,在早期殖民扩张中迅速崛起,成为海上霸主;18 世纪,经过14、15 世
43、纪圈地运动和早期殖民扩张,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欧洲国家率先开始近代化,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迅速影响外围国家。而传统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自宋初至晚清,即便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且生产力没有产生质的变革,中国人均 GDP 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特别是在 19 世纪中后期,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经济附庸,被迫开始社会转型。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加快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迎来大的机遇。总之,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对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技法指导】大题夺分需坚持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分别写出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请做:强化练习 知能提升 word部分:点击进入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