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40KB ,
资源ID:82964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2964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跟踪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跟踪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1、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主要原因是(A)A违背自然规律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解析: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注重考虑农民利益,B、C错误。D与题意无关。2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2、(C)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解析:材料“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说明赫鲁晓夫在改革的时候对斯大林模式明显存在着犹豫,故C项正确。3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苏共做出决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把部分机器直接卖给集体农庄。这一决定(B)A解决了苏联的农业问题B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C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D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解析:解读题干可知,苏联的农业生产受“

3、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重领导的局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故B项正确。4“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B)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20世纪50年代”已经是斯大林模式,没有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先进发明“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

4、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与苏联模式的僵化有关,故B项正确;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科技交流不可能不受影响,否则会远不止“28个国家买去专利”,故C项错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但也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故D项错误。5苏联学者指出:若不是多亏新开垦地获得丰收,苏联在1956年几乎肯定要发生饥荒。这主要表明(C)A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出现重大突破B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符合苏联实际C垦荒政策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D二战后初期的苏联改革成效最

5、突出解析: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虽取得成效,但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没有出现重大突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造成严重的环境恶化,并不符合苏联实际,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问题突出,垦荒政策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之一,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赫鲁晓夫改革,无法推断改革成效最突出,故D项错误。6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A)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

6、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解析:题干中“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有利于奖勤罚懒,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全国包括农村是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错误;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农业领域的经济刺激,故D项错误。7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

7、致(D)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C决策权向个人集中 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解析:材料反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向个人集中,而是强调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但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僵化”,故D项正确。8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

8、在(C)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解析:题干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重视军事改革有关。A项是斯大林时期,B项是赫鲁晓夫时期,D项主要是戈尔巴乔夫时期。9如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C)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9、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解析:苏联的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故A项所给时间错误;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且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总书记是在1985年,1978年苏联的总书记是勃列日涅夫,故应排除D项。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10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

10、(A)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解析:根据材料中“1987年”可以判断指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A项是对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属于“质的改造”,故A项正确。11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C)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这一时期

11、的苏联即将解体,改革已经无从谈起,故A项错误;物价问题从来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可知,这一时期经济改革出现较为激进的行为,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苏联并没有实行新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12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

12、苏联(B)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解析:材料中“股份公司”说明苏联让市场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国家官员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推知苏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材料一集体农庄体制农业问题严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14、。材料二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改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 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

15、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1)根据材料一分析,在苏联农业发展中,“体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12分)联系:集体农庄制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体制僵化;实行重工轻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挫伤了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发展,导致出现严重的农业问题。(2)根据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14分)特点:政策具有两面性,前后矛盾(缺乏连续性)

16、;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影响:赫鲁晓夫的改革一方面触及了旧的体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政策前后不一,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析:第(1)问,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可知,在集体农庄制度之下,单一的公有制和过多、过死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是这一体制的重要特点,体制僵化,管理模式僵化,必然损害经济发展;在集体农庄中推行重工轻农的政策也给农业发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第(2)问,“特点”,表面上看是混乱,前后矛盾,反映的实质问题就是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因此,对“特点”的归纳包含了两个层次。分析“影响”也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旧体制,另一

17、方面又跳不出旧体制的框架。14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面图表,从中分别提取苏联、美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6分)苏联、美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 苏联:信息:从1960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原因: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等人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政治体制日益僵化);争夺世界霸权,加紧军备竞赛。影响:导致苏联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逐渐处于劣势,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美国:信息:从19601975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明显下降;19751980年,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显著回升(或

18、20世纪6080年代,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原因:前期出于美苏争霸、越南战争、西欧和日本的竞争、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美国经济下滑;后期美国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发展混合经济,实现了经济新的增长。影响:前期经济的下滑,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后期经济的增长,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重新夺回优势;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解析:评价历史事件、现象的一般模式:政治经济文化,或者背景(内因、外因)过程(内容)影响(当前、长远)。本题将同一时期的苏联、美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需要将政治与经济以及相关内容加以整合。作答时先描述苏联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和影响,涉及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美苏争霸对苏联经济、国际地位的影响;然后分别描述19601975年、1975198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和影响,涉及西欧和日本崛起、美苏争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对美国经济、国际地位的影响。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