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246.50KB ,
资源ID:828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288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2020年2021学年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试卷高一历史一、单选题1. 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栏目一直备受观众喜爱。中华民族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家风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使中国人尤其重视家庭血缘关系,故选C;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建的一种选官制度,它们均与题意无关,排除ABD。【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家风”。2. 如图所示为厦门老城区的一座百年祠

2、堂一一江夏堂,它是海峡两岸黄氏宗亲“共同的家”。江夏堂的建造体现国传统社会A. 血缘政治瓦解B. 等级制度森严C. 宗族观念浓厚D. 神权思想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祠堂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体现出古代的宗法观念,故C正确;材料中体现出的是宗法观念,不是说明血缘政治的瓦解,排除A;等级森严是分封制的体现,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古代的神权思想,D错误。故选C。【点睛】宗法主要是血缘关系;分封制度主要是等级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3.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和家国同构。形成这些特征的制度因素主要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3、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和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依据所学可知,这是源于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形成的宗法观念。A正确;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B排除;郡县制在秦朝推广到全国,废除了分封制,C排除;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D排除。故选A。4.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A. 强

4、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B. 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C. 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D. 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答案】B5.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 国家产生B. 文明起源C. 政权分立D. 诸国变法【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广,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夏朝时期国家产生,A错误;文明起源是远古时期,B错误;政权分立是指国家分裂,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

5、C错误。6.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A. 创立皇帝制B. 推行郡县制C. 建立三公九卿制D. 确立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答案为B项;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开始确立的中央官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C项;行省制是元朝将地方划分为行省进行管辖的制度,与材料中的“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不符,排

6、除D项。【点睛】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在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形成了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象征。7. 中国古代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的监察系统,在中央和地方均设置监察官。下列负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A. 御史大夫、刺史B. 三司使、刺史C. 监御史、枢密使D. 御史大夫、节度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是中央的监察官员,刺史是汉代地方监察官员

7、,A选项符合题意。三司使是宋朝设立的分割宰相财权的官员,B选项错误。枢密使是宋朝管理全国军务的官员,C选项错误。节度使是唐朝地方行政官员,D选项错误。8. 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他旨在说明秦朝被“族”是由于A. 六国后代发动叛乱B. 秦朝自身暴虐无道C 秦朝推行分封制度D. 秦朝建立皇帝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杜牧认为灭亡秦朝和六国的,都是它们自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强调是暴政导致了秦朝被“族”,B项正确;六国后代发动叛乱与“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不符,A项错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C项错误;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不是为

8、了“族秦”,D项错误。9. 商君书垦草令中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由此可以看出商鞅意图A. 加大赋税征收增加国家收入B. 分化社会阶层稳定统治秩序C. 抑制工商业以促进农业生产D. 增强农商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商鞅之所以对商人征收较重的关税,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农民去从事农业,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中仅是述及对商人征收较重的关税,而没有涉及对农民征收较重的租税,从而让大量的农民去从事农业,排除A项;题干中商鞅主张“重关市之赋”,使农民不愿意从事商业,让商人对经商怠惰,而不是使农民和商人阶层进行

9、分化,排除B项;题干中的“重关市之赋”,让更多的人去从事农业,而不是使农民和商人进行竞争,排除D项。10.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A. 诸侯争霸B.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 铁农具的使用D. 商鞅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铁农具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故答案为C项。A项诸侯争霸是上层建筑领域的斗争,体现了分封制的瓦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商鞅变法是推动历史转折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排除。11. 汉兴之初

10、,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 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后的汉初百废待兴,为休养生息,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经历70年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解决了王国问题,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进行文化专制,用思

11、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进而强化皇权,故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CD项。12. 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A. 分封制B. 算缗令C. 察举制D. 告缗令【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史料反映的是“举孝廉”的察举制,故C正确;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故A错误;算缗告缗令是汉代向商人及高利贷者征税的法令,故BD错误。13. 为研究三国时代

12、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A. 三国志B. 三国演义C. 三国D. 三国英杰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注意本题设问是“第一手史料”。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是评价较高的正史,属于第一手史料,故A项正确;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三国属于影视作品,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也属于第二手史,故C项错误;三国英杰传属于电脑游戏,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当然也属于第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考点定位】从两汉到南北朝的

13、分合割据与分立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中国史学发展史学理论史料分类14. 有学者称,南朝的四个短命朝代均为军阀所建,他们渴望建立皇朝,却无法集中权力。这四个朝代皆定都于A. 洛阳B. 长安C. 建康D. 汴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朝四个朝代的都城均定在建康,故选C;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15.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 东周平王B. 东汉光武帝C. 曹魏文帝D. 北魏孝文帝【答案】D【解析】下诏迁都洛阳,民众死后葬于河南,不再迁回故地,都成为了河南洛阳人,促进了民族融合。符合这些信息的只有北

14、魏孝文帝改革。16.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圣杜甫所歌颂的这一盛世的开创者是A. 唐太宗B. 唐高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唐玄宗统治的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有着“开元盛世”的美誉,杜甫的这首忆昔就是描绘的开元盛世的景象,故D项正确;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故A项排除;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年号很多,但没有“开元”这一年号,故BC项排除。17. 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A. B. C. D. 【答案】D【解

15、析】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D项是曲辕犁,故答案为D项。A项是耒耜的耕作方式,排除;B、C项反映的是牛耕方式,但还没有形成曲辕犁,均排除。点睛: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经历了由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变化,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出现安装了犁评的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18. 以下史实中哪一项反映了唐代的民族交往?A. 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B. 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C. 文成公主嫁往吐蕃时带

16、去书籍、耕作用具和蔬菜种子等D. 中央设宣政院兼管西藏事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嫁往吐蕃时带去书籍、耕作用具和蔬菜种子等物品,属于唐代民族交往的事件,故选C;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二者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排除AB;元朝时期,中央设宣政院兼管西藏事务,故排除D。19.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

17、,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对比材料中不同种藩镇的类型可知,由朝廷任命并且帮助朝廷稳固统治的藩镇占据多数,这说明这一时期的藩镇帮助唐王朝延续了统治,故选D;多数藩镇对朝廷是有上供的,特别是东南型藩镇,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并未控制朝廷的财政收入,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藩镇之间相互进行的战役次数,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河朔型藩镇是拥重兵以自立的,它们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排除C。20.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

18、,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从南北朝到唐代中期,北方人从嘲笑喝茶到习惯喝茶,体现了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到北方,其影响力上升,C正确;据所学可知,隋朝于589年完成统一,但到唐朝中期,北方城市中喝茶才逐渐形成风气,排除A;我国南北方饮食虽有交流互通,但南北方饮食特点依然分明,且材料中只提到了饮茶习惯,并未涉及食物,B说法错误;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不符合史实。故选C。21. 颜之推在颜

19、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是A. 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B. 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C. 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D. 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学习汉语,禁用鲜卑语。但是民间还依然使用鲜卑语,士大夫对儿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如果精通了汉语和鲜卑语必然会受到欢迎,说明鲜卑语还有许多官员使用,从而显现出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性,故C正确;材料中的改革是移

20、风易俗方面而非政权制度,故A错误;“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的表述概括材料意思不全面,故B错误;孝文帝改革后“汉语”为“正音”,“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与之不符,故D错误。故选C。22. 史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大寺院有僧房多达数千间之多,可藏军火,可练刀枪拳术,和尚之精壮者可任兵丁。民众献米若干给寺僧后,投靠僧寺,政府无法干预,不再加以管治。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寺院A. 对封建统治造成严重威胁B. 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C. 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收人D. 得到了民众广泛拥戴【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寺院势力不断膨胀,政府无法干预,从而对封建统治造成威胁,故选A项;据材料信息可

21、知,虽然大寺院有僧房众多,但无法说明其实现自给自足的程度,排除B项;寺院经济减少了政府的财税收入,排除C项;民众此时大量投靠寺院,但无法说明是因为广泛拥戴,排除D项。23.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A. 整顿吏治B. 推行均田制C. 迁都洛阳D. 提倡与汉族通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平城守旧势力大,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迁都洛阳便于深入学习先进的汉文化,进一步推行改革,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整顿吏治有利于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但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迁都洛

22、阳,故A选项错误;孝文帝改革中推行均田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定居农耕,有利于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是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主要措施,故B选项错误;孝文帝改革中提倡与汉族通婚推动民族融合,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迁都洛阳,故D选项错误。24. 唐代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由此可见,唐朝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 丞相权力大于皇权C 门下省高于中书省D. 皇权受到严重威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

23、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可知唐代政府法令要经过政事堂必要程序才能合法颁布,说明唐朝政事堂发挥较强的决策作用,使对皇权受到一定制约,故A符合题意;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故B不符合题意;门下省与中书省各司其职,分权制约,不能说门下省高于中书省,故C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服务于皇权,故皇权不可能受到严重威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非选择题25.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政治制度篇)材料一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摘编自

24、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摘自贾谊治安策(经济发展篇)材料四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摘自说文解字(1)据材料一,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2)据材料三,汉武帝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为了解决材料四中的问题,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或者维护

25、了周朝统治);巩固了疆土,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2)颁布“推恩令”。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法律。【解析】【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诸侯国)由王室宗亲建立”可知,西周在政治上推行分封制。作用:根据“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或者维护了周朝统治);根据“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了疆土,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

26、知,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2)措施:根据材料三中“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措施:根据材料四中“田畴异亩”,结合所学知识桥,秦朝统一度量衡;根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可知,统一文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解决“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统一车轨和法律。26. 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

27、,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答案】(1)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积极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

28、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2)指导思想:重视农战。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得出废除井田制,据材料一 “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得出按亩纳税,据材料一 “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成为耕者所自有”得出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注意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回答。(2)第一

29、小问思想,据材料二“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得出重视农战;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二“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得出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结合所学得出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二“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结合所学得出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化的内容及影响【详解】2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

30、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引自国史大纲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自宋书恩幸传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请回答:(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2)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答案】(1)制度: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31、变化: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2)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解析】【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两汉的察举制”可知,汉朝实行察举制;根据材料“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制。变化:根据材料“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并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根据材料“徒以冯(凭)籍世资”可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根据材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2)结合材料中察举制注重德行、科举制实行公开考试等信息,从干部选拔要注重德才兼备、注重考试公平、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等方面进行回答。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