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1)教材分析本节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开始,主要是学习两类基本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初步接触解决综合问题,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良好的解题习惯是出发点,进一步解决好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基础,学会用物理观点分析问题是关键。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知识点学习的基础。学情分析我门的学生学习基础不是很好,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对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仅有一点常识性的了解,但是两者结合起来的应用还很困难。对解物理题的理解停留在代公式这个层次上,更谈不上如何灵活运用.设计思路基于学生的基础,本节课只选取较简单的题目进行分析,并进行强化练习,侧重于分析和强
2、调解题规范。学生在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后,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简单的复习一下,提出本节的学习目标,再对一个例题进行解题示范,引导学生总结,然后再进行一般归纳,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习规范解题。例2改变了物理情景后学生再次进行分析和解题,体会分析方法,提高分析能力,最后通过变式训练进行强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答一般的动力学问题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导物体的运动情况4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推导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感受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表达、
3、描述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的解题规律的能力;4让学生认识数学工具在表达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牛顿运动定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受力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牛顿第二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汽车的运动,飞机的起飞和降落,卫星的发射和回收。由于目前的知识有限,我们只能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简单的例子来体会
4、这类问题的研究方法。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答一般的动力学问题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导物体的运动情况二、进行新课 投影展示例题1一辆汽车在6000N的恒定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平直公路向前行驶,已知汽车的质量2000kg,汽车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为车重的0.2。求:汽车10末的速度和10s内通过的位移。g取10m/s2)问:l.本题研究对象是谁?它共受几个力的作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沿什么方向?如何求出合力的大小? 2.本题要求计算位移和速度,而我们只会解决匀变速运动问题。这个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依据是什么? 3.竖直方向
5、上,FN和G是否相等?如何表达出来?教师在分析的基础上,画出受力分析图,并完整列出解答过程,。 类型步骤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运动情况求解受力情况投影展示变式1并布置学生自主完成。变式1. 静止在水平轨道上的物体质量m=2kg,它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0.5,物体受到一个与水平方向成37的斜向上方的拉力F=10N作用。物体在2s末的速度和2s内发生的位移。(sin37=0.60,cos37=0.80,g取10m/s2)投影学生的作业,对典型问题进行点评。投影展示例2并布置学生审题。例2玩滑梯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活动,在欢乐的笑声中,培养他们勇敢的品质,若已知滑梯的倾角为37o,滑梯长度为4m,一个
6、质量为20kg小孩从静止由顶端开始下滑,小孩滑到底端的速度为4m/s,求小孩所受阻力是多少? (sin37=0.60,cos37=0.80,g取10m/s2)问:1.本题研究对象是谁?它共受几个的作用?各力方向如何?阻力未知怎么办?2.如何求加速度教师要求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画出受力分析图,并完整列出解答过程,小组合作探讨在解题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公布解题过程。并对讨论情况作总结。布置学生自主完成变式2、拓展1、拓展2。变式2如图所示,把质量m0.6 kg的木块压在竖直墙上,已知木块与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木块离地面的高度H6 m,木块从静止开始经过2s到达地面。求:水平恒力F 的大小? ( g取10 m/s2) 投影学生的作业,对典型问题进行点评。 拓展1如图所示,一水平传送带长为10 m,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已知某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现将该物体由静止轻放到传送带的A端。求物体被送到另一端B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拓展2一个物体以10 m/s的初速度从斜面的底端冲上斜面,斜面足够长的,斜面的倾角=370 ,若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位移是5m,求物体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少?(sin37=0.60,cos37=0.80,( g取10 m/s2)三、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