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0年兴安三中高二上学期高中历史10月月考试卷卷I(选择题)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30 小题,每题 2 分 ,共计60分 )1. 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思想家提出:“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日“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下列项中与此思想一致的是A.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C. 主张“修己治人之实学”D.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知,该思想家认为著述的重要意义在
2、于指导实践,舍弃实践则一切都是空谈,符合“经世致用”思想,C项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故选C;A项意思是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意思是一般人与圣人一样,都有良知良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D项体现了商鞅主张变革的思想,与题意无关,排除。【点睛】2. 宋陆九渊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B.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D. 否定“六经”的地位与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依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主
3、张“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要求通过自身的修习和领悟去感知“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选项错误,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D选项错误,陆九渊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和价值。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 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 )A. 朱熹B. 陆九渊C. 王阳明D. 李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曾在白鹿洞书院
4、讲学”“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等信息可知,此人指的是朱熹,他继承了程颢、程颐的理学,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故选A;陆九渊、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心”是本原,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C;李贽批判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自由,与题干不符,故排除D。4.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过一观点出自先秦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答案】C【解析】题干引文认为“攻伐”即战争为“天下之巨害”,显然是反对战争,这与墨家的“非攻”主张相一致。5. 下列关于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有利于
5、解放思想B. “农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C. 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D. 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的社会实践【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及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部分儒学家对儒学批判继承,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A项正确。BC两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正确。D项“直接推动社会变革”,明显不符合史实,错误。综上,本题答案选D。6. 顺治十二年春,王夫之开始作周易外传,通过探索象数以穷理。在这部著作中,王夫之精辟地阐述了“器”(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和“道”(事物的规律)的关系,指出:“天下唯器而已矣”,他希望人
6、们“勉于治器”。这一论断A. 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 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C. 批判了清王朝专制统治D. 摒弃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道器关系”、“天下唯器而已矣”等观点表明王夫之反对天命论、天知论,建立起朴素的唯物主义体系,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B。7. 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吕思勉意在说明A. 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B. 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C. 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D. 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
7、要【答案】B【解析】【详解】吕思勉认为汉武帝崇儒并不是为了专制,而是“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即儒学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需要,B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汉武帝的做法不过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非超越时代,排除C;D与题干意思相反,排除。8. 孔子弟子众多,论语将其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当时A. 儒学为各诸侯国所推崇B. 新兴士阶层崛起影响现实政治C. 战国纷争导致人才流动D. 礼崩乐坏为私学出现提供机遇【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
8、传弟子为王者师”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现实政治的影响,这主要和新兴士阶层的崛起有关,B正确;当时法家思想是主流,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9. 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 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进B. 和谐安定是社会关切的重大问题C. 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D. 道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日益趋同【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老子主张统治者要轻徭薄赋、无为而治,老百姓才不会出现饥荒、才不会难以治理;孟子主张统治者
9、要施行仁政,防止贫富分化加剧。由此可见,社会的和谐安定是儒家、道家都关切的重大问题,故选B;材料并没有对道家与儒家的经济思想进行对比,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故排除C;道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日益趋同的说法错误,故排除D。10. 中国封建社会可以说是“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在明清之际,中国封建社会一度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主要表现为( )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徐光启、宋应星、李时珍等人的科学思想出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产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最终达到顶峰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注意题干要求是“明清之际”“转变迹象”,这主要是指明清时
10、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方面出现了异于封建社会的新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都是明清时期转变迹象的表现,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最终达到顶峰这是对此前的君主专制的发展,不属于转变,故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三项。故选A。11. 有学者解读中国古代某一类型绘画:“ 与禅画相似,但实质上却有许多不同。相同的是,两者都不求形似,只重意境,不求画面色彩,却求万物的真质;不同的是,禅画是以禅心观照万物,妙悟万物,该类型画则是以文学诗词之心去观看万物,感受万物。”这种类型画是指A. 山水画,描绘意境气韵B. 文人画,强调才情气节C. 花鸟画,追求形态逼真D. 人物画,注重人物故事【答案】B【解
11、析】【详解】根据“不求形似,只重意境,不求画面色彩,却求万物的真质;是以文学诗词之心去观看万物,感受万物”可知是文人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故B项正确;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强调的是绘画内容,与材料“以文学诗词之心去观看万物,感受万物”不符,故A项错误;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成为花鸟画,同样强调绘画的内容,B错误;人物画是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亦在强调绘画内容,故C项错误。12. “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
12、这主要反映了明代A. 明代文学题材内容广泛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 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D. 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市民文学的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促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从而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因此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等市民阶层成为新的主人公,这表明经济发展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故选择B项;文学题材内容广泛只是表面现象,排除B项;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是在清朝时期,排除C项;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政治地位一直不高,排除D项。13.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善画人物画,他描绘了许多渔翁、樵子、纤夫、漂母,乃至盲叟、
13、盲妇的生活形象。黄慎的画作A. 重视文人画写实风格B. 真实反映历史现象C. 注重画面严整与和谐D. 具有世俗化的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黄慎的画作中描绘了许多渔翁、樵子、纤夫、漂母,乃至盲叟、盲妇的生活形象,这些都是社会底层人物,说明黄慎的画作具有世俗化特征,D正确;文人画重在写意,而非写实,排除A;画作是艺术创作,不能如实的反映历史真实现象,排除B;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黄慎画作的构图风格,排除C。14. 邢台一中高二小王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了这样一段材料:“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不觉得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
14、英雄血!”请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本书?( )A. 全汉赋B. 全唐诗C. 宋词三百首D. 元曲欣赏【答案】D【解析】【详解】从文学形式和特点方面分析,元曲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抒情叙述都可,生动活泼,材料中的文字通俗易懂,这符合元曲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汉赋辞藻华美、散文和韵文并用,题干中文字不符合汉赋特点,故A项错误;唐诗讲究严格的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故题干中文字不符合唐诗的特点,故B项错误;宋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分为婉约和豪放派,材料文字不符合宋词特点,故C项错误。故选D。15.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虽“勾画狼藉”却因表达为国忠贞的悲愤情绪被奉为“
15、天下第二行书”;北宋蔡京和明代严嵩书法精妙却未有留名青史的书法作品,其原因在于A. 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标准B. 颜真卿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民众好恶决定对艺术的评判D. 唐代书法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因为表达为国忠贞的悲愤情绪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而北宋蔡京和明代严嵩书法虽然精妙,但不能留名青史。结合所学可知艺术的价值需要作品自身来体现的同时还要符合道德观念的需要,人们带着对颜真卿忠贞爱国的情怀去欣赏其作品,自然就会影响艺术评价标准,故选A;B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民众的好恶影响着艺术的评判,但“决定”过于绝对化,C错误;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并
16、且说法没有道理,排除。16. 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文化的高峰时期。下列有关唐代文化现象正确的有出现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由隋人唐的书法家创立了“颜体”和“赵体”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民间出现“曲子词”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隋人唐的书法家创立了“颜体”和“赵体”,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说法都符合唐代文化现象,故选D,排除ABC。17. 明人评价某人书法“如深山至人,痩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下列作品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
17、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对书法评价的意思:这个字帖就像深山里来了人一样,字体瘦硬有劲,清寒有气质,但神韵非常饱满,可以让有能力的人屈服,不是别的帖可以比拟的。“字体瘦硬有劲,清寒有气质,但神韵非常饱满”可以判断出是楷书的特点,B为楷书,故选B;A为行书,特点是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排除;C是草书,特点是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排除;D是小篆,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排除。18. 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牡丹亭、喻世明言、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些著作的大量出现A. 说明追求个性解放已成为一种潮流B.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C. 体现了专制
18、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D. 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清之际涌现出了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这应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大家在专制统治束缚之下,期待能够有个性解放,只能说是一种理想诉求,故选C;当时处在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条件下,社会不可能出现普遍的个性解放运动,故A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并没有资产阶级存在,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当时没有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错误。故选C。19. 自南宋至明,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出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南宋)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西游记小说(明)形象特点
19、“妖精”,取经过程中的护法,学问渊博、文质彬彬“白衣秀才猴行者”。身上残留妖性较浓,但开始向着平民化倾斜。剔除市井小民恶劣负面形象,抽离妖性,从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转变为遵守道德良知的神猴。A. 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B. 因作者知识层次不同而不同C. 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D. 因史料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不同时期文学形象(孙悟空)出现不同塑造主要是由不同的时代环境所决定的,故C正确;A中的“阶级立场”、B中的“知识层次”、D中的“史料掌握程度不同”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20. 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举家从北平搬到上海,他编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唱词中
20、“山河万里几多愁-金酋铁骑豺狼寇”成为梅派名段。梅兰芳这些活动旨在A. 推动“梅派”艺术的新发展B. 充分发挥京剧的休闲娱乐功能C. 借助传统艺术宣传民族救亡D. 推动京剧艺术进一步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梅兰芳创作抗金兵、生死恨等以爱国救国为主题的戏剧,适应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下宣传民族救亡的需要,故C项正确;梅兰芳创作爱国戏剧是对时代形势的反应,并非单纯的发展梅派”艺术,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京剧的功能及发展,排除BD两项。故选C。21. 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主张在中央实行“议郎”制度,要求以府县为范围,约每十万户中公举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士”充当“
21、议郎”,这些“议郎”不仅可备皇帝顾问,而且还可以“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康有为这一主张A. 沿袭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理念B. 奠定了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C. 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共和”理论D.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公车上书中康有为主张实行西方的民主议会制度,这是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一种体现,故D项正确;康有为与洋务派无关,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而不是民主共和,排除C。22. 马克思主义最初在中国传播,多是通过各种读书会、学会等途径进行的。这主要是因为A. 无产阶级的觉醒B. 知识分子的推动C. 国共合作的实现D. 俄国革
22、命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是由当时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学会或杂志进行宣传,故B项正确;无产阶级觉醒并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国共合作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C项错误;俄国革命是外部影响,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国内传播的条件,D项错误。23.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介绍了卡内基、托尔斯泰、富兰克林等人,希望塑造一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人”。据此推论,早期新文化运动意在A. 唤醒国民的人权意识和科学精神B. 关注旧道德与新思想的融合C.
23、重视民族和国家意识觉醒的影响D. 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拯救中国【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科学的而非想象”可知,早期新文化运动强调人权和科学,意在唤醒国民的人权意识和科学精神,故选A;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并非关注旧道德与新思想的融合,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重视民族和国家意识觉醒,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信息,排除D。【点睛】24. 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是A. 抵抗派和洋务派B. 顽固派和洋务派C. 维新派和革命派D. 洋务派和维新派【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中,洋务派只主张学习
24、西方的科学技术,不主张学习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学习政治制度,二者态度完全相反,故选D;抵抗派、洋务派和顽固派都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B;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C。故选D。25. 资中筠先生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绝非盲目的批判和扬弃。他们对外来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这种观点A. 全面系统地评价了新文化运动B. 体现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C. 不利于正确地认识新文化运动D. 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偏见【答案】B【解析
25、】【详解】资中筠先生认为新文化主要的代表人物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不是绝对盲目的反对和吸收,但是由于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说法难免过激,被后人错误理解,可见作者从当时知识分子的知识构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等方面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论证,体现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故选B;材料只是说明了新文化运动代表对待旧文化和外来文化态度,不是全面系统评价新文化运动,A错误;材料内容有利于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C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6.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掌握制造技术的工匠可以获得科甲出身,被批判为“过于失体”。这主要是因为A. 自强求富主张受到社会批判B. 天朝上国观念
26、受到外国冲击C. 重农抑商观念占据主导地位D. 传统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造技术的工匠是手工业者出身,不符合传统的重农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魏源没有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外国冲击,排除B;手工业者地位并不高,排除D。27.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1920年8月在上海初版一千册,9月再版千册。为了满足读者需求,其他出版机构也纷纷再版,仅平民书社在1926年1月至5月就累计重印达17次之多。“到北伐战争时印得更多”,“几乎人手一册”。这一现象表明( )A. 国人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B. 中共重视革命理论的创新工作C. 马克思主义受到各阶层推崇D.
2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加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0年8月在上海初版一千册,9月再版千册”“几乎人手一册”可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渐扩大,D项正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才是国人正确的革命道路,A项错误;仅仅是翻译共产党宣言,不是理论创新,B项错误;”各阶层“的表达绝对化了,C项错误。28. 林则徐、魏源在鸦片战争后引领了新思潮的萌发,他们新思想中“新”的核心是A. 彻底放弃“天朝上国”,主张平等外交B. 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C.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D. 批判程朱理学,远离社会现实【答案】C【解析】【
28、详解】林则徐、魏源新思想中“新”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C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林则徐和魏源认识到国家的危难,主张学习西方,但是他们没有揭露腐败现象,B排除;他们二人没有对程朱学说进行批评,D排除。故选C。29.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指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奉劝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这实质上是A. 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B. 阻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C. 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D. 倡行彻底推翻军阀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发生在新文化阵营内部的、
29、具有学术辩论形式但在内容上又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争论。它事关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本方法,反映了二者指导思想上的分歧。它的实质是是否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之争,因此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新文化运动主张传播西学,B排除;材料与推翻军阀统治无关,D排除。故选C。30. 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文章内容介绍马克思主义西方习俗礼仪国事要闻文章数量(篇)36530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C. 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D. 新青年最关心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答案】A【解析】
30、【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表可知,1917年至1921年的新青年的主题中介绍马克思主义文章最多,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故A项正确;B项“唯一”表述错误,故排除;C项“都是”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从材料图表可以看出,新青年介绍西方习俗礼仪很少,故D项错误。故选A。卷II(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共计4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孔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材料二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
31、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董仲舒)夫仁谊(同义)礼知(同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是指什么?(2)据材料二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朱熹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32、【答案】(1)主张:仁,礼。礼是指西周的统治秩序。(2)主张:三纲五常。根本目的:规范人际关系,维护专制统治。(3)主张:存天理、灭人欲。(4)原因:不断吸收发展(或答具有包容性);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求。【解析】【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克已复礼为仁”可知,孔子主张仁,礼。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所说的礼是指西周的统治秩序。(2)主张:根据材料“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可知,董仲舒主要的思想是三纲五常。根本目的:根据材料“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并结合题干中将天地四时与君臣父子夫妇的对应关系可知,三纲五常思想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人
33、际关系,维护专制统治。(3)主张:根据材料“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可知,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4)原因:从儒家思想自身的特征来看,其不断吸收发展(或答具有包容性);从时代和政治层面看,儒家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得益于其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求。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代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盂浩然、王维、高适、白居易、韩愈、
34、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文学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材料二 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有很重要的位置。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摘编自于平明清小说外围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诗歌艺术成就有哪些特点。结
35、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诗歌艺术成就斐然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小说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答案】(1)特点:诗人和作品众多,内容广泛,创作艺术高度成熟,风格多样、百花争艳,空前繁荣。因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选官制度的促进和教育的发展等。(3点即可)(2)特点: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数量浩繁;深受读者喜爱;崛起过程艰难。原因: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3)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解析】
36、【详解】(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文学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归纳特点:作品多,内容广,艺术高度成熟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代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赢得了众多的读者”、“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段”归纳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3)根据唐诗和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可以得出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3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魏源曾经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
37、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
38、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2)材料二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观点?(3)较之材料一、二,材料三的内容又有何进步之处?(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关系?有什么重大影响?【答案】(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民权之说”。(2)反映了洋务派的观点。中学为体,指保持封建制度的根本;西学为用,指用西方科学技术为手段。洋务派虽然比排斥一切外国势力的顽固派进步,但学习西方技术是为了维护封建腐朽统治,仍然是历史的反动。(3)材
39、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要实行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4)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解析】【分析】(1)本题据材料一“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据材料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国内“民权之说”是大祸两个方面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的不同之处。(2)本题据材料二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洋务派的角度回答是近代哪一派的观点。再从学习西方技术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说明怎样理解这一观点。(3)本题据材料三“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等方面回答内容其进步之处。(4)本题据材料四“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回答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再从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方面回答有什么重大影。【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1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