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756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素养评价(一)(第一单元)(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王”统一六国的年代是()A.公元221年B.公元220年C.公元前220年D.公元前221年【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是公元前221年,故D正确;A、B、C错误。2.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做巨大改变”。材料中的“规范”是指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2、解析】选C。根据所学,“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做巨大改变”实际上是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肯定,A、B、D所述制度并非嬴政创立,排除。【补偿训练】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度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度D.宗法制度【解析】选C。从时间上及联系史实可以看出,“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中的“新名号”是指皇帝,皇帝掌握着最高权力,因此“这

3、一制度”是皇帝制度,故答案为C。3.(2020常州高二检测)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君相矛盾,尚不突出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解析】选D。根据材料“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以得出皇权至上,大权独揽,故答案为D;A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B说法与皇权至上不符,排除;C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4.(2020武汉高二检测)汉书地理志言:“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

4、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者矣。”这说明秦朝采取()A.皇帝制度B.郡县制C.统一度量衡D.世袭制【解析】选B。材料的意思是秦朝为了避免“为诸侯所丧”,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了郡县制。材料中“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措施是“废分封,行郡县”,故B正确。5.司马光曾谈及唐初名臣裴矩道:“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贞观之初的社会经济得以复兴B.唐太宗虚怀纳谏C.唐朝初期吏治清明、学术自由D.三省六部制发挥了实效【解析】选B。材料阐述的是唐朝贞观年间出现了直言进谏

5、的现象,这主要得益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故B正确。A、D与进谏、纳谏无关;C是直言进谏、纳谏的影响,而非原因。【补偿训练】唐太宗曾经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B.广招贤才,知人善任C.让庶族地主获得进入仕途之道D.实行各民族和睦的政策【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认为国家长久必须心存百姓。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故选A。6.贞观四年,唐太宗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某大臣提出“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

6、怀德,何后患之有?”唐太宗采用其策。这一争论最有可能是()A.讨伐西突厥政权问题B.吐蕃王朝和亲问题C.东突厥部众归附问题D.印度佛教东传问题【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后,许多部众归附唐朝,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建议,建立许多羁縻府州,故C正确。7.唐太宗时期,朝鲜高丽王朝开国君主王建曾云:“惟我东方,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遵其制。”该言论主要表明()A.唐文化已波及全世界B.唐太宗时期的唐文化已影响到邻国C.唐太宗注重传播唐文化D.唐朝与高丽在文化上有相通之处【解析】选B。“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遵其制”强调高丽国仰慕唐文化,在制度上学习唐制,这说明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文化对高

7、丽国产生了深刻影响,故B正确。A、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D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8.(2020贵阳高二检测)康熙帝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朕以为孔、孟之后又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巨。”他对朱熹如此高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 ()A.借此彰显自己的汉学功底B.以儒家思想巩固统治 C.内心仰慕崇拜儒学 D.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解析】选B。康熙帝高度评价朱熹是为了表示他尊奉儒学,但这是现象,从本质上看,尊奉儒学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选择B。9.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以纪念币面中的主人公()A.收复台湾B.统一国家C.设立台湾府D.建立台湾【解析】选A。纪念币币面中的主人公是郑

8、成功。1661年郑成功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故A符合题意;郑成功没有统一国家,故B不符合题意;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了清朝,1684年设立台湾府,故C不符合题意;台湾在郑成功之前就存在,故D不符合题意。10.(2020福州高二检测)中国古代史(下)中记叙:“雅克萨反击战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这主要表明()A.清廷在尼布楚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B.康熙年间的中国国力仍世界领先C.康熙帝对俄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D.中俄斗争的焦点在尼布楚地区【解析】选A。由材料

9、“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可知,清廷对沙俄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尼布楚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故A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11.(2020全国卷)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10、。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7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苏绰“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可知他才能超群;“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可知他尤善理财;“通过六条诏书等

11、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可知他政绩卓著;“性俭素,不治产业”,可知他克己奉公;“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可知他推荐人才。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材料“制定六条诏书”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针对“经济文化落后”,苏绰主张“尽地利”“均赋役”,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针对“民族关系复杂”,苏绰提出“先治心、敦教化”,使得“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可知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 答案:(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2)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12.阅读下列

12、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郡县制

13、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4分)【解析】第(1)题,“主要影响”,由材料一信息“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概括得出: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第(2)题,“历史作用”,由材料二信息“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概括得出: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

14、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13.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命自法家

15、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12分)【解析】第一问“特点”,据材料“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可知,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据“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可知,不行世官制;据“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可知,平政守法。第二问“观点”,据“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可知,肯定

16、秦始皇功绩。答案: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在臣轨中说道:“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是以古之禁末作用,所在利农事也故好农功者,虽利迟而后富,好末作者,虽利速而后贫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材料二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秋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武则天在“置鸿、宜、鼎等州制”中说:“其雍、同旧管及同太等州,土狭人稠,营种辛苦,有情愿向神都编贯者,宜听,仍给复三年,百姓无田业者,任其所欲。即各差清强官押领,并许将家口自随。”

17、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德林武则天的管理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则天时期的经济政策及武则天对发展农业的看法。(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迁移人口的目的并分析其意义。(5分)【解析】第(1)题从“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是以古之禁末作用,所在利农事也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可以看出武则天主张的政策是重农抑商,她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强调垦殖、粮食和农业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要充分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会“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第(2)题从“其雍、同旧管及同太等州,土狭人稠,营种辛苦,有情愿向神都编贯者,宜听”可以看出武则天迁移人口的目的是改善土狭人稠,营种辛苦的状况。这一措施

18、的意义在于发挥土地和劳动力的潜力,对当时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对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看法:垦殖、粮食和农业发展相互联系,农业是“建国之本”;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家给人足”,最后国家自然安定。(2)目的:解决“土狭人稠”和“营种辛苦”的问题。意义:移民垦荒,发挥土地和劳动力的潜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

19、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4分)【解析】第(1)题,评价者所持

20、的立场、所处的历史环境、评价的目的等诸多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作出的评价结论。北宋、南宋对王安石评价的不同,深受不同历史环境的影响。第(2)题,梁启超充分肯定王安石的功绩,也是因为其处于改革的大环境中,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改革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风险。答案:(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在于王安石变法。(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证历史材料的真伪。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康煕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提出台湾去留问题,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不同声音。道光年间魏源圣武记载:“方郑氏之初平

21、也,廷议以其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澎湖。”内阁学士李光地甚至主张:“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康熙皇帝说:“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为慎重起见,谕令福建督抚提镇详议。(1684年)四月十四日,差往福建料理钱粮工部侍郎苏拜会同福建督抚提督疏言:“台湾地方千余里,应设一府三县,设巡道一员分辖”得到康煕皇帝批准。康熙末年,台湾“北至淡水、鸡笼,南尽砂马矶头,皆欣然乐郊,争趋若鹜”。“距今(2019年)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据李细珠略论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及其理台政策的演变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台

22、湾“弃守”之争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政治举措的历史作用。(9分)【解析】第(1)题背景:根据“施琅提出台湾去留问题”得出清军收复了台湾;根据“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得出西方殖民者侵扰东南沿海;根据“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不同声音”得出清廷官员对台湾地位的认识存在分歧。第(2)题作用:要结合具体的措施,从两岸关系、台湾地区的防卫能力、台湾地区的开发等角度进行阐述。根据“应设一府三县,设巡道一员分辖”得出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辖,密切两岸的联系;根据“北至淡水争趋若鹜”得出加强了台湾地区的防卫能力,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侵略;根据“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得出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等。答案:(1)背景:清军收复了台湾;西方殖民者侵扰东南沿海;清廷官员对台湾地位的认识存在分歧。(2)作用: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辖,密切两岸的联系;加强了台湾地区的防卫能力,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侵略;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促进了台湾地区的民族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