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四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
2、、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
3、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材料二: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
4、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
5、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
6、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1. 下列对材料
7、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B. 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C.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D. 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B
8、. 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C. 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D. 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 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C.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D. 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4. 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
9、情。”这一观点在古代诗人中很有代表性。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5. “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 A2. A3. B4. 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成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政治的本质是协调人际关系,政治的作用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着密切的关系;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5. 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的推动力;政治的活力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错误。原文“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
10、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大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代表协调人神关系不重要。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A.“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错误。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可知,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任务,并无说这样就需要
11、尽可能维护个体、集团的利益。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A.是在说以德治国,不符合题意;B.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能济世劝俗,补阙拾遗,“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符合题意;C.是说诗人经历磨难而后创作出好诗,不符合题意;D.此句是在说诗人看待人生的态度,不符合题意。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成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
12、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可知政治的本质是协调人际关系,政治的作用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观点与“通其上下之情”有关。原文“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故可证明“察其得失之政”。
13、【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无论是屈原、曹操政治集团,还是建安诗歌、王安石变法,这都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这造就了当时诗人的创作。同样,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有关。原文“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推动力有很大的关系。原文“一般性地排除
14、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活力性有关。(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场萧红文本一:老王婆工作剩余的时间,尽是述说她无穷的命运。今夜院中一个讨厌的孩子也没有,王婆领着两个邻妇,坐在一条喂猪的槽子上,她们的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地。再过一会,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
15、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闪着。屋里,像是洞里,响起鼾声来,布遍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天边小的闪光不住的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摔死了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早晨,我抱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等我想起孩子来,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凶兆,偏偏孩子跌在铁犁一起,我以为她还活着呀!等我抱起来的时候啊呀!”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园,都在闪光下出现。妇人们被惶惑着,像是有什么冷的东西,扑向她们的脸去。闪光一过,王婆的声音又继续下去:“啊呀!我把她丢到草堆上,血尽是向草堆上流呀!她的小手
16、颤颤着,血在冒着气从鼻子流出,从嘴也流出,好像喉管被切断了。我听一听她的肚子还有响;那和一条小狗给车轮压死一样。我也亲眼看过小狗被车轮轧死,我什么都看过。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那孩子从娘的肚子里硬搅出来。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在场上一粒一粒我把麦子拾起来,就是那年我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像连口气也没得喘似的,冬天就来了!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到冬天我的背曲得
17、有些厉害,在手里拿着大的麦粒。可是,邻人的孩子却长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王婆推一推邻妇,荡一荡头:“我的孩子小名叫小钟呀!我接连着熬苦了几夜没能睡,什么麦粒?从那时起,我连麦粒也不怎样看重了!就是如今,我也不把什么看重。那时我才二十几岁。”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邻妇互相望着,感到有些寒冷。狗在麦场张狂着咬过去,多云的夜什么也不能告诉人们。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屋里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他忽然响叫:“怕是要落雨吧!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每日进城,他渐渐不注意麦子,他梦想着另一桩有
18、望的事业。“那老婆,怎不去看麦子?麦一定要给水冲走呢?”赵三习惯地总以为她会坐在院心,闪光更来了!雷响,风声。一切翻动着黑夜的村庄。“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吧!”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起,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王婆又震动着喉咙:“快些,没有用的,睡觉睡昏啦!你是摸不到门啦!”赵三为着未来的大雨所恐吓,没有与她拌嘴。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树吹啸起来,有点像金属的声音,为着闪光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点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
19、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黄狗在草堆开始做窝,用腿扒草,用嘴扯草。王婆一边颤动,一边手里拿着耙子。“该死的,麦子今天就应该打完,你进城就不见回来,麦子算是可惜啦!”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展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种麦的人家,麦草堆得高涨起来了!福发家的草堆也涨过墙头。福发的女人吸起烟管。她是健壮而短小,烟管随意冒着烟;手中的耙子,不住的耙在平场。侄儿打着鞭子行经在前面的林荫,静静悄悄的他唱着寂寞的歌;她为歌声感动了!耙子快要停下来,歌声仍起在
20、林端:“昨晨落着毛毛雨,小姑娘,披蓑衣小姑娘,去打鱼。”(节选自萧红生死场,有删改)文本二: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节选自鲁迅序)不用说,这里的农民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节选自胡风读后记)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事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这一比喻,写出老王婆讲故事时的流畅性,这与故事本身的悲惨
21、性形成反差,增强了震撼力。B. 文中多次将夜色中讲故事的老王婆称为“幽灵”,是有意塑造老王婆人性异化的形象,与卡夫卡变形记有一定的相通之处。C. 文中划波浪线句子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大雨即将到来时村庄的慌乱,充分体现了鲁迅所说的“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D. 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长虹、凉爽的空气和高涨的草堆等,写出了闪电后的忙碌和平静,表达了作者对勤苦劳作的人们的赞美。7. 下列对文中划线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王婆以两个疑问句,将人们的预想和自己的实际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点”“一滴”两个数量词耐人寻味。B. 麦子的丰收,竟让一个母亲忽略了孩子的不幸,甚至感受不
22、到一丝悲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C. 文中连用三个“没”,生动地表现了老王婆在收获时节的忙碌辛劳,其实老王婆也正是借劳动来逃离丧子之痛。D. 丰收过后,当老王婆看到邻人的孩子长大时,又忽然想起自己的孩子,这说明老王婆仍然保有着基本的母性良知。8. 文中反复写到夜空中的“闪光”,有怎样的作用?9. 学过祝福之后,老师给同学们拓展阅读了本文小说节选。通过阅读对比,同学们发现,样林嫂和老王婆的故事有着相近的主题,但在叙述艺术上存在较大差异。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叙述艺术的差异性。【答案】6. D7. C8. 引出下文夜间村子里忙乱,与结尾部分第二天清晨的凉爽平静形成反差;与老王婆的故事相
23、呼应,营造紧张、悲凉的氛围。9. 叙述视角:祝福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而这篇小说则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方法:祝福中在“我”回鲁镇的故事中插入叙述了祥林嫂的故事,而这篇小说则主要以顺叙的方式展开;叙述语言:祝福中叙述祥林嫂故事的语言简净客观,而这篇小说在叙述中穿插景物描写,语言更加细腻,富有一定的情感张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赞美”错,这段描写写出了人们的忙碌和欣喜,暗含了作者对人们这一生存状态的惆怅和沉思。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从下文“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可知老王
24、婆整个秋天的没有停脚只是丰收的忙碌,并不存在借此逃离丧子之痛的意图。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天边小的闪光不住的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王婆的故事在闪光中开始;“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园,都在闪光下出现”,这是王婆讲到孩子死去的时候的环境;“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这是王婆在忙碌结束后看到邻家的孩子长起来,又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小钟时的环境描写。可见关于闪光的描写与老王婆的故事相呼应,营造紧张、悲凉的氛围。“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屋里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他忽然响叫:怕
25、是要落雨吧!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吧!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起,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为着闪光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点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这些关于闪光的描写引出下文夜间村子里的忙乱;与结尾部分第二天清晨的凉爽平静形成反差,“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展趁着
26、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题干提示我们要从叙述艺术方面比较两文。叙述视角:祝福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我”是小说祝福中的重要线索人物,在我的叙述中,呈现出了祥林嫂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篇小说则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描写老王婆向邻家妇人讲述她失子的事,描写村人生活的忙碌、辛苦,村庄在即将到来的雨夜的混乱等。叙述方法:祝福先写“我”回鲁镇,遇到了祥林嫂,写祥林嫂的死亡,然后回忆与祥林嫂有关的故事,这是采用倒叙和插叙手法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而这篇小说则主要以顺叙的方式展开,写在不断的闪光中老王婆讲述她的故事,写闪光让村人陷入忙乱,写第二天
27、村庄的平静。叙述语言:祝福中叙述祥林嫂故事的语言简净客观,都是围绕祥林嫂来写,如写四叔对祥林嫂的厌恶,写柳妈与祥林嫂对话,祥林嫂去捐门槛等。而这篇小说在叙述中穿插景物描写,如“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地。再过一会,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闪着”,语言更加细腻,富有一定的情感张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
28、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
29、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注】梁王,即魏襄王。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30、是( )A. 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B. 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C. 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D. 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也常被用来代指国家。B. 函谷,中国古代关卡。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C. 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
31、,“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D. 以为,即认为。还可指“把作为”,如“秋以为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作为韩国的盟友,齐王答应了韩国使臣的请求并决定出兵帮助韩国。B. 韩国与秦国交战,楚、赵两国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C. 秦武王的近臣诽谤张仪,指责他曾对惠王不忠。齐王也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不该重用张仪。D. 齐王发兵攻魏,张仪献退兵之计。他把舍人冯喜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32、代汉语。(1)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2)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14. 在张仪看来,秦武王如何才能成就“王业”?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 C11. B12. A13. (1)所以我愿意让我这不成材的身子前往魏都大梁,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2)大王十分憎恶张仪,既然如此,大王在秦王面前未免太抬举张仪了。14. 借助齐王对张仪的憎恶,挑起齐、魏之间的战争。在齐、魏混战之时,趁机攻打韩国,打通东出函谷关之路。率军直逼周天子的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持周天子,掌握地图和户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君王的谋划错了,(我们
33、)不如听之任之。当初燕王子哙把国君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百姓不拥戴子之,诸侯不和他交往。秦国进攻韩国,楚国、赵国一定援救它,这是上天把燕国赏赐给我们啊。“不如听之”句意完整,“之”作“听”的宾语,在“之”后断开;“子哙”作“与子之国”的主语,在“子哙”前断开,排除BD;根据前文语境“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可知,秦国进攻的是韩国,故应是“秦伐韩”,而不是“秦伐韩楚”,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B.“就是指函谷关”错误,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是指剑门关。D.“以为”在文中是指认为,在后面两句话中
34、意为“把作为”。句意:我们就把秋天作为婚期/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答应了”错误,当齐王准备救援韩国时,田臣思建议“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田臣思建议齐王听之任之、静观其变,齐王说“好”,然后“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齐宣王只是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意图趁秦国攻打韩国的时候借机发兵燕国。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故”,所以;“之”,去,前往;“举兵”,出兵。(2)“憎”,憎恨;“虽然”,即使这样;“
35、厚”,抬举;“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王之托仪于秦王也厚矣”,大王在秦王面前未免太抬举张仪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张仪向秦武王建议“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张仪建议挑起山东诸国之乱,乘势攻城略地,扩充疆土。具体做法:“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借助齐王对张仪的憎恶,挑起齐魏之间的战争。“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趁齐魏混战之时,乘机入侵韩国,打通东出函谷之路。“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率军直逼两周地界
36、,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持周天子,(从而)掌握地图和户籍。参考译文韩国、齐国结为盟国。张仪用秦国、魏国的军队进攻韩国。齐王说:“韩国,是我的盟国。秦国进攻韩国,我准备去援救它。”田臣思说:“君王的谋划错了,(我们)不如听之任之。当初燕王子哙把国君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百姓不拥戴子之,诸侯不和他交往。秦国进攻韩国,楚国、赵国一定援救它,这是上天把燕国赏赐给我们啊。”齐王说:“好。”于是就(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将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韩国自认为与齐国有邦交关系,于是就跟秦国交战。楚国、赵国果然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发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张仪侍奉秦惠王,惠王死,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厌恶
37、张仪,说:“张仪侍奉先王不忠心。”话没说完,齐国使者的谴责就到了。张仪听闻这些,对武王说:“我有一条愚笨的计谋,希望献给大王。”武王说:“怎么办?”张仪说:“为国家社稷考虑,(其最上策莫如)在山东诸国发生变乱时,大王可以因此更多地攻占土地。如今齐王十分憎恨我,无论我走到哪里,他都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捐弃不肖之身前往魏国,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兵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大王可以趁机讨伐韩国,入侵三川之地,使秦兵东出函谷关却没有阻挡,麾兵直逼周王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户籍,这就是帝王基业啊。”武王说:“好。”于是准备了三十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
38、梁。齐王果然发兵攻魏。魏王十分恐惧。张仪说:“大王不要忧心,我可以让齐国退兵。”于是派他的舍人冯喜到楚国,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齐国、楚国的事务处理完毕,他趁机对齐王说:“大王十分憎恨张仪,即使这样,大王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举张仪呢?”齐王说:“寡人十分憎恨张仪,张仪在哪里,寡人必定攻打那里,先生何故说寡人抬举张仪呢?”回答说:“这正是大王抬举张仪之处。张仪离开秦国之时,曾与秦王密谋说:替大王谋划,莫如等东方诸国战乱大起,这样大王可以借此扩张土地。齐王十分憎恨我,我在哪里,齐王必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捐弃不肖之身前往魏国,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兵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
39、之时,大王可以趁机讨伐韩国,入侵三川之地,使秦兵东出函谷关却没有阻挡,麾兵直逼周王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户籍,这是帝王基业啊。秦王认为说的很对,派出三十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梁。齐国果然讨伐魏国,此举让大王对内使民众疲弊对外交恶盟国,并在邻国间广树仇敌而陷自己于不利境地,而使张仪得到秦王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抬举张仪。”齐王说:“好。”于是停止进攻魏国。(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萍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
40、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开头两句写雨后远望所见的景色,以“秋雨”和“晴空”来烘托,重点写“山色”之“碧”,使碧绿更加鲜明。B. 上阕结尾两句写词人在醉眼朦胧中回望邈远的黄河与洛水,遗恨于夕阳之中,实质是抒发词人对未能收复沦落中原的遗恨。C. 下阕开头写景后,转入叙事怀古,词人遥想与平山堂有关系的欧阳修和苏轼都已仙逝,表达出对欧、苏的景仰,充满沧桑感。D. 下阕结尾两句与上阕相呼应,从怀古回到现实,写词人在秋风中匹马登程,怅然孤啸,表现了积极进取的勇气和韧性。16. 请简要
41、分析本词所运用的典故及其表达效果。【答案】15. C16. “菰菜莼羹”使用了张翰见秋风思归家乡的典故,但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否定了归乡的可行性,只能默默地目送征鸿南归,表达了词人宦游各地、归乡不得的愁思。“人间俯仰陈迹”使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典故,是说时光匆匆,转眼之间年华逝去,壮志尽付东流,表达了词人对盛年易逝、事业无成的慨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的能力。C.“叙事怀古”错误,由“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等可知,应是议论怀古。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用典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
42、力。“菰菜莼羹一梦”运用张翰典故: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的鲈鱼脍和莼菜羹,就命驾而归。这一典故通过张翰对家乡的思念,表达词人对家乡的思念。“菰菜莼羹”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现实性,写出词人欲归而不得,思乡而难回。因此只好“无语寄归鸿”,词人眼看着鸿雁南归,而自己只能继续羁旅漂泊,目送归鸿,表达了词人宦游各地、归乡不得的愁思。“人间俯仰陈迹”使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典故,当初的平山堂如今已经成为陈迹,当初的欧阳修和苏轼两位“仙翁”已经逝去,可见时光匆匆,转眼之间自己年华已逝,而英雄壮志却依然不曾实现,从而表达了词人对盛年易逝、事业无成的慨叹。(三)名篇名句默写17
4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描写出曹操在江边饮酒、执矛吟诗的情景,抒发了英雄的豪迈情怀。(2)诗经静女中“_,_”两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赞美管箫之美,实际上是在赞美姑娘的美丽。(3)李商隐锦瑟中“_,_”两句,采用起兴手法,睹物闻声,引发对逝去年华的追忆。【答案】 .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 彤管有炜 . 说怿女美 . 锦瑟无端五十弦 . 一弦一柱思华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酾”“槊”“炜”“怿”。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当年从清华大
44、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就成了屏蔽试验反应堆设计建造者之一。当时中国 ,科研条件艰苦,生活设施落后,且各国都对反应堆的研究保密,没有资料可以借鉴。他们从零起步, ,历经6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攻克关键技术不可能 。”王大中说。2021年,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核电技术要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40多年前王大中就认定了发展方向,这也显示出他的 ,“他的这种战略眼光有时候近乎神奇。”张作义如此形容他的恩师。回首来路,王大中感慨,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克服困难需要什么?需要悟性、勇气和
45、韧性。面向未来,86岁的他初心不变:“科技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 一穷二白 攻坚克难 一蹴而就 远见卓识19. 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建成,该核电示范工程具有固有安全特性,这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 比喻:把科研比作登山,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科研过程的艰难。设问:先用“克服困难需要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醒
46、注意、引导思考的效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科研条件艰苦,生活设施落后”指的是底子薄,条件差,故可填写“一穷二白”。“一穷二白”:比喻基础差,底子薄。第二空:依据“且各国都对反应堆的研究保密,没有资料可以借鉴。他们从零起步”推断科研攻关很艰难,并依据“历经6年”可知用时长、难度大,故可填写“攻坚克难”。“攻坚克难”:攻占坚固的堡垒,克服层层的困难,现在常常用来形容或鼓励人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的完成任务。第三空:依据“历经6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和“攻克关键技术不可能”推断攻坚克难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目标,故可填写“一蹴而
47、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第四空:依据“他的这种战略眼光有时候近乎神奇”和“40多年前王大中就认定了发展方向”推断王大中对未来的发展预测准确,眼光高明。故可填写“远见卓识”。“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应先分析句子,看句子中包含哪些内容,然后先抽出主干,再给修饰的成分添上主语或者谓语,让其成为句子。这句话的主语是“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是谓语动词,“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是宾语。因此,可以根据这三部分内容把句子分成三个短语。“具
48、有固有安全特性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的建成”改成单句,可先把其中修饰的定语抽出来,并把“的”字去掉,变成主谓格式,即: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建成。而抽出来的修饰定语转换成谓语成分,也可使句子成为一个完整的单句,即“该核电示范工程具有固有安全特性”。原先句子的主语用指示代词“这”或“它”代替,则原长句中的谓语和宾语即可变成:这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最后将这些句子整合成一个句子即可: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建成,该核电示范工程具有固有安全特性,这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赏析句子表达效
49、果的能力。前半句运用了比喻,本体为“科研”,喻体为“登山”,比喻词为“如”,为明喻。语句极富想象力,化抽象为具象,把科研过程中充满艰难险阻的困难表达得形象可感。后半句运用了设问,提问是“克服困难需要什么?”,后面紧跟答案“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科研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的思想。(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北迁500多千米,一跃成为驰名中外的“网红”。通过视频,人们看到了野象在县城里优哉游哉巡游的情景,所幸的是,大象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这还是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近些年,云南特定地方的
50、“人象冲突”成了当地的公共安全问题,既涉及人的安全, 。云南大象的栖息地主要在普洱、西双版纳地区,但是随着当地橡胶和茶叶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这对野生亚洲象的生存产生了比较直接的影响。森林覆盖率的持续下降和人为活动范围的扩大限制了大象的活动和生存。这“逼迫”它们只能进入农业区觅食,由此带来了破坏庄稼、橡胶、茶叶甚至危及人命的后果。春季对于亚洲象而言,正是食物青黄不接之际。它们一路往北,只是为了 。聪明的大象也逐渐知道了人不会伤害它们,因而慢慢地敢于到农田采食,再进入村寨找食,甚至像现在一样进入城市觅食。21. 下列句子中的“它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它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这些
51、军训服装暂时不穿,就把它们先收起来吧。B. 它们既是食物又是中药,药食虽同源,但使用有讲究。C. 谦虚和虚伪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模糊了它们的界限。D. 它们叫朱鹮,也是中国的国宝,和熊猫一样珍贵。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 C22. 也关乎大象的存亡 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 寻找食物满足自己的食欲【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的“它们”是代词,指代非人物群体“大象”。A.代词,代指非人物群体“军训服装”。B.代词,代指非人物群体“既是食物又是中药这种物品”。C.代词,代指“
52、谦虚和虚伪”,是两个事物的合称,与原句的用法不一样。D.代词,代指非人物群体“朱鹮”。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近些年,云南特定地方的人象冲突成了当地的公共安全问题”可知,“人象冲突”是“人”与“象”双方的,这种冲突既会威胁人的安全,也会威胁大象的生命安危,据此可写“也关乎大象的存亡”;第二空,根据后文“这对野生亚洲象的生存产生了比较直接的影响”可知,此空应填的内容是它后句中“这”的指代内容,也就是“橡胶和茶叶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后果,结合后文“森林覆盖率的持续下降”,此处可填“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第三空,根据前文“季对于亚洲象而言,正是
53、食物青黄不接之际”和后文“因而慢慢地敢于到农田采食,再进入村寨找食,甚至像现在一样进入城市觅食”可知,它们一路向北的目的是寻找食物,据此可写“寻找食物满足自己的食欲”。四、写作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黄国平博士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在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2021年他因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走红网络。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有人说,有梦
54、想谁都了不起。出身不能选择,但是想去的地方可以自己选择,有什么样的奋斗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某方面(或总体)的深刻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关于黄国平博士的人生奋斗历程。凭借着自己朴素的人生信念,“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他从小山村走到中国科学院大学。一路艰辛,一路奋斗,一路坚持。借“有人说”进一步点出了写作的关键。对于“梦想”、“出身”、“选择”、
55、“奋斗”等的感悟和思考自然成了写作的中心。作文可以写对某一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也可以写总体的感悟和思考。比如:可以谈“梦想”的重要性,它对人生的指引意义,不可以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梦想到达的地;可以谈“梦想”与“奋斗”的关系,没有梦想的奋斗是蛮干,没有奋斗的梦想是空想等。用到的材料非常丰富,比如:不向命运低头的穆夫塔,通过读书改变出生的“小镇做题家”,江梦南的求学之旅,外卖小哥雷海问鼎诗词大会冠军等。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第一部分回答为什么,生活从来不易,但只要你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迟早会走出一条路。有梦想的人,谁都了不起。第二部是主体部分,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不被当下、出身所束缚,有追求梦想的信心和勇气。二、坚定信念不动摇,坚持梦想,勇往直前。三、用脚踏实地的勤奋努力去走出一条抵达梦想的坦途。第三部分,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应当心怀梦想,做时代的追梦人。立意:1.有梦想谁都了不起。2.出身不能选择,要去的地方可以选择。3.奋斗的人生最可贵。4.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