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颁布“推恩令”B.郡国并行制C.内外朝制度D.实行察举制【解析】选B。“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强调既继承周朝的分封制度又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度,即推行郡国并行制,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故选B。2.下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A.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解析】选D。推恩令的施行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
2、强中央集权,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故D正确。3.史载:“始置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职务()A.管理地方财政收入 B.分割知州行政权C.监管地方司法事务 D.分割地方军事权【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北宋”“通判”“常与知州争权”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北宋地方行政管理。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明显不符合北宋“通判”的职能,不符合史实,排除。进一步可知,B正确。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解析】选D。元朝时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5.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事权的过分分制B.科举制的完善C.中央集权的加强D.皇权专制削弱【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就是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加强集权,这造成了机构臃肿庞杂,效率低下,所以A正确。B与“无效率”关系不大,故排除。C是宋朝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故排除。D说法本身错误,排除。6.(2019四川学业考)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选官标准主要是()A.门第B.军功C.才学D.声
4、望【解析】选C。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它突出个人的才能、学识,故本题选C。二、非选择题(16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材料二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古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北宋强化君权的显
5、著特点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4分)(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2分)(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6分)【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北宋加强皇权的显著特点是分化事权;第二问可从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等回答。第(3)题,从职责的角度对比即可。第(4)题,联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回答。答案:(1)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2)特点:分化事权(或分割相权)。措施
6、: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3)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决策;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4)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8广东学业考)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A.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
7、,西周通过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周王室,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根据材料“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西汉统治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故C正确。2.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解析】选C。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藩镇自行任命官吏,不向朝廷交纳贡赋,反映的是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故选C。A、B、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3.(2018北京学业考)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
8、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王朝是()A.汉朝B.唐朝C.北宋D.明朝【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的精兵强将充当中央禁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设通判进行监督;财政收入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大部分收归中央。故C正确。4.(2018贵州学业考)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只凭皇帝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对国家的统治,于是设官分职。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分工所采取的措施是()A.三公九卿制B.内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
9、D.二府三司制【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分工所采取的措施是三省六部制,故C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故A错误;内外朝制度是汉代的中枢机构,故B错误;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枢机构,故D错误。【补偿训练】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解析】选A。三省的协调分工实现了对中央行政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故A正确;三省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完全保证”过于绝对
10、,故B错误;三省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滥用,故C错误;三省制体现的是专制皇权之下的最低限度民主,故D错误。5.(2019福州高一检测)唐代宗时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门下省B.中书省C.御史台D.尚书省【解析】选A。由材料“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可知具有审议权,故选A;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排除B;御史台负责监察,排除C;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D。6.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11、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解析】选C。“从汉至元”,上述政治机构的设置目的是解决君权和相权、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这两对矛盾,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故C与题意相符。【深化点拨】中央集权制存在两对基本的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两对矛盾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7.(2019丽水高一检测)有学者在介绍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
12、”材料说到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解析】选D。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九卿”之中的“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故A错误;西汉沿袭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故B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之中的户部主管财政,故C错误;根据材料“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故D正确。8.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治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
13、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解析】选B。由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元朝大一统、疆域广阔,为了有效加强对地方统治而设立了行省制度,故B符合题意。A中说“地方政治自主性”,不正确;C中说行省“监察地方政治”,不正确;D中说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正确。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材料二魏初创九品中正制,起初尚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后)重家世、轻才学之歪风渐盛。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
14、深层逻辑材料三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取士。唐代,科举得以定制。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杨晔科举制度评析(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选官途径及标准。(4分)(2)与材料一、二相比,分析材料三中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及其政治影响。(14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第(1)题,材料一强调“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可见地方举荐是关键,由此判断此制度为察举制。第(2)题,材料一、二讲述的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材料三讲述的是科举制;注意从选官的标准、形式两方面分析新变化,依据所学内容回答其影响。答案:(1)途径:察举制;标准:孝廉。(2)新变化:重才学,不分身份地位;重考试,科举成定制。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