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扬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必修)201211第卷 客观题 (共70分)注意事项: 1作答第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写在答题卡和答卷的密封线内,请将考试证号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 2第卷答案必须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B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D
2、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英国著名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下列观点与此相同的是A气者,理之依也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心外无物 D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4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这属于A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 D唯心主义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 问题展开的A理论和实际谁是本原的 B运动与静止谁是本原的C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 D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谁是本原6“树欲静而
3、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7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里的“物质”是指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8下边漫画山中无柴草,挖根换酒钱,讽刺某些人无视 A自然界的客观性 B意识的创造性C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D实践的创新性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
4、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0从意识内容看,意识是A人脑的机能 B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物质的产物 D自然界长期发展结果11“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意识就反映什么。”这个观点表明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D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人能制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13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
5、,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 B C D 14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范畴的是A水往低处流 B新陈代谢 C月亮绕地球转 D红灯停,绿灯行 15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6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原因在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6、 D意识对人的行动具有指导作用17“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体现的哲理是 A凡事都要亲自去做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不参加调查,错误是难免的 D认识受主观条件的限制18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反复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占有真理比追求真理更有意义 A B C D 1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表明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认识具有主观性 C. 真理具有永恒性 D. 认识具有无限性20现在,“星座”这个词在中学生中很是时髦。在某些校园里,星座运程已成为一些中学生的行动指南,把考试、情感、工作等,这
7、一切的未知数都和星座、运气挂钩。从哲学上看,把考试、情感、工作等和星座、运气挂钩的观点A承认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B看到了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多层次的C肯定了事物的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 D用虚构的主观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21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告诉我们A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B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C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D要学会系统优化的方法22“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蕴含的哲理是 A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B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C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8、 D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23沪杭高铁开通,从杭州火车站到上海虹桥车站,大约41分钟时间,上海杭州两座城市从此进入了“同城时代”。这表明A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B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对事物的联系也是无所不能的C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D联系是多样的,但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2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著名诗句体现的哲理是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D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25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
9、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2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变化 B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72011年8月5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五部门召开会议,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下列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物质决定意识 B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意识和物质相互作用、相互依赖28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异常庞大复杂并带有很大探险行、系统性的
10、科技工程。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前面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它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B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事物总是要向前发展的 D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2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等成语体现的哲理是A要重视质的飞跃 B要重视量的积累C量变是质变的结果 D质变是量变的前提30.“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相比,最大不同在于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富民强”,“十二五”规划则强调“民富国强”。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从追求“国富民强”到追求“民富国强”的转变从哲学上看属于A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变 B工作重心的转变C
11、质变基础上的量变 D量变基础上的飞跃二、判断题:阅读下列各题,判断正确与错误,并在答题卡上对应的方框内填涂,A代表正确,B代表错误。(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l0分)31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33所有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34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6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37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38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39前进性和曲折性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4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第
12、卷 主观题 (共30分)三、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在答题卡上简要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小题,第41题8分,第42题10分,共18分)41现阶段,我国的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国家区别不同的情况,采取针对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这一措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理解。目前,一些中学生不顾家庭收入实际情况,消费行为受攀比消费心理影响,存在着“吃的看广告,穿的看牌子,玩的看流行”的现象,手机、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有些学生的消费超过了父母消费的总和,给家庭经济带来压力。(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说明“国家区
13、别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的正确性。4分(2)从哲学上看,为什么会出现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的现象?4分42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过去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现在几乎年年都会遇到。在遭遇重大损失后,人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慌。于是,有人对人类认识的使命产生了动摇。然而,专家指出,人们完全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极端天气的正确认识。(1)“人类认识的使命”是什么?(2分)(2)专家的观点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道理,请对这一道理进行简要说明。(8分)四、探究题: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并将你的观点与建议写在答题卡上。(本部分1题,12分)某中学高二(2)班同学在学习了半学期的生活与
14、哲学后,开展了题为“理论与实际”的探究活动。请你身临其境参与探究:【观点辨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两位同学有下面一组对话:甲同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就是发展的观点,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乙同学说:“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但联系的观点根本不同于发展的观点,二者没有任何联系。”(1)请你就上述观点加以评析。(4分)【理论运用】2011年9月6日正式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对于在全
15、国范围内推动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务院为什么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6分)【活动感悟】通过辨析和运用,同学们准确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并初步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3)请分析说明开展“理论与实际”研究活动的哲学意义。(2分) 座位号 扬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必修)期中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2345678910CDCACACAC B 11121314151617181920A
16、BABACBADD21222324252627282930CCABCCDDBD二、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1323334353637383940ABBAABBABB三、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在答题卡上简要回答问题。(共2题,41题8分,42题10分。共18分)41.(1)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国家区别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 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分)(2)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4分)42(1)人类认识的使命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分
17、)。(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每点2分)四、探究题: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并将你的观点和建议写在答题卡上。(本题12分)43(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发展是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甲同学而忽视了二者的区别,是错误的观点。(2分)世界既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二者是统一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变化、发展发展。乙同学忽视了二者的联系,也是错误的观点。(2分)(2)联系是普遍的、客
18、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家搞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国家搞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用中西部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国家搞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答出其中两点给6分)(3)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开展此项研究活动,有助于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增长才干。(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如: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开展此项研究活动,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科学发展观,树立大局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