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可知,反映出宗法
2、制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应排除AC两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需要掌握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进行分析理解。2. 对于夏朝是否存在,顾颉刚认为:“在诗书中,禹的地位是独立的,事迹是神化的;禹是禹,夏是夏,两者毫无交涉。一直到战国以后的文籍里,我们才发现禹是夏代的第一世君主”。郭沫若评论说:“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
3、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对此,合理的认识有顾颉刚主要是基于文献考辨,质疑夏朝的存在在未获考古学支持前,夏朝存在与否难以确认诗、书成书时间与夏朝较近,故为信史在郭沫若看来,顾颉刚的考证有其一定合理性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诗书中,禹的地位是独立的,事迹是神化的;战国以后的文籍里,我们才发现禹是夏代的第一世君主”、“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颉刚主要是基于文献考辨,质疑夏朝的存在,故正确;在未获考古学支持前,夏朝存在与否难以确认,故正确;诗、书由
4、于缺乏证据支持,不是信史,故排除;郭沫若认为,顾颉刚的考证有其一定合理性,故正确。故组合错误,故A排除。组合正确,故B正确。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朝考证3.张树平说: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在权力控制和社会组织的意义上,“若以西洋史的眼光看,都是非常现代的创设”。这里的“现代”是指A. 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B. 运用法律来实现权力的监督C. 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D. 官员选用采取公平公开方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
5、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又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中国古代的政治从贵族政治演变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趋于制度化和体系化。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ABD都是从一个角度来说的,都不能全面说明材料,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治的特点4.唐安史之乱期间,叛军先后攻占东都洛阳、西京长安,但依靠地方的抵抗最终平定了叛乱;1127年,金兵长驱南下,都城东京很快失守,全国统治瓦解,北宋灭亡。据此可知A. 相比唐朝,北宋的中央集权有所削弱B. 唐朝兵力部署原则优于北宋C. 相比北宋,唐朝面临的外敌比较弱小D. 唐朝地方政府拥有更多资源【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的安史之
6、乱攻占了首都仍然依靠地方的抵抗平定了判乱,而北宋首都失守则标志朝代的灭亡,说明唐朝的地方政府拥有比宋代更多的军队、物资等自主权,正确答案为D;按照中央集权发展趋势,北宋强于唐朝,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唐朝兵力部署原则优于北宋,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两个朝代所受外敌力量的大小,C错误。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内阁
7、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6.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A. 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B. 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 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先秦时人才选拔以才能为主,不看重出身门第,但到了魏晋
8、,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结合所学知识,先秦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而魏晋时期政局稳定,这表明阶层的逐渐固化影响到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官吏的出身问题,并未涉及儒学,无法体现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官吏的出身问题,不能说明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且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D项,天下大同是古代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表明先秦存在选贤举能不论出身的做法,但不代表先秦是大同社会,故D项错误。7.罗马共和国时期,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
9、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A. 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B. 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C. 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D. 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 “故意杀害他人”“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采取了不同的标准进行量刑,而不是缺乏统一的标准,故A项排除;罗马法在量刑时考虑犯罪的动机不是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故B项排除;万民法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二罗马共和国时期使用的是公民法,故C项排除;材料中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采取不同的判罚标准表明罗马法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故D项正确。8.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
10、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说明A. 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B. 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C. 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D. 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即雅典民主制度能更好的把人民和政府联系在一起,把维护城邦国家的利益建立在雅典民主制度上,D正确,AB不是材料强调的思想,故排除;C中“必然”说法绝对,错误,排除。9.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
11、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原则B. 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C. 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D. 英国还没有建立责任内阁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英国政府在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这一段时间内,国王的权力依旧在政府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体现出近代体制中依然留有一定的封建残余,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而不是国王直接参政;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议会的态度,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D选项错误,与材料反映内容相悖。点睛:在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过程中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这就势必造成封建势力参
12、与在历史的发展中的挣扎,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相抗衡,我们要清楚这一点。10.学者任东来指出:“美国宪法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国宪法A. 有利于维护民众的民主权利B. 使各州获得充分自治的权力C. 人民获得广泛的民主和自由D. 使美国处于无权地位【答案】A【解析】从材料关键信息“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等,可以解读出这样的信息:宪法制定的目的是防止政府的权力过大,加强对政府的制约。因此,此部宪法是为大多数人的利益着想的。故A正确;材料无从体现BC;D项表述本身错误,而
13、且与题意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相关史实,美国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成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行使,又互相制约以防止权力滥用,保障人民的利益。11.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A. 地理环境影响了法律体系的特点B. 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C. 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D. 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14、,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成文法系,英美法系又称判例法系,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小,法律多以判例形式出现,说明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没有反映出这一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延续的观点无法成立,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并非强调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故C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5、12.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C. 甲午战争D. 义和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可知,符合这一概念只有A。鸦片战争表明这场战争的原因、性质。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
16、,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C.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D.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知陈旭麓资本主义扩张一方面造成落后地区原有的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又推动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旨在强调西方侵
17、略的影响而非动机,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未强调中西方社会差距,排除。14.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生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
18、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选C。AB项还只是商品输出阶段;D项在马关条约后。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15.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 否定其排外主义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 全面赞扬与肯定D.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这是指的义和团运动排斥一切外洋文明;
19、“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是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反帝意义,故D项正确。A项和B项只符合部分信息,故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16.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A. 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B. 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C.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D. 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
20、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可知,是成员贫困导致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故A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不能得出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的结论,故B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西方列强入侵”的信息,故排除C。从材料“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和材料“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见传统的宗法关系和宗族庇护日益被抛弃,而宗族是传统的基层社会机制,故D表述符合题意,选D。17.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方,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
21、央的号令。这种情况表明A. 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各自为政B. 三民主义在理论上存在重大缺陷C. 同盟会尚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D. 列强支持地方军阀形成割据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可知,同盟会不能对革命起到领导核心作用,导致地方各自为政,C选项符合题意。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各自为政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无法形成对地方的有力领导,A选项排除。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和民权主义,材料与三民主义无关,B选项排除。立宪派、旧官僚和地方革命派不属于军阀,D选项排除。18.1921
22、年底至1922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A. 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B. 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C. 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D. 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答案】B【解析】AC不符合史实,排除;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确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国共合作符合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需要,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故B正确;中共加入国民党的目的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需要,并不是为了“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
23、成分”,故D错误。19.“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A.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B. 俄国城市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D.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可知1930年中共部分领导者仍然主张城市
24、中心论,但是1928年中共在事实上已经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说明党内在革命道路上仍然存在分歧,A选项符合题意;实践证明城市中心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B选项排除;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一条争取的革命道路,C选项排除;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中共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选项排除。20.1940年,美国合众社驻北平的记者曾发出以下电讯:“自华军部队在河北开始大规模进击之后,北平四周之华军,亦实行响应,甚为活跃。现北平日军极为震动,平津铁路,昨日不通。”这反映了A. 敌后战场的抗战作风顽强B. 正面战场会战得到有力配合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形成D.
25、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时间“1940年”和“华军部队在河北开始大规模进击”,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百团大战”,这反映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顽强抗战的史实,故A项正确;正面战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于1942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从此,敌后战场就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但材料只是限于华北,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21.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A. 揭开
26、了渡江战役的序幕B. 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C. 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D. 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史实,再现了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中“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相符
27、,挺进大别山,能够威胁到武汉和南京,控制长江,符合材料中的特征。故答案为D项。A项,从材料中描述的地理位置特征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指大别山地区,材料反映的态势应该是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的是反攻的序幕,而不是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应该是挺进大别山以后的情形,而不是淮海战役结束以后的状态,排除;D项,国共决战时机成熟,应该是在1948年的8月份,而材料反映的是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的六七月份,时间上不符,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
28、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2.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认为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这样评价的依据是A. 巴黎公社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C. 巴黎公社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肯定D. 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的“尽历史责任”指的是反抗卖国的资产阶级梯也尔政府,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限制资产阶级措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历史责任”无关,故排除AB
29、D。点睛:通过材料关键词“镇压”,明白材料对当时执政的政府持否定态度,则对巴黎公社的行为持肯定态度,故肯定了巴黎公社的爱国主义色彩。阅读材料时,注意材料的语气和情感色彩。23.“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之后,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此次武装起义A. 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B.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C. 促成了列宁主义诞生D. 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十月革命,而“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都与
30、二月革命有关,故A、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主义诞生,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列宁回国后,领导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24.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护照不论在护照种类上,还是在内容格式上,都经历了多次变革。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推
31、动了中西关系的正常化,结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71年”可知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可得出当时中国实行的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而“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源自于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中国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关系,故B项正确;“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是在新时期,与材料时间不合,故C项排除;“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反映的是建国初期,也不能反映题意,故D项排除。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
32、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汪士铎(曾任曾国藩幕僚)材料三:(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33、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敌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蒋介石日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答案】(1)包括了皇帝和中书省、门下省长官的意见。意义:丞相权力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2)态度:敌视。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
34、才干。(3)变化:从不抵抗到持久抗战。原因: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等【解析】【详解】(1)包含:根据材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付门下”可知包括中书省和门下省长官的意见,当然还要有皇帝的决定。意义: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并且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2)态度:敌视。依据:根据材料“遍地皆盗相率为盗以谋食逆匪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可知称太平军为“盗”“逆匪”。因素:根据材料“盖承平久,孳息
35、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可知是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根据材料“取才之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可以总结出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3)变化:根据材料“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敌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可知从不抵抗到持久抗战。原因:依据题干涉及的信息和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主要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
36、的民族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材料二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试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运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材料三在中国一
37、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据材料一,指出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试验”。(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
38、治建设的主要成就。【答案】(1)人治导致国家治少乱多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说明:制定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临时约法;效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总统执掌行政大权;模仿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3)前提:新中国的成立。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资产阶级实行民主制度的尝试、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孙中山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故治常少
39、,而乱常多”可以分析得出是人治导致国家治少乱多。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以看出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有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联系所学可知,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之所以说“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试验”,联系所学可知,是因为制定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3)联系所学可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表现在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
40、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个月内与其它国家正式建交情况1949.10.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10.4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10.5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10.6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10.6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10.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10.7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10.16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10.27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11.23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1.18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材料二“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
41、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回忆录材料三各国要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和平。发展还需要良好外部制度环境,国际金融机构要加快治理改革,多边开发机构要增加发展资源。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我国对外关系的特点,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2)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决心伸出我的手”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
42、三,指出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哪些新变化?【答案】(1)特点:“一边倒”。原因:两大阵营逐步形成并走向对峙。(2)含义:“一个时代结束了”指的是中美敌对关系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指的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表达他个人对周恩来的歉意。(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维护世界和平。【解析】(1)特点:对材料一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此时和我国建交的都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联系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即可概括出此时我国对外关系的
43、特点是“一边倒”。这是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在国际上两大阵营已经形成,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要选边站。所以其原因可表述为:两大阵营逐步形成并走向对峙。(2)含义:材料二是尼克松对其访华时的情形的回忆,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一个时代结束了”指的是中美敌对关系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指的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尼克松“决心伸出我的手”说明了美国想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也表达尼克松他个人对周恩来的歉意,再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当时中美国关系得到改善的具体原因是: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3)材料三说明了新时期中国以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外交政策规定的目标,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列举出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变化有: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