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14KB ,
资源ID:82644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264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叶圣陶语文教学观述略.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叶圣陶语文教学观述略.doc

1、叶圣陶语文教学观述略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对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语文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引领着过去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且对当前的语文教改及今后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他的教学观基于他的课程观。笔者拟从课程观出发,对先生的语文教学观作一简要梳理及评述。一、课程观1、关于“语文”一词的含义解放前,语文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直至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语文”课本, “语文”一名便通行全国,成为法定名称。显然,“语”、“文”的合二为一,更切合这一学科的实际特征。但也

2、引起了人们对“语文”一词界定的争论,有“语言文字”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化”说;更有甚者认为语文就是白话文和文言文的简单组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鉴于此种对语文本体认识上的混乱,叶圣陶先生认为,“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恰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之外的文章”,“语文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后来,他又作了一个权威性的解释:“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1)2、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特征,是语文之所以成为语文的本质属性。因而语文学科的性质历来就是语文界所最

3、关心的、也是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争论主要体现在对“文”“道”关系的认识及处理上。叶圣陶先生在1959年11月的一封信中阐明了二者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割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进行思维活动,不能离开语言这个工具。就一篇文章说,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文章不是不相关的字句凑成的,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章的,是用来记叙事实,阐明道理,抒发感情,讲述知识的,事实、道理、感情、知识是内容,而记叙、阐明、抒发、讲述必须凭借语言作为表现形式。读一篇文章,理解它的内容和理

4、解它的语言文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写一篇文章 ,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也是分不开的。因此,无论说‘以道为主’‘以文为主’或者‘道与文并重’,都是把‘道’与‘文’割裂开来,既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 。”(2)这是叶老对文道统一所作的透辟而辩证的解释。“文”与“道”的关系实际就是今天所提倡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1962年叶老提出“语言是一种工具”,“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5、”(3) 1978年他正式提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4)。同时也指出,“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5)其工具性主要是指用来“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这一层面来说的。同时,他强调文章所表达的“理真”、“情切”、“意达”,即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认为,“半通不通的文章就是反映半通不通的思想”,而“经验和教训,再加上语文程度不错,才能写好。”这正是“文”与“道”的统一,也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叶老强调

6、“语文是一种工具”,是有其背景的。他从一开始登上教坛起,就是以封建教育的叛逆者的姿态出现的,他的信念是:新式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而不是养成“活书橱”、“人形鹦鹉”、“儒学生员”。当时所谓的“健全”和“善于处理生活”,主要是指能独立地、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具有为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推动社会的前进。而在这总的教育目标下,语文教育显示出了它特有的功能。叶老认为,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6),这工具决不是用来追求仕途功名的,而是用来增进知识,用来表情达意的,总之是用来更好地应付日常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做一个健全的公民的

7、。而这,又直接有利于整个社会。因此,他说:“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7) “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而“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就是掌握这门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8)叶老一生除了致力于学校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外,还十分热心于函授教育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业余教育的指导工作,就是出于他这种提高全民族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的坚定信念。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人文性。他的教学观、师生观、教材观等无不基于对语文科性质的透辟的认识。对于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文道统一这个核心问题,叶老也作过具体阐述。他认为关键在于“勿脱离本文”,要抓住“文篇的思路发展与语言运用”,不讲空道理,不讲空作法。他认为前提在于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能透彻地理解课文的本旨。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