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1有学者说:“儒家思想自先秦到汉代是一个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程,完成了一次从山中客到朝上臣的转变。”导致这次转变的最关键因素是()A汉初实行了“独尊儒术”B“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C董仲舒新儒学的创立D太学教育体系的建立解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践,与材料中“导致这次转变的最关键因素”相符,故选C项;汉初统治者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无为而治”,A项错误;“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是“这次转变”的结果,B项错误;太学教育体系的建立是“这次转变”的表现之一,D项错误。答案:C2
2、战国后期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B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解析:据题干材料“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及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强调了“君权神授”思想,故选C项;董仲舒是把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A项错误;君权至上思想秦代就存在,B项错误;此时儒学没有汲取佛道理论,D项错误。答案:C3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
3、,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A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B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C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 D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解析:A项表述不足以表述“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表述不完整,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分封的原则是血缘关系,题目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题目中“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涉及的是家庭关系,与敬天法祖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体现了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的思想主张,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答案:D4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
4、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A“大一统”的主张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天人感应”学说D“三纲五常”学说解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大一统”的主张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学说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三纲五常”学说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5董仲舒
5、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A实行察举制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D兴办太学解析: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故B项错误;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项正确。答案:D6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
6、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A提出天人感应B改革教育制度C提倡忠君爱国D推崇君权神授解析:“天人感应”强调对君权的神化,不涉及“引导人们崇尚孝德”,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把“孝”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依据,从教育层面入手,让孝德深入人心,故B项正确;“忠君爱国”不能取代“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故C项错误;“君权神授”是“天人感应”理论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B7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
7、和制度化解析: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的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答案:D8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A强调制度与秩序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重视道德与人伦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解析:从孔孟儒学开始,儒学都强调“礼”,讲究的是社会秩序,是其相同点,故A项错误;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汉代儒学的特点,不属于孔孟儒学的特点,故B项正确;儒学家一直提倡“仁”“仁政”,重视道德与人伦,故C项错
8、误;从孔孟到汉代,儒学家都强调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答案:B9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举意在()A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B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C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D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解析:董仲舒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不同,但并不代表董氏儒学就是优势,且这只是形式,非董氏儒学的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推知董仲舒提升儒学不是题干的意图,故B项错误;董仲舒儒学糅合道家等其他学说的理论,只是一种手段,非目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由天道来
9、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说明意图服务于当时汉朝的由“消极无为”到“积极有为”的现实需要,故D项正确。答案:D10据汉书载,汉武帝之孙刘贺,幼年继承王位,不久因种种劣迹、不学无术被废黜,封为海昏侯。后来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依据材料,可以得出()A郡国并行制已废除B汉书记载不足为信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论语成为儒家经典解析:郡国并行制始于西汉,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刘贺墓出土儒家简书、孔子像,而非汉书的可信度,故B项错误;由材料“汉武帝之孙刘贺,幼年继承王位”“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可知儒学成为正
10、统思想,故C项正确; 论语成为儒家经典是在宋以后,故D项错误。答案:C11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D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解析:材料主旨并非强调法学本身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法律具有儒家特点,不是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律人才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可得出中国古代的法律呈现出以礼入法的特点,即法律具有儒学化的特征,故D项正确。答
11、案:D12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解析:材料并不强调前后矛盾,西汉董仲舒只是对前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而非颠覆,故A项错误;董仲舒继承发展儒学,推行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迎合统治者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诸子百家的糅合,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文化的变迁更多的则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季康子问
12、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其原因。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为政以德);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
13、效果。原因: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原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
14、,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吕氏春秋不二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答案:(1)核心:“仁”“礼”。(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因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