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第一学期高二数学数学周练1 姓名 一、选择题请把答案直接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过P(2,0),倾斜角为120的直线的方程为 ( )ABCD2.已知直线,若,则 ( )ABCD3.过点且在轴上的截距是在轴上的截距的2倍的直线方程是 ( )ABCD4已知某样本的容量为50,平均数为70,方差为75现发现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其中的两个数据记录有误,一个错将80记录为60,另一个错将70记录为90在对错误的数据进行更正后,重新求得样本的平均数为,方差为,则 ( ) A BC D5若非零向量,满足,且,则的夹角为 ( )AB CD6.在中,分别为三个内角所对的,
2、若,则的面积为 ( ) A. B. C. D.7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记载:“刍甍者,下有袤有广,而上有袤无广.刍,草也,甍,屋盖也.”今有底面为正方形的屋脊形状的多面体(如图所示),下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上棱,与平面的距离为2,该刍甍的体积为 ( )AB C D8设,过定点的动直线和过定点动直线交于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二、多选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不止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的所有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9. 已知直线,若,则的可能值为( )A B C D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B方程能表示平面内
3、的任何直线C. 直线恒过定点D若直线(2t3)x2yt0不经过第二象限,则t的取值范围是11 一个袋子中装有2件正品和2件次品,按以下要求抽取2件,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 任取2件,则取出的2件中恰有1件次品的概率为B. 每次抽取1件,有放回的抽取两次,基本事件数为16C. 任取2件,“两件都是正品”与“两件都是次品”是互斥事件D. 任取2件,“两件都是正品”与“至少有1件是次品”是对立事件12如图,已知函数的图象与轴交于点,若,图象的一个最高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的最小正周期为 C一个单调增区间为D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三、填空题请把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3. 经过点
4、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是 .14.已知点,设点在线段上(含端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15设函数,若对于任意,都有成立,则实数m的最小值为_,当时,m取得最小值时,x的取值为_16如图,分别为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点P是与的交点,若,则的面积为 _ _.四、解答题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在中,的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若点.(1)求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2)求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方程.18从某高三年级男生中随机抽取名测量身高,测量发现被测学生身高全部介于和之间,将测量结果按如下方式分成组:第组,第组,第组,如图是按上述分组方法得到的频率分布直
5、方图.(1)由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该校高三年级身高的中位数;(2)求在这名男生身高不低于的人中任意抽取人,则恰有人身高在内的概率. 19锐角中,角,所对的边分别为,若且2cosB(acosC+ccosA)=b(1)求的外接圆直径;(2)求的取值范围20. (本小题共12分)已知直线方程为,其中(1)求证:直线恒过定点;(2)当变化时,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大值及此时的直线方程;(3)若直线分别与轴、轴的负半轴交于两点,求面积的最小值及此时的直线方程21已知函数. (1)当时,解不等式;(2)若不等式对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22. 如图,在直三棱柱中,点为中点,连接、交于点,点为中点.(1)求证:
6、平面;(2)求证:平面平面;(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第一学期高二数学数学周练1 姓名 一、选择题请把答案直接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过P(2,0),倾斜角为120的直线的方程为 (A )ABCD2.已知直线,若,则 ( A )ABCD3.过点且在轴上的截距是在轴上的截距的2倍的直线方程是 ( B )ABCD4已知某样本的容量为50,平均数为70,方差为75现发现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其中的两个数据记录有误,一个错将80记录为60,另一个错将70记录为90在对错误的数据进行更正后,重新求得样本的平均数为,方差为,则 ( A ) A BC D5若非零向量,满足
7、,且,则的夹角为 ( A )AB CD6.在中,分别为三个内角所对的,若,则的面积为 ( B) A. B. C. D.7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记载:“刍甍者,下有袤有广,而上有袤无广.刍,草也,甍,屋盖也.”今有底面为正方形的屋脊形状的多面体(如图所示),下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上棱,与平面的距离为2,该刍甍的体积为 ( B )AB C D8设,过定点的动直线和过定点动直线交于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 C )A B C D二、多选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不止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的所有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9. 已知直线,若,则的可能值为( ACD )A B C D1
8、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D )A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B方程能表示平面内的任何直线C. 直线恒过定点D若直线(2t3)x2yt0不经过第二象限,则t的取值范围是11 一个袋子中装有2件正品和2件次品,按以下要求抽取2件,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BCD )A. 任取2件,则取出的2件中恰有1件次品的概率为B. 每次抽取1件,有放回的抽取两次,基本事件数为16C. 任取2件,“两件都是正品”与“两件都是次品”是互斥事件D. 任取2件,“两件都是正品”与“至少有1件是次品”是对立事件【详解】解: 对于A;从中任取两件恰有一件是次品的概率,故A错误;对于B;每次抽取1件,有放回的抽
9、取两次,则基本事件总数为,故B正确;对于C;任取两件,其可能结果有2件次品、1件次品1件正品、2件正品,“两件都是正品”与“两件都是次品”其中一个发生另外一个一定不发生,当然也可以都不发生,故为互斥事件,故C正确;对于D;“至少有1件是次品”包含两种情况2件次品、1件次品1件正品,故“两件都是正品”与“至少有1件是次品”是对立事件,故D正确;故选:BCD【点睛】本题考查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的理解,属于基础题.12如图,已知函数的图象与轴交于点,若,图象的一个最高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CD )AB的最小正周期为 C一个单调增区间为D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三、填空题请把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
10、相应位置上13. 经过点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是 13. 和 .14.已知点,设点在线段上(含端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15设函数,若对于任意,都有成立,则实数m的最小值为_,当时,m取得最小值时,x的取值为_16如图,分别为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点P是与的交点,若,则的面积为 _ _.四、解答题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在中,的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若点.(1)求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2)求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方程.17.解:(1)设点关于的对称点,则;(2)点在直线上,直线的方程为,因为点在直线上,所以,所以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方程为18
11、从某高三年级男生中随机抽取名测量身高,测量发现被测学生身高全部介于和之间,将测量结果按如下方式分成组:第组,第组,第组,如图是按上述分组方法得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1)由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该校高三年级身高的中位数;(2)求在这名男生身高不低于的人中任意抽取人,则恰有人身高在内的概率. 18解:(1)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得频率为: ,的频率为:,中位数为:,(2)在这名男生身高不低于的人中任意抽取人,中的学生人数为人,中的学生人数为人,所以在这名男生身高不低于的人中任意抽取人,基本事件总数,恰有一人身高在内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所以恰有一人身高在内的概率.19锐角中,角,所对的边分别为,若且2cosB
12、(acosC+ccosA)=b(1)求的外接圆直径;(2)求的取值范围19解:(1)因为,由正弦定理可得,即,所以,因,故且,故,由正弦定理,即外接圆直径1,(2)由正弦定理可得,由题意可得,解可得,所以,20. (本小题共12分)已知直线方程为,其中(1)求证:直线恒过定点;(2)当变化时,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大值及此时的直线方程;(3)若直线分别与轴、轴的负半轴交于两点,求面积的最小值及此时的直线方程20. (1)证明:直线方程为,可化为对任意都成立,所以,解得,所以直线恒过定点(2)点到直线的距离最大,可知点与定点的连线的距离就是所求最大值,即,设定点为此时直线过点且与垂直,故方程为,(
13、3)若直线分别与轴,轴的负半轴交于两点,直线方程为,则,当且仅当时取等号,面积的最小值为4此时直线的方程为.21已知函数. (1)当时,解不等式;(2)若不等式对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21解:(1)当时,;即可得:时,即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 ,不等式的解集为当时,不等式的解集为综上:,不等式的解集为;当时,不等式的解集为;当时,不等式的解集为(2)由题对任意,不等式恒成立即时,恒成立可得:设,则可得:,当且仅当是取等号,当且仅当是取等号故得m的取值范围22. 如图,在直三棱柱中,点为中点,连接、交于点,点为中点.(1)求证:平面;(2)求证:平面平面;(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22. 证明:(1)直三棱柱,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为的中点 为的中点 又平面,平面,平面 (2)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即 三棱柱为直三棱柱 平面 平面 , ,平面 平面 ,平面 ,平面 平面,平面 平面平面,(3)法一:(等体积法)连接,设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平面,平面,为三棱锥高在直角中,.在直角中,在直角中, 在等腰中, 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方法二:(综合法)作,垂足为,连接,作,垂足为.平面,平面, ,平面, 平面平面,平面, 平面 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在直角中, ;在直角中, , 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