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91 ,大小:2.36MB ,
资源ID:825652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2565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2课 故都的秋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2课 故都的秋 .ppt

1、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2 第一单元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二课 故都的秋 第一单元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经 典 晨 读 1高 考 导 航 2学 习 目 标 3课 前 预 习 4课 堂 互 动 5课后强化作业 6名 著 博 览 7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经 典 晨 读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

2、心?【注释】西陆:秋天。南冠:囚徒的代称。玄鬓:指寒蝉。白头吟: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赏析】这也是一首咏蝉诗。诗人以蝉自比,把含冤下狱的悲愤寄寓在诗中。首联从蝉声写起,寒蝉的哀鸣,引发了诗人的愁思;秋风四起,寒蝉将噤,蝉的境遇正是孤独失意的诗人的写照。颔联写高唱的秋蝉还是黑色的,而自己却是白发斑斑。【简介】骆宾王(626684),婺州(今浙江义乌)人。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书议事,触怒武则天,遭诬

3、下狱。这年秋天,闻蝉声有感,写了此诗。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两相对照,自己怎能忍受呢?“白头吟”有双关作用,除了说自己已生白发,还借助卓文君的典故,抒发自己蒙冤的悲愤。颈联写蝉的艰难处境:秋露浓重,打湿了蝉的双翅,使它欲飞不能;秋风阵阵,风声淹没了蝉声。诗人用蝉的境遇艰难来表达自己的遭遇坎坷。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明为蝉语,实是诗人发出的呼喊。全诗通篇比兴,借蝉喻己,将悲愤不平之意,寄寓其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此诗是初唐五言律诗的上乘之作。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高 考 导 航成才之路 高

4、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2015年高考北京卷)(原文在第一课上)2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梅”是用水墨画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时期。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解析】林和靖即林逋,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句出自其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从诗体上看,此诗是七言律诗,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代以后才出现的。【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侧重考查文学常识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能力,由“诗体”特点推断“写作年代”,考查形式新颖。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2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解析】回答本题需从谋篇和立意两个角度加以分析、阐述。“谋篇”指的是文章的布局,涉及文章的线索、结构特点、表现手法等;“立意

6、”指的是文章的主旨。本文以梅花为线索,从“作者名字的翻译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写起,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最后写到梅花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渴望。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答案】(示例)从作者名字的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要线索来谋篇布局,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丰富与深入,凸显了梅花独异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

7、学 习 目 标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1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基本手法。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叙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分析故都的秋的色味,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课 前 预 习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1读准字音混(hn)沌(dn)潭柘(zh)寺一椽(chun)驯(xn)鸽平仄(z)歧(q)韵椭(tu)圆颓(tu)废廿(nin)四馍(m)馍鲈(l)鱼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

8、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2解释词语(1)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2)椽:椽子,即放在房檩上架着木面板或瓦的木条。(3)落寞:冷落、寂寞。(4)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5)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6)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3辨析词义(1)萧索萧条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经济)衰微,不景气。例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春节前后,因为严厉的反腐倡

9、廉新政影响,景德镇陶瓷市场显得有些萧条。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2)十足实足十足:指十分充足,形容程度。实足:常指确实足数,形容数量。例句: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药品处方管理规定,对于新生儿或者婴儿的处方上,必须注明实足年龄。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3)悲凉悲伤悲凉:悲伤凄凉,侧重于凄凉。悲伤:伤心难过,侧重于难过。例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听到这

10、消息,不禁悲伤起来。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4)颓废颓伤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侧重于精神状态。颓伤:精神委靡,耽于忧伤,侧重于忧伤。例句: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她接连失恋,显得十分颓伤。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5)深沉深邃深沉:形容人的神情气度沉着持重,蕴藉含蓄。深邃:深奥,(道理含义)高深不易了解。例句: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静静地坐在窗前,仰望着深邃的夜空,飞快的思索着

11、最近接二连三的反常的原因,终究找不出所以然。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4走近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

12、物。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2月,就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又振作起来,重新投入时代的洪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奔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末,由于国内政治气氛的逐渐逆转及家庭发生变故,客居南洋,在新加坡任星州日报副刊编辑,并任华侨周

13、报主编,在海外坚持进行抗战宣传工作。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的抗日工作。日军逼近新加坡后,辗转到苏门答腊。不久为占领印尼的日军胁迫,到武吉丁宜日本宪兵部当翻译约达7、8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暗中帮助和营救了不少印尼人民和华侨,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

14、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5了解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

15、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6开阔视野(1)衬托“衬托”也叫“烘托”,它是常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作家在描写一个事物时,往往不直接切入,而是变换角度,采用别的同它相似的事物与之形成类比,或用与之相反的事物与之形成对比,起到陪衬或烘托的作用,使形象更鲜明,使特征更突出。文中多处用细小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幽静,达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

16、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2)寓情于景本文所绘的景物(秋花、秋树、秋蝉、秋雨)都具有“清、静、悲凉”等特点。“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悲凉”之情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课 堂 互 动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课文111自然段)(一)整体把握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17、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对北国之秋的热爱。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第二部分(312):共分六层。第一层(3):秋晨静观。第二层(4):秋槐落蕊。第三层(5):秋蝉残鸣。第四层(610):雨后话凉。第五层(11):北国秋果。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二)自主思悟1故都就是北平,为何不用“北平的秋”为题?_答:故都,“故”是过去的意思,暗含伤感,表示北平作为旧都,昨日的繁华已不再。北京,即北平,元明清以来一直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更是文化中心,是灵魂的栖息所,作者对此有一种文化的认

18、同感,反映了一种寻根意识。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2“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_答: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提纲挈领,统领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3第3自然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些名胜?_答:作者把那些名胜用一个个偏正词组整齐地排列起来,回旋往复,像一串珠玑那样,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节奏,表达出对故都之秋的神往之情。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4第3自然

19、段的景物描写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感?_答: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视觉形象”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5第4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感?_答: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感受。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

20、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6阅读课文重点段落311自然段,分析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的。秋景图体现出的特点庭院秋景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破壁冷落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秋槐落蕊先写视觉形象,似花非花、花铺满地。再写触觉形象,脚踏花地,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是作者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秋蝉残声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此境,其寂寞又岂止一个“愁”字了得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秋景图体现出的特

21、点雨后话凉一层秋雨一层凉,用人物的活动来烘托秋雨的韵味。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也突出北国秋雨的奇特、有味、像样,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同时也流露出游子的孤独感秋果胜景淡绿微黄的冷色调显其悲凉,叶子、西北风、沙尘反衬秋果胜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枣子红完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三)深入探究1如何理解故都的秋中作者说的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悲凉”?作者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较好理解,秋高气爽,容易感到“清”、“静”,但“悲凉”似乎不好理解。与“

22、清”、“静”相应的大概该是“悠闲”、“欣喜”之类的“正面”情绪、情感,而“悲凉”好像是“清”、“静”之后的一大转折。但在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的。郁达夫久有品赏故都的秋的心愿,又久经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终于回到故都北平的天地里,自然有多种复杂的感受,包括“负面”的感受。所以作者说感

23、到北国的秋特别地“悲凉”。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2文中重点描绘了五幅画面,它们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蒙蒙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

24、一种寒意。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3如何理解“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这句话?“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因此,要想饱尝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4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

25、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在一阵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寂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四)随堂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椭(tu)圆细腻(n)眷(jun)恋B颓(tu)废厦(xi)门平仄

26、(zh)C恬(tin)静穿着(zhu)廿(nin)四D倩(qin)影靓(ling)丽隽(jn)永【答案】A(“仄”应读 z;“恬”应读 tin;“隽”应读 jun。)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剡溪,就像一位_的老人,波光里满是岁月的褶皱。那些影影绰绰的身影,渐渐地融入了历史的一场场清梦中。中国历史悠久,一些旧的观念在有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然而在今天这个转型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开始_如何转换思维方式,以适应新的生活。我国大运河申遗所走的是一条“文化路线”,_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一番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

27、博弈。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A饱经沧桑 琢磨 因而B饱经风霜 捉摸 因而C饱经沧桑 捉摸 然而D饱经风霜 琢磨 然而【答案】A(“饱经沧桑”与“饱经风霜”,二者都可指阅历深,但前者侧重于“经历许多世事变化”,后者侧重于“经历长期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结合后文“岁月的褶皱”“历史的一场场清梦”,“饱经沧桑”更恰当。捉摸,猜测,预料,一般用于否定句;琢磨,思索,考虑,这里强调思考,故用“琢磨”。“因而”表因果,“然而”表转折,第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应该用“因而”。)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3下列各句中,没

28、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B由于规划周密、准备充分,2014年在韩国仁川举办的第17届亚洲运动会成为亚运会中历届参赛国最多、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C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D埃博拉病毒疫情自2014年2月在几内亚爆发以来,已扩散至部分西非国家,如果不采取具体措施,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答案

29、】C(A.有歧义,是“近200个字”最易读错,还是“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不明确。B.定语语序不当,“历届”应该放在“亚运会中”之前。D.搭配不当,“病情”和“蔓延”搭配不当,“病情”改为“病毒”。)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30、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夸张)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答案】B(A项无比喻,C项无夸张,D项无对比。)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5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答案】C(C项不

31、能表现主题。)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6作者通过怎样的景物描写来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出了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写出了心的静。B“一椽破屋”“破壁腰”写出了环境的悲凉。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悲凉。D“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利索落的下起雨来了”,写出了环境的喧闹和悲凉。【答案】D(应是环境的静。)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7第三自然段中写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

32、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画线处的景观是作者一直萦绕心头的,而课文中却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而“陶然亭的芦花”等景观乃是故都的秋的组成部分,不简笔带一下,“秋”景便不完整。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D“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与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无直接联系,

33、作者略带一笔是为了映衬,故不予详写;选择“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答案】D(文章写什么不写什么,详写还是略写,应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安排。)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8下列对故都的秋一文所做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描绘了故都的槐树、红叶、秋风、秋雨等秋色,抒发了作者健朗、深远、充实的思想感情。B描写了北国的枣树、秋蝉、残荷、秋叶等客观景物,抒发了作者凄凉、憔悴、沉沦的心境。C描写了北国的秋色及人的活动,对“秋”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字里行间透出了深沉、幽远、严厉、萧

34、索的感受。D描绘了故都的秋色,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貌,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感。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答案】D(A 项没有描绘“红叶”,“健朗、深远、充实”与文中感情基调不符;B 项没有描写北国的“残荷、秋叶”,“凄凉、憔悴、沉沦”定位过于低沉,与作者感情不符;C 项课文描写“北国的秋色及人的活动”,没有在“字里行间透出了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受”。)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9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郁达夫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其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

35、的晚上等。B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秋“清、静、悲凉”,有着极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C“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这两句诗出自白居易的笔下。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D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用“故都”而不用“北平”,含有对已逝封建王朝深切的眷恋之意。【答案】D(“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并非“含有对已逝封建王朝深切的眷恋之意”。)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10选取故都的秋课文里的意象,依照例句至少写三个句子,注意句式特点。例句: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

36、静在玉泉无声的冷月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西山的声声虫唱里。【答案】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抬头便见的碧天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蓝朵栖身的破壁腰上。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无声的落蕊里。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槐树叶下的丝丝日光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细草作衬的牵牛花上。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第二课时(讲读课文1214自然段)(一)整体把握第六层:议论赞美。第二部分(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集中描绘了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第1

37、2段为议论,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美北国之秋。第三部分(1314):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二)自主思悟1本文总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写景抒情,请根据课文内容划分三个部分,并概括其主要内容。形式段落主要内容总1、2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分312扣住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色,并按这一顺序,逐一描述了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的自然风物,且从中外诗文作家共同感受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总13、14与第一部分总起部分相照应,再次强

38、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强烈,直抒胸臆,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2.本文多处使用排比,试分析下面几个句子,说说它们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句子表达效果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排比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39、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句子表达效果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近乎口语的文字,好像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_作者的神往之情溢于言表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3.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作用是什么?答:(1)作者由故都的秋想到江南的秋,将两者进行对比,由江南的秋不能让人满足反衬出对故都的秋

40、的向往之情。(2)文中在对故都秋天的槐树、蝉声、果树等的具体描写后,想到南国秋天“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这些虽有它特异的地方,但与故都的秋一比,在秋味上则显得逊色得多。这里的联想与开头相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气味比不上北国,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3)文中由现实中对秋的感受,想到外国及中国古代诗人对秋的描写,这里的联想意在表现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没有国界、不分人种的,而感触最深的要数中国的文人,最后引出中国北方是文人感秋的最好去处,因为只有在那里秋味才最足。

41、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三)深入探究1本文结尾“黄酒之与白干”等四对喻体的本体是什么?这样写有哪些好处?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比喻性的对比,目的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具体来说,“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2作者喜爱这“清、静、悲凉”的秋,在文章中作者是否告诉

42、我们,他为什么喜爱秋天呢?喜欢秋天,为何不用欢快的笔调来写灿烂、欣欣向荣、充满生机活力的秋呢?这与作者的经历有关:郁达夫3岁丧父,17岁便随兄长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说

43、“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特有的情结,也跟他思想苦闷、隐逸恬淡的生活情趣有关。所以思想苦闷、隐逸恬淡的生活情趣,决定了他笔下故都秋色的特有的味道。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3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其作用是什么?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为了形成对照,衬托北国秋景之美,秋味之浓,同时显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作者在开头部分点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后,接着写到了江南之秋。但那里“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

44、,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又写到了“南国之秋”,指出“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些描述,极为鲜明地突显出北国之秋的秋色之美,秋味之浓,秋意之十足,饱含着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盛赞,渗透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挚爱和眷恋。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4本文的“形”和“神”各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又是

45、什么?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四)概括主旨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五)鉴赏艺术1情景交融的特点。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

46、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

47、,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感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2复沓、跌宕手法。读过故都的秋,难

48、免有这种感觉:这是诗式的散文,还是散文式的诗?其实,作者是饱含诗情写散文的。我们读这篇写景文字,之所以有一种情深意切的快感,不正是“诗”的功力吗?作者赋予故都的秋以满腔的激情,无论礼赞或哀怜,无论热烈或悲凉,我们总深感作者的情是真切的。这种表达效果的产生,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复沓、跌宕手法的运用。这种反复咏叹的手法虽源远流长,但用在现代散文中,且用得恰到佳处,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如,对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的“秋味”这个抽象的“触觉”,作者在文中提到过多次,再加上一些富于“秋味”的描写镜头,使本来抽象的东西也成为可感可触的具体意象了。

49、当然,本文最主要的复沓、跌宕还不在于具体的“意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通过“旋律”和“情味”,反复拨动读者对于“秋”的宏观与微观的认识与深化的感情。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六)随堂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湿润(rn)混沌(dn)驯鸽(xn)椭圆(tu)B啼唱(t)夹袄(ji)平仄(z)橄榄(gnln)C厦门(xi)大厦(xi)凋零(dio)曲折(zh)D譬如(p)颓废(tu)潭柘寺(tu)一椽(chun)【答案】A(B 夹:ji,C.大厦:sh,D.柘:zh。)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

50、一单元 第二课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领略 感触 陪衬 流览 混混沌沌B椭圆 颓废 落寞 岐路 疏疏落落C点缀 萧索 细腻 厮叫 息列索落D橄榄 梧桐 蟋蟀 驯鸽 稀里哗啦【答案】D(A.流浏;B.岐歧;C.厮嘶。)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福建厦门市采用提高船票价格控制上岛游客数量,缓解鼓浪屿日益沉重的客流压力,可能会侵害鼓浪屿居民和游客的利益。B中国自古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说法。善待老人,既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亦是政府部门的公共职责。C星形广场这部 1968 年莫迪亚诺发表的处女作,小说

51、离奇荒诞的内容和新颖独特的文笔,使他一跃而成为法国文坛一颗熠熠闪光的新星。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D“对于领导来说,办大学城的吸引力不逊于建工业园”,中国第一座大学城创办者刘志毅说,大学城是没有污染的经济,可以提高地方科学文化品位、经营土地、增加税收,可谓一举多得。【答案】B(A项成分残缺,“采用”一词后面要有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在“客流压力”后面加上“的做法”。C项中途易辙,第一句的主语为“处女作”,该句表述尚未完整,第二句的主语已换为“小说的内容和文笔”。D项语序不当,正确语序应该是“经营土地、增加税收、提高地方科学文化品位”,先是经营土地,

52、征收税务,再到地方文化品位的角度。)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欢乐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A BC D【答案】D(该句

53、段选自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是放在一起,形成并列结构的,第句是四句中的第一句,第句是李白的诗句,同时“尽情欢乐”才符合李白性格,第中的“也”字表明它放在句的后面,第句是杜甫的诗句,体现了杜甫的沉郁悲凉。由此,可以排除AC两项。第句承接句,归纳出“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可以排除B项。)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5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

54、的歧韵,倒来得正好。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答案】B(B项把枣子的形状比成橄榄、鸽蛋。)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6下列对第12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作者强调“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B“有情趣的人类”指人类社会的所有人,在课文中偏重指平民百姓。C本段在写秋景中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D从行文章法上看,本段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答案】B(文中侧重指文人学士。)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55、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名 著 博 览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西游记长篇小说。明吴承恩作。根据唐代名僧玄奘去天竺(今印度)取经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杂剧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全书一百回。前七回写孙悟空出世、远游求道、闯龙宫、搅冥府、大闹天宫;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交待取经缘起;第十三回以后,转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九九八十一难,但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安达西天。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课小说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以神猴孙悟空为主人公,将社会矛盾和自然力量幻化为一个五光十色的神奇世界,曲折地表现了劳动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捣乱封建秩序,不畏强暴,战胜困难,同一切灾害和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精神。其间亦杂有宿命论、因果报应和佛法无边的宗教思想。此作熔幻想情节和生活真实于一炉,规模宏伟,故事曲折;文笔诙谐,妙趣横生;色彩浓丽,别具一格。书中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白骨精、铁扇公主等众多的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为中国老幼所尽知。是一部艺术上卓有成就、影响很大的浪漫主义杰作。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