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达标(限时5分钟)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2.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3. 36世纪被称为汉唐盛世之间动荡
2、复杂而又充满机遇的过渡期。下列曾出现于东晋的历史现象是()A. 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B. 豪强地主大量出现C.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 高门士族执掌朝政4.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 废分封行县制B. 实行盐铁专营C. 废旧俗兴汉化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 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A. 经济重心南移B. 农业生产恢复C. 社会分工扩大D. 民族交融加强素养提升(限时12分钟)6. 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
3、表明,氐人当时()A. 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B.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 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D. 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7. 北魏建立初期,承认豪强大族拥有大量宗族、佃客、部曲和荫户的合法性;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郡县,成为地方基层组织。这一举措主要利于()A. 减少隐匿人口B. 打击豪强地主C. 增加财政收入D. 加强中央集权8. 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 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 巩
4、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 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 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9. 两汉之际天下大乱,窦融乘势而起,先后依附数个政权,最终审时度势,领导河西归附汉室。汉晋十六国时期,“窦融归汉”被许多割据政权宣传,这主要是因为“窦融故事”()A. 具有维护大一统的历史作用B. 成为东汉政治文化的重要符号C. 代表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取向D. 适应各国争夺正统的现实需要10. 东汉崔寔的农著四民月令所述养马、牛等畜牧业知识极少;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92篇中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等,介绍种植业和畜牧业内容比例约7921,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B. 汉族生产方式影响扩大C.
5、 农业耕作方式日益进步D. 种植业畜牧业协调发展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
6、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达标1. C【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区域经济得到开发
7、,C项正确;三国时期战争频仍,并不是繁荣开放的景象,排除A项;三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是文化发展迅速,排除B项;三国时期并没有很突出的中外交流现象,排除D项。2. D【解析】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方经济重于南方,A项错误;B项“阻断”表述错误;三国时期北方长期动乱,C项错误;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已经出现,D项正确。3. D【解析】东晋时期是士族门阀制度,D项正确;实现了短暂的统一是西晋,排除A项;豪强地主大量出现是在东汉,排除B项;魏晋时期南方才开始开发,排除C项。4. C【解析】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首先迁都洛阳,然后革除鲜卑族的旧俗,
8、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旧俗兴汉化方面,C项正确。5. D【解析】据材料,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农具的使用和放牧的信息,并未体现农业生产的恢复,排除B项;材料强调民族交融,并未涉及社会分工,排除C项。素养提升6. C【解析】据材料可知氐族人能织布,善于种田,畜养豕牛马驴骡,这表明了氐人当时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C项正确; A项“完全”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排除B项;三国(220-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
9、、东吴三个政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5世纪后期,排除D项。7. D【解析】材料为孝文帝改革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D项正确;据材料宗族、佃客、部曲和荫户是合法的不是隐匿人口,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中央对地方控制,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基层组织的作用而不是赋税的变化,排除C项。8. A【解析】据材料可知鲜卑族后代名士已经为汉族士人了,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加强,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D项说法错误。9. D【解析】据材料可知割据政权希望被承认是汉族正统,D项正确;据材料此时不是大一统,排除A项;材料“汉晋十六国时期”说明不是东汉,排除B项;C项各民族说法错误。10. A【解析】据材料,两部农学著作相比,后者介绍畜牧业的比例增加,而畜牧业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A项符合题意;材料说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影响增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畜牧业不是农业,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11. (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3)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