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3第卷和第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绪论中说:“希腊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原始的宗教意识和伦理意识便进入分崩离析的过程中:这不仅使有关人的天职和使命问题变得愈来愈有必要作科学
2、的调查研究,而且使有关正当的生活行为的教导成为首要目标,最终成为哲学或科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希腊化时期的哲学便获得了基于科学原则的生活艺术的实践意义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早已为这种涵义开辟了道路。”这里的“这种涵义”是指哲学应关注于对人的 A宗教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研究 B天职和使命的研究 C生活行为的研究 D本身的研究2、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秦汉郡县制“十二铜表法” 英国权利法案 美国1787年宪法 A B C D 3、中国古代皇权专制日益强化,但始终存在许多制约皇权的因素:相权的存在科举制下士大夫阶层的形成监
3、察机构的设置内阁制度的设立。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 B C D 4、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当地官员前来贺喜时送来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A早在汉代,这户人家已成为名门望族 B文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高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很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5、某班四位同学在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完全正确的是 浅谈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浅析秦始皇开创的皇帝制与郡县制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A B C D 6、史载明代内阁“
4、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协助皇帝处理国政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A B C D 7、2012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御史大夫 B刺史 C司隶校尉D门下省 8、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
5、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 汉.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 9、“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是古代西方的一句俗语,中文一般翻译为“入乡随俗”。从这一俗语的最初来源来看,语境中的“do”最有可能是指A信奉天主教B尊重各国风俗C为荣誉而战D遵守法律制度 10、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
6、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A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君主专制 D无产阶级专政 11、近代以来,欧美各国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王朝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学习了政治文明历程中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不经选举产生由议会少数党领袖担任 B.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 C.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多数票选出 D.德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皇帝负责 12、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议会掌握国家权
7、力 13、.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 14、以下内容摘自某论著的目录:“民主的源头”、“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A. 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B. 欧洲政治制度考量C. 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 D.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 15、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
8、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16、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1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
9、、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A. B. C. D.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的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毛泽东脱离了第三国际的领导新的革命策略指的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行
10、工农武装割据新的革命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情的结合新的革命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A B C D 19、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甲午海战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百日维新A B C D 20、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又说,“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的意思是 A社会主义理论不符合俄国的国情 B俄国当时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C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D俄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列宁几乎是孤身
11、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材料中的“稀奇古怪的口号”指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立即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C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D立即用暴力推翻临时政府 2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对此,邓小平提出A改革开放的决策 B拨乱反正的措施 C依法治国的理念 D一国两制的构想 23、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12、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 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 24、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可以了解到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A. B. C. D. 25、1953年底
13、,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A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26、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就是要对帝国主义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苏联)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少一点,当时被作为修正主义外交路线被批判。这件事会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A20世纪50年代初期 B20世纪60年代初期C20世纪70年代初期 D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27、(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
14、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28、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C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D冷战出现 29、普京曾在一次公共场合抨击美国“几乎是毫无节制地”滥用武力
15、,并且称美国所倡导的“单极世界”是不可接受的。这段材料表明()美国今天仍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国的目的是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这反映了今天世界的政治格局为“一超多强”美俄两国仍然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分歧A B C D 30、2012年叙利亚内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挑起事端、日本在中国钓鱼岛进行挑衅。这些问题说明当今世界A.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B.大战的危险日益临近C.地区冲突主导国际关系 D.出现多极化的趋势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3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则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元朝大
16、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三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著选
17、择一二人,同伊等入直。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清圣祖实录卷69请回答:(1)材料一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有人认为这种制度下的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试分析该观点形成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可知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不同,元朝中书省的职能是什么?地方上行中书省的设置有何意义?(6分)(3)依据材料三,康熙帝在当时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设置的作用是什么?(4分)(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对矛盾,这两对矛盾分别是什么?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是什么?(4分) 32、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几千年来文明沉淀的精华,从古至今,法律制度的发展完
18、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以下是三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征,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20分)材料一:“命为制,令为诏;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摘编自秦律材料二:第3表:如债权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和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第5表:死者的遗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材料三:第一条第一款 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
19、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第二条第一款 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第一款 合众国的司法权属於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政治制度?(2分)该制度的突出特点是?(4分)(2)为什么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4分)(3)材料三所倡导的政治原则是什么?(2分)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4)三则材料体现了什么变化趋势?(4分)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卷高三历史一、选择题(60分)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20、二、非选择题(40分)31、32、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卷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二、非选择题(40分)31、(1)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执行政令)。原因:唐实施三省六部制,三省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议政,相权分散,既可集思广益,又便于皇帝的控制。(2)元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意义: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3)机构:“南书房”。作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4)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趋势: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宰相制度被废除。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